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艺坛无所求,为留清香在人间--纪念马万里先生诞辰100周年- 博客社群 AnyP.c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9:39
纵横艺坛无所求,为留清香在人间
——纪念马万里先生诞辰100周年
王积玉 (供料)祝恩堂(属文)
马万里先生是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2004年是他诞辰100周年。我们非常怀念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大师。
万里先生不单成艺甚早,而且气清才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享誉江南。他的书`画`篆刻造诣均高,被称为艺林“三绝”。他的作品注重意韵,构图严谨,风格清丽,继承传统而又有创新。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的美学境界,以饱满的激情创作了数以万件的艺术佳作。深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精湛的技艺,均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他的作品和他点染的花鸟草虫一样,生机勃勃,意味盎然,因而使我们的生活也和他的作品一样绚丽多彩,姹紫嫣红。
马师万里原名允甫,字瑞图`万里,晚号大年,别署“曼庐”`“曼福堂”`“拿云阁”`“百花村”`“去住随缘室”`“紫云仙馆”`“九百石印精舍”等。
1904年1月11日万里先生生于常州的一个中医世家,四岁丧父,依祖母`寡母抚育成人。1928年与南京美专同学汤秀珠结婚。秀珠别名眉倩`梅青,为花鸟画家。夫妇同唱艺林,颇为时人艳羡。次年生女慧先。32年汤秀珠因病去世,万里先生从此寡于言谈,潜心艺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为与张大千`徐悲鸿等齐名的一代宗师。
1953年,因工作需要我由大连调至中央交通部工作。当拜别著名画家柳子谷老师时,他提笔写了两封信:一封给齐白石,一封给马万里。除致久别问候外,两封信都把我引荐给收信人。能与万里老师结识,乃我一生之幸事。从耳濡目染,到耳提面命,20多年来,特别是北京7年,我们几乎朝夕相见,感情上我们由师生而师友,由师友而朋友,交以忘年,情同父子,因而德艺所获,使我受益终生。而今,又值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致哀是祷,成礼期祥,仿佛先生之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又历历浮现于面前。
1952年万里先生与女儿慧先同住一蜗居陋室,无处作画。时住东单西观音寺胡同的末代王女金默玉常去白石弟子许麟庐(国家文史馆研究员)在胡同口开办的“和平画店”赏画。有一天,她被一幅《荷花》图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禁问道:“这是谁画的?”许经理先赞她独具慧眼,继而就向她介绍了万里先生。从此马万里的名字便深深地印入了她的记忆之中。金默玉认识了万里老师之后,就邀他到自开的“益康饭店”饮茶用餐,万里先生也制作了一方精致的印章赠她。此后两人来往频繁,情意日深,以至于闪电式地缔结了良缘。从此以后,画家再也不是展纸无地置砚无方的逼仄郎了。
建国初期,万里先生应李济深副主席和徐悲鸿大师的邀请,从广西来北京定居。为答谢二位挚友的鼓励,万里先生宵衣旰食,勤奋作画。1953年9月26日悲鸿大师突患脑溢血溘逝,万里先生悲怆不已,数日搁笔辍画,沉默不语,嗜烟不止。我劝他以饴代烟多节哀,他哀未多节却果然戒了烟癖。彼时,我常去看他,并侍他去看悲鸿大师的遗作展。他对一颗熠熠发光的巨星猝然陨落,和自己失去同道好友怎能不睹物思旧,潸然泪下!2000年5月悲鸿大师的夫人廖静文馆长接见我时,还谈及悲鸿大师与万里先生的友情。
