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继续教育中期评估资料查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05:06
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 “十一五”课题
申 报 、评 审 书
课题名称:科学课中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领域:教学研究
课题主持人:鲍翠萍
所在单位:沿江工业开发区教研室
申报日期:2006年10月
南 京 沿 江 工 业 开 发 区 教 科 室
填  写  说  明
1.研究领域分:教育发展研究、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研究、学校发展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德育研究、心育研究、教育信息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研究、幼儿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南京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课题研究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不超过二年,但必须提供中期研究成果,同时倡导一年短周期的课题研究。
3.本表一式二份,经审批后,教科室及课题组各存一份。
4.填写本表须字迹端正、清楚,本表可打印,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一、课题研究人员资料表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专业职务
研 究 专 长
鲍翠萍

1962.11.
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研究、理论研究、科研管理
工作单位
大厂教研室
E—mail
通讯地址
大厂教研室
邮 编
210035
电 话
57791545-803
教育
科研
情况
其它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或完成情况
参与《小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出版)论文、论著或市级以上获奖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获奖)论文的报刊(论文级别)、出版论著的出版社
日期
《谈科学课中的“假设”教学》
《中小学教材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3
《谈课堂教学的和谐性》
《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
2004.11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专业职务
研 究 专 长
余向辉

1976.2
教研组长
小高
教学研究与实践
工作单位
信大附小
E—mail
通讯地址
邮 编
电 话
13851677302
教育
科研
情况
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
校级课题研究:
《科学教学中拓展性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研究》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出版)论文、论著或市级以上获奖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获奖)论文的报刊(论文级别)、出版论著的出版社
日期














8


姓 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
职称
研 究 专 长
课题组中的分工
王申如
南化实小
小学高级教师
教学及课题研究
论文撰写
课题具体实施研究
成纪玲
南化四小
小学高级教师
教学及研究
论文撰写
课题具体实施研究
张洁云
扬子三小
小学高级教师
教学及研究
论文撰写
课题具体实施研究
谷  鹏
育英二外
小学一级教师
教学课件制作及研究
论文撰写
课题具体实施研究
杨  艳
扬子三小
小学高级教师
教学及研究
论文撰写
课题具体实施研究
余向辉
信大附小
小学高级教师
教学及研究
论文撰写
课题具体实施研究
孔庆平
信大附小
小学高级教师
教学及研究
论文撰写
课题具体实施研究
二、研究方案要点
1.研究背景及价值(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价值)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科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教学由过于重知识、技能转向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科学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的教学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3)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的引领,通过课题的研究、学习、总结与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内涵发展。
(4)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能力,获取科学知识。通过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可更好地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解决的主要问题:
立足《小学生科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基础,针对科学课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在科学课中进行情境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2)小学生专题研究活动的情境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策略。
(3)科学课和谐性课堂的构建。
(4)探究性教学情境创设的准备策略。
(5)科学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3、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科学学科课程的改革是建立在“动手-动脑”教学思想、布鲁纳的“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基础上;小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就是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等,指导学生在“做”中“学”, 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整合三维目标,并促进其达成。通过这一研究活动可以使科学学科改革的理论更丰富、更灵动,为情境教学理论提供更鲜活的案例及经验。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使教师更好的驾驭科学探究式学习的课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和谐性课堂。可以带动一批学科骨干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课堂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科学学科的发展。
2.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自主地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个体或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数据、分析解释、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积极建构自身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情境教学:本课题的研究是指在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和谐的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并融三维目标为一体。
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智水平,创设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和谐统一的环境和氛围,使知识的获取与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交互活动中获得活泼、和谐、主动的发展,并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教学实践研究就是依据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以科学课课堂为主阵地,以探究性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为主线,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2、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   揭示了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地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3)情境认识理论  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个体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
(4)情境教学论  在教学中所创设情境本身的丰富的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情感的抒发、渲染,又激起儿童的情绪,使儿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
3.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的文献检索分析
在国内戴汝潜研究员所主编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一书,阐述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的理论依据,总结了我国的情境教学的经验。
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呆板、繁琐、片面、低效”,压抑儿童兴趣、特长、情感、态度、志向等素质发展的种种弊端,在吸收、借鉴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理论和外语教学中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理论加工和实践创新而总结出的一套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情境教学的探索经历了创设情境、带入情境、运用情境、凭借情境四个阶段;在理论建构上,情境教学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基本特点,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极大成功。
情境教学在科学学科中的研究与实践善未发现研究成果,仅有几篇教学经验论文,虽然情境教学的研究较少,但与本课题邻近的研究课题较多,如“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研究中的物质条件提供的研究。探究式学习的教学中问题提出、材料的提供、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无不含有情境教学的特质。
情境理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某些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与证实。比如,该理论没有明确地说明在各种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有效教学支持的特征。缺乏有效的教学支持,学生将一无所获。此外,虽然参与复杂的真实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由于学生已有经验、动机水平、认识信念等的差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最大效益。总之,应该对情境学习进行更多的研究,并把认知学习理论和行为学习理论中的有效学习和教学形式补充到情境学习理论中来。
4.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1、科学探究性实验课的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科学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设计、问题情景创设研究
科学探究性实验课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的研究。
2、小学生专题研究活动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小学生专题研究活动的情境设计与组织策略研究。
