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疑现“爱因斯坦” 网友称时光机显威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33:05
本文导读:昨日(12月23日),一名长相酷似爱因斯坦的男子成为网络红人,将其捧红的“幕后推手”则是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关于伊朗的报道画面中,闪过一名白头发白胡子的男子,不管是长相还是发型都与爱因斯坦几乎一模一样。亲眼目睹之后,网友的反应都是:“时光机器已经造成了。”这倒是体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深入人心。
CCTV伊朗地震中画面中被曝光的爱因斯坦(1/4张)

   昨日,一名长相酷似爱因斯坦的男子成为网络红人,将其捧红的“幕后推手”则是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关于伊朗的报道画面中,闪过一名白头发白胡子的男子,不管是长相还是发型都与爱因斯坦几乎一模一样。有网友将视频截图发到微博后,居然被转发了数千次。亲眼目睹之后,网友的反应都是:“时光机器已经造成了。”这倒是体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深入人心。


  “CCTV伊朗地震画面中被曝光的爱因斯坦——看来时间机器已经造好了。”昨日此段话以及一张新闻联播画面截图在新浪微博中被数千人转发。图中是一个市场,在众多攒动的人头中,有一名男子特别引人瞩目。该男子满头蓬松的白发,嘴唇上两撇白胡子,还有深陷的眼窝以及高挺的鼻子。只要看他一眼,脑子里就会跳出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爱因斯坦,难怪网友纷纷转发、评论以示震惊。网友“十佳魔妮”赞叹:“伟大的爱因斯坦,伟大的时光机。”网友HRsalon猜测:“我估计是爱因斯坦在过去就造好了,然后到处旅行。”而网友“蓝甲”则认为真正牛的是央视:“CCTV真的是很牛的TV,这样的秘密都被他们发现了!”当然还有那些逮谁都要膜拜加求助的考前焦虑症患者,网友“钢铁”表示:“马上就要物理考试了,求爱因斯坦大师祝我及格!”


  记者发现,首先发出这条微博的是网友“南木桑”,来自“CCTV报道伊朗地震”的说法也是其所说。该截图确实左上角有CCTV台标,右下角有新闻联播logo,不过为了证实不是ps的,记者从中国网络电视台上找到了这一集新闻联播。该画面出自12月20日晚的新闻联播里的“国际简讯”中,确实不是ps的,但并不是报道伊朗地震,而是报道伊朗政府正式启动经济改革计划。“爱因斯坦”出现的时间大约有三四秒,在动态的画面中,他也显得跟伟大的爱因斯坦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从表情来看,当时他心情不是很好。


  近日《三体3》的热销引发了一股网络上的科幻潮,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突然“穿越”,与科幻主题十分契合,让网友都兴奋不已。而网友们都以时光机器作为调侃,也说明了相对论的深入人心。
相关报道:科学家称人类无法通过时光机器回到过去
  据美国有关媒体3月9日报道,在各种科幻小说中,时光旅行是最令人激动的设想之一。人们设想在登上时光机器后,可以在瞬间回到他所希望前往的那个时代。那么,人类是否真的进行时空旅行?是否真的可以通过机器回到过去?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时光旅行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电影中的时光机(2/4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畅销书作者布莱恩-格林说,很多人都有过进行时光旅行的想法,他们或者是为了与故去的亲密爱人重逢,或者是希望能制止惨绝人寰的杀戮等。时光旅行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它为各种科幻小说提供了绝妙的素材。关于如何回到过去,人们曾进行了无数的设想。“这些设想,如果仔细推敲,都是在跟物理学打擦边球。我们认为,所有这些设想,几乎无一成立。”


  第四度空间


  在物理学上,时间被认为是除了长、宽、高之外的第四度空间。当你从家里走到零售店时,你在空间的三个维度都作了位移:长度、宽度、高度。其实,你也在第四维度--时间维度--进行了运动。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空间:我们在宇宙中的家》一书的作者查尔斯说,“时间和空间在时空四维构造中密不可分”。查尔斯进一步解释说,时空可以看作是一块四维的弹性纤维。“当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你、我、以至一颗行星或其它星星--落到这块纤维上时,它就会激起一片涟漪。这个涟漪,相当于由带质量的物体引起的时空弯曲”。时空弯曲使物体沿着一条弯曲的路线运动,空间的曲率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重力加速度。


