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中国式团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42:13
现代化管理在美国即成为"美国式管理",到了日本,势必又会打上深刻的日本烙印。由此可见,现代化管理一定要与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当地的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才会产生功效。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古人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现代社会里,中国的团队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性,这就是"中国式团队"。

一、不是所有的团体都能称为团队

  在论述团队管理之前,首先要明晰一个概念--什么是团队?团队是现代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很多人把"团队"挂在嘴边,但是并未真正理解"团队"的含意。实际上,"团"和"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团"是指团体,不是所有的团体都能够叫做团队。要形成团体很容易,三人为众,就是说,把三五个人凑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团体。而团队并不简单,不但有"团",还要有"队"。这里面牵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叫组织,一个叫组织力。一个团体能否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它有没有组织力。有组织力的就称为"队",即具有协同一致的力量的团体才有资格叫做"队"。真正的团队既要有组织形式,又要有巨大而有效的组织力。否则的话,就是一盘散沙,组织里的人貌合神离,严重的还会天天内斗。

 

  这就是团体和团队的不同。既然团队是有力量的组织,是不是所有的团体都应该发展成为团队呢?其实不然,应视情况而定。有的只形成团体就足够了,例如一些民间团体,或者一般的棋友、酒友之类,这些人随兴而来,乘兴而归,合则留,不合则去,自由自在,并不需要很强的组织力和约束力。而有些组织,如企业、军队以及政府部门等,它们有共同的目标,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必须形成强大的组织力,发展成团队。

 

  形成团队并不是简单的事。首先,领导者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们经常讲,一个团队的成败,领导者要负70%的责任,虽然他只有一个人。这一点也符合二八定律,就是20%的人要负80%的责任,而80%的人只负20%的责任。

 

  日本人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企业由少数人负责,由少数人维持,但是他们又强调全员经营。这两句互相矛盾的话如何能并存呢?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任何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必须联系起来。全员参与、全员经营,少数人负责、少数人维持,这两句话应该统一处理,过于强调企业是少数人来维持的,就变成专制,基层员工和高层主管就会离得越来越远,根本谈不上团队精神。如果强调全员经营,大家一起来负责,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大家一起负责的话,那么领导凭什么领那么多薪水呢?

 

  因此,要综合考虑,大家都有责任,但是最后的责任要由领导承担。领导要分权,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这时应当注意"度"的问题,即参与的人应该参与到什么程度,决定的人应该决定到什么程度。把握好"度",才能找到平衡点。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有共识,否则各唱各的调,各说各的话,如果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立场,那就无法实现目标。而能否达成共识,领导是关键。

 

  其次,团队必须要有核心。换句话说,既然让领导者肩负重大的责任,就要确保他的核心地位,尊重他的最终裁决权。

 

  再次,要有一致对外的态度。对内可以全员参与,大家多商量,但是对外的时候,只能有一个态度、一个说法。对外声音不一致的话,外面的人就会莫衷一是。

 

  汉语中还有一个词与团队相似,就是"队伍"。"队伍"这个词很有意思,既然三个人就成队了,为什么不叫"队三"?因为一只手上有五个手指头,全面掌握就叫队伍,换言之,队伍就是能全面掌握的组织。

 

二、不要盲目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

 

  构建中国式的团队,不要盲目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在社会上流传着"多学习没坏处"的观点,我并不赞成这一点。人的大脑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不择良莠,什么东西都学,最后就会把自己的脑袋变成垃圾桶,乱得一塌糊涂,根本整理不出头绪来。

有一个时期,人们总有一种标杆的意识,哪个公司做得好,就把它当成标杆,在各个方面都以它为榜样,这其实是高度危险的。要学哪家公司,永远也学不像,就算学得很像,效果也不会好。道理其实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就算有70%是相同的,最起码也有30%是不一样的。到底是相同的部分重要,还是不同的部分重要?

 

  很多企业的目标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怎么去实现企业目标,却是各不相同。为什么?因为这牵扯到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学习是件好事情,但是要学我们要用的、能用的知识,看见什么学什么只会浪费时间。

 

  人们常常问,你要向谁看齐。我对这句话不太认同。每一个人的才能是不同的,不可能做到全面发展。有些知识学了以后要调整,以便适合你本身的需要,适合当时的环境,然后还要试用一下,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可以应用。不然,学会之后马上就用,用错了,谁来负这个责任?任何事都需要适当的热情、合理的执著,然后用心分辨、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要稳定下来,而不是总想着求新求变。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重点,我们一定要抓住重点,顺应形势。30岁以前,你根本没有办法定下原则,最好到处去看看,对人对事不要妄下判断,因为这时的你判断力不够。但是30岁以后,就要定下自己的原则,适合你的,就去学,不适合的,就放弃。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什么都学的话,什么都学不好。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东西,比较深入地研究,才能确定做什么,确定下来后就要好好去做,这样到了40岁时,才能不惑。如果没有自己的原则,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做那个,那肯定会困惑。

 

 

三、团队管理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

 

  团队管理必须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否则只是空谈。一个好的东西,如果不能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学习、工作中,我们不必分析民族性的优劣,也不必判断文化的好坏。

 

  在现代,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强,全世界都在梳理自己的文化体系。什么叫文化?顾名思义,文是花纹,就是花样的意思;化就是普遍的、能够为大家所吸纳并能表现出来的东西。化是没有痕迹的,把"花样"变成没有痕迹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让人接受并遵循,这就是文化。

 

  外国人有外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尊重人家,即使接受不了,也不要去批评,那只是我们了解得不够。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样样东西都要学,那样就会变成四不像了。全球化也不代表统一,当一种文化强盛的时候,有人妄想将这种文化推广到全世界,这个想法已经试了几百年,但是一直都没能成功。19世纪的英国非常辉煌,造成英语的流行,但是英语并不代表英国文化,英语已变成一种语言工具,很多人都能流利地讲英语,但是很少有人明白英语单词的本义是什么。在20世纪,美国最发达,凡是美国的就认为是最先进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美国人学习,这并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一种风气。


 

四、视缺点为优点才能管好中国人

 

  既然团队管理要结合当地的文化,那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当地的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都不太一样,你要把中国人的缺点当成优点来看,才能够管好中国人,否则就无能为力。

 

  我在39岁以前,非常痛恨中国人。我觉得中国人花了太多时间"做人",根本没有时间"做事";中国人的聪明都用来钩心斗角,搞得别人乌烟瘴气,他在旁边看笑话。但是从我40岁以后,就彻底改变了观念,我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大错,就是用西方人的观点来评判中国人的行为,这样只会觉得中国人一无是处,乱七八糟。后来我用《易经》的观点来观察和评判中国人的行为,却发现中国人乱中有序。

 

39岁那年是我人生的低潮期,当时我的身体非常不好,我常常想,做人这么辛苦,有什么意思?后来,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我们怎样做,为什么中国人都不约而同地乱七八糟?当时我的想法是,中国人的状态非常糟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但是转念一想,我认为是我错了,我不应该用西方人的标准,而应该用中国人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中国人。

 

于是,我把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标准比较了一下。我发现,西方人通过天平来衡量物体,天平有固定的标准,平就是平,不平就是不平,没什么好争执的。而中国人用秤衡量物体,用秤量东西时,秤杆不是高一点就是低一点,所以判断标准就成了"差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我研究了一下,觉得中国人这样做很有深意。如果是朋友来了,我就尽量让秤杆高高的,多给一些;如果是陌生人,我就会尽量让秤杆低一点。这样,我永远是公正的,而且到最后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就叫亲疏有别。亲疏有别是社会最大的原动力,它促使人们广结善缘,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所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特性,不能简单说谁好谁坏,因为找不到评判的统一标准。你不能用日本人的标准来评判美国人,也不能用英国人的标准来评判中国人,这种评判是毫无意义的。美国人做什么都跟开玩笑一样,日本人做什么都是如临大敌,好像要打仗一样。你到英国的火车站去问:"我要到某地,车站在哪里?"乘务员会说"我也不知道"。如果此事发生在中国,我们肯定会批评乘务员业务水平太差。但是在英国,乘务员根本不可能知道,英国的交通系统很复杂,每个人都要查路线图,否则谁也搞不清楚。这是形势所致,我们没有办法去批判他们。新加坡是有名的花园城市,非常干净,但是离警察局越近就越脏,为什么呢?因为新加坡在环保方面管得很严,在新加坡人看来,能够偷偷地把脏东西丢到警察局附近是一件很厉害的事,很刺激。这是新加坡人的一种乐趣,你可能不认同,但无法批评他们。

 

