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主席照片背后的传奇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29:58
作者:宏亮


在上周的《传奇中国》里,我给大家讲的是我们的编导傅雷采制的老故事“毛主席像背后的故事”,几张旧照片的背后,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期间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与往事,让我忍不住要在这里跟我的博友们重新分享。

2001年冬的一天,收藏家张先生像往常一样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希望能淘到什么宝贝,然而他逛了一圈,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就在他打算离开的时候,看见角落里有一个卖老照片的地摊,他走过去随手一翻,里面的照片质量竟然都还不错,就开始认真的看了起来。这时,一张照片引起张先生的注意。
这是一张毛主席老年时期的黑白照片,大概12寸大小。张先生心里一看,呵,这版照片太熟悉了,过去曾经多次发行过,甚至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幅家喻户晓的毛主席大幅画作也是依据这版照片绘制而来,可是,让张先生吃惊的是,这一张又确实不同于那些发行过的照片,成像非常清晰,影调也很丰富,最奇怪的是,上面还打了很多均衡的小格子。这些小格子像一个个问号在张先生眼前晃着,他拿着照片看啊看,越看越觉得不简单。一问价,100块,少一分不卖,一张老照片卖100块也真不便宜,不过这张先生一直非常崇拜毛主席,心想,就冲着毛主席他老人家也值。于是就把照片买回了家。这张先生捧着照片左看又看,还是没看明白,这照片质量这么好,到底是过去发行的普通照片还是有什么特别用途的照片呢?这照片上的小格子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张先生琢磨还是得找人鉴定鉴定,他想到了一个人——陈石林,新华社摄影部的退休职工,听说曾经为毛主席修过照片。也许陈石林会知道这张照片的来头。
拂去尘埃的历史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张先生来到陈石林家,他掏出这张毛主席照片请陈石林鉴定。陈石林中国摄影家协会高级工程师,当他看见眼前的这张照片时,当时就愣在那里,这不是自己曾经修过的照片吗?不就是天安门上那幅画作的原版照片吗!
陈石林看着照片,那可是心潮澎湃啊:“第一,它是画相片的时候打成九宫格,当然其他的也可以打了,它是用放大十二寸照片做的,我们发稿都是六寸、八寸挺多,十二寸很少有人发。当时有种国外进口纸,那个纸伸缩性比较小,用这样很薄的纸,所以我一看,就是很薄的纸,当时我一开始修整别人都不能动的,只有我能动,每一笔我都要认真的修整,我怎么修只有我自己知道,所以我一看就是我做的......”
陈石林的鉴定让张先生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真捡了一漏儿。更没想到的是眼前的陈石林就是传说中的暗房大师,确实多次给毛主席修过照片。陈石林拿着照片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天安门上悬挂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的形象也随之传遍世界。两个月后,毛主席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出国访问,也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第一次亮相。美国一家报纸刊登了毛主席与斯大林的照片。毛主席的照片就是头戴八角帽的那一张,而斯大林则是身着华丽元帅服的标准像。这在一些西方人眼中,毛主席颇有土八路的味道。
当时,所有的中央领导包括政治局委员常委十大元帅十大将,都有中国照相馆拍过的标准像。唯独毛主席不去中国照相馆,所以毛主席没有标准像! 为毛主席拍摄标准像成为当务之急。时任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的萨空了找到摄影局的副局长陈正青请他物色一名技术出众的后期制作人员。1950年深秋的一天,他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个人就是陈石林。
画出来的照片

那时,刚从香港回到新华社工作的陈石林接到一个重要任务,从毛主席以往的照片中选出并制作一张标准像。当时的陈石林怎么都想不到自己有一天竟然可以为尊敬的毛主席修照片,他激动不已,一头扎进资料室,把建国一年多来所拍摄的毛主席照片都翻了出来,几经选择,才选了一张陈正青在1950年9月为毛主席和几位工农兵拍摄的合影。
可这张照片中的毛主席是半侧面,布幕影调都很深,制作标准像还有很大的难度。陈石林说:“把人修掉,把幕布绘出来,所以当时看不出后面还有人,翻版、先放大、加工、翻成底片、放大,向全国发稿!”

这张照片也博得了毛主席的首肯,很快,新华社向全国公布了毛主席标准像。1950年国庆节,以这张照片为参照的画像挂上了天安门,随后印制2000万张招贴画全国发行。陈石林也因此被提拔为翻修组组长。其实这副标准像我们天天可以见到,新版人民币上面印制的毛主席像就是根据这张照片精心刻制的。
第一幅标准像问世不久,加工制作第二版毛主席标准像的任务又下达了。是为毛泽东选集而用,要求必须是正面的。陈石林再次被选中。那个时候相机还不是很普遍,即使身为国家领袖,其照片也寥寥可数。几天过去了,陈石林才找出主席与一个团体合影的正面照片。遗憾的是,这张照片使用美制航空卷片,不仅反差大,而且颗粒很粗,更没什么层次。不过这难不到陈石林。
陈石林将主席头像单独单独放大,用锋利的刮刀把膜面上的黑色影像细心刮掉,修成白色背景以烘托面部。一口气刮完,纸基丝毫未损。这张照片中的毛主席端正可敬,也得到很多人的赞许。可陈石林自己越来越不满意了:“人的头发和背景融合在一起,用刮刀刮,做的照片有点假,好像人贴在背景上一样。”

