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建议出人意料之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8:28:18

“十二五”规划建议出人意料之处

刘瑞    发表于 2010年12月22日 18:36 阅读(15425) 评论(24) 分类: 个人日记 相关搜索词: 中国经济 中国产品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汽车下乡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编制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建议。虽然这个《建议》只是党中央的政治性文件,还不是政府规划本身,但是依照我国规划管理工作的程序,《建议》基本上将政府规划的基调和框架确定下来。到明年3月召开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文本,最终的规划编制工作就正式完成。预计正式的规划文本比目前的《建议》将在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第一是规划指标与项目,这是非常技术性的编制工作,第二是各项具体政策措施,这些会在今后5个月中有所调整和补充修改。

  

阅读“十二五”规划建议文本,首先有几个出人意料之处。因为在《建议》没有公布之前,媒体做了各种猜测,可是随着《建议》的正式发布,人们发现原来的预测其实是有误的。因为有不同的大大小小的猜测,现在择其五个加以释之。

其一,《建议》中没有提到包容性增长概念。此猜测缘起于十七届五中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916日举行的亚洲人力资源开发论坛上的讲话,其中提到要寻求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概念提法最早并非出自亚洲开发银行,而是源于欧盟在十年前提出的促进三个增长:包容性增长、灵巧增长和绿色增长。国际社会对发展与增长的概念也是与时俱进。就目前包容性增长的使用含义而言,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强调增长之中承认差异性,容许不同地区、国家、族群在寻求增长的过程中保留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其二强调在增长中对弱势地区、国家、族群的照顾和援助。国际社会的这个理念实际上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的进一步阐述。总书记在国际交流场合使用这个词汇表明我国支持国际社会这个理念。但是国内媒体以为在《建议》之中会有这个提法,实际上是一种误读。虽然没有使用包容性增长一词,但是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体现在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筹协调等等词语之中。我国与国际社会各种先进的发展理念实际上已经逐渐达成共识。

其二,《建议》中没有提及GDP。这是媒体对《建议》最大的误读。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当中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和的概念,它与一个企业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获得的总收入是一个意思。尽管在科学发展观看来,国内生产总值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目前还没有其它概念能够代替GDP去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总产出。最近在G20财长会议上,中国在IMF中的份额提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就是考虑到了中国GDP因素及其他两个相关因素。《建议》通篇没有数量指标,提到经济增长时使用的是定性语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关于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的态势如何,存有各家之言。但是考虑到“十二五”规划期仅仅是我国现代化“三步走”中第三步的中间阶段,离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目标尚有20多年的路子要走,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依然不能过低,十年翻一番的目标任务还应该坚持。而十年要翻一番,未来五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不应低于7.2%。因此应当在明年正式公布的五年规划文本中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有明确的规定。在目前体制运行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不是万恶之源,地方政府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并没有错,错误在于将国内生产总值当成惟一的考核指标。

其三,《建议》中没有提到从外需为主向内需为主的转变。金融危机袭来,中国经济并没有同时出现金融危机,倒是受影响出现了出口危机。这是三十年来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必然会导致的局面。于是国内外舆论就广泛呼吁中国改变外向型发展战略,由外需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内需驱动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也的确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措施并取得成效,如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依然需求旺盛,中国一大批外向型企业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转向内需生产。因此,仅仅在一个短短的五年完成由外需向内需转变是不切实际和不符合国家发展利益的。《建议》中只是提到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表明中央对外需与内需之间的关系考虑依然是审慎的,消费和投资作为内需因素固然需要加强,但是出口也是需要的,三者的关系是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外需调低一些,内需调高一些,建立协调关系,符合科学发展观中关于统筹协调好国内和国外经济关系的想法。

其四,国民收入倍增没有提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30年,国家的确开始富裕与强大,但是由于出现了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的收入差距拉大现象,于是社会上对未来五年改变这种局面有所期待。甚至认为“十二五”规划应当是富民规划,而不能继续是强国规划,还提出要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这次《建议》对社会上的呼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专门开辟一章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定性要求,也提到保持两个同比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劳动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力增长保持同步)和提高两个比例(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例)的定量要求。但是不提国民收入倍增或用富民代替强国的设想是有道理的。简而言之,一方面国家依然并不十分富裕强大,过高地改善民生实际上做不到;另一方面过高地提高收入水平将会延误中国经济增长。从经济学角度看,无论是提高工资还是提高生活待遇,终究会将这些提高部分摊入到经济增长的成本之中。短期内为提高劳动收入,可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保持同步,但是长远看,劳动生产率增长必须要快于劳动收入增长速度,这样才能形成必要的积累用于经济建设投资。我国经济刚刚有所发展,经济总量即将成为世界第二,但是保持可持续的经济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在三十年中都普遍有所增加,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问题不是继续加速这种增加,甚至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而是如何解决收入增长快慢之间差距拉大问题。均富应该是目前的主题。

其五,政治改革没有提及。在会议没有召开之前,媒体根据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对政治改革也做出了种种猜测,但是建议出来之后,被评价为政治改革的内容一是不多,二是与某些期盼相距甚远。实际上,关于政治改革的内容在建议中还是不少。但是期盼过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要规划,政治内容并不是纲要规划的重点。有关政治改革的内容主要通过每五年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来表达。在本次规划建议中,关于政治改革继续强调了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相应提到了推进行政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这些都表明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有自己的理解和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