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散文的虚字作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8:41
韩愈散文的虚字作法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王基伦
(王基伦先生在中国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提 要:
本文拟针对韩愈散文的虚字作法进行讨论.首先,搜集韩愈自己及当代,后世有关虚字作法的理论标准;再据此检视韩愈散文在虚字作法方面有无特殊的成绩 其中除了细读文本之外,亦可参证历代评点学著作,包括前人已指出的较有写作手法之处.而后尝试归纳韩愈散文的虚字写作原则,大致得出(一)开阖与疑辞决辞相关之例,(二)语助词连贯之例,(三)语助词改换之例,最后再由此文例说明虚字在整体篇章结构中的作用,以申明韩愈散文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韩愈 散文 虚字 疑辞 决辞
韩愈散文的虚字作法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王 基 伦
唐代古文运动兴起以后,大量使用虚字,与三代两汉实词较多,文风显得古奥板重的现象不同;且唐代散文近於口语的文辞表现形式,已能反映中古语言的变化,影响及於宋代,乃至后世唐宋派作家作品,历久不衰.郭绍虞指出:
 唐宋派之学秦汉,则自韩柳以后,一般都是偏重於《论语》,《孟子》的.韩愈之於孟子,虽推尊其道,但「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所以也不会不受孟子文章的影响的.当时受韩愈影响的王埙,就是好孟子之道而又好其文的.柳宗元讲得更明白,其云,「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可见他的得力所在.至於宋儒,则更章明较著地推重《论》《孟》.……这正说明了唐宋派的文是从《论语》,《孟子》一脉相承的.这一点分别很重要,因为《论语》《孟子》之文在当时实在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新文体,起著一定的革新作用的.这是在周秦文中最能传达语言神态的散文,所以语助虚词也就用得特别多.这一点长处正是唐宋文人所研习揣摩的,所继承发扬的,所以唐宋派也会从这方面体会出语气在文辞中的作用.
由此说来,韩柳散文的虚字作法,导源於先秦《论语》《孟子》等古籍,颇能传达语言神态,实亦为文学写作方式的一种创新.探究韩柳散文此一方面的努力成果,足以发掘承先启后的文学意义,进而可能通过对虚字语气作用的解释,体会出文章写作的普遍性原则.
以下,我们著眼於文学修辞现象的观点,考察虚字在韩愈散文篇章中的运用,有无符合前人写法的观念 有无自我创新的发明 其中有何文学价值 愿能从作品的实际批评,诠释散文的虚字作法现象,尝试较具普遍性的原则之提出的可能.
 一韩愈当时的虚字观念
韩愈为散文名家,在其「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韩昌黎集》卷四)的过程中,早已注意到字义字音的重要,进而对行文声气极为讲求,他说:
 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穷於经传史记百家之书.沈潜乎训义,反覆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韩集》卷二)
口不绝吟於六艺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编.……沈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同上卷一)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同上卷二)
据此,已能阐明韩愈重视「训义」「句读」,且「吟诵」「咀嚼」文字英华,而后「奋发乎文章」的历程.在重视文学涵养的基础上,所作文章能有「行峻而言厉」「昭晰者无疑」的「结实」之美;亦有「心醇而气和」「优游者有余」的「空灵」之美.或谓「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殆由此修养历程而来.
而韩愈最受世人看重者,尤在於文气说:
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集》卷三)
这里的「气」,当指作者的思想修养体现於文章中的气势,与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略同,只是孟子偏重道德性的解释,而韩愈作为文学修辞的运用而已.气盛,谓作者气势旺盛,寓有作家之生命力而言,气盛能驾驭言(文字)的长短与声(语音)的高下,以比较自然而接近口语的语气和语感,充分地表情达意.这是韩愈写作古文的深有体会之言.清袁仁林《虚字说》云:
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有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
又云:
韩子曰:「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既曰「言」矣,而又论其「声」者何也 「言」乃所说事理,「声」其口吻也.事理常同,口吻则人人殊,二者常相倚而各有力,写之即所谓笔力也.文之工拙,于是焉系.