  有一句话,叫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以唐人街为例,美国的唐人街都是乱七八糟的,而旁边的日本城却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但是美国人就喜欢到唐人街,不喜欢到日本城,为什么?美国人认为,如果他们想去干净的地方,留在自己家里就行了,何必跑出来?人们到另一个地方去,就是要看看不同的东西,如果发现到处都和自己家里一样,就丧失了兴趣。所以说,不要强迫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不要盲目地适应别人,要了解别人的想法。

 

  当你发现不适合的时候,就要调整自己,这样你才可以做一个快乐的领导者,做一个很有效率的人。这就是强调中国式管理的原因,找到一种适合中国人的管理方式,让中国人心甘情愿地做事情,就是最有效的管理。

 

  总之,要构建"中国式团队",就必须对中国人的特殊性建立正确全面的认知。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对于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有指导意义。然而近几百年来,中国人开始盲目地用西方人的观点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自身的一切,并且将自身的缺点与西方人的优点进行对比,其结果当然是很糟糕的。

 

  因此,对如何借鉴西方科学文化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学,而在吸收与文化有关的思想以及处理与人有关的问题时,则必须谨慎小心,否则,将对我们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此,在阐述如何构建中国式团队时,首要的一环就是对东西方团队管理的模式和特点进行深入的比较,以此加深对自身特点的把握。本书以日本人、美国人、中国人的团队为代表,在对比东西方团队管理的差异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如何构建与管理中国式团队。  

第一章 绝对服从性的日本式团队

 

一、不必羡慕日本人的团队精神

 

  为什么谈中国式团队的管理时还要分析日本人的团队呢?因为世界上组织力最强的就是日本人的团队。日本人基本上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没有太多个人的意见,绝对服从组织。这种团队的优点是易管理,但是它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由于成员都是盲目服从的,只要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收拾的。所以,员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

 

  生存环境导致日本人必须团结一致

 

  日本人具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其生存环境造成的。日本人生活在一个四周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岛国里,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矿产资源贫乏,而且地处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饱受台风、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日本人只有团结起来,借助群体的力量,共同抵抗天灾,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日本人的房子紧密相连、彼此支撑,就是为了抵御风灾。面对大海和贫乏的自然资源,古时候的日本人多依靠出海捕鱼为生,而这种工作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因此正是不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人勇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团队精神。

 

  社会约束要求日本人绝对服从集体

 

  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对日本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久而久之,日本社会形成各种行为准则,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些准则都是自发形成的,人们遵守的程度非常高,约束力也非常强。一旦某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受到周围人的一致指责和唾弃,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在日本的乡村,到了傍晚,大家都回家后,一旦发现某个人没有回来,全村的男人都会提着灯笼去找。这样的情形在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由此可见,日本人多么重视团队。

 

  案例:日本机场的特殊风景

 

  日本的机场有四个特色。第一是夏天温度最高。机场是一个国家的大门,代表国家的形象。机场的设施如何,影响着人们对整个国家状况的判断。如果一个机场设备先进,秩序井然,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安定、繁荣;相反,如果一个机场又脏又乱,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给人以贫穷、落后的印象。因此,每个国家都会尽量让自己的机场保持最佳的环境。比如,一到夏天,世界各国的机场一般都会把温度调得很低,以便让人们感到凉爽,但是日本的机场是个例外。夏天日本机场的室内温度是相当高的,为什么?因为日本提倡节约能源。在日本人看来,节约能源是个正确的观念,全国上下都在执行,机场又怎么能浪费呢?对日本人来说,只要确定目标,不管有没有硬性规定,都会全面地、一致地实现目标。

 

  日本机场的第二个特色是准备登机的日本人神态奇特。很多国家的人都有登机的经历,唯独日本人最紧张。在飞机场准备登机的日本人全神贯注,如临大敌一般。不仅在飞机场如此,在火车站也是一样。列车进站时,工作人员都是立定站好的,没有人敢乱动,仿佛正经历庄严神圣的时刻。

 

  第三个特色是日本人的服务态度世界一流。如果你要向他们咨询事情,他们在回答之前就会先给你鞠好几次躬;讲话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鞠躬;讲话结束后,他们还会向你鞠躬送别。鞠躬好像已经变成日本人的习惯性动作了,有人甚至说,日本人之所以腰很细,就是因为他们一天到晚做腹部运动。

 

  日本机场的第四个特色是航班准时。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准时多数情况下是指时间差不多,比如说,火车12:00到达,实际上经常会晚一两分钟。很多人时间观念不强,说是准时到达,却常常迟到,而且会找出上千个理由。而日本人则不同,说是几点几分,就是几点几分。在日本,如果预约出租车,出租车一定准时报到,不会差一分钟。我很好奇,因为交通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很难控制,出租车司机是如何做到分秒不差的?司机老实告诉我,分秒不差地到达是谁也做不到的事情,他提前十分钟就到了,一直躲在树底下,等到时间正好才出来。

 

  日本社会的这种高度一致性使得日本企业的员工都不敢跳槽。跳槽在美国是平常事。美国的年轻人进入某公司后,两年得不到升迁,他就会跳槽,因为他知道在这里没有希望。但是,日本企业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员工一进入公司,就会一直工作到退休。

 

每一个民族都有高度的约束力。中国人的高度约束力是什么?那就是中国人很现实,重功利。美国人不同,美国的学生并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们考大学很容易,当然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除外。美国人大学毕业后,随便找个工作就可以轻松地生活。他们认为职业没有贵贱,所以不必辛辛苦苦争取高薪工作。

 

中国人也常说职业没有贵贱,但是心里还是有贵贱之分。所以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读名牌大学,以便将来找个"好工作"。在美国,问一个妇女,她的丈夫是做什么的,她会诚实地告诉你。而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中国的妇女在谈到自己丈夫的时候,如果她丈夫所从事的工作不能使其面上增光,她就会含含糊糊地说:他有他的事业……

 

  中国人还有一点势利眼。美国人看到一个小孩子,只会问:"你叫什么名字?"而中国人却常问:"你爸爸是谁?"有个穷爸爸还是有个富爸爸,境遇截然不同。这种差别使得中国人从小就很争气,一定要出人头地,不然一辈子让人家看不起。

 

  基础教育培养日本人注重团队意识

 

  日本人为了保持这种社会约束力,在教育方面花了很多的工夫。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服从集体。日本大多数时候天气都很冷,但是,日本的小学生都穿短裤。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象:一队小学生来到十字路口的时候,如果红灯亮了,就排队等着,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蹲下。等绿灯一亮,又都站起来,动作非常整齐,根本不需要有人发号施令,很自然地就产生了一致性的行为。

 

  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人敢不敢闯红灯,他说:"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基本上日本人是很少闯红灯的,但是如果我所在的团队闯红灯,那我就跟着闯。"

 

  可见,日本人的高度团结,是经过长期的培养所形成的,并非天生如此。日本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是世界一流的。当然,现在已有所变化。我认识一位日本人,他在英国牛津大学当教授。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看到一群日本人正走过来,他毫无动静,没有任何表现。我问他为什么不去打个招呼,他说:"我没有必要打招呼。日本人应该稍微调整一下,为什么到哪里都是一群人,难道是在标榜什么吗?"

 

  他的这种想法已经超出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这说明,一个人难免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改变价值观。全世界所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互动,都在发生一些变化,很少能够完完全全保留以前的东西,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案例: 营养午餐

 

  日本人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中午都有营养午餐供应。日本的很多学校都统一订制营养午餐,一到中午下课的时候,值日生负责把饭盒抬过来,分发下去。

 

  这种做法在很多国家都一样,但是,日本人有个做法却与众不同,就是日本的学生一定要等到全班所有人都吃完以后才可以出去玩,只要有一个没有吃完,全班同学都不可以出去。对小孩子来讲,这一点很难做到。一般男生都是狼吞虎咽地吃完,争取多玩一会儿。但是一些女生,尤其是比较斯文的女生,经常吃得慢吞吞的。男生吃完后,会围着吃得最慢的女生:"拜托,快一点!时间都被你耗掉了。"于是,那个女生为了不影响他人,就加快速度,甚至连平时不吃的食物也一股脑地吞下去。

 

  吃营养午餐体现了日本的小孩子所具有的团队精神:男生即使很想出去玩,也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女生为了不影响团队的其他成员,强迫自己加快吃饭速度,并吞下自己不愿意吃的食物。日本的小孩子居然如此重视团队,实在令人感动。可见,日本人浓厚的团队意识、高度一致的团体行为,不是天生如此的,而是从小教育的结果。

 