万里先生被金碧辉煌的故宫和故宫里的文物古迹迷住了,他经常去撷英采华,陶冶心性,并多与陈半丁`王雪涛`徐邦达`李苦禅`叶浅予`邓散木等画家切磋艺事。有一天,我陪先生去半丁老人家,半丁老人正为刚脱稿的“牡丹”题款曰“春风满堂”。万里老师笑着说:“牡丹不愧为百花之王,太美啦!”半丁老人说:“石不言,花会笑。”我十分惊讶于大师们对花的体味,语妙意远。花也的确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感。每当花开时节,我主动服侍老师去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北海公园等处游览赏花`参观花展`画展。老师看到牡丹`芍药`玉兰`紫藤`菊花`梅花等花卉时,就驻足细察,沉醉于满目春色的花丛间,久久不忍离去。
真正的美,源于自然,但又绝不是机械的模仿。万里先生的写意画是摄取了自然的神理,把自然之美上升到艺术之美,正如白石老人所言“似与不似之间”,捕捉意境神韵,超越自然,再现精神的内涵。故先生之每一幅作品构图多变,既熔名家技法为一炉,又独辟蹊径而成自家清丽之画风,造诣颇为深厚。50年代是万里先生创作的鼎盛时期。他才思敏捷,刀笔神工,作品深得艺术真谛;笔墨酣畅,潇洒自如,技法尽达炉火纯青。他每每作画,从不粗拟粉稿,倒是冥冥苦索,立意于胸,伫步案头,一气呵成。所以他笔下之山水花卉,鸟鱼草虫,莫不栩栩然若生;泼墨畅达,刀锋淋漓,观之行云流水,赏之通神会意:足见先生笔底功夫之深所蓄之富者也。尤其是他画的藤本花卉如《葡萄》`《紫藤》`《凌霄》等,堪称一绝。枝藤纵放苍劲,恰似蛟龙飞舞,气势磅礴,不仅是画家热爱自然之体现,同时也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外化。他画的花卉如荷花`松竹`枇杷`紫薇`月季`芙蓉`梅花`菊花`牡丹`杜鹃等,艳丽奇崛,深受学者赞誉,也为名家收藏。著名书法家潘伯鹰先生致万里老师信中说:“久仰马先生六法鸿名,亲友间盛传马公画蔷薇生香活色,当世无两。承赐《红梅》一幅,天娇如龙,焕发如火,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万里先生受外公`舅父熏陶,少年时即喜爱书画篆刻;稍长,即拜江南三大名儒之一钱振篁为师,就学于朴学大儒姚安甫陶沙寓所国学专修馆,专攻诗词文章;再后,承庄思缄`钱名山`姚丰轩等前辈的教导,奠定了坚实的国学与绘画基础。
1922年万里先生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梁公约`肖俊贤`符铁年`胡汀鹭等。先生对梁师公约尤为敬重,在其教诲下,诗文绘画,诸业锐进。时,梁师有诗云:“马生作画冠时辈,处处春风绕笔吹。池馆新雨微醉后,与君细细数花时。”诗中既道出了万里先生落笔不凡的才气,又抒发了师生间的真挚情谊。
1924年万里先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同时还兼任南京省立第四师范艺术教育系国画讲师。
1925年万里先生在南京中央饭店举行了盛况空前的个人画展,颇获时誉,全部展品被订购一空,其中《凌霄》`《杜鹃》`《牡丹》`《鸡雏》等重订数幅。同年夏,又在常州公园与舅父张仲青联合举办扇面展,轰动全城。
1930年至1934年,万里先生经陶冷月老师介绍赴任上海真如国立暨南大学美术系国画教师,后又任上海暨南大学国画系教授;经谢公展介绍,为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教授。同时,在上海`杭州`常州等地举办书画篆刻展多次。著名艺术大师吴昌硕看了先生的《二十四画屏》后,提笔写了“活色生香”四个字,这就是画屏成册后的扉页题字。其时,上海现代书画扶轮社等出版了《马万里与扬万里诗意册》`《马万里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精品》`《马万里墨妙》`《马万里花卉集》`《马万里书画集》`《万里画屏》`《紫云仙馆印存》`《曼福堂篆刻》等。