(包括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家庭科技活动与种植饲养。)
3、科学课和谐课堂构建的研究。
(包括师生关系,课堂结构及教学情境,教学氛围,小组合作学习等。)
4、探究性教学情境创设的准备策略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设计等。)
5、科学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策略研究。
5.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在实施课题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1、课堂教学的活动观
活动是认识发生的前提,活动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互动的载体,是主体参与探究学习的逻辑起点,正是主体的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锻炼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
2、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
主体参与可使学生愉快、自然、有效地全面发展。学生作为个体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承担学习主人的角色,体验着与学习伙伴交往、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乐趣。轻松的学习情绪、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保障着主体的全面发展。
3、和谐、合作、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一视同仁等充分体现着和谐发展的理念。自由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往往容易产生灵感,美国学者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形成。
4、注重课堂教学效益的效能观
教学效益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切实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受益程度,发挥各种教法的优势互补效应,灵活施教,使学生达到最佳受益程度。
二、课题研究的可创新之处:
《在科学课中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是探究性教学研究的拓展,在探究性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关注师生关系、情绪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亲历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理解科学本质,将情感价值观、认知、技能、探索精神和谐统一。本课题可创新之处是在探究式学习情境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活动以及支持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6、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根据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所进行的具体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法
在本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形式,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前沿信息和资料;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研究,寻求理论支持和指导,使课题研究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顺利进行。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活动,并对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计划制定、教学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研究、教学观察与记录、教学反思与总结交流等环节展开教学研究。
3、个案研究法
充分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对典型的教学事件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形成多样化、多层面的操作个案。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改进、再反思、再改进,不断地分析、整理和提升教学实践中零散的经验和感性认识,寻找出有一定价值的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7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包括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一)2006年10月—2006年12月准备、学习阶段
1、培训学习,了解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2、课题研究宣传发动,拟订研究方案,征询可行性意见并进行论证。
3、确定研究人员及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二)2007年2月——2008年6月实施阶段
1、实施本课题的教学研究,研究探究性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等。
2、组织教学研究课、研讨交流活动等;进行典型课例、案例的研究;
进行个案的调查、分析、研究等。
3、07年12月进行阶段性的研讨交流活动;
4、08年3月进行调整和完善工作。
(三)2008年9月——2008年12月整理、总结阶段
1、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分类整理形成文集,表彰积极参与研究的教师。
3、请有关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课题主持人与核心成员的研究能力;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过去的基础、文献搜集、调研工作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如时间保证、经费投入、资料获得、实验条件等)
课题主持人参与过课题研究,多年从科学学科教学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组织能力,有多篇教学论文发表和获奖。课题组核心成员是科学学科的骨干教师或年青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有的教师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有一定的实践研究能力。
本课题是在前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的拓展,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虽然本课题是探究性教学研究的延续,但研究的核心是情境教学,理论学习、文献搜集等工作正在进行中,由于本课题在科学学科中研究的不多,因此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题是没有经费投入的课题,只有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本着对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本次研究。利用科学课课堂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活动。
9.预期研究成果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
2、教学研究展示课
3、研究报告
三、评审意见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 章)
年  月  日
区县教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区、县(盖 章)
年  月  日
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论文
用情境“双激”科学课堂
――例谈情境教学对于有效课堂的激活、激发作用
为人师者,走进教室,面对学生,追求的永远是一节节设计巧、效率高、气氛活的课。我们对情景教学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质量,凸现教学效果。所以我就从课堂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个角度,来反观几个情境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初步探究科学课中运用情境教学的规律和技巧。
【案例一】  情境设计:问题情境
课题:《认识磁铁》
教学环节:了解环形磁铁的磁极分布
教师:用小钢珠来帮助我们找一找这样的环形磁铁的磁极,会怎样呢?
学生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来,当他们拿起吸满小钢珠的环形磁铁时,开始疑惑。几乎所有的小组都清除掉小钢珠后,重新做了多次,依然疑惑,开始私下争论起来。
教师:现在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A:好像环形磁铁没有磁极,因为每个部位吸引的小钢珠同样密集。
生B:不可能,磁铁不可能没有磁极。
教师:那么,现在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环形磁铁究竟有没有磁极?,如果有,在哪里?
教师:大家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一玩环形磁铁。(发放准备好的一组材料:环形磁铁、吸管、纸、毛线)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用吸管或毛线把环形磁铁串起来,也有用环形磁铁隔着一张纸互相吸,从而发现了相吸和相斥的现象。联系磁铁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性质,终于发现环形磁铁的两极分布在环形磁铁的上下两面。
【学习背景】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极并揭示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性质的基础上,接着研究环形磁铁的磁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环形磁铁磁极的发现和认识是教学难点,为了唤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分析与反思】问题情境的启效
问题情境就是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
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效率的发动机,好的问题情境启动一个高效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五年级《认识磁铁》这一课时,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环形磁铁磁极的分布情况呢?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无法根据环形磁铁吸小钢珠的密集部位来发现磁极,由学生的疑惑引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环形磁铁有磁极吗?
问题立刻在学生之间产生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相持不下。这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玩环形磁铁,在玩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磁铁有的相互吸引,而有的相互排斥。从而不仅找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还能运用磁极的性质标出“N”、“S”极。引发争论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时对学生的发现和认识稍加点拨和整理,三个效果就凸现出来:1、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2、认识了磁悬浮现象及其产生的原理。3、加深了对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性质的理解并加以应用解决了实际问题。
【案例二】情境设计:生活场景
课题:《轮轴》
教学环节:轮轴原理的应用
教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省力的轮轴例子呢?(学生面面相觑,有点茫然)那么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自己从早晨起床到学校这段时间的生活内容和有关的事物,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好不好?
生A:早晨我起床,穿衣服,(众生笑)到卫生间刷牙、洗脸。
教师:出卧室,到卫生间要不要开门?
生:要。
教师:开门手要握着哪里?