  曾有美国人问我,中国人和日本人到底有什么不同?我说,分辨中国人和日本人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东方人来到美国,因为比较陌生,领队的人通常会拿一面小旗子。这一点,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如此,但差别也在于此:领队的人拿着旗子,后面跟着一大群人的,是日本人;而领队的人拿着旗子,后面时常有人掉队的,是中国人。领队的人眼睛只看着前方的,是日本人;而领队的人边走边回头看后面还有没有人的,是中国人。

 

有人说,怪不得中国人这么糟糕。其实不然,凡事都有两面性。难道日本人就不想溜走吗?他们也想溜走,只是不敢,他们虽然也知道其他的地方比较有趣,但是只能跟着领队的人走,即使领队的人走错路,也要一直跟下去。所以日本的团队管理很轻松,只要确定目标,做好计划,执行起来就会很顺利。

 

但中国人不同,管理者不但要确定目标,而且要保证目标正确,否则的话,下面的人就会各行其是。


 

二、终生雇佣制对日本人影响大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其实这种制度是从中国引进的,其源头就是中国的长工制度。在我国的历史上,有相当长一段时期存在着长工制度。一个人长期到别人家里做工,就是长工。但是现在中国人很少有人认同这种制度,试问:如果一家公司很器重你,要跟你签一个终身雇佣的契约,你会签吗?没有人会签。中国人愿意一辈子在同一公司,但不愿意签合同;日本人如果愿意在某一公司,就愿意签合同;美国人如果愿意留下,就会跟公司签短期合同,到期再续约。

 

  在日本的企业中,终身雇佣制是其管理制度的基础,并且这种制度从精神层面上对塑造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由于存在限制人性的缺陷,所以日本的很多企业在用人制度方面也正在发生转变。尽管如此,这种制度对于塑造日本团队精神的作用还是毋庸置疑和不可忽视的。

 

  青年慎选就业对象

 

  受终身雇佣制的影响,日本的年轻人在念大三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地寻找他要服务一辈子的企业。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日本人认为一旦开始在某家企业实习,毕业后就会到这家企业服务,并下定决心服务一辈子。他们会非常谨慎,不敢有半点差池。他们不敢轻率地选择大企业,一旦进入大企业,而自己的能力不够的话,前景会非常渺茫。因此日本的年轻人会谨慎地选择合适的企业,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公司重视企业形象

 

  日本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和日本人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发现,他们爱面子、怕丢脸,把自己的形象照顾得非常好。同样,日本的企业也非常重视自身的形象,首先是受终身雇佣制的影响,因为只有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有可能吸引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在日本,人才对于企业的选择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且相互强化的。其次,日本人的思维比较细腻,换句话说,他们是高度挑剔的。我曾对一些生产企业的人讲:"你们的产品只要打进日本市场,就表示产品的品质很好。"赵耀东先生在负责台湾"中钢"的时候,曾作过一个决定,"中钢"的第一块钢板要销往日本,因为当时其他国家的人都怀疑中国人的炼钢能力,只要日本人认可了,"中钢"产品的品质就会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案例: 重形象的日本企业

 

  有一家日本工厂,承包生产美国某企业的一种零件,这家日本工厂虽然加班加点赶出了产品,却来不及将零件送往美国。日本工厂向美国企业申请延期,但美国企业说,如果这种零件不能按时交货,将影响到整个生产流程,损失重大。结果,日本工厂为了遵守约定,包了一架飞机,把零件专程空运到美国。日本工厂很清楚,这样做,生产这批零件不但不会赚钱,甚至会亏本,但它还是这样做了,在它看来,形象是最重要的。

 

  后来,美国的各大报纸都报道了此事,等于替它在全美的范围内做了一次免费的宣传。日本工厂一下子打响了知名度,生意越来越好,第一笔生意亏损的钱很快就赚了回来。跟日本企业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如果想从日本人那里学技术是绝不可能的,日本人对于技术是高度吝啬的,尽管他们的很多技术都是从美国学回来的。此外,日本企业付款非常准时,这也是它们注重形象的一个表现。

 

  主管关心下属员工

 

在日本企业中,雇佣关系表现出如下特点:从员工的角度来说,一个日本的年轻人,进入他理想中的企业之后,他所想的、所做的,就是如何才能受到重用,如何才能发挥才能。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他不能适应公司的环境,就会向主管寻求帮助。主管也很关心下属,因为大家一辈子都要在一起工作,彼此之间必然要磨合,相互适应。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员工已经是企业的"固定资产",从员工进入企业的那一刻开始,就努力对其进行全面、长久的照顾,为其尽可能多地解决困难。日本的企业正是通过这种与员工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其内部团队运作的高度一致性。

 

日本人不跳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喜欢招聘没有经验的新人。当一个人和企业变成命运共同体的时候,他只好与企业荣辱与共,同甘共苦,没有任何要跳槽的想法。即使跳槽,也没有其他企业愿意接收,除非自己创业。当然,现在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因为强制性的规定不太符合人性,在这一点上,日本慢慢地向中国靠拢。

 

三、愚忠造成了日本人盲目顺从

 

  日本人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有其先进性和优势,但由于其走向了一个极端,所以也存在着诸多负面效应。

 

  过分忠诚、盲目顺从,后果可怕

 

  日本团队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非常强烈的服从意识,没有太多的个人意见"的特点,势必导致了无论对错团队成员都盲目听从上级命令的极端性。世界上最具人性化的管理其实是中国式的管理,而日本人对企业的态度只能称为愚忠。过分忠诚不是好现象,决策错误的时候会造成很大的祸患。中国人也重视忠诚,但反对愚忠。愚忠的人盲目地听从上级的命令,不会自己判断对错,这种人是典型的奴才。

 

  不仅如此,在日本的企业中,同事之间,年龄和职位较高的人有着很高的权威。只要一个人比其他的人年纪大,哪怕只大两个月,他就成为团队的领导者,而不论其能力如何。

 

  日本人的忠诚还表现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站好最后一班岗。有一次我去日本的公司讲课,日本公司的培训课课长陪了我一天。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位课长已经调到菲律宾去了,第二天上午就要离开。我很感动。要是中国人,就会说:"我明天就要走了,今天就不陪您了,抱歉。"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日本人却认为,这是他的工作,他要有始有终。这一点很值得敬佩,但并不值得学习。因为这种做法除了使自己很辛苦外,并没有多少价值。

 

  服从集体,不敢表现,饱受压抑

 

  在日本,人们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一定会先介绍自己的企业,然后再介绍自己。这种人与企业的高度结合,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日本企业界有一句话,任何凸出来的钉子,都要把它打进去。就是说,不能有个人的表现。所以日本人的考核没有个人奖惩的内容。

 

  一个美国人到日本去创业,聘用了二三十个日本人,并用美国式的方法去考核他们。某个部门有六个人,他奖励了其中的三个人,结果,其余的三个就要辞职。他们认为,老板既然没说他们做得好,就意味着他们做得不好,做得不好当然要辞职了。可见,个人考核在日本是行不通的。日本人进入企业以后,要经过长期观察,完全透明之后才会得到升迁,因此升迁得比较缓慢。日本企业的课长绝对比美国企业的部门经理权力大得多。

 

  失去自我,忙于工作,生活艰辛

 

  很多日本人工作在一起,休息在一起,吃饭、娱乐甚至连洗澡也在一起,个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如果和公司以外的人交往,除非是被派定的任务,否则便有通敌的嫌疑。所以,日本人是相当封闭的,很少接触到外界的信息。

 

  而且日本人长期过集体生活,将私人生活和集体生活混为一谈,有时候会觉得没有自由,但有时却觉得和大家在一起比较省事,不必花心思。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逐渐丧失了独立行动的能力,个人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单独一个日本人,经常表现得慌慌张张,不知所措。

 

  日本人跳槽离开公司后,原先的同事对他不谅解,见面时不是不理睬,就是冷嘲热讽,使他觉得自己是公司的背叛者。而新的公司也不接纳他,他只好孤零零地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日本人即使是因公暂时离开公司,也会担心和同事疏远,而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他们一旦被公司派到海外,大多有"被放逐"的感觉,注定会在海外流浪,不可能再回去。因为离开公司后,一切人际关系都切断了,回去也无法适应。

 

  我发现,很多日本人下班根本不敢回家,这点和中国人大不相同。在中国,丈夫回来晚了,妻子会很不高兴;而在日本,如果丈夫回来早了,妻子就会抱怨:"你这么早回来,我会很没面子。"日本人回来得晚,表示他受器重,要经常加班,而回来得早,表明他整天无事可做,不被公司重视。这种偏见,使得日本人下班后,宁可在外面闲逛,也不敢回家。所以真正了解日本人后,会觉得日本人很可怜。日本的女人通常会说,她一辈子嫁两个丈夫,一个是她真正的丈夫,一个是她丈夫的公司。