这张正面标准像出现在第四卷的毛泽东选集中,随后也被绘制成巨幅画像挂上了天安门。两次标准像都是后期制作而成,1959年9月,距离建国十周年大庆不到一个月,中央有关部门决定要为毛主席拍摄第三幅标准像。
主席像的制作幕后
9月30日晚上就要发稿,这可把当时摄影部领导急坏了,定下来要去拍主席标准像。那时候派了两个同志去了,一个是侯波一个是孟庆彪。当时两人带着林哈夫相机,相机和3盏灯就到中南海去了。
或许是过于紧张,毛主席背后的一盏灯穿帮了,面部光影没有专业摄影的人像所具有的那种润泽的效果。照片无法直接使用,情急之下,被送到北京的4家照相馆,由几位高级技师进行加工修整,与此同时也交到陈石林手里一份。高级技师也许更习惯把人物修得光洁美丽,可对于一位国家领袖的标准照就显得不太合时宜,反而失去了真实的质感。
当时,修完照片后,主席的脸上非常光滑,像瓷娃娃一样,不像了。几张照片送上去,一层层审察,最后选中的正是陈石林修的那张。经毛主席本人审阅,陈石林加工修整的这第三幅标准照在1959年的国庆节公布。1962年到1966年,天安门城楼上面的毛主席画像就依据这张照片绘制而来,然而1976年9月9日,这张照片再次悬挂在了天安门,只是这次不同以往是彩色的油画,而是黑白的照片,举国哀恸,那一天,毛主席逝世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准照的发行曾经创下一个世界记录,据统计,在报刊著作中使用张贴悬挂的数量达到百亿幅。风云莫测的时局让这第三幅标准照充满戏剧性,1964年,人民群众崇拜毛主席的热情急剧升温,对毛主席标准照的需求也迅速增长,有人竟然对于第三版毛主席标准像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这张照片只露出一只耳朵,左眼珠还稍稍有点偏上?这不是偏听偏信吗?陈石林哭笑不得,但这个牵强的理由那时候却是天大的问题。
记忆中的主席像
1964年9月,拍摄第四版毛主席标准像的任务传达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到的那张毛主席标准像。新华社特派郑景康前去照。郑景康又荣幸又紧张,之前已有拍摄失败的经历,这次绝不能重蹈覆辙。他找到了同事也是好朋友的陈石林,商量怎么拍能万无一失。一切按计划进行,没想到意外还是发生了......
毛主席到现场只有5分钟,这5分钟里你要尽量的拍,郑景康在事前就布置好拍摄现场,毛主席一来,他就一张接一张的拍,5分钟里拍了3个胶卷,120的胶卷,拍完了就送去冲洗,当时由新华社的摄影部负责检查,专门检查相片的,所以3个胶卷第一个送到我这里,可当时一看:糟了!这三卷照片一张也不能用!主席的衣服左边有一个大褶,这个大褶,三卷照片里每张照片都有!
这郑景康可是新华社里著名的摄影记者,著名的周恩来像,齐白石像都是由他拍摄的,怎么给毛主席拍照片就出状况了呢?这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胡昌平回忆说:“当时,我把郑景康叫来了,我说你还摄影大师呢,怎么出这样的问题,毛主席身上有很大的褶子,你肯定看得见,你为什么不上前伸手?”
其实,郑景康心里紧张的不得了,当时不敢靠近主席,也不敢让主席做任何调整,只是在离毛主席很远的地方拿着相机不停的拍。结果毛主席的影像在底片中很小,感光也不够,眼轮和嘴轮的阴影过于浓重,眼袋很大,眼神苍老而没有神采,衣服上巨大的皱褶,让照片几乎报废。郑景康忧心忡忡的把照片递到了陈石林手里,陈石林也傻眼了。重拍已经没有可能,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修版。
陈石林又会怎么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当时我用透明正片,就是电影那种技术用到普通照片上面,先把原底放成正片,在电影上拷成正片,在比较大的正片上,对原来底片上一点点产生的微小的层次,在透明正片上可以扩大到1000倍,透明正片的亮度差可以到1000:1那么有微小的阴影部分都能展示出来!”
陈石林钻进了暗房一星期没出来,外面的所有人都为这事捏一把汗。终于照片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毛主席照片。照片中的毛主席慈祥威严,光芒四射。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很多年以后,李纳见到陈石林还高兴的提起:第四幅标准像太好了,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像在看着你,老人家很喜欢。当时,陈石林把其中一张照片交到了天安门管理处。据陈石林说,这张照片是唯一的,因为当时考虑用做绘画使用,所以层次比公布发行的那些还要丰富些。