生:门把手。(部分学生:噢!门把手好像是轮轴)
教师:对了,当我们握住粗粗的把手转动时,细细的轴也转动了。运用了轮轴原理。接着说。
生:刷牙洗脸。
众生:水龙头。……
众生:钥匙。……
众生:自行车把手。……
众生:方向盘。……
众生:刨笔刀。……
【学习背景】
这节课的前半部分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轮轴省力的规律,学生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后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注意力开始分散,课堂气氛开始 “降温”。于是我临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分析与反思】生活情境的增效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只要话题联系到学生们的生活,课堂上立刻会热闹起来,学生们马上捉对热聊而忘记了老师的存在。我们会觉得课堂”乱”了。其实这个现象反映出:学生们感兴趣的是与他们生活有联系的科学,也热切地想把自己的生活与科学挂上钩。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不会因为怕课堂“乱”而回避生活话题,而应该精心设计一个好的生活情境,结合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使学生保持高涨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对此,在上《轮轴》这一课时,我有深刻的体会。这个生活情境的设计使得同学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随着一个同学的叙述和适时点拨,同学们发现在早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我们接触到的水龙头、门锁把手、钥匙、摩托车或自行车龙头、汽车的方向盘等等都运用了轮轴省力的原理。还初步概括出轮轴的运用与“把手”和“转”有关,接着又找出了刨笔刀、螺丝刀、扳子、窗户扣等例子,而使这节课增色、增温、增效的关键在于就在于这个生活情境的设计。
由此,我也受到这样的启发:把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内容充实到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中,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生活中,发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用科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案例三】情境设计:游戏情境
课题:《交流》
教学环节:讨论:科学探究中,进行描述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图上面有八种不同的甲虫,我们就用这八种昆虫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老师悄悄地对一个同学指定其中一种,再由他来对全班描述,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让大家猜出老师指定的是哪一种。谁想来试一试?
众生:我、我、我……
教师:为了让同学们成功,在游戏前,我们要想一想:要想使别人很快猜出是哪一种昆虫,对别人进行描述时应注意什么?
生:要说出它的特征。
生:要说出它和别的昆虫不同的地方
生:说的时候要准确……
【学习背景】
在前一个班上到这个环节时,是直接提出的问题:对别人进行描述时应注意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无兴趣,无感觉、无从入手。无奈之下,只好象挤牙膏一样地启发:要说出什么?语言要怎么样?……有了以上的教训,在下一个班上这一课时,我为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
【分析与反思】游戏情境的促效
科学课不全都是实验课,活动课,有些问题的研究在学生看来,也是空洞乏味的。如五年级《交流》一课中,要求学生思考:对别人进行描述时应注意什么?如果直接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任你有再大挤牙膏的本领,也挤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回答。这时,就需要一个情境来“双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就在大家跃跃欲试时,我却并不急于开始游戏,而是先出示了问题:在这个游戏情境的激发之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在我适时的整理和提示下,他们概括出了:要抓住特征,语言准确。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这样伴随着游戏的进行水到渠成。对于每一位进行描述的学生,我都围绕是否能抓住特征,语言准确来评价。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不仅主动思考,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尽量地做到抓住特点,准确描述,对科学的描述进行了有效的练习。因为有了游戏情境的促动,学生才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思考,这个问题的研究才能有如此的效果。
浅谈科学教学中情境创设
扬子三小    张洁云
[摘要]: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情境创设,以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针对性的情境创设,则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展示个性;以探究性为主的情境创设,则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同时阐明了科学教学中情景创设要适时适度、情境创设方式要灵活、情境创设要生生互动,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同时推出了笔者六种教学案例。
[关键词]    趣味    针对    探究    方法    灵活    生生互动
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一般要经历四个发展过程即创设情境—带入情境—运用情境—凭借情境,那么怎样创设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呢,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一、 趣味性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学生的学习欲望,情境创设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对小学生来说,趣味性的情境创设,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往往受兴趣影响很大。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科学课趣味性的情境创设是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可采用故事形式、谜语形式、小魔术等,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能力。
[案例1] 《空气占据空间》(苏教版)的教学片段
师(表演魔术)
准备:水槽、空杯子、纸团、水等。
将空杯子倒扣在有水的水槽中,其中杯子里面放有纸团。在扣入之前,问学生杯中的纸团的干湿情况。
师:你们猜是什么情况?
生1:会湿,因为纸团碰到水会湿。
生2:应该会湿,杯子放入水中,水碰到了纸团,纸团会湿。(说着这位同学将自己的作业本的一角放入水中,拿出来,给大家看。)
生3:我有不同意见,普通纸团放入水中会湿,可老师还有个杯子就说不定了。可能会湿,也可能不湿。
师:那我们就不猜那么多了,直接看我变魔术。实验完毕,拿起杯子。
师:到底湿不湿,请几位同学上来摸摸看。
生4:奇怪,没湿。
生5:真的没湿!
教室里开始有反响了。
师:谁能解释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生:我知道里面有空气。
师:你怎么知道里面有空气?你能证明你的说法吗?
师:下面自己亲自做一做实验。 ……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我是有意将魔术引入课堂,根据对魔术猜测,还有魔术的结果出人意料,马上提出问题“师:谁能解释一下,这是什么原因?”。调动学生的一种想问个“为什么”的情趣,学习的兴趣、欲望一下子被提高了。特别是对后面出现的问题“如何证明里面有空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也能非常迅速地融入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去,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不自不觉的提高了能力。
二、 针对性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展示个性。
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材料或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的内容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一个好的针对性的情境创设,不光具有课堂教学上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从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展示他们的个性。
[案例2]《小车的运动》的片段教学
师:在我们同学的生活中,尤其是男生,肯定玩过小车。
师:今天我给大家每个人都带来了一辆小车,就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先让你们自己玩。
学生玩小车。
师:刚才大家玩小车的花样特别多,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吗?
生1:我是把 小车放在地下玩的。
生2:我是在课桌上推着小车玩的
师:你们能说说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有几种运动方式吗?
