国外电影中的梦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59:16

国外电影中的梦境
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在国内热映,该片引领观众游走于“庄周梦蝶”式的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由此而引发了人们对梦境类文艺作品的热切关注。反观国外电影中,此类题材可谓长盛不衰,这类电影在带给人类视觉奇观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梦境神秘本质的思考与探寻。
编织美丽童话
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就是梦,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迷失了原始心灵的欢愉梦想,而童话电影把人们又带回了这个令人渴望已久的梦境中,那些迷幻瑰丽的梦境像蝴蝶一样翔然欲飞,使人们暂时忘却了尘世间的枯燥繁冗,心理上得到了童话般的满足慰藉。
较早拍摄的根据美国同名童话改编的电影《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向我们讲述了小女孩桃乐斯的梦境历险故事。在通往翡翠王国的黄砖路上,发生了一系列魔幻事件,最后,桃乐斯在自家床上缓缓睁开眼睛,这才蓦然发现:一切不过是个美丽的梦境。
类似以梦境编织童话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蒂姆·伯顿执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这部作品赓续了刘易斯·卡洛尔原著的梦幻气质。所不同的是,爱丽丝已由萝莉变为少女,当她重历幻境,始时,她以为自己不过身在荒诞梦境中,只想快快醒来。后来,当地下世界重归宁静美好,而爱丽丝也重新获得了面对成年世界的信心之时,我们这才发现:所谓地下幻游的梦境是否真实并不重要,一切所令人珍视的是童年时代那天真无邪的梦幻世界与无所畏惧的历险精神。
同样出自蒂姆·伯顿之手的电影《大鱼》(Big Fish)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魔幻梦境中。整部电影讲述了主角布卢姆年轻时的梦幻经历,但他的儿子威尔始终认为父亲的经历不过是痴人说梦。当父亲气息奄奄、缠绵病榻之时,威尔蓦然惊觉:也许父亲所述的女巫、巨人、幽灵镇诗人、大鱼、马戏团、连体姐妹……都真实地存在过。最后,笙歌散尽,老布鲁姆在完美的童话故事中幸福地闭上了双眼。
再如法国电影《天使艾美丽》(Amelie)、《科学睡眠》(The Science of Sleep)等梦境电影皆有涤荡心灵,使人回归童真之功效,同时,那些绚丽生动的梦境也填补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与匮乏。
影射残酷现实
如果说童话式梦境电影尚能给人以温馨美好之感,那么另外还有很多电影则重在以黑色梦魇的方式讲述现实世界的残酷与焦虑。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人类在自己创造的文明社会中并没有找到真正的舒适感,反而时常觉得受到压抑。故人类的文明历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压抑人的原始情绪或本能的过程,这种情绪进入人的“潜意识”,以梦境方式呈现,这种精神现象,在国外梦境电影中有较多呈现。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名作《八部半8½》(Eight and a Half)中,导演吉多在构思新片过程中思维壅塞,灵感枯竭,陷入创作困境。在梦中,他的躯体化做一股蒸气,在天地之间飘荡,忽而又像风筝一般被重重拉回地面。这个梦影射了一种理智与情感,自由与压抑之间的矛盾状态,更预示了男主角精神世界无所依恃,充满焦虑与无助的状态。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吉多钻到一张象征子宫的桌子底下开枪自尽了。影片梦境玄远深邃,让人超越生活表面的是非而直抵精神本质。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梦》也是梦境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由八个风格诡谲奇特的梦境构成,整体情调沉郁悲观,透露出导演对现代文明中如战争、污染等问题的忧思。结合起来看,此八梦原系人生一场大梦,不论自然、战争、人生的问题,表现的仍是同一主题:人类精神的迷途,同时也可以看作导演的警世通言,他用凄厉魔幻的梦境影像让你在醒悟之后开始有所行动。
与以上电影相比,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尤以讲述晦涩诡谲的梦境故事见长。在其惊世奇作《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里,林奇用一个超长的梦境讲述了一个女演员好莱坞美梦的幻灭与挫败。这是一部有着多重阐释空间的迷宫式电影,梦境现实的蔓衍交织,人物情节的错愕迷乱,真令观者目瞪口呆。影片中,我们发现,梦中的贝蒂美丽乐观、自信满满,这与现实中戴恩颓废潦倒、自卑渺小的真实形象大相径庭。依弗洛伊德之说,梦境是人类本能愿望经过伪饰后达成满足的方式。贝蒂其实是戴恩潜意识中希望自己成为的理想形象,戴恩的不幸遭遇使她逃避真实的自己。影片使我们意识到:现实远比梦境更加残酷,梦中的残酷往往是现实残酷的曲折反应。

此外,日本导演今敏的《红辣椒》、美国导演卡梅隆·克罗威 (Cameron Crowe)的《香草天空》等,皆是游走于现实与梦境两极的上乘之作。观影之时,我们恍然惊觉,曾几何时,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缤纷绚丽的美梦与惶恐残酷的现实之间,仅有一步之遥。