先生作品,“活色生香”,美誉四起。
南京美专主持述庵仇采老诗翁在35年题赠马老的《鹧鸪天》二首跋云:“万里仁兄十年前,同事钟山精舍时,至泉公展,昕夕相与,谈艺之盛,冠绝一时,及门弟子,多已成才,眷念师门,至今不置,瞻望风仪,真买丝欲绣也。”时政治活动家庄思缄先生,热忱主持画展,并赠诗颂曰:“游倦归来识马周,清才几欲冠吾州,百年琴隐余韵在,继起应争第一流。”又“老去维摩病缠身,挥毫无复旧时神。看君点染湖山色,乱落天花丈室春。”名山老人看到万里先生的画,欣慰之余,就把袁枚(子才)的名句“秋月气清千处好,化工才大百花生”移赠之,并写到:“允甫之画,绚烂峥嵘,得未曾有。其才之大,见者莫不知之;而其气之清,则人未必知也。气不清则为粗才。允甫之才,大而不粗,吾无间焉。”张大千之师曾农髯,见到万里先生的作品,喜出望外,欣然命笔:“万里贤棣以妙龄所为书画,其骨韵之清丽,应压倒一切,独处春光,老髯亦当引为畏友。”著名油画家李铁夫,是我国第一个到西方学习油画并把油画引进中国的先驱者。他是孙中山的老朋友,郭沫若称他为“奇人”。他非常赏识万里先生的才华。1931年万里先生将一巨幅国画赠他“正之”。这幅国画布局精妙,画有惟妙惟肖的鸡雏和栩栩如生的昆虫等。铁夫赞赏有加,称老师为“热爱生命的画家”。
在教学之余,万里先生与上海的诗人`名流颇多交往,特别是与著名掌故作家郑逸梅过从甚密。当时郑主编《金刚钻报》,馆内附设“艺海回澜社”,这是万里先生`朱其石`谢玉岑等切磋艺事`文酒之会的组织。“回澜社”四壁书画琳琅,灿然照目。万里先生隔几日必携新作来相与评论。词人谢玉岑与先生交往甚笃,32年为先生拟一小传。此,为万里先生的第一篇传略。
郑逸梅酷爱梅花,与万里先生知交逾半个世纪。万里先生每作梅花,多赠与他,诗亦多共赏。二老嗜戏成癖,对弈成俦,聆歌观舞,方格争斗,看似画外功夫,实为谦虚镇定`放浪倜傥之性情陶养也。
1935年秋,万里先生与老画家黄宾虹同赴广西壮游,先生竟然爱上了桂林的奇山秀水,因而卜居南宁`桂林,并与美术界人士龙月庐`张家瑶`扬秋人`阳太阳`林恒之`邓俊群等创办了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万里先生被推为校长兼国画系主任。为筹备资金,他多次举办个展。悲鸿大师为他的个展作序云:
频年以还,游艺中原者,马君万里名籍甚。余赴沪时,过(遇)谢公展。公展兴最豪,高亢健谈,每纵论当世英彦,辄乐道马君。廿四年秋,余慕八桂山水之胜而来南宁,至则遇其贤士大夫,无不言马君者。盖马君以其艺倾倒南中名流,先我而至,已数月于兹矣!马君画格清丽,才思俊逸,有所创作,恒若行所无事。书法似明人,得其倜傥纵横之致,而治印尤高古绝俗,余昔所未知也。
马君既多才多艺如此,又广历名山大川,精进不懈,则他日与于文艺复兴之业者,微斯人其谁与归乎?顾自清以降,执笔弄翰之人,俱当时之士大夫,畏难就易,辄习尚浅薄,号为简雅,一如中国不修武备,独夸言和平然者,以故雄奇典丽之作,阒然无闻。吾与马君今俱盛年,丁此末世,凡其颓废与所因循苟且而同流合污,腼然苟全于人心之下之艺,允宜悬为厉禁。孤诣独往,冀其高远,乃吾党之事,知马君必当与不佞公勉,其不计世人之接受与否者也。
廿五年六月悲鸿序
寥寥数语,却已评说了万里先生之艺事。
卜居西粤以后,先生与人合作多多。有与赵少昂合作的《金鱼紫藤》,有与徐悲鸿合作的《松猫图》,有与张家瑶合作的《喜上梅梢》,有与徐杰民合作的《相依》(鸳鸯`凌霄),特别是与张大千`徐悲鸿合作的《岁寒三友图》和《桂林独秀峰》。《岁寒三友图》是张大千画松,徐悲鸿绘梅,马万里写竹,“篆刻王”谢梅奴配诗并刻印。《桂林独秀峰》是先生取正岭,大千绘侧峰,悲鸿首行题四字——“卓而不群”,尤绝的是卷中签满了马一孚等名家的题记。所以,此长卷极为名贵。