袁氏说明传达声气而后神情得见,是为虚字的作用.而声情缘自口吻,口吻有力量,却人人不同,故笔者以「作家之生命力」释之.学者常将韩愈的「气」解作「文章的气势」,这个解释无误,但较不容易看出「气」与「言」「声」的主从关系,若能再强调作家自身的生命力因素,似乎更妥切.盖散体「古文」,依据作品的思想内容,一气呵成,语言有长短,声音有高低,与当时「今文」的写法大不相同.韩愈的文章正是在学习古道之背景下,以生命气势驾驭语言,「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惊耀天下.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适,精能之至,入神出天.」
与韩愈同时的柳宗元,虽未提出文气说,然而他也强调「文以明道」,重视作家内在涵养,文学观念与韩愈相近.例如他在谈论下笔之前的准备工夫说:
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柳宗元集》卷三四)
作文时的精神状态,对形诸笔墨的文字有当下明显的影响,不敢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作文,而后行文能严谨,清楚,柳宗元所云「凡为文,以神志为主」也是此意.后数句是说反覆琢磨加工,使文章精深而易懂,通畅而简练,骏逸而典重.
此外,柳宗元更注意到文章助词的表现,提出了后世极为重视的「疑辞」「决辞」问题: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斲,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 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邪」「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思之则一益也.(《柳集》卷三十四)
此处宗元先提出「疑辞」「决辞」相对的观念,再详加品味,发现「也」为肯定义,「乎」为疑问义,实可供作古文圭臬.在此之前,只有晋杜预《左传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张守节《史记正义》提出「抑」「乎」「与」「盖」四字为疑辞,「哉」为疑而量助之辞;所举之例不多,亦未明言於文学修辞方面.故柳宗元此等精辟见解,深受后代文评家,训诂学家欣赏,如南宋洪迈曾引此段文字,以明虚字在文章中的用法,清初亦有多人援引宗元之说,如:
 哉,柳宗元曰:「疑辞也.」《论语》:「有是哉 」注疏:「哉者,疑而量度之辞.」(清,魏维新《助语辞补》)
夫,柳宗元曰:「疑辞也.」《论语》:「莫我知也夫 」(同上)
《论语》:「吾必谓之学矣!」「是知津矣.」此「矣」字,辞气定,柳子厚所谓决辞者也.(清,刘淇《助字辨略》)
焉,柳子厚云:「决辞也.」(同上)
也,《说文》臣铉等曰:「语之余也.」《广韵》:「语助之词.」柳宗元曰:「决辞也.」(清,丁守存《四书虚字讲义》)
上述资料,均为训诂学家重视柳宗元意见之证.其他尚有刘灿《支雅》所言:「疑辞:乎,哉,邪,与.」(同注13)似此,亦有可能深受宗元的影响而来.然而,训诂工作辨明辞义类别而已,真能阐论宗元古文助词用法意见者,为吴曾祺《涵芬楼文谈》:
 鍊字之法,……其当留意於虚字者,尤不可不知也.昔柳子厚论《孟子》善用助字,其云:「予读一章,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令人之意飞动.」子厚所指,盖在「可谓智乎 可谓不智乎 不可谓不智也!」及「不贤而能之乎 而谓贤者为之乎 」数句.人谓苏老泉善读《孟子》,予谓子厚所论尤精.
此段文字,再次将柳宗元「开阖变化」与「助字」相关的论点提出,确立助字在文章作法方面的重要性.於《孟子》章,以「乎」字提问,有悬疑意味,形成一「开」;再以「也」字结断,有决定意味,形成一「阖」,带有扬其声而有问有答的语气,故知文意有正反开阖变化,语气亦随之抑扬起伏,使人神采飞动.柳宗元所言,创意成立在先,后人踵趾相接,堪称定论.
 三韩愈散文虚字作法的实例分析
如前所述,韩柳讲求文章声气,十分重视虚字用法;然而,二人的散文创作尤较散文理论深受肯定.下文即用稍多的篇幅,进行韩愈散文虚字作法的实际批评.这些用法,三代两汉古籍已有之,只是在韩柳有意为文的背景下,运用次数较为频繁,其中运用之妙,益发凸显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兹尝试分类叙述如次.