  查尔斯还表示,根据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推测表明,对于空间上的三个维度,人们可以来去自如。但对于时间维度,人们就无法如此自由了。在四维时空中,对于时间维,人们只能向前,不可能向后倒退。


  回到过去的时光隧道


  关于时光旅行,人们有过很多美丽的遐想,最成熟的一个设想是通过虫洞。人们设想,通过虫洞,可以将两个不同的时空连接在一起。相连的两个时空,可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宇宙,也可以是同一宇宙的两个不同地方。任何物体都可以通过虫洞,从一个时空自由出入另一个时空。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物理学家、《多维空间》和《平行世界》两本书的作者米奇奥-卡库说,“虫洞连接着将来,也连接着过去。但我们别太乐观了,因为供应时间机器的燃料绝不是人类目前的技术所能达到的”。卡库说,在时空这个物体上“钻孔”,需要一颗星星那么大的能量,或者相反,需要来自比“无”还要少的其它星体上的“负能量”。


  超弦理论专家格林对上述设想提出质疑。超弦理论主张宇宙万物都是由一连串紧密排列的微细能量组成,随着它们不同的震动模式而衍生出不同的状态和现象。


  格林说,“很多人对这种做法是否管用持怀疑态度。最乐观的估计是,如果你能打开这样一个孔,你就能从一个地点快速到达另一个地点,或者从一个时刻迅速赶往另一个时刻。”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宇宙间重力的来源,是因为物质的存在,造成该物质附近的时间─空间结构弯曲凹陷的

   宇宙弦理论


  另外一个时空旅行爱好者津津乐道的理论是宇宙弦理论。宇宙弦理论说的是,在不断膨胀的宇宙中,有贯穿整个宇宙的能量管。这些细细的管子,是早期宇宙的残留,据说质量非常之大,可以造成周围时空的巨大弯曲。


  里查德-格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曾著有《在爱因斯坦的宇宙中作时空旅行》一书。里查德-格特说,“宇宙弦或者是无限长,或者是成环形,它们没有起始点。它们就像意大利面条那样,或者是围成圆形的意大利面条。两种弦理论是互不干涉的。由于它们都能给时空带来巨大弯曲,因此它们在理论上都给时光旅行提供了可能性。这是一个只有超级文明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这远不是目前的我们所能做到的。我们甚至连自己星球上的能源都控制不了。”


  但是,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回到过去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虽然这不大符合实际。里查德-格特同时也认为,人类可以在地球上看到某些短暂的宇宙粒子。对于人类来说,这些粒子的行程大约有数千年,但粒子感觉其穿越太空、到达地球的过程仅仅用了几分钟时间。实际上,这些宇宙粒子已经进入了未来。基于爱因斯坦的理论,可以将空间充分扭曲来制造一个局部的重力场,就如同一个能够以任意大小呈现的炸面包圈一样。重力场绕着这一炸面包圈围成一个圆圈,这样就使得空间和时间都能紧紧地“弯曲”到过去。尽管很难描述这一“炸面包圈”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但数学公式显示,时光机器中每一阶段的时间都将在“炸面包圈”内的某一个空间内产生。


  理论上说,在时光机器制成后回到过去的任一时间都是可能的。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个小小的障碍还未得到解决,那就是如何产生重力“炸面包圈”。科学家们进行过大量研究和思考,发现可能需要推动一个高质量物体做高速圆周运动。


  时光旅行难成现实


  查尔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数学上讲,你当然可以说某种东西正沿着时间轴往后退。但在实际上,无论是你还是我,都无法回到过去。


  卡库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他说,如果存在一个万能理论的话,人类就可以通过时间隧道解决所有的上述难题,看时间旅行是否真的可行。“但这需要比我们目前的科技能力要先进得多得多的技术。不要幻想明天就有一个年轻天才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说自己已经发明出了什么时间机器。”


  格特目前正在担任一部关于时光旅行的电影《超时空效应》的科学顾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关于在时间维度进行旅行,唯一确定的是每过去一分钟,我们就向未来迈出了一步。所以,对于那些想知道地球在一百万年之后是什么样子的人,科学家们有好消息等着他们。“如果你想知道地球在一百万年以后是什么样子,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格特给出的方法是:建造一艘宇宙飞船。以光速行驶一定的时间,然后再回到地球。当你走出飞船的那一刻,你可能就在一百万年之后的地球上了,而你本人,可能才只长了一岁。这样,你去未来地球旅行的愿望就实现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热点关注:还原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