 

  总之,日本人完全没有自我,受到很大的压抑,做人很痛苦,做事很紧张。很多日本人天不亮就去上班,天黑了才下班,家里的一切都和他没多少关系,更别说享受亲情了。

 

  所以,中国人不要羡慕日本人,因为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日本人做得到的,我们不一定做得到。而且日本人活得太辛苦了,我们还要享受生活。

第二章 法制约束型的美国式团队

 

一、美国人的忠诚只对事不对人

 

  前面分析过日本人,日本人的组织力非常强,整个团队牢不可破,但是他们付出的代价也非常高。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到美国,美国人在很多方面跟日本人几乎是相反的。

 

  对公司忠诚是个可笑的问题

 

  美国人对于"忠诚"和"跳槽"有着与日本人截然不同的认知。

 

  如果问一个美国人,会不会对公司忠诚,他会觉得很可笑。美国人从来不对公司忠诚,甚至会跟公司请假去参加其他公司的面试,并且会直接告诉公司,"如果面试合格我就跳槽,如果不合格我再回来"。相信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很坦白地跟老板讲这种话,否则他会直接被公司开除。如果问美国人,会不会对老板忠诚?他也会告诉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美国人只会对所做的工作忠诚,对他们的专业忠诚。

 

  美国人接受的是"18岁之前靠父辈养育,之后就靠自己"的观念,因此,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早就离开生长的家庭,开始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样的前提下,美国人所接受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少,他们有知识,却没有常识,对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几乎是很陌生的,因为他们无从学起。所以美国人很天真,讲话直来直去。

 

  美国人只在乎法律不谈忠诚

 

  美国人没有忠诚的概念,只在乎"我向谁报告"。公司会明确告诉员工:谁是你的报告对象,你有事情应该找谁。美国人分工严密,每个人只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与美国人打交道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你询问一件事,他说"这不是我的工作,你问什么我都不知道",如果你再问他"到底谁来负责此事",他会说"我更不知道"。美国人不是在敷衍了事,而是他确实不知道。这也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国依靠法律约束,而没什么社会约束;日本主要依靠社会约束;中国既不依靠社会约束,也不依靠法律约束,而是依靠道德约束、良心约束。可以说,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心中有一把尺子,并受这把尺子的约束,这把尺子是看不见的,既不是法律,也不是社会公约。

 

  美国人完全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员工一进公司,就会签很多合同,工作的时间、工作内容、应尽的责任、享有的权利等,都要一一约定。美国人会非常仔细地看聘用合同,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还可以提出,直到双方都满意,合同才会成立。在中国就不一样,如果到一家中国公司,问对方有没有合同,对方会不悦,如果你再仔细看几遍合同,对方就会觉得你不信任他们。中国人的看法是,合同看与不看有什么不同?写与不写有什么不同?到时候还是按照公司的要求来。

 

  这就是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不同:美国人通常死脑筋,而中国人的脑筋很灵活。美国人一切靠法律,一切靠规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淡薄;中国人则讲究"法不外乎人情"。

 

  美国人只重视专业而非企业

 

  美国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专一,如果一个美国人告诉你,他从事某项工作已经30年了,你不要觉得奇怪。美国人虽然喜欢跳来跳去,但他们在不同的公司做的却是同样的工作,其他的工作他们也不会做。日本人则是在同一家公司做不同的工作,由于他们一辈子要待在一家公司,公司就会安排他们轮调,让他们每种业务都尝试一下,以确定他们最适合做什么。美国人很重视专业,而日本人没有专业的概念。日本人认为,一个人就算只有中学的学历,只要肯学,他很快就能处理公司的各项业务。日本公司的轮调制度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加深彼此的了解,培养合作意识,这是日本企业的优势。

 

二、美国人随心所欲地转换工作

 

 

  美国人从小就培养独立的精神,所以他们通常都喜欢享受自由的感觉。美国的年轻人投身于一家公司,势必不可能长久地、全心全意地为公司服务。

 

  工作很轻松,跳槽很随意

 

  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就是自己创业,哪怕是一家小公司。有很多美国人,他们一生只想学一门技术,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有一技之长,这样就可以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一招鲜,吃遍天",在美国是可以实现的,而在中国却越来越行不通。美国对技术人员是高度保护的,如果家里的水管坏了,美国人不能自己修理,否则就有问题,以后就不会有人接你的活儿。美国非常重视水电工的执照,没有执照,就不能做任何有关水电的事。美国人的水电出了问题,只能打电话给水电维修公司。哪怕是再小的问题,也要等专业公司派人来修理。这种维修费很贵,所以美国的技术工人赚钱很容易,只要获得执照,就会受到高度保护,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

 

  美国人如果不想当官,不想创业,也不想当老师,更不想当医生,那他就学一门技术,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某个美国人家里有一棵树,越长越高,虽然怕哪一天刮大风,树倒了砸到房子,却没有权力去处理这棵树。他只能报告社区委员会,请求把树砍掉。社区委员会要派人成立小组来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砍树。一旦社区委员会同意,那他也不可以自己砍,只能请砍树公司帮忙。

 

  很多中国人羡慕美国人的生活,其实美国人的生活是高度困难的。美国人从小就寅吃卯粮,终生靠借债度日,这个月的工资用来偿还上个月的债务。美国人一生只赚到一栋房子、一部汽车,这就是他们养老的钱。在美国,只有世家才是真正的有钱人,如洛克菲勒家族。其他的人尽管表面风光,却是囊中羞涩。

 

  美国人的一切都诉诸法律,而亲情比较淡薄,就算是父子之间感情也比较疏离。他们从小就很独立,享受自由。小孩长到18岁以后,就会到很远的地方读书。住在北方的到南方的学校去读书,住在东边的到西边的学校读书,离家远一点,可以更独立。在大学里面,美国人就开始去筹划自己的人生,因此他们所受的约束并不多。等他们毕业后,进入某公司,也不可能全心全意。如果公司赏识他,给他们较好的待遇,他们会留下来。否则,他们就会另谋出路。

 

  以事为中心,管理很科学

 

  西方人的管理以事为中心,而中国人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以人为中心的。

 

  一般来说,当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时候,就不可能以人为本,而是要以事为主。美国式的团队就是以事为中心的,不要说普通员工的忠诚度较低,就连总裁都可能会突然离开。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中国的公司,肯定会人心大乱。

 

  人员流动太大,造成整个组织不安定,因此美国的团队不敢把重心放在人上,而是高度的科学化,用事来形成组织。美国人的做法是,成立一家公司后,把重要的工作分门别类地写下来,分析得非常详细,这叫做工作分析;每一项工作包含多少具体操作步骤都要一一列明,这叫做工作说明书;然后根据工作说明书来找所需要的人。这种做法就像按图索骥,有时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这就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企业只能找到一个"平均人"。如果这个人比要求的好,那这份工作会限制他的发展;如果他比要求的差,那这份工作就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受到工作说明书的限制,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办法让一个人充分地发挥潜力。美国人彼此之间划分得非常清楚。中国人你帮我一点,我帮你一点,是很正常的,但在美国绝对不行,都是各自为政。

 

  中国人不可能以事为中心,我们嘴上都会讲"这件事情我是对事不对人的",但心里却比谁都清楚这事就是专门"对人"的,"不对人"就不会讲这种话。中国人以人为中心,就避免不了人情;美国人以事为中心,不受人情的干扰。如果你请美国人吃饭,他接受了,然后你要他帮忙,他照样摇头。这点中国人做不到,因为中国人认为,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

美国人凡事讲究科学,他们的工作说明书很详细,把所有的事情都列明后,即使两个不认识的人也可以很好地合作;中国人的工作说明书即使很详细,两个人还是不能合作。中国人的工作说明书习惯于在最后要加一条"其他",这个"其他"就成了人们推卸责任的借口,但如果没有"其他",就会出现"三不管地带"。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敢把"其他"去掉,而美国人根本不需要"其他"。

 

  有利就去做,无利就放弃

 

  美国人讲究的是利害关系,对我有利的,我就去做;没有利的,我就不做。如果有两种产品,一种赚钱,另一种不赚钱。美国人会继续生产赚钱的产品,而将不赚钱的停产。中国人则不会这样,我们的观念是取长补短,会将赚钱的产品的利润补贴到不赚钱的产品上。因为中国人知道,风水轮流转,说不定哪天不赚钱的产品反而会赚钱了。

 