(一),开阖与疑辞决辞相关之例
如柳宗元所言,助词可区分为疑辞,决辞二类,这个观念合乎历代散文家的作法,也被韩愈所采用.此处欲讨论者,在於能配合文意,将之运用至文章上,达到开阖变化效果之例.如韩愈中段:
 嘻!吾操镘以入贵富之家有年矣.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问之其邻,
或曰:「噫!刑戮也.」
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或曰:「死而归之官也.」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
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
将贵富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
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
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於人哉 (《韩集》卷一)
此处文意的开阖,可从揣摩语气的提升或闭合而定.其中先有连续三个句尾语助词「矣」字,连续三个句尾语助词「也」字,表达肯定语气.而后连续五个句尾助词「邪」字,提出疑问语气,於是形成文章肯定语气,悬疑语气的大批呈现.故知疑辞属「开」,决辞属「阖」,此为一般用法.再举韩愈为证:
 呜呼!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韩集》卷五)
此例先有提问语气,以三个「邪」字,三个「乎」字构成句尾疑问助词,而后又以四个「也」字,八个「矣」字构成句尾决断助词;於是文中疑惑与肯定语气参差交错,构筑开阖变化景象.这正是韩愈接受十二郎(老成)死讯而后半信半疑的心情表露.南宋费衮《梁溪漫志》指出:「退之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邪』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几於句句用助辞矣;而反覆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於文章者,安能及此 」清初过珙《古文评注》评此文也说:「想提笔作此文时,定自夹哭夹写,乃是逐段连接语,不是一气贯注语.看其中幅接连几个『乎』字,一句作一顿,恸极后人,真有如此一番恍惚猜疑光景;又接连几个『矣』字,一句作一顿,恸极后人,真有如此一番捶胸顿足光景.」可见的真挚情感,多由虚字表达出来.
此外,如韩愈(《韩集》卷三),(同上卷四)……等篇,亦富有开阖变化的写作技巧,明显可见其中疑辞,决辞的交互运用.
於此,我们附带讨论开阖与虚字之间的关系.乍读前引柳宗元,吴曾祺之言,很容易将文章中的「开阖」与虚字的「疑辞决辞」之分联结在一起,这本意无误.不过——「开阖」是文意段落的结构问题,有文意而后有语气传达之,故「开阖」与「疑辞决辞」有点儿主从关系,因此前贤常强调助词须能配合文意;其次,判定「开阖」宜从大处著眼,有时影响至段落的安排,助词的重要性随之减少,例如韩愈篇,起笔推原题义,中段古今对比,而结笔仍然
气力万钧,提出三问作「开」:
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 ……
曰:「斯道也,何道也 」……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 」……(《韩集》卷一)
此处三个句尾助词「也」字,原是决辞,却因其上添加疑问词「何」,於是「何也」,「何道也」,「如之何而可也」整句都是疑辞;由疑辞引出提问语气后,「开」出一大段问题,而后各有十余句文字接续其下,构筑文意作「阖」,似此大段开阖的写法,足以收束全篇大幅文字.由是而知,在「开阖变化」为前提的情况下,疑决辞的性质得适度调整.寻思前引有「矣」字放在属於「开」的句型中,「哉」放在属於字「阖」的句型中,有「也」字放在属於「开」的句型中,「是马也」的「也」字放在属於「开」的句型中,实乃文章作法自然而然的结果.明白及此,我们对於既有疑辞决辞观念,而散文作品却又偶有例外的情形,不会大感惊讶.文章解析不能说死,可见一斑.
(二),语助连贯之例
其次,有一句之中,数次同用某一种虚字,达成重叠语气效果者,可称为「叠用语助」之例,如韩愈:「欢欣踊跃,以歌以舞.」(《韩集》卷八)其中「以」字用法即前文所谓「使单音节词凑成双音节词,双音节词凑成四音节词」,可说是助词的基础用法.而在文章作法上,所追求者绝非仅此而已,乃有当文意内容完整时,以相雷同的句型表出,或数句连用同一个虚字,或数句重复使用两三个虚字,达到节奏一致,语气呵成的效果者,可称为「语助连贯」之例.如:
 吾言之而听者谁欤 吾唱之而和者谁欤 言无听也,唱无和也,独行而无徒也,是非无所与同也,足下知吾心乐否也.(《韩集》卷二)
夫鸟俛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於是乎言.(同上卷四)
稻既穠矣,而雨不得,熟以获也.蚕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岁且尽矣,稻不可以复种,而蚕不可以复育也,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非神之不爱人,刺史失所职也.百姓何罪 使至极也.神聪明而端一,听不可滥以惑也.刺史不仁,可坐以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划劙云阴,卷月日也.幸身有衣,口得食,给神役也.充上之须,脱刑辟也.选牲为酒,以报灵德也.吹击管鼓,侑香洁也.拜庭跪坐,如法式也.不信当治,疾殃殛也.神其尚飨.(同上卷五第二首)
首例句尾「欤」字出现两次,「也」字出现五次,表达对友人的依恋和敬重,藉由虚字传出深情.次例先两度出现句首助词「夫」字,「用法也很特殊,起了强调作用」,末尾「……者,……也」五句,先提顿,再收结,形成一种句式,元末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上评:「结句连下五个『也』字,如破竹一段,工夫极大.」最后一例祭文原属韵语体裁,韩愈为之,先有「……矣,……也」句式,而后竟以句尾助词十余个「也」字贯串全文.宋末叶寘《爱目斋丛钞》卷四云:「韩文公终篇皆『也』字.」综此,韩愈散文作法,显然常安排虚字重复出现,以增强文章的语气.