生3:有滑动和滚动。
师:小车整个在滑动和滚动吗?(学生大笑)
生4:不是,小车的车厢在滑动,小车的轮子在滚动。
师: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小车的运动〉〉(板书)......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小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学生都玩过。这里以“玩”形式,但有针对性。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小车进行研究,让学生在自己主动的学习中展开对科学的研究,从而展示了各自的个性。学生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情境教学中的“学习邀请”并很乐意在主动建构中展示个性。在设计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时,同时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制造认知“困惑”,可以提供学生展示个性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三、 探究式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式的情境创设能够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从始而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因为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要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探究式的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案例3]《我们穿什么》的教学片段
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衣料的边角下料或成衣的文字、图片、实物,或到附近的纺织厂参观,或到商场针织柜台了解各种衣料是什么材料做的,并弄清自己衣服所用的材料。
师:同学们,今天我发现你们带来了许多衣料,我想请你们动手把你们组同学带来的衣料分分类,要求把你们组带的衣料分完。
生2:同学们开始把自己所带的衣料放在桌上,开始分类。
师:下面,我给每组同学发了四种卡片:“棉”、“丝”、“羊毛”、“人造纤维”
生2:开始对照卡片分类。……
还没等我问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我带的衣料主要成分是麻,应该归为哪一类?”这时候,我就顺水推舟,“那再仔细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生3:我发现了我们组还有人造棉和人造丝应如何分类?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发现的结果,再加一张卡片“麻”呢?
生:人造棉、人造丝应归为那一类呢?
师:你觉得应该归为哪一类?
生4:棉。
生5:应该归为人造纤维,因为它有人造两个字。
师:你说的有道理,我们就把它归为人造纤维。......
反思: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老师及时给他们加了一个卡片“麻”,学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纺织材料除了“棉”、“丝”、“羊毛”、“人造纤维”还有“麻”等。我让学生自己去归类,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具体的情境中探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的形成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纺织材料的多样性。从这一点要求出发,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式情境,让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关键问题,从而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此可见,探究式的情境创设可以把科学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良好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情境创设要适时适度
科学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变教为学,更要讲究适时,任何不合适宜、过度的情境创设不仅不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反而会使学生的思路僵化甚至退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放下老师的架子,完全进入和学生的交流过程,始终与学生要表达的思路合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任何疑难问题不要直接讲授给学生,要迁时创设不同的梯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疑惑的时候,过热的时候、过冷的时候、失望的时候、泄气的时候、得意忘形的时候、失去方向的时候,得到教师的恰倒好处的情境引导。真正领悟、掌握而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使其硬性接受,导致创设情境引导的过度、失时。
[案例4]    如:《蜡烛的变化》这一课,要求学生观察课本32页有没有发生物质的变化,学生的结论当然是不一致的,这时教师就不能马上告知学生,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替代学生的自我观察、探索、体验,而是要引导他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此时此刻提醒同学亲自去操作一下实验的。
2、情境创设方式要灵活
情境创设具有灵活和多样化,长时间单一的创设情境的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
灵活的创设情境,来源于丰富的课堂情景生成即及时把握能力。了解学情是教师上好一堂好课的先决条件,但教师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情境,因为再好的课堂设计都不能把课堂上所有的情境都设计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形,迅速且不断的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进行多元化备课,对情境进行添加、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而不能受其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可以给教学过程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5]    如:在“探究《热往哪里传》?”的实验过程中,我在加热的试管底部放上一条小金鱼,然后开始给试管上部的水加热至沸腾,在加热的过程中,学生都看着我说:“老师真残忍!”而不一会儿,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小金鱼却毫发未损地在试管的底部游来游去呢!而我却灵机一动,问了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小金鱼为什么还活着?”根据这个现象让学生说一说热往哪里传?这种情境的创设反而顺利达到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的目的。
3、情境创设要生生互动。
情境创设并不专属于教师。学生自己也可以创设情境,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喜好,所以有各自的知识范畴。教师应当充分应用这个差异,让他们根据课程内容自己设置相关知识的情境,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小学生好表现自己,当表现成功而倍受老师肯定时,更是喜在心头,笑在眉梢,更能激发内在的动力,积极思考。因此,课堂上有学生不愿合作或回答问题不准确时,先让学生评价,辩论,这时你可以看到学生们努力搜索自己的信息,不甘落后的学习态度。学生万马奔腾的学习氛围,也是一种情境创设。
[案例6]  如上《食物的消化》,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扮演消化系统各部分结构的角色,而其中一个需要扮演肛门,却没人退缩,也没有谁因为扮演了这个角色而受到歧视。同学们很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为大家的学习创设情境,问题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同时有时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科学课的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就是设置一个阶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吻合,循序渐进促使学生认知的发展。科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是煞费苦心的事,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到学生的身上,把自己的生存与人类美好的理想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教师才会心甘情愿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情境创设,才会出现和谐的、激动人心的“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的教学情境和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科学(3-6年级)新课标
[3]科学(3-6年级)新课标解读
[4]余静〈〈新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教学月刊〉〉,2004年第三期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6]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6
注重情境创设  促进科学探究
葛塘中心小学    张春霞
情境,是一种生活的场面。情境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课堂提供充足的实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创新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张扬个性,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求异发散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些微观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
一、发掘生成资源    开启探究之门
传统的资源观认为,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等才是课程教学资源。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师生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运用生活实例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直接地作用于被认识事物的形状、结构、过程及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事物、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就能引发他们的思考,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学习《根和茎》课前,取两棵芹菜做实验,把它放入红水瓶中,大约一周时间。课堂上让学生猜猜芹菜茎里面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切开芹菜的茎验证。这样的安排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极佳的学习效果。学习《叶和花》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不同的花,进行仔细观察,提问,比较、讨论、分析。试想这样的课学生还会不动起来吗?
