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 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33:08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 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耿雁冰 北京报道 2010-12-24 23:56:03  评论(0)条 

核心提示:区域发展失衡,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十年变迁,虽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2009年,这是个标志性的年份。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陆续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被选中的地区,担当起其新一轮改革探路者的角色。

其背后,是十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演进。

站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点,作为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的负责人,范恒山更显忙碌,从各地调研到工作会议,与范的约访,几度被迫推迟。

新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哪里?下阶段区域工作的重点领域是什么?这十年间区域发展思路的变化有哪些?范恒山对本报记者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范恒山指出,虽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区间的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我们将坚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个主要目标,把缩小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切实巩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的良好局面。”范恒山说。

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要在五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二是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五是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1世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拉开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大幕,这十年间的区域均衡取得哪些进展?

范恒山:首先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长期以来,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东部。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随着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区域政策力度的强化,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的格局得到了扭转。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6%,超过了东部地区的14.4%;2008年和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加速,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4%、13.3%、12.2%;13.4%、12.6%、11.6%,连续两年超过东部地区11.1%和10.7%的增速;2010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这一良好趋势。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性变化。区域增长格局的这种变化为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是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重点地区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在区域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等传统先发区域更进一步焕发经济活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质量明显提升,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地区等一批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加快形成。这些重点地区的发展,对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此外,区域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以市场机制与利益关系为纽带,积极推动区域间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一体化进程全面深入推进;以凸显特色和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广泛运用各种合作平台,区域间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与技术人才合作蓬勃开展;以除危解困和促进发展为目的,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和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地震灾区开展全面的对口支援。

经过努力,已初步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21世纪》:今年8月,发改委公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未来中部地区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范恒山:中部6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水陆空交通便捷,科教基础较好,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2006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10号文件),确立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简称"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任务和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版图日趋清晰

《21世纪》: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日趋清晰,你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吗?

范恒山:区域政策基于国家战略要求与地区实际需要的有机统一,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地区竞争力,推动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还有一个收获是,国家组织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及财税、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等配套政策,以引导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推动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总的看来,过去十年,我国区域发展可谓亮点频现、异彩纷呈。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各地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与实施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也前所未有。

随着一系列体现全局需求和地方实际需要有机统一、有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东部地区的发展支撑带布局进一步完善,中西地区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日趋清晰,沿海与内地竞相奋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1世纪》:如何看待过去十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范恒山:过去十年,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成效。

区域协调发展仍要重视困难

《21世纪》:目前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矛盾需要解决?

范恒山:我国区域发展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不少难题。

虽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趋于缩小,区域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

还有加快地区发展需要以开发利用资源做支撑,这也是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的基本要求,但过度依赖资源开发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地区谋求合作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激发,依托经济区协同发展、一体发展的意识与力度不断增强,但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区间的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区域一体化纵深推进仍有障碍。

此外,区域发展的环境日趋复杂,对区域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区域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区域政策和规划实施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21世纪》:东部地区的发展支撑带布局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东西部产业转移要注意哪些问题?

范恒山: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既有的优势在减弱,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的影响,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刻不容缓;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也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方式和转移区域日趋多元化;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优势,不断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动性,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总的来看,由于缺乏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目前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载体不健全,配套能力不强,支持政策不完善,仍然存在着产业承接无序无度、地区间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同时,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利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等优势吸引外来产业和资本,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指导意见》的颁布,必将对中西部地区有力、有序、规范和健康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着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1世纪》:明年将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是什么?

范恒山: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按照中央要求,“十二五”期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继续贯彻如下思路:一是坚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将把缩小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特别是把提高和改善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研究制定与实施区域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实巩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的良好局面。

二是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基本路径。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区域政策,继续鼓励和支持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加速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继续着力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特殊困难,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坚持按经济区方式积极推动。继续以经济区为单元推进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进一步扩大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使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得到利用与优化布局。

进一步促进实现区域功能合理分工,防止恶性竞争,更好地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推动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四是坚持解决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确定不同区域发展的主体功能和战略定位,明确区域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区域科学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围绕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构筑开放性立体式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推进重点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互动,构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针对不同区域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操作路径,在解决关键问题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实现突破,从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五是坚持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把建立健全区域政策、法律和组织体系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围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着眼于探索更加有效的区域治理方式,加强区域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规范有序、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

加快区域发展立法进程,结合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解决规划和政策实施缺乏法律保障的问题,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

“十二五”区域发展七大任务

《21世纪》:按照具体工作部署,“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哪些重点任务?

范恒山: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组织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大国家已出台规划或方案的实施力度,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面落实并调整完善中部地区“两个比照”政策,加快“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鼓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继续发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作用,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的建设,增强沿海地区带动腹地发展的能力。

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新疆天山北坡、呼包银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先导区等深化开发开放,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努力实现经济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组织编制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带等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是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研究制定系统的政策措施,扶持革命老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的能力与潜力。贯彻落实国家支持西藏、新疆、广西、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内蒙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继续实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

加快扶贫开发力度,组织编制新时期扶贫开发纲要,制定实施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发展规划,以及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等专项扶贫规划,重点扶持南疆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秦巴-六盘山地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扶持资源枯竭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促进人口和劳动力跨地区有序转移,减轻欠发达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缩小不同地区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优先在中西部地区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实现养老保险的跨地区接续;加大老少边穷地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继续组织和实施好劳务输出。

五是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产业合作,全面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探索建立一批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促进整体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推进区域一体化,促进重点经济区在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总结对口支援汶川灾后重建的经验,不断完善支援方式,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做好青海等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对口支援和帮扶。加强科技和人才合作,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人才自由流动。加强东中西部地区协作互动,完善合作机制,形成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机制为纽带、项目和服务为载体的互利共赢的区域良性互动机制。

六是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化沿海开放。充分发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国际门户和东北沿海地区的重要作用,以珠海横琴岛、福州平潭岛、深圳前海地区等开发开放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内地与台港澳地区的紧密合作。提升沿边开放。深入推进与东南亚合作,加快云南向西开放,发挥广西在深化与东盟合作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与中亚地区在边境贸易、能源开发、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与东北亚地区合作,拓展经贸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及沿边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建设,推进欧亚大陆桥及其他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内陆开放。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着力打造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七是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在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空间开发结构。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