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真正掌握住法度,谁就能强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01:33:40

1谁真正掌握住法度,谁就能强大

【原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1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2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3并国三十,启4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5以河为境,以蓟6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7攻赵救燕,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译文】一个国家没有永久不变的强盛,也没有永久不变的衰弱。奉行法度的君主强,那么国家就强;奉行法度的君主弱,那么国家就弱。楚庄王吞并了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了三千里疆土,庄王的百姓组成社稷后,楚国也就灭亡了。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扩展了三千里领土,桓公的百姓组成社稷后,齐国也就灭亡了。燕襄王把黄河作为国境,把蓟作为国都,袭击涿州、方城,攻占了齐国的一部分,平定了中山国,有燕人的国家就受到重视,没有燕人的国家就受到轻视;襄王的百姓组成社稷后,燕国也就灭亡了。魏安釐王攻打赵国救援燕国,在黄河以东夺取了土地,又攻打定陶、卫国之地;又对齐国用兵,把平陆占为己有,攻打韩国占领管地,在淇水边大获全胜;在睢阳发生的魏、楚战事中,楚军疲惫而退走;在上蔡和召陵战事中,楚军被打败;魏兵遍布天下,在衣冠楚楚的礼仪之国耀武扬威;安釐王死后魏国就灭亡了。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那么楚国、齐国就可以称霸;有了燕襄王、魏安釐王,那么燕国、魏国就可以强大。如今都亡国的,就是他们这些群臣官吏专心去干混乱的勾当而不去做治理国家的事。他们这些国家衰弱了,他们又丢掉国法在外营私舞弊,这实在是背负着柴草去救火,国家的混乱衰弱就更严重了。

【说明】有度,就是有法度。其实法度不论哪个国家都有,关键是掌握法度的人。所以韩非举了上面几个例子,就是想说明,谁真正掌握住法度,谁就能强大。韩非在这里把“依法治理”看得高于一切,确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混乱了数百年的中原大地,不依靠法治,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生存下去。周朝传下来的淳厚的民风民俗,被膨胀的、畸形发展的私有制冲得一塌糊涂。失去了行为规范的人们只顾着眼前利益而不知道应该怎样行为。所以韩非认为,只有以法治国,用法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国家才能做到强大。

——————————————————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

2.氓:《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管子·八观》:“氓家无积而衣服修。”《战国策·秦策》:“而不忧民氓。”《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淮南子·脩务》:“以宽民氓。”《说文》:“氓,民也。”古代称外来的百姓为氓,这里用为百姓之意。

3.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荀子·仲尼》:“齐桓,五伯之盛者也。”

4.启:《书·尧典》:“胤子朱启明。”《诗·大雅·皇矣》:“启之辟之,其柽其椐。”《诗·鲁颂·閟宫》:“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左传·隐公元年》:“公将啟之。”《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国语·晋语一》:“疆埸无主,则啟戒心。”《仪礼·士虞礼》:“啟户。”这里用为打开之意。

5.燕襄王:即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君主。

6.蓟:(jì季)古地名。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城西南部。

7.魏安釐王:名圉,战国时期魏国君主。

8.陶:地名。即定陶。在今山东省定陶县。《韩非子·饰邪》:“魏数年东鄉攻尽陶、卫。”

9.魏:指卫,原位于今河南省东北部,后疆域缩小,只剩下濮阳一带与陶接壤。战国后期,卫国长期依附魏国,后被魏所灭,所以这里用“魏”代“卫”。《韩非子·饰邪》:“魏数年东鄉攻尽陶、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