三.借助科学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科学理论的产生、发展、验证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实验途径,对看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会激发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他们想揭开谜底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如学习《摆》一课时,先让摆动起来,从而产生疑问,摆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科学实验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一堂科学探究课又开始了。
四 、利用媒体演示  活跃问题思维
通过图画、文字、声音、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事物和现象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如学习《环境的污染》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有大气污染、水污染、还有土壤污染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如:这些污染是怎么造成的?造成这些污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人们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些现象吗?你是怎么看待的?我们该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果让你给环保局的局长写一封有关环境保护的信,你会怎么写?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各个问题,展开分学习小组讨论、记录、派小组代表发言,并进行相互评价、总结。这样就会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
五、结合故事趣闻   加深知识印象
科学知识的许多内容都与历史事实或名人轶事或趣闻笑话或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有关。通过小故事,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使学生对有关的科学内容记忆更深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有关的故事,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小故事相联系,如学习《地球的引力》时可引入“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富有吸引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知识印象加深。
六.引用谚语谜语  培养探究意识
科学知识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周围处处都包含着科学,如谚语、诗歌、谜语等。有些新概念、新定律等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时,如果直接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学生会感到抽象,乏味。我们可以引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巍巍青山两岸走’?难道青山也会走吗?难道是歌词写错了吗?”使学生产生疑惑,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迫切想解开这疑惑,从而使学生进入探究活动。如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引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或引用谚语:“晨穿袄来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分别是由于什么因素引起的?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更增添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们必须注意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需要的动机为中心,充分让他们探索,求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我们要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努力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维,敢于实践。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浅谈情境创设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葛塘中心小学  任金华
<内容摘要>: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经。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适当的引导,学生很难提出有效的问题,而问题既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连接探究活动各个要素的主线。有了问题,才会为试图回答问题建立假说,进而才会去制定方案,收集有关证据去检验假说。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是学生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保证。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学生容易探究的问题。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要求和策略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各种途经,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探究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1、  观察实验引发问题情景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情景。例如:我在讲解《大气压力》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我给杯子倒上半杯水,用一张纸盖上,把杯子倒过来,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水会流出来。然后,教师演示,证明该猜测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我把杯中的水倒满再做,水会怎么样呢?很多学生也会回答会流出来,然后教师做同样的演示,发现水没有流出来。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索的欲望,想了解两者的区别,从而引发了问题驱动的情景。
2、  多媒体再现问题情景
随着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许多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直接引发的问题情景,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图画再现问题情景。例如,在教学《地震》时,可先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的画面,展现问题情景,学生会根据展示的画面,提出很多问题假设,如: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震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地震?等等。
3、  语言描述问题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的语言描述引导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自己探究。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教师可用语言描述以下问题情景:小明是一位非常爱科学,善于动脑筋的好学生。一天,妈妈烧菜时,锅中的油起火了,妈妈用锅盖盖上火就灭了,小明凝视了很久,似乎在思考什么问题。果然,第二天,他一到学校,就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的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如果你是小明的老师或同学,又会如何去解答或提出更多的疑问呢?
4、  生活展现问题情景
教师应当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行为过程中,存在许多按学生原有的经验水平、认知结构与能力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可能常常是他们正在思考、迷惑或尝试解决的;或者学生对于自己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或现象,感到有趣又无法解决的。如:生物体为什么会生长?一颗小小的种子怎么会长出根、茎、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向上抛出的东西为什么总会落回地面?天狗吃月亮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与策略
1、  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当某一事物能够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时,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把它作为学习活动的对象。枯燥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当然也无法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如果教师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例如:在进行:“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选取一个大小合适的漏斗,喇叭口朝上,用手托住,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问:“如果松开拇指,乒乓球会怎么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会浮起来。”但松开拇指,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由于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的猜想完全相反,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乒乓球为什么不浮起来呢?”“怎样做能使乒乓球浮起来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需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很积极加入到“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的探究中来。
2、  提出的问题要体现现实性
人本主义的探究教学理论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要采取的主要做法。”即用来开展探究教学的问题必须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问题,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纯学术上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在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有一道常见的浮力习题:大烧杯中装着一些水,水面漂浮着一只小烧杯,小烧杯里放着一块铁,将铁取出放入大烧杯的水中后,水面位置如何变化?这类习题是纯学术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缺乏实际意义。但如果改成:“在一个小池塘中有一条挖泥船,当船上的工人将池塘底的淤泥挖到船上后,池塘的水面将有什么变化?”这类问题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的生活景象,富有生活的气息和实际的意义,往往更受学生的喜爱。
3、  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进行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而开放性的问题会刺激学生自己产生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力有多大》时,可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一些开放性问题:“我们终日生活在大气之中,你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吗?”“大气对处于它们之中的物体有无压力?”“你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吗?”“我们身体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4、  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
问题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所以,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材料,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极佳的“愤悱情景”。因此,在探究教学中,应侧重于“怎么办”型和“怎么样”型的问题。有时为了激发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要把“是什么”型和“为什么”型的简单问题进行转化。例如,在进行《茎的作用》的教学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水面上滴一层油?还有没有别的办法避免蒸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并用实验进行验证。一堂课下来,气氛十分的热烈。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中小学科学课》     (美)大卫··杰纳·马丁
3、《科学(3~6)课程标准》
初探科学课中的情境教学
在科学课中进行情境教学实践研究已经一年有余,但是一直没有深入的研究,进展也很缓慢,是不是在科学课中情境教学不重要,还是不理解什么是情境教学,还是偏离了科学教学研究的主体方向。为了让教师明确研究的意义和目标,下面我们从情境教学在科学学科中的实际意义、情境教学理论依据、什么是教学情境,什么是情境教学,科学课中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学习和初步的探讨。