  “世纪伟人”爱因斯坦传奇的一生饱受争议。美国作家丹尼斯·布莱恩在有关爱因斯坦的保密资料被彻底解禁后,撰写了这本被誉为“解读爱因斯坦个人和职业生活的最佳范本”的《爱因斯坦全传》,对有关爱因斯坦的种种争议给出了独特的思考与解答。


  妇孺皆知的爱因斯坦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纪伟人”,他的传奇声名,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他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为现代物理学贡献了光电子理论、全新的时空观——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其中尤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个与原子弹制造连在一起的简单又神奇的公式。他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面对德国纳粹和两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学声誉联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简单地和被动地参与,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还是一个有过两次婚姻的丈夫,一个至少是3个孩子的父亲,一个曾有多重国籍的公民,一个被提名为总统的人,一个犹太人……


  作为科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爱因斯坦的传奇一生充满了争议。集中在爱因斯坦身上的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是独立发现了相对论,还是剽窃了别人的思想?一个专利局的职员真的会在那个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独自发表那么多篇划时代的论文吗?在生活方面,爱因斯坦对婚姻和家庭是尽到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还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责任?为什么与自由恋爱的妻子很快就陷入感情困境,遗弃未婚先孕的私生女,刚离婚就又结婚?在社会活动方面,爱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还是成熟的?为什么支持美国制造原子弹?


  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爱因斯坦全传》(Einstein:A Life)一书视角新颖,对上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给予了新的解答。该书作者丹尼斯·布莱恩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记者、小说家和剧作家,曾著有《真实的情报:熟人眼中的海明威》、《与天才交谈: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和其他杰出人物的对话》、《公平的游戏:传记作者没有告诉你的事》等10多部作品。本书的主要译者,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杨建邺,同时也是科学史研究者、科普作家、科学家传记作家,著有《玻尔传》、《居里夫人传》等多部作品。他的物理学专业背景和传记作家经历,使他的翻译能更为准确地传达原著的精髓。


  在爱因斯坦的好友兼遗嘱执行人内森(Otto Nathan)坚持保密的资料解禁之后,丹尼斯·布莱恩立刻对其深入研究并撰写了这本《爱因斯坦全传》。与此前爱因斯坦传记的作者相比,丹尼斯·布莱恩占有了更多的史料,他还原给读者的是一个可亲、可爱、真实的爱因斯坦,而不是一个站在云端令人仰望与想象的神秘人物。


  该书会让那些把爱因斯坦视为圣人、以为他只知道埋头研究宇宙奥秘的读者大吃一惊,因为书中发掘了不少以前被传记作家遗漏或是刻意掩饰的内容——也就是他的私生活。作者在该书中并没有深入讨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而是在采访了爱因斯坦的很多同事和朋友并查阅了上世纪末才公开的爱因斯坦婚姻档案后,全方位回顾了爱因斯坦的一生,还原出一个世俗的爱因斯坦。书中展示了爱因斯坦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从1879年出生到1955年去世,内容涉及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多个方面,这其中既包括他的科学研究、品格特征,也包括他的政治立场、情感经历。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生动有趣的故事及珍贵的图片,勾勒出了爱因斯坦伟大而平凡的一生,并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 书中向我们展现的爱因斯坦充满了“矛盾”:他的头脑对时空有如此深刻的了解,但却有个精神异常的儿子;这位连苍蝇都不愿意伤害的和平主义者,却促使美国制造出毁灭性的原子弹;这位对孩子和陌生人十分关心的人道主义者,却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儿子,还对自己有私生女一事保密;他喜欢孤独,但身边总是围绕着女人,终日被记者追逐,被群众包围;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却被提名为总统……该书从新的角度为研究爱因斯坦和对爱因斯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读者提供了更多、更翔实的资料。该书原著刚一面世,就受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底特律自由报》、《物理世界》热捧,被誉为“解读爱因斯坦个人和职业生活的最佳范本”。