  美国公司经常把不赚钱的部门卖掉,而卖部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委托银行,让银行进行资产评估,而买方也要通过银行,银行同时也要为买家做担保。一件简单的事,弄得如此复杂,是因为美国人通常言而无信,嘴里说的话是不算数的,一定要落实到纸面上。所以买卖双方只有通过银行交涉,靠银行来确保利益。而中国公司要卖部门很简单,买卖双方谈好价钱,就可以成交了。

 

三、美国人的人际关系较为疏远

 

 

  人际疏离也是美国人的一大问题。他们人与人之间没有互动,没有感情的投入,也没有伦理道德的观念。一家人,关系融洽的,相处得像朋友一样;关系恶劣的,彼此就像陌生人。

 

  在美国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这就是所谓的"神本位"。由于"神本位"的影响,美国人必然会形成"个人主义"的观念,即以个人为单位,对上帝承担责任。在"神本位"与"个人主义"的双重作用下,美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大家同为上帝的子民,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在中国,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就会遭到谴责。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永远不能改变。据说,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改名为观音菩萨,就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神仙也不能与皇帝共用一个字,可见君纲的影响有多大。

 

  各自为政,难于沟通

 

  美国人从小就养成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习惯,不懂得迁就和让步,人与人之间非常难沟通,非常难协调。在美国公司里要协调一件事情,哪怕是件小事,也得请副总经理甚至职位更高的人出面。

 

  因为美国人重视专业能力以及严格的法律约束,每个人都局限于自身的工作范围,而无视他人的工作内容,即便在沟通的时候也往往采用自己的专业语言,完全体现了自身的本位主义立场,以及坚持自己原则的特色。所以,美国人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协调。

 

  中国人也很难沟通,但是很好商量。你有你的专业,我有我的专业;你有你的背景,我有我的背景;你有你的观念,我有我的观念,怎么沟通?商量就可以了。商量与沟通是不同的,商量表现出一种尊重,我会退一步,你会退一步,就大功告成了。

 

  好奇心重,疏离感强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美国人对人与对动物的态度是一样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美国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何情感因素。同时,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结果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会产生所谓的"代沟"。美国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关怀,只有好奇。人不能只凭好奇心相处,否则是很可怕的。

 

  不断跳槽,无归属感

 

  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关怀,每个人又总是随个人意愿而跳槽,造成美国人普遍没有归属感。家不像家,公司不像公司,朋友都是换来换去的。美国是高度没有组织的国家,但是它的组织力很强。因为美国人讲究权利、义务,这是他们最大的长处。美国人为了权利、义务,对该做的事情,会全力以赴;对不该做的事情,不会干扰。这反而形成很强的组织力。

 

  日本的团队有一致的看法,美国的团队永远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冲击。当他们有不同的意见的时候,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当然美国人表决完以后,大家不会放弃不同的意见,但会按照同样的决议执行。中国人则不可能,你要他放弃主张,很难。

  人际疏离也是美国人的一大问题。他们人与人之间没有互动,没有感情的投入,也没有伦理道德的观念。一家人,关系融洽的,相处得像朋友一样;关系恶劣的,彼此就像陌生人。

 

  在美国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这就是所谓的"神本位"。由于"神本位"的影响,美国人必然会形成"个人主义"的观念,即以个人为单位,对上帝承担责任。在"神本位"与"个人主义"的双重作用下,美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大家同为上帝的子民,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在中国,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就会遭到谴责。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永远不能改变。据说,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改名为观音菩萨,就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神仙也不能与皇帝共用一个字,可见君纲的影响有多大。

 

  各自为政,难于沟通

 

  美国人从小就养成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习惯,不懂得迁就和让步,人与人之间非常难沟通,非常难协调。在美国公司里要协调一件事情,哪怕是件小事,也得请副总经理甚至职位更高的人出面。

 

  因为美国人重视专业能力以及严格的法律约束,每个人都局限于自身的工作范围,而无视他人的工作内容,即便在沟通的时候也往往采用自己的专业语言,完全体现了自身的本位主义立场,以及坚持自己原则的特色。所以,美国人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协调。

 

  中国人也很难沟通,但是很好商量。你有你的专业,我有我的专业;你有你的背景,我有我的背景;你有你的观念,我有我的观念,怎么沟通?商量就可以了。商量与沟通是不同的,商量表现出一种尊重,我会退一步,你会退一步,就大功告成了。

 

  好奇心重,疏离感强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美国人对人与对动物的态度是一样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美国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何情感因素。同时,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结果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会产生所谓的"代沟"。美国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关怀,只有好奇。人不能只凭好奇心相处,否则是很可怕的。

 

  不断跳槽,无归属感

 

  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关怀,每个人又总是随个人意愿而跳槽,造成美国人普遍没有归属感。家不像家,公司不像公司,朋友都是换来换去的。美国是高度没有组织的国家,但是它的组织力很强。因为美国人讲究权利、义务,这是他们最大的长处。美国人为了权利、义务,对该做的事情,会全力以赴;对不该做的事情,不会干扰。这反而形成很强的组织力。

 

  日本的团队有一致的看法,美国的团队永远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冲击。当他们有不同的意见的时候,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当然美国人表决完以后,大家不会放弃不同的意见,但会按照同样的决议执行。中国人则不可能,你要他放弃主张,很难。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中国式团队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永不变

 

  中国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中国的团队是互动的,不提倡个人主义。现在有一个怪现象,越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越不受企业的欢迎。关于这一点,企业的回答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学问很好,但是太自我了,没办法和别人合作。

 

  一个人要投入一个团体,就不能太自我。凡事好商量,遇到争执,各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维护团结,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一个人太自我,只能以事为中心,不能以人为中心。太过于自我的人,在公司里只能大材小用。即使他学问很好,专业素养也很好,可是老板却只能让他做可以独立完成的项目,因为他跟谁都合不来。在美国,个人主义却可以行得通,你有能力,就表现出来。但这样的人在中国会吃大亏的,当然中国人没有日本人那么极端,所有出头的钉子都打进去;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有能力尽量表现。在中国,凡是有能力就马上表现、自我膨胀的人,很快就消失了,就跟气球一样。

 

  中国人的要求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字--合理,合理就好。合理是人决定的,不是法决定的。合理不是通过制度产生的,制度比较死,而人比较灵活。

 

  美国人也讲合理,但是美国人的合理跟中国人的合理不一样。美国人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才是合理的,中国人不会接受少数服从多数,因为中国人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摇摆不定的民族。不可否认,中国人比较喜欢变化,在中国人看来,不变是非常态,变是常态。全世界最懂得变化道理的是中国人;美国人为什么要强调求新、求变?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变"。懂得怎么变的人已经把"变"当成家常便饭了,就不会再谈"变"。

 

  中国人都很安分守己,但是当情况许可的时候,就会想到变通。中国人不会乱变,但时刻保留变通的余地。

 

  中国人经常同时讲两句话,比如,中国人说"事无不可对人言",敢做就要敢说,但另一句话告诉你,"逢人只说三分话",而且那"三分"还是不重要的"三分",说了等于没说。这两句话怎么处理?我观察了一下,真正做到说了等于没有说的人最"长寿",如果说得很清楚,就没有机会再说,也就失去了变通的余地。

 

  后来,我悟到一个道理,即老祖宗的话永远没有错,只是我们看错了,想错了,做错了,而不是他错。我以前觉得,老子对不起我们,他的哲学乱七八糟,一无是处。其实不然,《道德经》这本书永远不会错,因为它根本没讲什么,什么都没讲难道会讲错吗?这就像现代的模糊理论。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依托

 

  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存在国界性,是可以并且值得借鉴和运用的。但是团队管理涉及的是最为复杂的人的因素,必须依据团队管理的对象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性来予以不同的处理。因此,要把握中国式团队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就应该从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

 

  中华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外在表征,只要汉字继续存在,那么中华文化就不会消亡。

 

  从古至今,汉字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变化,最直观的就是汉字从繁体到简体的转变。那把汉字简化以后,会不会改变中华文化呢?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清楚地说明,尽管我们的文字正经历着贯穿始终的变化过程,但是并不能影响到中华文化的本质。所以,中华文化跟简体字、繁体字没有太大的关系,何况现在的简体字已经不能再简了。

 

  汉字的造字原理很特别

 

  汉字跟西方的文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西方文字以句为单位,一个单词是不能说明意思的;汉字以字为单位,一个字只要写出来,哪怕不认识,也能基本猜出它的意思。因为汉字把形状、声音、字义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人可以观其形而知其音,观其形而明其意,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汉字的部首偏旁都是有讲究的,带有"犭"的字,多半跟动物有关系,如猫、狗、猪等;带有"心"的字,多半跟心理活动有关系,如思、想、念等。