万里先生的书法,造诣亦深。笔致遒劲,雄浑隽美,落笔精绝,气势贯一,正草隶篆俱胜。书法家蒋维崧说他“早年学柳,三十年后加以米的纵肆,笔力极健”。抗战时期为谢梅奴题石达开名句长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爱国之忧,激起国人之共鸣。在桂林时,应振秋先生求助作《桂林老人山》山水画一幅,将先生亲历日机轰炸而不死于难的经过记述其中。最叫绝的是,万里先生在这幅画的上方题写了五百余字长题——行草夹杂,一气呵成,既控诉了日寇的罪行,也张扬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才气。1938年,与郭沫若`叶浅予`李济深`徐悲鸿等笔诛日寇,大行义卖,支援抗日战争。四月七日,谢梅奴的《挥戈反日图》印章展览时,万里先生题“人有笔如刀,君有刀如笔,一刻值千斤,挥戈扫顽敌”。抗日士气,跃然纸上。
先生书法,极富创新。古隶联“食有鱼,出有车,当代孟尝谁似我?金未尽,裘未敝,今年季子早还家”,以篆参隶,隶含篆意,故先生自称其隶是“篆之孙,隶之祖”。文革中,先生又以隶书写了“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以寄志。笔力苍劲,构图严谨,深受好评。
万里先生的“三绝”中功底最深的当属治印。治印是熔书法`刀法和章法于一炉的艺术,非有高深的学养和扎实的艺术功底是断不能望其项背的。先生在《小中见大说治印》(香港《书谱》杂志)中说:“余少年时,先师秦汉,后学近人,几十年锲而不舍,故能小有成就。初,得祝子祥指教,取法于邓世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诸家;后,上追前古,所诣益深。”对于印说理论,先生认为“治印当以秦汉为原,摹印须有法度,取学尤宜精确。私人用印,更宜追溯古人,免其淆乱。(治印当)以清雅平正得其自然为上,滞弱纤巧牵强凑合为病”。故其选字入印,极为谨严;布局之工,尤为绝出;腕力之强,超绝侪辈。既集名家之长,又卓然自立;既刚劲于婀娜之中,又雅俗于共赏之时。“兴至奏刀,古趣盎然,置之汉印谱间,无分轩轾”。
郑逸梅先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万里先生“从小勤奋练字刻石,家中悬挂书画,潜用小刀把印章挖出,集辑临摹”。谢梅奴先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马公作画------长于题跋,他对每一幅画的题字和用印均极讲究。印的巨`细`朱`白,印泥的色泽深浅,都力求相适应。”所以,数十年,他刻刀不离手,一生治印近千方,故有“九百石印精舍图”之称谓。广西博物馆馆藏长卷《九百石印精舍图》篆刻,有张大千作画并题“陶铸吉金乐石”六个大字,冠于行首。此,乃万里先生篆刻之精华。
书`画`印三“艺”,先生当以印为首,国家也把先生的篆刻列入廿世纪有卓越贡献者之中(《二十世纪篆刻大师之我见》张弓者。《中国书法》2000年5月),然而世人何故重其字画而轻其印章呢?字画尤其花卉易为人欣赏,印章非有特好者不易认知,所以他的画名掩盖了他的印名。
画名?画名也并不那么响亮!人知有徐悲鸿`张大千,孰知有马万里?自从与金默玉结婚后,受其门第株连,万里先生首当其冲的是生活的压力。先前是收弟子,从者如云,求教者愿出高价;游山河,豪贵向慕,索画者不惜千金。现在呢?作品不得面世,面世的荡然无踪;人被社会遗忘,名声湮没一空——贤良在野,佳作尘封——司业清钱就成了他生活中的第一需要了。尽管食住艰难,生计拮据,但先生一仍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笑眯眯地迎来送往。有一次我到先生家,见他挥汗作画,竟是日过中午,不见进餐,我就拥他去餐馆用膳,原来他居然是身无分文!