一、情境教学在科学课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从学习内容的层面来分析,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了理化生天文地理等,学习内容之广,知识技能之博,对8-12岁的学生来说是多么不容易;从思维发展的层面来分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从科学课教学的基本理念来分析,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南京大学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尤其对于年幼的学生更是如此,要让孩子进入一个他们所熟悉的经验之中。
纵观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历程,科学教育课程从“知识性”学科变成“教育性”学科,教学目标由“线性的”转向“立体的”,不仅仅考虑知识,更重要的是考虑方法、过程、情感、和态度的全面推进。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创建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学习环境,而情境教学则是促进其实现的良好方法。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森教授和枣庄学院巩子坤副教授,在《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一文阐述:课堂不仅是求真的殿堂,濡染理性的殿堂,还应该是求善、求美的殿堂,陶冶情操的殿堂。教师创设的实践场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其中,大家分享着共同的时空,濡染着共同的习性,建构并秉承着共同的价值观念。活动、文化和工具构成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指出:缺少科学性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课堂,而只能叫做“教堂”,这里可能滋生着愚昧和偏执;缺失人文性的课堂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课堂,这里可能迷失前行的方向和航标,丢掉对人类的终极观照。课堂就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
通过学习和探讨,我们大致形成一个共识:在科学课中进行情境教学研究是必要的可行的,情境教学是实现科学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好方法、好模式。
二、情境教学理论依据,什么是教学情境,什么是情境教学
如果情境教学的研究只停留在实践层面将得不到提升和发展,必须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情境教学理论依据有很多,下面进行部分理论的学习和探索。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为指导。其理论依据还包括: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认识的直观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情境教学还广泛地借鉴了心理学中暗示、移情以及心理场等理论。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什么是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及情境教学法的定义大体有如下表述: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课堂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情境的创设,总的来说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根据我们研究的目标和意向,对科学课中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教学有如下表述: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智水平,创设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等和谐统一的环境和氛围,使知识的获取与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交互活动中获得活泼、和谐、主动的发展,并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三、科学课中实施和设计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博客文章中提出情境教学三个重要的使用原则:1.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2.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3.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我认为科学课教学中也必须遵守以上三个原则,同时在实施情境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育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技能等的学习;从科学性质的角度来分析,科学课中的教学情境创设更要注重科学性;在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要与神话、魔术、迷信、艺术文学等相区别,不能将一些没有科学证据的东西引入课堂,如科学幻想、魔术等。同时还要处理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社会学、技术等。在设计和实施中不能游离在科学教育之外。
2、主体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在社会、科技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水平上,不要为情境化而设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促进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一切情境的创设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合理性原则
在采用情境教学法时,还要根据教学资源占有情况来设计教学情境,根据自身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状况来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各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要将“知、情、意”与“景、境”有机结合,进一步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我们对情境教学的研究还很肤浅,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与研究中将不断的丰富其内容,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情境教学在科学学科教学的作用、技能和模式等,进一步地促进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M].北京.2003.12
【2】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北京.2004.8
【3】李森. 巩子坤. 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
课程·教材·教法.2005,(8):26-29.
【4】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博客.情境教学法[J/OL].2007.12.22
【5】情境与教学[EB/OL].
【6】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研究课教案
测    量
教学目标:
1、 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初步使用工具感知测量速度、身高的过程。知道常用的测量用的单位。
2、 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了解珠峰高度的测量方法。
3、 使学生对珠峰的高度和测量方法产生兴趣,并产生亲自用工具进行测量的强烈欲望。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初步使用工具感知测量速度、身高的过程。知道常用的测量用的单位。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测量工具变得更精确、更多样、更复杂,使学生对测量工具的认识更广泛,更符合时代发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内容:测量时间、长度、重量等的工具。
视错觉图片每组一张。
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如温度计、太阳高度测量仪
珠峰图片及登山、科考队员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认识人体感官的局限性
1、师述:今天先考考同学们。出示成语: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读一读,谁能解释这两句成语的意思?
2、师小结:亲眼看到的更真实,所以人们对自己的眼睛更加信任。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看看眼睛能告诉我们什么?
3、出示图片,分别提问:图一中间的两条线段一样长吗?图二中间的两条线是直的吗?图三中的线条是直的吗?图四中的图形是正方形吗?
4、怎样验证大家的答案是否正确?
5、验证结果和我们眼睛感觉到的一样吗?那哪个结果更准确呢?这说明什么呢?
6、那么,上面的这句成语应该再加一句:百见不如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课题。
1、学生尝试解释成语的意思。
2、生看图片。
3、生观察图中图案,思考老师的问题,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引发学生间的争论。
生回答验证方法:用尺子量一量。用直尺操作验证。
5、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的感官感觉是有局限性的
6、生填出“测”或“量”
环节二 认识基本的测量工具
1、师述:大家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我们学校也要举办一次运动会,需要选几位同学当裁判。出示课件依次提问:谁愿当举重(跑步、跳高)裁判,你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准备怎么测量?
2、秒表、秤、卷尺是怎样使用的呢?
3、秒表是用来测量时间的的,我们通过写字比赛来了解。比赛规则:8人一组接力写完“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最先完成的取胜。
4、卷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怎样测量呢?先观察卷尺的顶端是0刻度,从0量到刻度几就是所量的长度。
1、学生依次回答,回答正确的可以胜任裁判。
观察秒表,测量之前的读数是多少?(0)比赛开始,按下右键开始计时。进行比赛,完成时按下左键,观察读数就是测出所用的时间。
请觉得自己是班上最高的同学上来,比一比谁最高,师帮助上来的同学测量身高,学生记录并比较,比出最高的同学。
环节三 了解珠峰高度
课件出示:地球上最高的巨人的身高是多少米?
课件出示问题:科学家测量珠峰高度使用的工具也是卷尺吗?是什么原因使珠峰高度由30年前的8848.13米变成现在的8844.43米师述:为了更精确地测量,科学家还发明了更多更先进的测量工具。
学生猜一猜,读一读书59页的介绍。
学生讨论得出:测量珠峰高度的工具一定是更先进、更方便、更精确的。
环节四 认识各种测量工具
一一出示温度计、太阳高度测量仪、量杯、测力计等测量工具,介绍它们的名称。
学生认识各种测量工具,猜测各种测量工具的作用。
环节五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测量,知道了要得出科学精确的数据,就要进行测量。那么学习了测量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亲自进行一些测量了。
教学点评: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单元《观察与测量》中的第二课《测量》第一课时,当前上课的学生是三年级上学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相应的确定,让学生初步的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初步感知工具使用的过程,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
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科学课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王老师能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测写字的速度、测身高的活动中感知测量的用途与方法,并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科学语言的表达,使学生能用较正确的言语表述自己所做的事情。
本课教学中有二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其一,学生只参与验证性的测量活动,而没有亲自参与秒表使用等活动,在测量的技能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其二,学生探究学习的平台没有很好的搭建起来。
认  识  磁  铁
南化实小  王申如
教学目标:
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知道磁铁有两极。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了解司南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使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描述实验研究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问题,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知道磁铁有两极。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描述实验研究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环形磁铁也存在两极,并且能够区分环形磁铁的两极。
课前准备:
条形、蹄形、环形磁铁每组各一对,回形针每组各2盒,塑料杯、托盘每组各一个。记录纸每人各一张。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在回形针中,你发现了什么?