学英语刚开始时比学中文容易,因为英语只有26个字母,只要记住26个字母就行了,所有的单词都是由这26个字母组成的。汉字的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学会这个却学不会那个。但是学一阵子以后,你会发现学中文非常容易,学英语很难。

 

  文化变与不变的差异性

 

  汉字一直在变,汉语一直在变,中国人也一直在变,但是汉字、汉语和中国人尽管变来变去,又好像没有变一样,这也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地方。

 

  "持经达变"是根本原则

 

  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做"经",中国人自古以来把"经"抓得牢牢的。"经"是根本的原则,不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原则,变到最后就会一无所有。中国人的变化依据四个字--持经达变,就是说你不能够变得太离谱,谱就是"经",离经就是叛道。持经达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中国人的"经"找出来,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变化的。中国人是有原则地变,不是没有原则地乱变。我们首先分出可变和不可变两大部分,变的只是可变的部分,不可变的部分永远不变。虽然中国人变来变去,但是基本的东西从来没变过的。变的只是形式,而非本质,所以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持经达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的方式可以变,生活的法则不能变。生活方式必须变,不变的话就活不下去,在21世纪,你不可能还维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而是更适应于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但是生活的法则却不能轻易改变。

 

  中国人有很多事情自古至今都没有变,确切地说,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一直在变,中国人对这些东西毫不执著,非常爱赶时髦。但是对无形的东西非常执著,永远不会改变。

 

  举个例子,中国人重视孝道,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面,孝顺父母不会改变,中国的小孩再怎么调皮,也知道要孝顺父母。很多外国人都愿意领养中国的小孩,他们认为,中国的小孩DNA里有孝顺父母的因子,会给他们自己的小孩带来正面的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以前,美国人喝咖啡都习惯喝热的,从不喝冷咖啡,在他们的观念里,喝冷咖啡是很奇怪的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融入美国社会,中国人喝冷咖啡的习惯给美国人带来很大的影响,美国人也不坚持喝热咖啡了。

 

  变即不变的表现方式

 

  世界上的文化从变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变的,但历史已经表明这种文化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继而消亡了;另一种是不断发生变化,但变到最后连其根本都失去了,彻底转变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类型。而中国的文化变迁却是第三种方式,一直在变,却又永远没变。

 

  中国的文化就是依托在汉字、汉语和中国人上面。汉语跟英语有什么不同?汉语是没头没尾的,没有系统的语法。据说,语言学家已经比较过全世界的各种语言文字,结论是,中国的文字是高度成熟的,不需要语法。但是把汉语译成英语,外国人就是听不懂,因为他们的语言习惯是必须要按照固定的顺序,否则就是语法错误。

 

  打个比方,外国人说"Yes",后面一定是肯定的,"I think so";说"No",后面一定是否定的,"I don't think so"。中国人讲话是不按语法的,说了"是"以后,一看对方脸色不对,马上说"但我不这么认为"。汉语中肯定与否定的语气是可以随意转换的,前面是肯定的,后面会变成否定的,前面是否定的,后面会变成肯定的。比如说,你问"王老师讲课讲得怎么样",外国人只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他讲得很好,很有条理;一种是他讲得不好,表达能力很差。中国人不同,"王老师讲课真好……"一看你脸色不对,他马上变成"但是讲了半天我都不明白他在讲什么"。这种话翻译成英语,外国人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好还是不好。

 

很多外国人说"中国人不善变"、"中国人很保守",其实外国人根本看不懂我们。外国人的看法是很简单的,变就是变,不变就是不变,中国人则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天底下最善变的就是中国人。抓住外国人的心比较容易,因为他们很坦白,很直率。抓住中国人的心是很难的,因为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口是心非"的。但是中国人讲究合理,合理的"口是心非"没有什么不好。

 

中国式管理就是一切都追求合理化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管理就叫合理化管理,管到合理的地步就叫管理。

 

二、组织成员的地位需调整

 

  在中国式团队管理中,对组织成员的相对地位的判定有其自身独特的要求,用不合时宜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只会取得与初衷相悖的效果。

 

  生而平等与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的组织里面有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等级分明。美国人只讲权利与义务,没有等级观念,不管对方是谁,该说的话都可以说。中国人则不同,讲话要先看对象:对上面是一种说法,对下面是另一种说法。对平级的同事,用第三种说法。

 

  西方人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中国人却重视等级观念。西方人听到一件事情,会就这件事情来论断是非;听到一句话,会就这句话来判断对错。中国人听到一句话往往会先问"谁说的",对谁说的最有兴趣。

 

  我想这是等级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西方人没有这些,在西方的企业里,彼此可以称呼名字,没有上下级的区别。中国人对上下级关系很重视,如果两个中国人在谈话,看见领导来了,就要马上调整,如果对领导视而不见,领导心里肯定不舒服。但是,一看见领导来了,突然闭口不谈,领导就会想"这两个人在说我的坏话",也是不妥。这就是中国人比较奇怪的地方,只要有第三者介入,两个人的互动关系就要调整。

 

  中国人重视伦理,伦理就允许合理的不平等。中国人还有取长补短的观念,将得失分得不像西方人那么明确。中国人认为,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吃点亏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占点便宜也是情有可原的。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出现你帮我一点、我帮你一点的现象。

 

  工作上,中国人讲究能者多劳,西方人则是各自为政。所以,中国人很谦虚,常讲"……我不如你",这就是一种生存之道。

 

  中西方人的看法大不相同

 

  个人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西方人重视个人主义,提倡个人表现,人与人之间互不干涉,也不会相互帮助,缺少互动。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表示后果由个人来承担。西方文化可以浓缩成两个单词,一个叫做Show,Show就是作秀的意思,西方人有什么才能,一定要表现出来。另一个叫做Tell,Tell就是告诉别人。西方人不断地表现,而且到处去告诉别人,自己能做什么。这种人在中国是非常吃亏的。

 

  举个例子,班级里要选班长的时候,美国人就会举手"我愿意来承担这个义务,我先试试看,做不好就换别人";中国人就不会这样,你举手要当班长,只要稍微做得不好,人们就会说:"他没有一点能力,还想当班长,自不量力。"

 

  中国人很精明,绝对不会做这种傻事。即使你也想当班长,也想表现,但你不要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欲擒故纵,推举最不可能当选的人,大家一看那个人既没能力又没魄力,怎么能让他当选呢?而你公开表态了,自然吸引别人的目光,尤其是当大家把你和那个不可能当选的人一比较,你就会脱颖而出,成为班长的不二人选。你不会提名那些很有能力的人,否则,你自己就没有机会了。

 

  这个道理只有中国人能明白,外国人脑筋很简单,想不出这里面的奥妙。事情还不止如此,你被选为班长后,必须要表明你不想当,极力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行,经验不足,体力也不好,做事情没有耐心,把各种理由都列出来,最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为之。这样做是为将来留后路,等到你做不好,别人有怨言时,你就可以说:"我当时就说我做不好,是你们一再勉强我的。你看,出问题了吧?"中国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我们会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预料到,提前做好防备,这样,就让别人无话可说了。不要以为这是虚伪,也不要以为这是奸诈,这是中国人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而已。

 

一个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话,其他的都没有意义。人们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神仙都要先保全自己,何况凡人呢?很多人反对"明哲保身",认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虚伪、消极,其实不然,中国人遇到突发状况,都会先保全自己,然后分析形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形势不利,就要及早抽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必逞匹夫之勇呢?

 

中国人不会轻易下判断

 

  美国人的人际关系淡薄,他们在一起聊天,所谈的话题也仅限于体育赛事、电影明星之类的,其余的没什么可谈的。因为美国人很重视隐私权,用种种约束把自己包裹起来,这个不能说,那个也不能说,最后只能谈些无关紧要的八卦新闻。

 

  中国人不谈隐私权,"事无不可对人言",只不过我们谈的都是别人的是非,很少讲自己的事情。真正去了解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注重的是隐性的隐私权,对于自己的隐私绝对保密。

 

  案例:  工薪的保密性

 

  许多公司要求员工对工薪保密。这在美国公司是很容易做到的,美国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问美国人的工资是多少,就会侵犯对方的隐私权。很多美国人到中国开公司,首先就要求员工对工薪保密。而中国的员工会胸有成竹地保证能做到。结果,没几天,员工的工资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因为当别人问中国人的工资时,他绝不会像美国人那样,以"这是我的隐私权"来严词拒绝。中国人经常采取迂回战术:

 

  "你一个月领多少钱?"

 

  "没有多少。"

 

  "那有3000吗?"

 

  "比那个多一点。"

 

  "那到底多少?"