其实陈石林制作修版的毛主席照片远不止这四张,我们熟悉的青年毛泽东,就是陈石林从1919年毛泽东和家人的合影中修整出来的。还有毛泽东早年在延安时由埃德佳斯诺拍摄的著名照片,因为无法再获得底片或照片,我们后来见到的这那一张照片早已不再是原版,而是陈石林从印刷画上翻拍、放大,重新绘制修版而成的。
这张曾经被制成海报的毛主席站在玉米地里的照片和这张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照片都曾经是多人合影,经陈石林之手,这些照片具有了新的魅力。
化险为夷的一场风波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照片的需求量极大,而对于制作照片的照相馆来说,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洗照片,底片很快就会报废,陈石林发明的透明正片派上了大用场。毛主席的这些照片虽然是由全国各地照相馆的技师修整而成,但是技师们最初拿到的照片底片就已经是陈石林做过技术处理的了。
当年北京照相馆的负责人许喜占回忆起那段情形,还记忆犹新:“这个技术陈石林花费了很多心血,当时我们拿到这个复制底的时候感到很惊讶,因为每复制一次就应该损失很多,所以质感从原理上是一定要损失的,但是我们拿到的这个复制底感到非常漂亮,质量非常好,首先从他的密度,深浅程度,反差,高密度和低密度之间的差别控制的非常好,而且它的层次基本上没有损失,有的层次不但没有损失反而增加了!”
1966年12月26日,那一天是毛主席的生日。就在全国人民都在庆祝主席生日的时候,北京的一家照相馆出了一件大事。一位经理像以往一样把洗坏的照片拿到后院去烧掉,不想被红卫兵撞见,毛主席生日烧毁毛主席照片这个罪名可不小,这位经理被扭送到了公安局。公安局立刻派人对此事进行调查,找到了提供照片底片的陈石林。
陈石林又会怎么解释呢?“我说你把照片拿来我看看,我说这照片应该烧,他说没有别的办法吗?我说没有其他办法,毛主席像质量不合乎标准,你要散步到群众中去,有损于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只有烧毁,没有其他办法,他说埋掉行不行,不行,我说,你怎么能把毛主席埋掉呢?埋掉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都烧,他脸白了流汗,没过几天把人放了。”
历史可以珍藏
世事变迁,今天的陈石林早已退休多年。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和毛主席照片还真有缘分,这经自己手修整过的第四幅毛主席标准像几经辗转竟然到了张先生的手里,又和自己见了面。得知照片是真的,张先生得意地告诉陈石林,这照片是从他潘家园的地摊儿上花100块钱淘来的,当时就觉得这张照片虽然老旧,但清晰度高,影调也很丰富,可能有点意思,真没想到捡了一漏儿!心花怒放的张先生连忙请陈石林在照片背后写下一段鉴定文字: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是我于1964年9月加工修整摄制而成的,并由我提供给天安门管理处供他们做绘画使用,该照片是我用原底制作的,因此照片上的影调层次质感都比较突出。落款:陈石林,2001年12月14日。几天后张先生自己也在上面写了得到照片的经过,签名盖章。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经过陈石林的无意和张藏家的有意签名,让这副流落市井的原版毛主席照片变成唯一的珍品,身价陡增。有专家为这张照片做过鉴定,价值竟然高达百万元以上。
收藏界的鉴定名家李欣告诉我们:“在收藏届特别讲究的一句话就收藏有序,它有过程,每到一个过程,就增加一个附加值,2309比如一幅很著名的书画,他经过了某某皇帝的把玩,加上某某名人的把玩,最后又通过某某藏家的收藏再出来的话,它每一个阶段都会增加一个附加值,那照片收藏市场也是一样。”
而另一位专家鲍勇也从另外的角度解释了这张照片的价值:“决定这张照片有几个角度,第一,它是领袖,这肯定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人,第二,这个年代,起码巨今50多年,更关键的是这张照片代表意识形态的一个时代2453拍摄者是郑景康,是我们很景仰的人,陈石林又证明这张是给天安门管理处的,就形成了一个逻辑关系,这几个方面的之称构成了这张照片的价值!”
天价的尾声
一张从北京潘家园的旧货摊上用100元淘来的照片,居然就这样,神奇的身价倍增,成为了收藏界的一段最为经典的传奇,收藏者凭借这张传奇的照片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那位照片的创作者,仍旧默默无闻的,依旧生活在北京新华社的老家属院里,平静的安享着自己的晚年。
多少年来,陈石林为毛主席修照片的事情一直鲜为人知,让他一直非常的荣幸和骄傲的,是自己制作毛主席照片这段经历。他常说自己80多岁的年龄身体健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没有受过任何的冲击,都是因为毛主席在保佑。直到今天,陈石林的家里还悬挂这那几幅自己亲手制作的主席像,每每抬头看着这些照片的时候,老人就觉得特别幸福了,因为这份回忆,已经伴随了他很长的岁月,那些点点滴滴已经成为了他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