前述语助连贯的作法,亦非一陈不变.例如韩愈,先缓缓叙出古今君臣劳逸之不同,以「……焉,……也」,「……者,……乎」两种句式表出,篇幅已占一半以上,而后转写齐皥落第后不怨不尤的表现:
 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 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於家.吾观於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於有司,其不亦鲜乎哉 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韩集》卷四)
此段先借齐生之口,叙写他的释怀之言,这三句话分别用「也」「哉」「耳」收结,隐约有从肯定,到略微怀疑,到自勉的心路转折历程;而文气百转之后,韩愈深深肯定齐生的人品,於是最后重复四次句尾决辞「也」字,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照应所有的道德文章.经此语助连贯的努力,方与前文齐生自我反省的内容相谐,语气归於平和中正.
又如韩愈(《韩集》卷三),自述在京城八九年,求人度月的痛苦日子,颇多委曲之辞,陈善《扪虱新话》论及此文:
 文章妙处,在能掩抑顿挫,令人读之,亹亹忘倦.韩退之诗曰:「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此类挫法也.退之,并用其法云:「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 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 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 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又云:「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 以仆遑遑於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 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呼!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 自尧舜已来,士有不遇者乎 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 」大略如此,观其笔力,覆仰顿挫,文采粲然,与颖师琴声何异 
细思此大段韩文,所以被称之为「掩抑顿挫」,当与语气高低抑扬有关;而疑辞「乎」「哉」结尾处,有扬其声而问之的语调;决辞「也」「者」结尾处,有停顿待发的意味,通篇基调仍然沈郁至极,故读来不免有忧思难忘之感.妙在语意一致,无正反开阖之分,「乎」「哉」用得较多,却与少数决辞搭配良好,形成统一的顿挫风格.故知语助连贯的效果,未必只能由同一个虚字重复出现而已,若各虚字间语气配合得当,如此篇「乎」「哉」作用相同而又不断出现的现象,亦能达到节奏一致,脉络一贯的良好风格.
又如韩愈,出於二度求见宰相无门之后,满纸激愤倔强之言.他先以周公为例,说明宰相求才若渴,力求国家长治久安,这里用了九个「皆已」构成排比,一路顺势而下;然后再用三个排比句,形容当时人希望入仕的情形: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於周公者哉 不惟不贤於周公而已,岂复有贤於时百执事者哉 岂复有所计议能补於周公之化者哉 (《韩集》卷三)
此处连用三次「岂复……者哉」,构成强烈反问语气,说明人才未必真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下文则继续以古证今,说明国家正须广求人才,又用了十一个「岂尽」构成排比,然后形容自己希望入仕的情形:
 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於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 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 (同上)
此处文意与上一段呼应,句式亦相彷佛,至於语尾助词也连用两次「哉」字,构成强烈质疑语气.由此观之,「语助连贯」不单出现於一段之内而已,有时两相对照,两段出现相同的语助,更能互相呼应,达成语意分明,声气一致的风格.
(三),语助改换之例
既有前述语助连贯之例,於是有时为了配合文意内容的转换,安排数句连用同一个虚字后,忽然更换虚字,或停止使用虚字,达到声情别转,语气产生变化效用者,可称为「语助改换」之例.此类文例,文学作用更强,韩愈散文多有之.兹举例再作说明: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韩
集》卷一)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
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於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
加喜戚於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
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同上卷二)
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小子后生,於何考德而问业焉 搢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於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同上卷四)
首例采「……也……矣」的句式连贯语气,前者「也」字作暂停语气用,后者「矣」字作完尽语气用,同为决辞,用得贴切自然,经此陈述后,语意颇为坚实,未尾乃改换成疑问语气,以「乎」字收结,於是文意转为空灵飘动,答案不在陈述句内,而换至读者内心的理解.次例先是句尾连用三个「矣」字,忽以「未尝一言及於政!」打住,显得前三句的一切均无价值可言,笔力劲健.其下描述阳子辩解之辞,连用三个肯定语气「也」字,却以「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作收,写出此一怀疑语气,遂戳破对方假面具,颇具感染读者的力量.末例以「焉」字构成连续使用的词尾,然而「焉」字在配合文意的情形下,历经决辞,疑辞,决辞的转换,结尾「东都无人焉,岂不可也」,遂为前文下定论.妙在最后一个「也」字,原本可承上文继续用「焉」字作结,经此改换后,语气更为坚定有力,字词亦更为醒目.
