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技术与概念的整合体--艾瑞网作者Arthur Wang的专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20:44
WEB3.0:技术与概念的整合体
[ 2007-3-2 10:39:00 ]
13
推荐本文
WEB3.0:技术与概念的整合体
在首页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评论:Web2.0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技术》(2007-2-28 17:01:32 北方网),我认为作者找到一个很好的评论方向:寻找技术与概念的平衡点。这也是我在之前文章中反复强调的的观点,对于互联网新经济,到底是技术重要还是概念重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根据互联网的自身特点寻找适合的平衡点。纵向的来看,在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寻找平衡点的工作盲目性很大。一方面网络的高技术含量使得“技术为王”的思维方式“与生俱来”;另一方面概念的创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水平,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实现的技术才能为新概念提供基础。
一、WEB1.0的技术: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
从总体上来看1.0是最成功的网络发展阶段,它带来了互联网、培养了我们的网络使用习惯,其影响延至今日。1.0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技术上的成功,因为在互联网之前,我们的信息获取途径、我们的交流方式都受到很多制约,互联网打破了其中很多制约因素,最突出的就是打破了时空制约。因此互联网的流行就是水到渠成。
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被引入进来,这时候的概念全都建构在技术之上,受众要通过学习新技术(学习使用网络)来了解概念。因此,我们可以说1.0的成功其实是一种必然,新技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互联网”的受欢迎潜质,1.0只能依靠技术的优势发展并壮大起来。
换个角度,从受众的眼光出发。从传统媒体千篇一律的声音到网络媒体的丰富多彩,从传统媒体的“自我本位”到网络媒体的“受众本位”,两种态度带来的不仅是不同的媒体风格,更是不同的受众体验。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换带来的“新鲜效应”也为1.0的成功增色不少。
二、WEB2.0的概念:从智力聚合到抽象理论
2.0的概念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智力聚合,所谓“智力聚合”意为改变1.0的“新闻公告板”模式,以“公共留言板”模式取而代之,从而增加受众的参与度。博客、播客、维基百科、RSS等的出现被喻为2.0兴起的标志。
按照常理来说2.0拥有1.0的技术,同时还有创新的概念,但是为什么却不如1.0成功呢?关键在于2.0的概念是抽象理论。让我们再把“智力聚合”审视一下:
1、智力聚合的动机。普通网络用户进行经验分享、体验交流的动机是什么,从学术上会有一大堆理论,但是用最直白的话就是“找个发泄的地儿”。这种动机短暂而不稳定、易变而不固定,使用上一篇文章的理论来说2.0符合了社会需求契合点但却没找到相匹配的需求购买力。
2、智力聚合的能力。看似简单的博客使用背后却隐含着巨大的交流空洞,可以统计一下目前网民中活跃博客用户的日博客使用时长(注意是“活跃博客用户”,至于不活跃的那就更多了。建议再做另一个统计,每天新增博客多少,废弃博客又有多少。前者估计是每个博客提供商都会做的,但是后者呢……),这个数字会很低很低,而且往往是经过不到6个链接就转到传统网站或论坛或游戏中了。这背后是所谓智力聚合的能力问题,个人用户没有能力组织进行多人的聚合,仅仅是完成自己的博客就已经是很艰巨的任务了,一旦兴趣丧失后,博客的消失就是可以预料的。
3、智力聚合的实施。2.0用户群体趋于年轻化低龄化,这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同时兴趣转移速度也很快。在实施中,2.0必须时刻寻找新的兴趣增长点,但是可行吗?上一篇文章我提出的评价一个行业模式成功与否的框架图中有很重要一点——“发展能力”,在2.0中完全没有体现,这种实施过程的艰难清晰的折射出2.0行业的整体定位不清和执行不强。
我不是否认智力聚合理论的合理性,我的观点是要在合理的行业模式下最大限度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通过网络受众调查发现稳定的利益增长方式,然后用新颖的实施手段来实现,这样的发展思路才是2.0应该有的成功模式。很不幸,发展到今天,众多2.0网站还在苦苦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殊不知因为行业整体的先天不足,后天回补又没跟上,现在再去修补已经为时已晚。
三、WEB3.0的整合:多样性的统一
2.0是阿斗,扶不起来的“皇帝”,那我们该怎么办,是做愚忠的大臣还是革命的先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3.0,虽然目前道路尚未开辟,但是蓝图已经绘好;虽然一片黑暗,但却是黎明前的号角。
总结1.0、2.0的成功失败经验,3.0的特点:整合作用,将发挥出真正的威力。首先从技术层面,3.0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是跨媒介、跨载体平台的搭建,要将互联网、电话网、电信网、银行网、各类资源网整合在一起,提供快速、优质的“一站式”服务将是未来的关键。3.0提供的将是类似于“虚拟城市”的服务集合,只不过在网络上(还包括手机终端、电视终端等)这样的服务会更加快捷和自由。
3.0的创新平台也是整合的另一体现。2.0的创新怪圈在于只在“形式”这两个字上下功夫,文字共享(博客)不够了就上音频(播客),声音不吸引人了就来视频,但是实质呢,换汤不换药,这种忽视了网上网下的联系、一味追求眼前利益的“创新”隐含着一个大大的泡沫:所有的内容都建立在人的兴趣和个性基础上,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这种基础没有根基很不牢靠。由于受众群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过于集中,未来发展能力大打折扣,一旦“新鲜感”退去引发的连锁反应将会引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崩溃,笔者在第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如果行业不重新反思我们的2.0历程,未来的发展必将遭受重创!
话可能硬了点,可能会引起部分2.0信徒的反感和攻击,但是只要各位静下来摒弃浮躁的2.0光环就都能看到这种隐忧。为了我们的互联网新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最快速的反思2.0、进入3.0的试点将是势在必行的。
再回到3.0的整合模式中来,技术上的难题已经摆出来,那么概念上的呢?其实很简单,把2.0的做法反过来就好。2.0没有培养起网络受众的消费习惯,3.0来培养;2.0没有建构起常态性的网络使用模式,3.0来建构;2.0没有突破的盈利模式,3.0有。
通过受众调查,寻找网络受众的需求,在这些需求中寻找有购买能力的突破点,通过技术创新、方法创新使得这些突破口成为现实,再辅以简单的网络金融流通系统,培养网民常态性的网络消费行为,最终达到用户付费使用3.0平台的效果。
乍看起来天方夜谭,我承认这样的愿景在目前2.0横行的环境中没有市场,但是未来的发展却是不能更改的,风投们用大把的金钱维护光鲜的外表,却不知2.0陈腐的框架已经开始坍塌,新的经济增长需要的是稳健的步伐和结实的发展思路,2.0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结语】关于2.0和3.0的孰是孰非,目前真的无法得出定论,因为历史是属于过去,经验是属于现在,未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在当前2.0浮躁的时代,拨开迷雾看透2.0的内在是很有必要的。我真的希望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让专家学者们、行业精英们坐下来,专门反思2.0的发展问题,只谈问题不谈成绩。我们需要一种稳健务实的作风,网络经济虽然是建立在看不见的互联网上,但是却是未来整体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力量,我们要控制好这种力量,抑制泡沫的产生,这需要我们一起的努力,也需要我们用心的努力,更需要踏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