讲述恐怖故事
恐怖电影已成为当今电影的一大热门题材,以梦境方式讲述纯粹恐怖故事的电影作品亦不乏其作,这类故事往往让观众在战栗中拥有极端恐怖的观影感受。
美国电影《梦鬼街》构思巧妙,是一部以梦境为由头的恐怖电影。影片中榆树街的孩子们反复被同一个噩梦惊醒,在梦中,一个脸带刀疤的怪人在追杀他们,随后孩子们竟真的离奇死去。小女孩南茜经过调查后发现,梦中怪人竟是当年因骚扰儿童而被街坊们以私刑烧死的变态狂弗莱迪,多年以后,他的鬼魂借助噩梦来找孩子们复仇。为了不被杀死,孩子们必须保持清醒,谁先睡去,谁就死去。这个恐怖电影放大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恐惧,多少孩子曾因惧怕梦魇而迟迟不敢睡去。
日本导演塚本晋也执导的《噩梦侦探》中,名为“O”的变态狂人可用手机感应人们内心的死亡意识,而后通过控制对方意识让其自戕死去。最终将其制服的影沼拥有特异功能,他不但可以听到旁人的心灵之语,还能潜入对方梦境中。因此,影片中的影沼显得孤独而厌世,在其幼年时代,母亲就因其禀赋异常而试图将他掐死。
拥有这种超能力的还有美国电影《梦境》(Dreamscape)中的主人公阿历克赛,他在总统的核战废墟梦境里,与邪恶势力激烈搏斗,最终刺客托米和联邦调查局长鲍勃都在梦中被杀死。类似电影衍生出这样一个“法则”:如果一个角色在梦境世界中被杀死,他在真实中也会死亡。这令人联想到新近热映的《盗梦空间》,虽然其类型更偏于科幻而非恐怖,但其主角里昂纳多在片中也扮演了一个极为神通的职业间谍,他能潜入梦境,盗取梦境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层层递进的梦境中,他俨然成了可以自由穿梭、拥有超能力的上帝。
或许这类植入了梦境元素的恐怖电影,其感官刺激要远远大于理性思索的成分。但在实质上,透露出人们对于神秘莫测的梦境世界的原始恐惧。依科学的解释,梦境是对人体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紧张性锻炼,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在心理上做好应对各类危机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的恐怖梦境训练,对于人们来说,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链接1:梦境电影与超现实主义运动
电影中对于梦境的表现,这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于欧洲文艺界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有着密切联系。1928年,该派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与路易斯·布努埃尔合作拍摄了著名超现实主义电影《一条安达鲁狗》。这部仅16分钟的电影无任何情节,只有一组组无逻辑线索的镜头。开场一幕中,一个男人不可思议地用剃刀将女主角的眼睛像切鸡蛋一样切开,然而她再次出现时却毫发无伤。随着二人争吵升级,一群蚂蚁从男主角手掌上的洞中爬出,男主角拉着一个塞满骡子尸体的钢琴横越房间……达利本人并没有对这些晦涩的影像做任何阐释,因为他觉得影片中超现实的梦境本无理性可言。
1944年,达利受希区柯克之邀在电影《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中担任美术设计。其中极为重要的片断便是英格丽·鲍曼给格利高里·派克“释梦”,电影镜头中出现了挂满眼睛图案的房间、变形的轮子、蒙面的神秘男子等,颇有达利画作风格。当然了,考虑到观众的理解力,一些过于晦涩的设计被希区柯克摈弃了,据说在最初设计中,有塑像崩裂,蚂蚁从裂缝中钻出并在塑像上爬行的片断,这似乎是《一条安达鲁狗》中手法的故伎重演,这也是超现实主义理念在当时电影中的表现。
链接2:梦境电影与精神病学
我们发现,很多有关梦境的电影都与精神疾病有着密切联系,一些怪异惊悚的非常态梦境的出现,正根源于精神分裂、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众所周知的是,在好莱坞全盛时期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即与精神病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对电影创作人员产生了巨大影响。
精神疾病的神秘与异常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为电影开辟了崭新的表现领域。在电影的默片时代,德国电影《卡里加里博士》(1919),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兼具心理学医生和杀人狂双重身分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形象。影片在精神病院展开,当被催眠的病人讲完了关于他所调查到的卡里加里博士利用催眠术驱使梦游者杀人的故事后,医生缓缓从大衣里掏出眼镜戴上,此时此刻,我们惊悚地发现:原来病人的主治医生便是这位卡里加里博士!当梦境与精神分裂症的要素结合起来的时候,极大限度地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这部影片影响极大,成为了后来一系列表现科学怪人、专制暴君及杀人狂等科幻电影的先导。电影业不仅每年出品大量以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为题材的影片,还促成了为此类影片专门设立的电影节,如圣安东尼奥文化与精神病学电影节。我们所熟知的《雨人》、《沉默的羔羊》、《飞越疯人院》等影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