2、提问: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都是磁铁吗?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小结:原来,大家对磁铁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知道磁铁有吸引铁制物体的性质。
4、出示并说明:这些分别是条形、蹄形、环形磁铁。(板书)
1、发现磁铁
2、根据吸引铁制物体来判断
环节二  发现并认识磁铁的两极(12分钟)
1、要求:玩磁铁游戏一分钟。
2、问: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情形是怎样的?你能用语言或画图描述出来吗?
3、针对学生的描述追问:
其他形状的磁铁是什么情形?
磁铁是怎样接触回形针的?
这些不同的描述是际情形不同还是观察描述有偏差呢?
4、提问:怎样才能回答这些问题?(仔细观察)
5、出并板书: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磁力最大的部位称为磁极。
6、指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极,你发现了什么?
1、玩磁铁游戏一分钟。
2、学生描述汇报。
3、重新观察一分钟,并汇报。
4、小组讨论并汇报:回形针聚集在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两端说明了什么?
6、生观察发现:一端有大写字母N,另一端有大写字母S。
环节三 通过玩磁铁发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10分钟)
1、看一看,吸一吸,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
2、师:到底环形磁铁有没有磁极呢?我们再来玩一次磁铁,希望大家有新的发现 ,帮助我们解答这个疑问。
3、提出玩磁铁的要求:把回形针清理到塑料杯中,继续玩磁铁。
提问:这次玩,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用语言、画图或符号来描述。
4、师: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板书:
N ←→ N╲
S ←→  S╱   同极相斥
N →←  S╲
S →←  N╱  异极相吸
师:以上现象可以怎样分类?每一类的特点是什么?
师补充板书。
1、引出学生争论:环形磁铁没有磁极,找不到环形磁铁的磁极,在环的里面和外面等。
2、学生按要求玩磁铁2分钟。
3、学生描述汇报。
4、学生讨论分类,说分类标准。
环节四 应用性质,找环形磁铁的磁极(8分钟)
1、玩一玩环形磁铁。我们的新发现能否帮助我们判断环形磁铁是否有磁极?
2、指出:这种现象叫磁悬浮现象。
3、请你区分出环形磁铁的N极和S并贴上标签。
1、学生活动,发现磁悬浮现象。环形磁铁也有相吸和相斥的现象。
2、学生操作并展示
环节五 了解磁铁两极的由来和指南针(6分钟)
1、提问:最初磁铁的N、S极是这样确定的呢?
2、N、S两个字母表示什么?
3、学习使用指南针
1、学生介绍,读书39页
2、学生介绍。
3、学生操作,找出教室的方向。
要点:清除磁干扰,指针平稳后转动底盘,红色指北,白色指南。
环节六 小结(1分钟)
师:今天,我们都是磁铁性质的发现者,下节课,我们还要作磁铁作用的发现者。
教学点评:
《认识磁铁》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磁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经验水平,许多孩子玩过磁铁,了解一些磁铁的基本性质,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一步的理解磁铁的性质。
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学生是很清楚的,但对各种形状的磁铁哪里磁力最强,学生没有认真研究过,王老师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磁铁的磁力有强有弱,不同形状的磁铁的磁极位置也不相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磁铁的两极;接着又引导学生认识一块磁铁的两端的磁性也是不同的,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磁悬浮现象。使学生在已有经验上得到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在当前的科学学科教学中经常出现所学习的内容学生已经了解较多,学习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形,王老师能够找到学生知识概念的缺失点进行教学,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了概念,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看来,科学学科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前概念水平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建桥梁
葛塘小学  黄进福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的。
2.知道拱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知道桥的作用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建设桥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面形状有关。
三、教学难点: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桥梁课件、卡纸、方盒16个、铁片每组20个、实验报告单、尺子。
学生准备:尺子、课前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桥梁
1、小马过河的故事引入。
这时候小河上要是有座什么就好了呢?(板书:桥梁)
2、昨天同学们去春游就路过了一座很有名的桥,它是我们南京的象征,知道是什么桥吗?(出示图)
3、出示各种桥的图片,见过这种桥吗?能说出它们是属于哪种桥吗?
平板桥:这是一座非常简单的桥,就是一块板搭在两岸就成了一座桥,这类桥我们把它称作什么桥呢?
说说桥旁边的标牌什么意思?(这座桥承重不能超过2吨,超过2吨,桥就很危险了,很可能会塌掉)
拱桥: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595年~605年),由匠师李春监造,它历经1400年依然十分坚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拱形桥,这类桥我们都把它称作什么桥呢?
U形桥:现在建造的各种桥梁更是又高又长,同样它们也十分的坚固。这些桥梁常常被设计成整座桥形成一个整体,它的横截面犹如一个英文字母U一样,我们可以把它称作U形桥。
4、看了这些类型的桥梁,你觉得桥梁都是有哪些部分构成的?有什么特征?
(板书:桥面、桥墩)
二、搭建桥梁,知道桥梁的承受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
1、设计桥梁。
(1)如果老师给你一张卡纸做桥面,用方盒做桥墩,你能设计出这些类型的桥梁来吗?
(2)小组合作在白纸上画设计草图,展示交流。
你们的设计各种各样,能说说你是如何考虑的吗?(出示简图)
(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3)哪种的设计才是最坚固的呢?你们说的不算。我说的也不算,只有搭起来比一比它们的承受重量。
(4)要比较这些桥的承受重量,怎样才能做到公平?
