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2):?瘀阻湿郁胸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31:26


http://www.fuxzy.cn/?fromuid=62475
 复兴中医网
  2010年12月11日夜,黑龙江谢某提供病案。

    某女,78岁。自述:胃上脘处发闷,然后开始出汗,出汗后头晕四肢无力,需要卧床休息方可。每天晨3-4点开始发作,喝点水能好转一些。脉沉短略数,活动后则脉数有力,稍休息脉变沉无力。舌质暗,舌上布满瘀斑。口干不喜饮,小便频数黄热,大便四五天一次。自觉是心脏的问题,用过西医输液半月无效。发作时用救心丸可缓解,对冷热不敏感。用过硝酸甘油缓释片,吐了一天,病情加重,腿肿。

    初诊医生的处方:花粉15克,茯苓15克,山药10克,巨麦10克,泽泻30克,白术15克,鹿含草10克。多数群友说不对症,但初诊医生说:“我觉得挺好的!”

    这是一张以泽泻汤为主进行加味的处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指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其功效是利水祛饮,健脾制水。

    群里所见,所提供病例大多都是主诉不明确,咋一看来主次不明,轻重不分。这个病案经追问后,才说是以治疗头晕为主;后又补充了是体质较胖的老妇人。

    主诊医生的意见是:水饮阻滞中焦,气化失司;上燥,下有水气;气化失司致小便不利;津液不能上乘所以口渴;水饮不化所以下肢肿;水饮上犯则头晕。

    山西焦某等人的意见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加入附子温心阳,意在“增加心脏脉搏输出量,改善血液循环。大脑供应好了,头自然就不再晕了。”这是一种运用西医的思路先入为主的辩证方法。“一切阳气不到之处便是一切湿毒淤积之处”。“关键的治法:一个‘通’字!”

    主诊医生反驳:“我感觉这个血液循环不是主要原因,不是淤血的问题。因为她用了西药,没有效果。有黄芪(针)、丹参(针)、银杏达莫这类的药,如果有淤血的话,不应该没有效果的。”“比如一个暖气管,没有水或者有气阻滞,怎么给他加热也是没有用的!”

    我认为在病机的分析上,各有千秋,又互有偏颇之处。一个以西医用过“活血”之药而无效,便纯以水饮为患论治,而排除淤血阻络的病机。一个以淤血阻滞脉络,影响气化,主张以活血化瘀为主。

    试分析一下:脘闷,脉沉,舌质暗,舌满布淤斑,口干不喜饮——瘀阻脉络,影响气化;汗出,饮水稍解(可以肯定的是:但喜热饮),或口干不喜饮,头晕,脉沉,下肢肿——气化不利,水饮泛滥;小便频数黄热,脉沉数——湿热蒸腾则汗出,郁久化热则尿黄热频数。

    主诊医生的原方以泽泻汤健脾化湿,加入茯苓、巨麦增强利水之功,加花粉清热养阴,加山药、鹿含草入肝肾二经,补虚益血,强壮筋骨治其本。其实学过《金匮要略》的人都会明白这是瓜蒌巨麦丸方与泽泻汤的合方加入鹿含草。原方原文是“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巨麦丸主之。”原方有附子,此处易之鹿含草而已;这是关于水气内阻小便不利的证治;是肾气丸的变制,治疗肾阳不化,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证,其证当有腹鸣、四肢不温,以及脉沉等。由此可见主诊医生对经典的运用确已烂熟于胸。但是我个人觉得应下诊断是:胸痹;病机是:淤血阻络,气化不利。不能因西医用过“活血药”而肯定不是淤血引起。西医所用的活血药均已失去中药的原汁原味,并且在水饮阻滞气化不利的情况下,使用大量的水液输入人体,致使原有的水饮加重。诚如《血证论》所言:“病血者未尚不病水,病水者未尚不病血”!《金匮要略》也说:“血不利则为水”!因此我以为应该选择泽泻汤或三仁汤、或苓桂术甘汤、或五苓散某一方与桃红四物汤,或桃仁红花煎,或血府逐瘀汤结合化裁治疗。可以说这是我的折中意见,不一定正确。由此我又想到我曾在张学文老师的启发下,写过一篇拙作《破淤扫腐,利水化浊治疗水淤互结证》,其中主要用药是丹参、益母草,何不就以泽泻汤加入大剂丹参、益母草、茯苓等药,简便有效!

    附:宋森林关于泽泻汤的临床使用(摘录):1、泽泻60克,白术30克,天麻15克,菊花12克,水煎服,重者每日一剂,缓者二日一剂;2、适应范围:成年人紧张过度,性情激动,失眠,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节诱发的头昏张,眩晕,呕吐无表里见证等;3、有寒象者,佐以温经散寒,温阳利水之药;有热象者,佐以清热利湿之品。但均必须突出泽泻汤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