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还有什么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27:26
正文 字体大小:大

我们的孩子还有什么未来?

(2010-12-09 22:31:17)问问孩子想要的未来是什么

——《羊城晚报》记者余颖的采访

 一点说明:有朋友刚刚把这篇采访的链接发给我,我才知道,《羊城晚报》记者余颖小姐前天对我进行的电话采访已经发表了。她之前给我发来《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这篇博文约我谈谈相关问题时,我已经不打算谈了。这篇博文我看得背脊发凉,心也袜凉袜凉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怕自己才疏学浅,感受不到作者的高见,我还特别请我妻子也来读一下这篇博文,然后我们交流刊发。我出离了愤怒,也近乎麻木了,不想说什么了。我太太读完,也无语。我们都感到可怕。看来,我们国家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盘根错节,实在太复杂,非有巨灵神剪,不能分开乱麻。这些问题,不仅仅出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上,不仅仅出现在教材上,也不仅仅在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上。孩子的家长,自己也要负起很大一部分责任。我也见到很多家长,跟这位博文的作者一样,持这种急功近利的观点。整个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型斗兽场,这令人感到恐惧和窒息。据余颖小姐说,这篇博文在网上被广泛地转帖,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广东很多重点中学都印发给学生及其父母。贻害之深远,可见一斑。但我不是什么斗士,对此也备感无能为力。受到如此广泛推崇的文章,还有什么可批驳的呢?我原打算对此一言不发,但余颖小姐极有经验。她说她的孩子也刚刚进小学,碰到了很多问题,跟我感受相同。慢慢地,我居然就说出了很多话来。我一直不太愿意在电话里接受采访。这是直接的口语交谈,很容易出现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和重复,都有可能出现。没想到,我的这些话竟然被余颖小姐整理出来发表了。如果用MSN来聊,我的回答本来可以说得更好。电话采访,通常很难说开。不过,既然已经发表,我也无法修改了。这篇访谈我贴出来,有抛砖引玉的意思。网络复杂,这篇访谈很可能会引来更多的砖头。我也只好忍受了,谁让我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呢?)

 

叶开,《收获》杂志副编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中小学语文进行批判,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大多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语文之痛”专栏上。

  这份认真的批判源自叶开自己的感同身受。针对小学的僵化体制及语文教材的弊端,叶开说,自己女儿三年级前还可以忍受,现在是不堪忍受。他最近一篇文章《女儿连阅读的时间都没有了》的开头第一句就是:“上到五年级,小学教育的一切陋习都出现了,而且是喷涌出现的。”

  在和记者交流对博文《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的看法时,他的言语间多次出现“可怕”一词,丝毫不掩饰他的悲哀和愤怒。他更加激烈地指出:“如果有学校来印发阅读这样的文章,就等于说,我们要把对考分的绝对追求合理化,把对孩子的逼迫合理化!”

  羊城晚报:现实中,很多家长觉得作者写得很真实。您对此怎么看?

  叶:读了这篇博文,心都寒了!博文作者的这种观点让我不寒而栗!这也反映我们的教育走进死胡同,完全看不到希望。

  作者的思维非常狭窄。但他站在平民立场,很容易获得不正自鸣的真理,得到广泛的共鸣。我要指出的是,他是伪平民立场,先把自己预设在社会的底层,放在和郑渊洁、李开复的对立面来谈,然后指出这样做是没有出路的唯一出路,世界上只有这样一条路,逻辑上似乎有很强的说服力。他一方面反对成功人士的做法,但另一方面恰恰要求孩子达成为那样的人物。这种写法充满了掌握真理的自以为是,把自己虚假的梦强行加给孩子,而事后还自鸣得意,还要儿子二十几年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这是多可怕!

  羊城晚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校把这篇博文印发给学生、家长?

  叶:学校简直是如获至宝啊,博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大棒,让他们来砸向孩子,给家长学生以双重打击。到处宣扬这样的博文,必将更加强化这种认识——我们要把对考分的绝对追求合理化,把对孩子的逼迫合理化!我们的教育上面是重压,下面是浑浑噩噩,家长缺乏基本思考能力,我很悲观地说,整个社会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方法陷入一片混乱。

  羊城晚报:博文作者说,孩子的目标就是要好成绩、好大学、好职业、好生活。有家长在和我们的讨论中就谈到,按这样的设计就是成为优秀人士吗?

