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临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03:13

                                        临帖,想必是“杜郎口旋风”至今最受争议的话题之一。诸如因地制宜、关于拿来主义、不能照搬照抄、不能死学等等争议从未停止过。

我的观点是没有临帖就没有破帖;没有复制便没有粘贴。事实上就是这样,我们做老师的几百年如一日,站在三尺讲台上,无数次的效仿者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如此一来就是一味的临帖。没有人对她有丝毫的怀疑。

真正有一天,一个新鲜的东西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诞生了,人们开始投来了异样怀疑的目光,同志们想起了鲁迅的那篇《拿来主义》。这是最可悲的。真正该思考的时候总是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真正需要俯下身子学习的时候却在考虑该不该做。许多人说“教无定法”,殊不知“贵在得法”。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时代的我们仰望着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们是智慧的化身,是真理的代言。然而真的有一天自己做老师了,却发现我们潜移默化给学生太多太多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负价值的。有的时候甚至我们都浑然不觉……有时候我们虎头蛇尾,不懂得坚持;有时候我们阳奉阴违,应付公事;有时候我们顽固守旧,不懂创新……

笔者经过长时间调查发现真正能走上高效课堂之路,真正破帖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是从临帖做起的。临帖的越仔细,走的弯路越少。越是改来改去改不成的总是批判着、在众人的猜疑中做起的。而最戏剧性的是恰恰是他们得到了——杜郎口、高效课堂不适合我们的结论。

还是拿导学案举例,导学案的真正含义已经在《浅谈导学案》中说过过了。老师们坚信导学案对我们的课堂没有意义的时候,或者认为导学案是无为的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但是你还必须得写。于是很多人开始照搬现成的,在QQ群里拜求的,直接从习题集上照搬的,甚至还有在课本上照搬的。教师花费了自己的经历来应付公事,每年花费学校十几万的经费印制出来,发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负担,浪费学生的时间再做一遍。可谓费力不讨好,何苦。这些人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导学案有什么样的作用。于是这些人果然得出的结论无一例外的是————不能照搬照抄。更可悲的是他们丝毫没有“照搬照抄”的精神。大部分人的导学案是自己闭门造车的成果。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有格式,每一个版块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别人的导学案上也有习题,可是他没有思考过这些习题之间的关系。导学案发到学生手里的时候能不能落实……等等原因都是杯具的根源。他们都浑然不觉只是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结论——高效课堂不适合我们。

再说说小组建设,更多的人是简单的把桌子拉开,没有想到过为什么要把桌子拉开;如何打造小组(团队)文化;如何实现“兵教兵”;如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总之还是一贯的一脸“死相”。学生望而生寒,还有谁肯与你配合,只有看不见的仇恨与与逆反。我想《高效课堂实用120句》还是值得借鉴的,至少量变能引起质变。至少是可能发生的,假如你真的想试试的话。

我们不否定生涩、呆板、机械的初级阶段,因为那是必经的成长过程。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探索,没有放弃,也没有抛弃。真正哪一天自己临帖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的时候,临帖就成功了。真正能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真正把自己课堂中独一无二的难题当成课题来研究的时候也就离破帖不远了。

走过来的人都这样说。

他们把昨天的困难,做成了今天的资本。别人慕名而去的资本、自己走出来传授经验的农村教师受到省长热情接待的资本;是一个农村年轻教师受到国家领导人好评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