(板书:桥面厚度、桥墩距离、相同重物)
2、预测桥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你们的桥梁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力呢?先请你们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一次预测吧,并填写在表格内。(发表格)
桥的形状
预测承受的重量
实际承受的重量
交流预测情况。
3、实际测试
(1)在测试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放硬币时要放在桥梁的中间;要轻轻地放;注意桥面的变化,做好记录。
(2)示范放一、两个。
(3)如果接着放,放到第四个时桥开始向下凹了,说明这座桥的承受重量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桥,这座桥就非常危险了。放第5个时桥塌了,这座桥最大承受重量是几个小铁片呢?为什么?
(4)小组合作完成操作,并填写表格。
4、反思桥梁承受力的秘密。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觉得桥梁的承受力和桥的什么有关?
(和桥的形状有关)
小结:桥的形状、结构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改变桥的结构与形状可以增大或减小桥的承受力。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了桥的形状与结构与承受力的关系,并且把它科学地运用到了现代的桥梁建设之中,你能说说现在人们在建设桥梁是怎样运用的吗?
联系身边的桥梁说一说、谈一谈。
2、帮助小马解决难题。
选用提供的物品给小马设计一座足够结实的桥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拱桥和这种整座桥形成一个整体的U形桥的承受力是比较强的。现代很多著名的大型桥梁都是以它们为依据进行设计、改进建造出来的。
今天老师给大家的材料不多,你们回家以后可以找到更多的材料,研究更多类型的桥梁。自己动手做一做吧!
教学反思:
“人们为什么要建造”、“桥梁的种类有哪些”、“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作用”、“哪一种桥梁最坚固”、“为什么一些桥梁上有桥孔”这些关于桥梁的问题正是学生心中的困惑,设计本课的意图就是通过动手实验和查阅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根据以上的想法把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故事引出桥梁,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桥梁,寻找他们的特点,并能简单的给桥梁分类。出示了农村常见的平板石桥、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现代的各种整体性的桥梁。桥梁的分类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理解仅仅从按形状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简单地分为平板桥、拱桥、现代的整体性桥梁——U形桥。这一分类,引起很多老师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于U形桥,这样分类确实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当然这种形式的桥梁是以吊桥为基础的,只是将吊桥的拉索去除了。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建三种类型的桥,并通过实验比较哪一种桥最坚固,哪一种桥不坚固。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建好三座桥,才能比较出其坚固程度。课本中提供的三种桥梁,没有用同样的材料,试验条件也不相同,因而对于试验材料和条件进行了改变。为学生提供了简单的材料:卡纸、方盒、相同重量的小铁片,减少试验的操作难度。先让学生设计三种桥梁的如何搭建,在进行建桥的操作。对于如何建桥,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坚固程度,这一系列问题详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确定试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让试验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建桥活动动脑又动手,学生十分喜欢,因此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试验,有的小组对于同一种桥梁反复试验了几次,并计算其平均数值做为试验数据。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利用所提供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座桥,帮助小马解决实际问题,更进一步理解拱桥、U形桥的承受力较大,了解到生活中很多桥梁都是据此而设计建造的。由于此前的桥梁承受力试验所用时间较多,此环节没能完成。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一、预期学习效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说出弹力与弹性的不同;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2、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3、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拉力器、演示弹簧、课件
分组材料:橡皮筋、塑料尺或钢尺、海棉、小弹簧、带指针的弹簧、钩码6个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孙悟空的本领特别大,因为他能 “变”。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体,请大家也想办法来使它们的形状也变一变。
(二)经历活动,理解“弹性”,感受“弹力”
1、小组观察托盘里的五种物体。(皮筋、铁夹、海绵、拉簧、压簧)
2、投影出示探究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3、小组汇报。
4、小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会怎么样?出示课题。
5、教师出示拉力器,慢慢的拉开再合上,提问,拉力器的形状有没有改变呢?(板书:原来形状、形状改变)那么,是什么使拉力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的呢?(板书:受到外力)当老师松开手以后呢?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板书:去掉外力)
6、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刚才拉力器变化的过程描述一下呢?(拉力器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拉力器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7、揭示 “弹性”概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弹性” 概念:科学家对这些物体的特性是这样描述的,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8、感受“弹力”
(1)拿出拉力器,固定一头,请学生来拉一拉,先对它施加外力使它的形状改变,再慢慢松开手,体会你手的感觉,好吗?
(2)指名谈谈感觉。
(3)小结:我们刚才所感觉到的力,其实就是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课件出示: “弹力”感念,并板书:弹力)
9、刚才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拉力器、弹簧、橡皮筋等物体都具有弹性。出示一枚硬币,你们看硬币有弹性吗?
10、进行猜测,教师介绍“弹硬币”活动,小组进行“弹硬币”活动,实际感受不明显的弹性物体。
11、学生汇报,教师补充: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变产生的力,其实生活中的大多数物体都具有弹性,只是不那么明显而已。
(三)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物体的弹性介绍
1、课件视频播放物体弹性的应用。
2、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橡皮筋、直尺、弹簧等一些不起眼的物体里面也有科学。其实科学离我们并不远,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四)探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1、生活中运用到弹性的例子确实是比较多的。我们也知道弹簧是弹性比较丰富的一种物体。现在我给弹簧一个拉力,弹簧会被拉长。那么弹簧拉伸的长度跟什么有关呢?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小结: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这些想法都是出自你们的生活经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现在我们来通过实验验证、研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若干钩码,一根弹簧,你打算怎么实验?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4、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5、投影展示小组所做的实验方案。
6、教师说明实验方法:先一个也不挂,测出弹簧原来的长度,然后挂一个,两个,逐渐增加。怎样才能看出拉力与弹簧伸长之间的关系?用小尺测量弹簧的长度。用小尺可以,可是有点麻烦,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把特殊的尺子,看看铁架台上,看到了吗?(铁架台上教师事先把画好格的纸条贴在上面)
7、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材料员、操作员、监督员)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9、教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知道了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是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就越长。
五、拓展延伸
1、如果在刚才实验的弹簧上挂100个钩码,弹簧的长度是多少?为什么?
2、教师出示压簧,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压簧收缩的长度与什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