 

  "哎呀,不好说,每个月都在调整。"

 

  "……"

 

  这样一来二去,每个人对别人的工资标准都有所了解了。这是中国人的拿手好戏。美国人不会这样,也做不到。

 

  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人奉行的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割裂,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对于奉行的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中国人的态度很有意思,只有三个字:看着办。中国人有时候奉行个人主义,有时候奉行集体主义,至于什么时候奉行哪种主义,看着办。

 

  你问一个美国人,"这个事情是不是你负责的",他会肯定地说"是"或"不是"。当你问一个中国人同样的问题,他会告诉你"我想想看"。"想想看"的意思是,我先斟酌一下要不要承认。在中国人看来,做一个判断就等于下赌注,具有风险性。

 

  中国人比较深奥难懂,但是高度艺术化。一个人作一个决定,一旦说出来,通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所以他即使有决定,也不会说出来。

 

  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

 

  当你问一个美国人:"明天的会你要不要参加?"他马上就告诉你参加还是不参加。中国社会不容许这样,如果他说参加,那些不希望他参加的人就会劝他不要参加;如果他说不参加,那些希望他参加的人就会劝他参加。无论参不参加,都会有人对他提出建议,所以他的答案只能有一个:到时候再看。

 

  "到时候再看"不是一种敷衍,而是有很深的含义:要问的话你就单独问,当着别人的面,我是不会告诉你的。中国人在一对一的时候,无话不说;只要有第三者在场,就会含糊其辞。

 

  如果你私下里问他去不去开会,他会说:"我本来是不想去的,但是这两天总是有人打来电话,让我去。你替我想想看,到底我要去还是不要去?"中国人很聪明,在表态之前会先套取对方的意见,然后再根据对方的意见做出相应的回答。

 

  中国人认为,合理就好。西方的团队管理以法为中心,重视管理;中国的团队管理以理为中心,重视领导。对中国人来说,合理比合法更重要,中国人只接受合理的法。

 

  理是变通的,法则比较固定。中国人重视合理,却不一定要求合情,不要以为中国人很喜欢人情。中国人的人情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有一句话叫"升米恩,斗米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合理地对别人好,不能过分,过分就是溺爱,就是纵容;合理地帮助别人,也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害死他。

 

世界上的事情,如果离开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条件,就很难判断对错。西方人认为,学问是客观的,是中性的。中国人则认为,一切都要加上时间和空间的条件,这样才有办法判定是非。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嫂溺",小叔子就可以拉她一把。如果此时再执著于"授受不亲"的话,就是没人性。因此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在工作中,因时制宜是很重要的。当你的老板叫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关注你有没有在做。如果你打算先将手边的事情做完了再做老板交代的事,那老板肯定不高兴,因为老板的看法是,不是我叫你做的都是不重要的事情,我叫你做的才是重要的。

 

  中国人的道理是变来变去的,随时在变,即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做不同的调整。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中国人进行祭祀等活动时,最有时间观念了。

 

  很多领导抱怨他的干部们不准时,每次开会都拖拖拉拉的。其实这是领导自身的问题。如果国家领导人要会见这些干部,他们会迟到吗?当然不会,因为情况不同。

 

  需变主从关系为主伴关系

 

  我们原来把领导和下属的关系视为主从关系,现在时代不同了,我认为应该改为主伴关系,领导做主,下属陪伴领导。

 

  主伴关系更利于组织发展

 

  以前,领导和下属之间是主从关系,领导者完全做主,下属要绝对服从,很专制,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方便沟通,几乎是领导的"一言堂"。而且,上下级的界线划分得过于清楚,大家受等级观念的限制很难一条心。因此,以前企业的组织力有限。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把主从关系改为主伴关系,即下属要陪伴领导,领导还要做主,一个团队没有头领,各自主张,步调不一致,那就变成有团没有队,有组织而没有组织力。但是,为了适应民主时代,"主"的定义应该有所改变:工作的时候,领导理应是"主";工作以外的时间,就不一定以领导为"主",领导也应该适当放下自己的身份,和下属打成一片。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性质的情况,"主"与"伴"应该适当调整。

 

  "主"应随着情境、随着情况改变,这样有助于促进全员参与。这里的"主",指的是主要负责的人,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人。成为"主"的人应该具有哪些能力呢?

 

  让我们以曹操为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曹操的人生最高峰是在什么时候?我认为,他最风光的时候不是他封王之时,而是他率领83万大军南下攻打吴国孙权之时,史称赤壁之战。有人会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大败而归,那时应该是他人生的低谷。其实不然,曹操之所以输了赤壁之战,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他在那个时候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必会马到成功,而且打败孙权,将为他统一中国奠定稳固的基础。然而事与愿违,他铩羽而回,之后再也没有大的举动,而且再也不敢雄心壮志地要统一全国了,因此,我认为赤壁之战时是他的人生最高峰。

 

  一个人处于最高峰的时候,往往踌躇满志,做事非常张扬。《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这一段描写得非常精彩:曹操在大军出发之前,举办了一个誓师大会,目的是激励士气,"曹操正谈笑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乌鸦夜啼就是给他的一个警告,但曹操没有警觉,依旧雄心勃勃。他没有想到,自己将会一败涂地,这是其一。徐庶很有远见,他知道火烧连环船以后,大家一个也逃不掉,为了自保,他赶快要求去守关外。大家都知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俗语,就是说曹操用计把徐庶骗回来以后,他"誓不为设一谋",此时却突然要求去守关外,曹操却没有怀疑,按理说,像曹操这种疑心重的人却没有想到徐庶这一反常举动的用意,很奇怪,这是其二。

 

  我一直认为,上苍是很公平的,当有重大事情要发生的时候,它会不断地给你一些征兆,问题是看你能不能意识到。当时,曹操太过自负,丝毫不以为意。直到黄盖要来投降的时候,程昱点明黄盖是诈降:"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曹操才恍然大悟,但是,为时已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三国演义》的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要见微知著。领导在作决策之前,一般会要求数据准确,信息充足,殊不知,此时这些信息已经毫无用处了,因为等你把所有的信息都搜集齐备,已是时过境迁,这些信息都已过时了。一个领导者,一定要能根据少量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主伴关系即主从合理配合

 

  主伴是从主从演变过来的,合理的主从关系就是主伴关系。那"主"跟"从"怎么配合才算合理呢?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从有形的方面看,做主的人应该负全责,但从无形的方面追究起来,做从的人才应该负全责,否则,团队就没有组织力。实际工作中,是干部帮助领导作决策的,而表面上让领导来作最后的决定,这样的团队才是高效的团队。如果在团队里,凡事唯领导马首是瞻,其他的人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者只是提供个人意见,而不参与任何决策,这个团队是非常弱的。因为领导不是神仙,他只是一个凡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往往一个错误的决定会改变原本有利的形势。

 

  第二,做主的人最好是通才型的,而不是专才型的,否则他就会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很容易偏激。而做从的人是能兼顾各方面的"专",而不是单一的"专",否则几个人都偏到某一方面去,忽视其他方面,也等于为自己设置一个陷阱。如果做主的人和做从的人都是"专家",那么这个团队是不周全的,就像一个不完整的人,很难健康发展。一个正常的团队,要能面面俱到,你不能指望领导做到这一点,他也不可能做到,而是要有一个由各种专家组成的完备的团队,他们可以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提供科学的建议。

 

  做主的人要尽量把自己变成通才,千万不要总强调自己的专长,可以说,做主的人只要有专长,就会有偏见,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做任何事情只要做久了,就会有职业病。一个搞财务出身的总经理,经常会陷入财务危机,因为他做什么都要先考虑财务,财务应该是财务经理负责的,不是总经理考虑的事情。

 

  第三,做从的人要站在"不从"的立场来"从",不能站在"从"的立场来"从",即做从的人如果存心要顺从,存心要听"主"的话,甚至揣摩他的想法,那就糟糕了。我一直认为历史上没有坏的皇帝,只有可怕的爪牙,因为没有一个皇帝登基以后就下决心搞垮自己的社稷,他总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而搞垮社稷的,是那些出馊主意的人,即所谓的佞臣。

 

有很多干部喜欢揣摩上意,讨好领导,甚至谄媚,这样做只会把领导害死,这就叫爪牙。一个好的干部要站在"不从"的立场,才能合理地"从",站在"从"的立场就是完全盲目地服从,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几千年来,只出了一个魏徴。

 