  (《爱因斯坦全传》,[美]丹尼斯·布莱恩著,杨建邺、李香莲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追问中国教育:如果爱因斯坦出生在中国


  在最近举行的国际学术评估项目(PISA )对全球15岁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比调查中,来自上海的中国孩子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考试科目中全都超过其他国家的学生。看起来,似乎中国在教育领域也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但中科院自然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方在庆研究员,昨日出席由广东科学中心、南方都市报和伯尔尼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第39期小谷围科学讲坛时却说,正是PISA扼杀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接受大量死的知识”。这恰恰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 “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被人们贴上了无数的标签,天才、音乐家、原子弹之父、好色之徒等等不一而足。但这些都不是爱因斯坦。他之所以成为我们熟知的那个爱因斯坦,简单地说,只不过是他最大可能地发挥了自己的天性,而这一切,又和其成长的环境有关。


  启发式教育让爱因斯坦终身受益


  方在庆说,爱因斯坦的中学时代可以说是黑暗的,严谨的德国式教育,给学生带来一种灌输式、军营管理式的教育,这让爱因斯坦深感厌恶。还差一年毕业时,借父亲工厂倒闭前往意大利发展的机会,他说服家人来意大利,欲自学考大学。但爱因斯坦的自学计划失败了,只好接受补习的命运,进入了瑞士阿劳州立中学补习。


  阿劳州立中学是爱因斯坦一生辉煌的起点,这所学校在平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观点影响下,实施的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影响了爱因斯坦一生,并成为他自己信奉的一种教育模式。爱因斯坦后来曾说,“(阿劳州立中学)以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仗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年后,爱因斯坦顺利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


  自由的大学与艰难的就业


  大学时代的爱因斯坦,绝对是个异类。他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学和实验室中度过的。方在庆说,爱因斯坦并不是不想听课,而是发现“即使是著名教授讲授的课程,在他看来都是落后于当时的研究二三十年的”,因此,他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实验室中度过的。 逃课的爱因斯坦也要遭遇期末考试的烦恼,幸好有他的一位好友格罗斯曼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每次考试都能顺利过关。而长期泡在实验室的他,却往往因为“实验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出新意”,得分不高。爱因斯坦大学的逃课,也为后来的研究埋下隐患,“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他用了10年时间,其中8年时间都在补习非欧几何”,而最终帮助他解决这一问题的,仍是当年借他笔记,已留校成为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


  因为大学的特立独行,爱因斯坦毕业就业的路也走得很艰难,“给欧洲所有的物理学家写信要求提供工作岗位,都没回复”,方在庆说,经过2年的“无业游民”状态,爱因斯坦最终仍是靠同学父亲的帮忙,才在瑞士专利局谋到第一份工作。1905年,他在这个远离科学界的地方,发表了有关光电效应、布朗运动以及狭义相对论的4篇论文,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


  成名后的爱因斯坦,依旧爱“折腾”,先是考博士,再去通过教授资格评审考试,继而因为职称的原因,辗转于德国、瑞士乃至捷克,最后在“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柏林大学教授、新成立的威廉皇帝学会物理研究所所长”3大职务“诱惑”下,回到当时欧洲学术研究中心之一的柏林大学,直至二战爆发。


  爱因斯坦的启示


  求知欲,怀疑精神,美学修养


  方在庆说,让爱因斯坦成功的,不过是幼时的一个罗盘、一套叫做《自然科学大众读本》的科普读物和欧几里得几何。而这些却引导他持续去关注未知的世界,比如狭义相对论,就可溯源到《自然科学大众读本》中提出的“如果我们像光速一样奔跑,会怎么样?”


  方在庆说,爱因斯坦成功的原因很多,但关键的一点是“对公认的科学观点进行怀疑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的批判精神。


  尽管爱因斯坦一辈子没培养出一个博士生,但方在庆说,他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是值得去学习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美学修养的人、一个能够审美的人(对逻辑、规律的掌握),而不是一个规矩的人。”方在庆说,科学研究本身其实是一种寻求自洽的过程,不必循规蹈矩,培养求知欲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而这其中,美学修养(欣赏能力,品位、想象力、直觉,简单性、统一性、逻辑性的把握)的形成,相当重要。


  “如果爱因斯坦出生在今天的中国,他会不会仍旧能够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呢?”方在庆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追问中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