 四结语
经由上述文例的讨论,证明韩愈散文虚字用法颇具艺术成就,兹综合前文,提出研究心得:
一,虚字作法的探究,有助於我们对散文艺术成就更进一步的了解,而这类努力工作,须结合古代语法学,修辞学,文学批评的观念,再寻绎虚字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始有可能得知一二.陈望道说:「研究虚字我看必须连带注意虚字所跟的实字或虚字所在的句子的组织,才能确实指出虚字的功用,指出虚字和实字的关连.」若将这个观念推广出来,不失为增进了解古文价值的门径.
二,助词用法实由文气声音而来,唐代古文家如韩愈,柳宗元者,对此皆深有体会.明代唐顺之云:
 喉中以转气,管中以转声.气有湮而复畅,声有歇而复宣.阖之以助开,尾之以引首;此皆发於天机之自然,而凡为乐者,莫不能然也.最善为乐者,则不然.其妙常在於喉管之交,而其用常潜乎声气之表.气转於气之未湮,是以湮畅百变,而常若一气;声转於声之未歇,是以歇宣万殊,而常若一声.使喉管声气融而为一,而莫可以窥,盖其机微矣.然而其声与气之必有所转,而所谓开阖首尾之节,凡为乐者,莫不皆然者,则不容异也.(《荆川先生文集》卷十)
郭绍虞认为这段文字证明「唐以后之文是讲究所谓开阖顺逆之法的」,且指出:「所讲的虽不外以前文人所谓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之法,但从语言观点来看,就因唐宋文人善於动用助词,所以丰神摇曳,能够曲折表达语言的神态;又善於动用连词,所以开阖顺逆诸种变化也容易在文章中体现出来.」吾人若以本文韩愈虚字作法之分析相印证,则确实看出韩愈重视开阖变化,且以助词(以及一些连词,介词,叹词)与之配合,构成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其中多以疑辞「邪」,「乎」,「耶」,「欤」,「哉」配合作「开」,以决辞「矣」,「也」配合作「阖」;若因文意因素(例如「何也 」「何道也 」之类),则决辞,疑辞的性质可以更改调整.
三,从「叠用语助」扩大至「语助连贯」之例,可说是唐宋文较秦汉文的一大进程.韩柳古文常用句尾助词「也」,「……者,……也」,「……者,……乎」构成许多文句语气的连贯.此类作法,尚可运用至段落间互相照应,疑辞与决辞互相配合,助词与其他词类合用等方面,并能造成文章统一而又多变化的风格.
四,从「语助连贯」转变成「语助改换」之例,又可看出韩愈经营散文之苦心.例如在连串句尾助词「……也,……矣」之后,忽然反问「……乎 」一句作收;或连串「……矣」之后,忽然以不用助词的判断语气作收.此类写法,常收语气戛然停止的警策效用,故文例虽不多,文学艺术成就却十分鲜明.其他尚有助词多用而准确,甚或不用助词亦属佳构之例,值得留心.
五,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能感觉到传达语气仍以句尾助词居多,句首,句中助词较少.又能感觉到书牍,赠序,杂记,哀祭的文例较多,而奏议,传状,碑志,颂赞的文例较少.在文体与虚字作法之关系方面,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曾说:「大抵碑版文字,造语必纯古,结响必坚骞,赋色必雅朴;往往宜长句者,必节为短句,不多用虚字,则句句落纸,始见凝重.」这已经说明了虚字作法与文体的定位有关.凡出自作者心境的表达,不受文体规格限制者,较有虚字发挥的空间,反之亦然.
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页286-287.
刘熙载:《艺概》卷一.
上述二则资料,参见袁仁林:《虚字说》,页128,129.
例如郭绍虞对韩愈的解析,收入氏著:《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页431-435.
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卷六.
杜预,孔颖达,贾公彦,张守节的看法,引自郑奠,麦梅翘编,《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第一部分甲词论第一章第二节,页55-59.
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上述五则资料,与下文刘灿《支雅》一则资料,引自郑奠,麦梅翘编,《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第一部分甲词论第一章第二节,页53-59.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第十四.
费衮:《梁溪漫志》卷六.
过珙:《古文评注》卷八,页588.
同注2,第一部分甲词论第一章第二节,页64.
孙昌武:《韩愈散文艺术论》第七章,页230.
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一),页671引.
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一),页579引.
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一.
陈光磊,李熙宗编:《陈望道论语文教育》,页157.
郭绍虞:,前揭书,页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