清贫不辞幽默,穷苦难掩豁达,哲人是向来不作愁容状的。56年中秋,他刚画完《赏秋图》,见我进来,叫我题款。我看着画上的菊和茶壶口诵道:有菊有茶-----,先生灵机一动,挥笔题道:“茶正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我笑答“我来了”。大家一阵哄笑。正如晁以道诗曰:诗传画外意,意有画中态。
58年柳子谷老师因历史问题罹难,我一时心情沉重,抑郁寡欢。万里老师察觉了出来,令我研墨,遂成《醉菊图》。本为郁悒,先生取一“醉”字,意味深远,题款曰:“人为多愁年少老,花为无愁老少年。愁少愁多都不管,陶然酣醉菊花前。”古人有借酒消愁的遗训,殊不知借菊消愁也如古人一样是“愁更愁”的,所以《赏秋图》`《醉菊图》,我一直珍藏至今四十余年还有这另一层深意呢!
55年8月,我买了两本精美的册页,古色古香。万里老师见了,让我留下一册。第三天我去时,惊喜地发现册页已被画完:封皮上隶书写着“曼君画册乙未秋自题”几字;首页隶书“老曼开笔”,行书“延陵马瑞图时在首都”;末页“写竹”,款题“积玉仁弟索画册叶十二开走笔写之涤非室万里”。画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洋洋洒洒的《蚂蚁》,苍劲的〈〈松〉〉,挺拔的〈〈竹〉〉,璀灿的〈〈月季〉〉,绚丽的〈〈芙蓉〉〉。57年我回故里大连,途经沈阳去辽大看望柳子谷老师时,将万里老师的册页展于师前。子谷老师说“我也给你画一本”。于是,画有清新隽秀的〈〈竹〉〉`精妙绝抡的〈〈山水〉〉`并题有毛主席〈〈长征。七律〉〉的册页与万里老师的册页巧成“姊妹”。二老风格虽异,但笔墨传情,每当临册,无尽幽忧。2004年一月为马师万里先生百年诞辰,爰记哀思于其后:“情系承教意,丹青骤雨声。意瓢云天外,神入图画中。”
56年我在北京国际书店买了本精装的《拉脱维亚画家卡尔。贡画册》。画册上除了图画就是俄文。万里老师很是喜欢,就用隶书在首页题写了“拉脱维亚画家卡尔。贡画册”,行书落款“积玉珍藏公元一九六五年国际妇女节万里马大年时在京师”,末页留“墨竹”一枝:刚劲峭拔,枝节有致,笔锋卓荦,浓淡相宜。先生的“竹”,令大千折服,今观之,信不诬也!