  叶:我不能同意郑渊洁的极端方式,让孩子离开学校,孩子不能脱离他的同龄人。所以我对女儿也说,你只能忍受,这是你们的命。但作为家长,你到底想要孩子的未来得到什么?就是考重点大学吗?我们都知道中国所谓重点大学是怎么回事。再远点,未来有个好工作,当官或者发财。我们的人生就只有这两条道路吗?我无话可说!

  所谓好工作到底又是什么?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精神都是建立在商业意识的基础上,以钱作为衡量标准。我们对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标准都可以简化为挣钱的多少。三十年前我们在讨论,为什么我们的人生道路越来越窄,如果按这位作者描述的前景,我们这一代孩子的人生道路似乎更加狭窄。为什么呢?!我想,很多国家的人并不是我们这种狭隘的对成功认识。成功是什么?就是一个人能自食其力、不挨饿,让自己心灵得到自由、自我表现得到满足,以及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羊城晚报:所以有人说,现在家长对于成就卓越的极度热衷是一个很大的价值偏差。

  叶:从国家战略看,教育的目标对孩子的期望绝不能这么狭窄、短视,仅仅是考重点大学有好工作,而且我们对好工作的认定也是非常片面的!从国家培养人才的层面来讲,不是我要培养多少精英、高管,而是为公民提供公平的上学机会,有所学、有所乐,将来提供公平就业机会。我们不应该让孩子都成为精英,难道智力低的学生不用活了?难道注定不能成为精英的平凡的孩子就没有幸福了吗?

  羊城晚报:您个人对孩子的期望又如何?

  叶:希望她长大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心智都健康。她能够跟别人有效地交流。再者,她能够在生活中不断自我完善。你们也可以问问孩子们,你们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不是就只有读重点大学有好工作这一条道路?这是不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未来?孩子们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羊城晚报:博文作者还向我们谈起如何做应试作文,比如备料,可“改头换面”对付多个主题,您对此怎么看?

  叶:我是反对到极点,实在不愿意批判他。如此教小孩写作文,还准备《温爷爷,您辛苦了》这类可以套用的文章,哪里是有责任心的公民所为啊?!这是公然的撒谎!让小孩编造、杜撰作文。他还以为写应试作文写得好,自鸣得意,这是可怕的!我是不敢教小孩写作文,只能说是帮小孩应付一下。

  羊城晚报:讲到作文,很多家长都很“纠结”,有的人干脆教孩子写两套作文,告诉孩子应付考试你只得如此写。

  叶: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就这样,她可以在家里写一套,外面应试写一套。但你不觉得这是对孩子时间的浪费吗?这样用两种模式思考人生,是让孩子的精神和人格分裂。

  这段时间,在翻检我写过的文章,准备编订出书。我看到女儿饱受语文作业的摧残,再翻看她的语文教材,看到的是剽窃的课文、虚假的课文和低劣的课文。而我们的考试更是低级的测试模式。

  羊城晚报:说起考试,家长、孩子抱怨更多,总在没完没了地测试。

  叶:周测、月测、期中考,一天考到晚。语文作业,除了大量的抄词之外,每天还有大量的卷子作业,要做那些乱七八糟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居然也有标准到可笑程度的答案。作文更是每周都有,大多是虚假情感和陈词滥调。

  在她的天量作业以及工具化思维的逼迫下,小孩子被折磨得越来越笨。即使功利化思考,实际上也可以测量出,这种大量的作文和作业,并不一定能提高小孩子的语文考试成绩。语文跟数学和英语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为了把孩子搞傻,我不明白现在的语文教学和考试模式有任何人性化的因素,有任何的合理性。

  不过光批判是没有用的,要建设为主,我也努力在对阅读方面进行探讨和推荐。

  羊城晚报:所以您主张是给孩子们排毒,让他们读到真正的好的作品,

  叶:多让孩子有效地阅读,阅读要有一定的规划和指导,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好作品。小学更强调文学教育,小学生要大量阅读童话、有想象力作品;初高中适当增加世界名著、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有了大量阅读、积累,一旦随着年龄的增长,掌握了应试教育的技巧,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我从不记得小时候有什么严格抄词、做卷,但我的语文成绩都不错。这也是我父母无意让我散乱阅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