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观世音”还是“观音”?——兼谈中国古典学的重要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9:05

近来,名人故里之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关于“观音故里”就有三地相争:四川的遂宁市、河南的平顶山市和新疆的昌吉州。在这场“文化搭台、利益唱戏”的角逐中,即便“文化”搭台,也很有必要做好基础工作。如果连“观音”和“观世音”的区别与联系尚且搞不清楚,怎么来“弘扬观音文化”呢?

 

    其实,在民间有“家家有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而在文化艺术界对于观音菩萨的正式称谓处理手法不一。越剧名剧《盘妻索妻》中,第一句话是“观音大士寿诞到”,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的唱“莫非是莲台观音显圣名,绝世风姿人间无。”而在京剧梅派经典《天女散花》中的西皮唱腔是“阎浮提界苍茫现,青山一发普陀岩。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有善财和龙女站立两厢。”

 

    那么,到底“观世音”和“观音”的称谓哪个准确?二者有何关系,是简称还是避讳呢?

 

    首先,《辞海(第六版)》说:“本译作‘观世音’,因唐人避‘世’字讳,略称‘观音’,玄奘译《心经》时,改译观自在。”(第0763页);

 

    其次在,学术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说:“唐朝因避李世民的讳,略称为‘观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8页);

 

    最后,在宗教界,权威的《法音》文库的《法苑谈丛》也认为:“(观世音菩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来简称观音菩萨”(中国佛教协会1985年5月出版,第5页)。

 

    可见,以上权威书目均认同从“观世音”到“观音”是“避讳”略称。其实,如果“避讳说”成立,那么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有绝对说服力:一是在避讳前无“观音”称谓(必要条件);在避讳后无“观世音”称谓(充分条件)。由于在武德九年(626年)立李世民为皇太子时,唐朝颁布《二名不偏讳令》,现以“武德九年”为界点,找到反面例证如下:

 

    一是在唐武德九年前有“观音”的称谓。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弘始八年(406年),也就是在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前的220年之前,罗什译本《妙法莲华经》的五言偈13次出现“念彼观音力”,又出现“观音妙智力”和“汝听观音行”等句。

 

    二是在唐武德九年后有“观世音”的称谓。仅查《全唐文》的有关文章标题,就发现在唐代当朝“观世音”依旧很普遍。如独孤及的《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序》(卷三八九)、梁肃的《绣观世音菩萨赞序》(卷五一九)、穆员的《绣药师佛观世音菩萨赞》(卷七八三)。

 

    可见,从“观世音”到“观音”绝对不是如人们所认为的“李世民避讳”,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简称而已。但这却给我们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1、从古代翻译学看。美国电影大片《翻译风波》再现了当今翻译的独特作用,而在古代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国对于“观音”的翻译就一波三折。梵文Avalokitesvara是由Avalokita(观)和Isvara(自在)组成,但在玄奘之前却误作Svara(声音),这就是“观世音”的意译本应译为“观自在”的原因。(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9页)《华严经》的文本解释为“观世音菩萨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可见“观音”“观世音”均可概括此意。

 

    2、从古代避讳学看。李世民的名是两个字(二名),比较特殊。在《全唐文》的《二名不偏讳令》(卷四):“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讳。”太宗时的中央机构“民”部和大臣李“世”绩就是佐证;高宗时曾就编写《佛顶最胜陀罗尼经》的“世尊”和“世界”的避讳,指示“既是圣言,不须避讳。”所以仍可用“观世音”。有趣的是,僧人法名却要避讳,如《唐京师西明寺道世传》中的道世“名避太宗庙讳”。

 

    3、从古代简称学看。我国历史上就有“秦人好简”的习俗,所以形成了我国趣味横生的简称学。我们常见的是简称如《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三国演义》里的“亮”。其实还有一种割裂式的简称,即把复姓简称为单性:如南北朝北周《庾子山集注》“葛亮有深入之兵”(诸葛亮)、江淹的《泣赋》“马边废史”(司马边)、唐朝的《艺文类聚》“方朔之赐,遽降洪恩”(东方朔)。受此启发,若将“观世音”简称,考虑到意译,只能简称中间的“世”字方不失本意。

 

    其实,上述我国古代的翻译学、避讳学和简称学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但确实很难纳入到目前的学科体系里,令人惋惜感叹。这使我们联想到,在谈到古典学的重要性时,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有一段诚恳的见道之论:“事实上,西方为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留下了‘古典学’等学科专业”“而学科制度全盘西化的中国,却不能为自己的传统文化留下了一个法定的学科专业”(中华读书报国学版10月20日)。若将她们归入到中国古典学,则顺理成章。这也有利于她们同中国古典学一道互证共融、开花结果,成为繁荣学术和弘扬文化的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