48年,罗斯福夫人过生日,中国政府特邀万里先生作《葡萄》国画一幅,谢梅奴刻印,配以翡翠玉器,着孔祥熙代表中国政府专诚送往美国。
马老出任桂林榕门美专校长时,李济深为董事长。马老的《桂林独秀峰》`《云溪精舍图》`《九百石印精舍图》,李济深极为欣赏,借之爱不释手。李谢世后,“三图”作为李之遗物送广西博物馆,免遭“兵”燹,始成该馆镇馆之最。
55年,老友李济深曾将先生之两幅名画转赠毛主席。58年先生被邀为人民大会堂作画。大会堂落成时,厅画共辉煌。60年,应邀移居南宁,任广西文史馆副馆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理事。78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作国画《迎春》。同年8月为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作国画《松柏同心》,12月为庆祝中美建交作国画《中美建交日,花开正茂时》。这画画的是一株玫瑰上盛开着黄二红三两种颜色的五朵花。何以如此作为呢?原来早年一美国友人曾赠一株玫瑰予周恩来总理,这株玫瑰就花开异色:初,淡黄;后则渐变鲜红。正像邓颖超同志在一次与美国朋友谈话中提到的那样,“它象征着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展”。于今先生作了此画,虽已劫波度尽,却一仍无处发表,便只好赠了友人朱晨光教授。朱教授回美讲课时,常常把它介绍给美国朋友,“每每都赢得了听众的掌声”。
79年,为纪念周恩来总理绘墨竹名取《高风亮节图》,被赞为晚年之杰作。这时,先生已重病缠身,但他没有呻吟,有的却是呐喊:我腹中还有许多画稿未画完呀!其胞妹马清和欲为他作小传,他说:“你不是搞这一行的,你写不好!我想‘并世未应无巨眼’吧,我有作品在,会有人给我作传的!”国庆30周年,他带病绘完了钜画《百花竞艳》。10月26日,他走完了他人生75年的路程。当他的骨灰在南宁革命陵园安葬时,他的历史沉冤才得以昭雪。《百花竞艳》竟成了他的绝笔。歌颂祖国,歌颂生活,歌颂美,是他终生的宿愿。“春蚕到死丝方尽”,他用生命实践了他一生的诺言。
八零、八一两年,先后四次举办了“马万里遗作展”。在南京展览时,83岁高龄的江苏国画院院长钱松岩先生亲莅展场,对先生之用笔`用墨`用色`用印及题字等深厚的造诣赞不绝口,认为“非高手不能臻此化境”,遂即席赋绝句两首。其一是:
年少歌骊一梦中,南宁秋雨白门风。
哀翁逃得虫沙劫,堪向天涯吊马公。
著名书法家潘伯鹰看了徐悲鸿大师为先生个展写的“序”,说是“陈义甚高,洵是笃论”。
展厅里有一幅〈〈荷花〉〉颇为引人注目。原来这是先生的一幅未竟之作,由82高龄`马师同窗好友闻钧天补就的。画幅上有闻老题诗:
秦淮梦雨漓江月,旭社风华念故人。
留补残伤填砚海,出泥无滓此亭亭。
诗后长跋的最后两句是:“万里才学皆优,笔墨精淳,磊落襟怀,自具风格。忆昔年金陵苦读,曾与九友结为‘旭社’,风华正茂,今皆不知何所矣------”
旅居香港的名画家赵少昂老先生获此遗展,驰函先生女慧先致贺云:“欣悉令尊马万里先生遗作陈展于南京博物院,发潜德之幽光,可为艺林喜,亦可为世侄女喜矣!”
在南宁展出时,故宫博物院鉴赏家徐邦达先生观后题“万古长存”四个字,回北京后又作〈〈鹧鸪天。题万里马兄遗作独秀峰〉〉词一首,有“悔我行程此日迟,西州断肠马和之”之句,表达了对万里先生的深切怀念之忱。
商承祚为遗作展赠句云:“书画篆刻皆精湛,妙手长留天地间。”
在常州展出时,名山先生的长子小山先生(江苏省人大代表`常州市盟主委`市政协副主席)赋诗冠于展会画廊之首:
奇骥能为万里行,气清才大笔纵横。
良工苦心留真迹,不负身后受重名。
常州老画家李天行亦从上海寄来了追念马老的诗三首,其中有“作风正派标高格,合让常州马瑞图”。
上海师范学院教授施南池先生赠七律一首,中有“篆刻丹青臻妙境,声名中外久推崇”的赞语。
山东大学中文系蒋维崧教授也来信说,先生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浓艳中有清气,清丽中又见苍劲”。
上海老作家`87岁高龄的郑逸梅先生索性借龚定庵的名句“东南绝学在昆陵”书赠马老。
马师万里先生,之所以能誉满海内外者,盖自“纵横艺坛无所求,为留清香在人间”也!
2003年7、8月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