  人们一般将魏徴视为忠臣的典范,但做从的人千万不要学他,否则不会有好结果。几千年只有一个"魏徴",就说明了问题。魏徴是很特殊的,他有幸碰到了唐太宗,如果换了别的皇帝,他早就被杀了。我们读史书就可以知道,魏徴对唐太宗讲话,态度很过分,完全是教训的口吻。所以,"不从"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我归纳成四个字,叫"适可而止"。意思说,做到差不多,就不能再坚持了,做从的人还是要给做主的人留有面子,尊重他的立场,最起码在其他人面前,维护他的形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  总务处处长的顺水人情

 

  某个学校的图书馆规定了关灯的时间,时间一到,就会强迫学生离开,这样做是因为电费非常高,而学校经费有限,必须厉行节约。但是,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不便,学生不断争取图书馆要24小时开灯。校长迫于形势,想答应,又因经费的问题掣肘。

 

一个学校有没有经费,不是校长应该操心的事,而是总务处处长的职责。校长本可以说:"无论有没有钱,该做的事就要做,没有钱你总务处处长要想办法,不然你这个总务处处长就是失职。"但是校长没有明说,他很高明,只是征求总务处处长的意见。总务处处长考虑:如果学校多花一点电费,能够培养出一个爱迪生来,也很值得,而且现在的形势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不如卖个人情,经费的问题只能另想办法。于是,总务处处长很痛快地答应了,给足了校长面子,后来总务处处长不但通过其他途径从校长那里申请到电费,还做到专款专用。这是校长对总务处处长的回报。做从的人一定要记住适时给做主的人卖人情,人情前还要加两个字,变成"顺水人情"。

 

当一个领导问干部对于他的评价时,干部往往说些好听的话来应付。但所有领导都会这样说:"讲真话,不要说假话。我这个人,没有别的长处,闻过则喜。"有些干部就上当了,对领导的过错直言不讳,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当干部的千万不要上当,干部不能放过忠言直谏的机会,但是一定要看时机,要等领导心情好的时候,要不然自身难保。干部绝对不能凡事都听领导的,否则领导会怀疑你,要么虚伪,要么不负责任。适当地表达你的意见,而且适可而止,绝对不能超越你的领导,这就是做从的人的生存之道。

 

  主从关系视具体情况而变

 

  主从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平常是按照职务来分,但当情况不同时要有一定的调整。比如说,当领导的遇到事情会问干部,"你觉得怎么样",这样他把主从关系改变了,但是最后做主的还是他。

 

  还有,在干部的地盘里面干部就是主了,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一个高层主管到基层后,基层主管才是主。中国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叫"不怕官,只怕管","官"一定要跟"管"配合,才有效果。

 

  所以说,主与从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形容,红花也需要绿叶配。再好的领导,也要有几个愿意给你面子的干部,要不然的话,"主"就不像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主"必须在某些地方要让"伴"得到满足,否则的话,"伴"就没必要劳心劳力。

 

  其实主伴用现在的话来讲,就叫做角色扮演,这种关系可用四个字概括为"君君臣臣",这里面的"君"和"臣"是相对的,领导像领导,干部才会像干部,反过来,干部像干部,领导才会像领导。干部一定要替领导着想,该给他面子时一定要做到,不能让领导单枪匹马地去战斗。

 

  案例:  秘书工作的三大难题

 

  秘书工作是很难做的,秘书工作的首要难题是要安排领导的时间,你不能让领导太累了,也不能让他太闲了。秘书是领导和干部之间的桥梁,干部有什么事情,都要先告诉秘书,由秘书来安排优先顺序。如果秘书的优先级和领导想的不一样的话,秘书就会进退两难。

 

  秘书工作的第二个难题是,当领导出差的时候,秘书怎样让他能够完全了解公司里发生的情况?如果领导回来,发现自己得到的信息和事实不符,就会责怪秘书。秘书只能做到,将自己做过的事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呈交给领导过目,书面报告总比口头报告详细。

 

  秘书跟领导之间始终会存在时间差,这是秘书工作的第三个难题。时间差是指,当有紧急情况发生,需要马上处理时,领导却不在。比如说,领导正在开重要的会议,突发紧急状况,秘书如果通知领导,就会耽误时间,如果代替领导行使职权,就会越权。而且秘书和领导的意见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一致,秘书处理正确还好,处理错误的话,后果就会非常严重。

 

  发生这种情况,秘书有三个选择:第一,只要时间许可,就一定要请示领导。现在发明了很多现代化的工具,如手机等,利用这些工具可以随时随地与领导保持联系。如果秘书不先请示,领导就会怀疑秘书的动机。所以,只要时间许可,先问后做,给他充分的尊重。第二,时间紧急,就先斩后奏。时间紧急的时候,你还要到处找领导汇报,领导就以为你是想出他洋相,让大家都知道他常常不在办公室。第三,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边做边报告。

 

三、团队管理的重点在于心

 

  对中国人而言,心是最可靠的。中国式管理讲的就是关心。什么叫关心?就是把别人的心关起来。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没有用的。人在哪里不重要,心在哪里才是重要的。

 

  让下属把领导装进心里面

 

团队的重点就是心跟心的结合。我常常问一些企业老板:"你作为领导,最重视下属的哪方面素质?重视他们的能力吗?重视他们的品德吗?还是重视他们的家庭背景、健康状况?"答案是,这些都不是优先考虑的。那老板最关心的是什么?答案是:我的下属心中有没有我。

 

举个例子,干部甲讲的话你会听得进去,而同样的话如果是干部乙对你讲的,你就听不进去,就是你发现干部甲心中有你,而干部乙心中没你。这虽然过于主观,也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当领导的人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状况,不要害怕承认,这是人之常情。干部甲心中有你,你就会认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你着想的;相反,干部乙心中没你,他提出意见,你自然斟酌他的动机,也就不容易接受他的意见。

 

  所以心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说的就是心的重要性。我们在看爱情片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每当男女主角吵架,女主角一般都会说:"我到现在才知道,原来你的心中根本没有我。"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都重视"心"的存在。

 

  身为下属,要让领导知道你的心意,但是千万不要跑到领导面前:"报告领导,我的心中有你。"这样绝对会适得其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很微妙,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说的,说了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你要想有前途,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只能让他感觉到你心中有他,心意要靠"心"的交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要用行动来表明心迹,而不能口头保证。中国人不太相信口头的承诺,却相信自己的感觉。中国人之间的感情多靠感觉来维持,外国人之间的感情多靠语言来维持。外国的情人之间总把"我爱你"放在口头上,说得久了,就成了口头禅。中国人比较聪明,一般不相信这些习惯用语。老实说,如果一个女人轻信"我爱你"这句话,注定要离婚。

 

  让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家

 

  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敬业的时候,常说他以公司为家。长期以来,领导者也在追求让员工都以公司为家的目标。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家"不是我们的小家庭,领导与员工也不是爸爸和儿子的关系。我们许多人就是把"家"当做小家庭来认识的,这是错误的概念。中国人所谓的"家",是指家族,它是由多个小家庭组成的。小家庭相当于公司里的部门,而公司相当于整个家族。中国传统家族的族长也是很难当的,无论某个家庭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找族长出面解决。族长既要管好小家庭,也要兼顾大家族的利益。所以,如果我们把公司只看成小家庭,是没有办法管好公司的。

 

  公司能不能经营得好,看员工有没有齐心协力,是不是一条心。把员工变成家人,让所有员工都把公司当成第二个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天底下只有一家人才是一条心。现在很多家族企业都学习西方的管理方式,聘用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在管理水平上或许更胜一筹,但是在"心"上,他永远比不过家人,只有家人才会全心投入,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一些别有居心的"家人"。

 

  领导切记得民心者得天下

 

  每个领导都追求成功,真正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我提出一个参考答案:成功就是抓住别人的心和别人的钱。有100个人愿意把心交给你,你就可以领导100个人共同奋斗;有100个人肯把他们的钱交给你去运用,你就有100个人的资金。中国人很难把心交给你,中国人很怕把钱借给你用,这是事实。如果你做不到这点,只靠自己的心力,那你很快会心力交瘁;只靠自己的本钱,那你的生意规模也是有限的。如果有一群人,愿意把心交给你,愿意把钱交给你去运用,你就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在桃园三结义之时,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因为他获得了关羽、张飞的心和他们的钱。

 

  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得人心。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昌,都是至理名言。身为领导者,你能够包容多少人,你就可以带出多少人的团队,而且彼此如一家人一样,合作默契,这是成功的开始。

 

那具体什么叫做"心"呢?这里的心不是指你身上跳动的器官,那是心脏。西方人基本上不太懂什么叫做"心",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心",他们只知道按规定办事,根本就不用心。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用心的人,我们的心在哪里?

 

佛经里面说,颠倒心。颠倒就叫心,什么意思?当你想事情的时候,你想完好的一面后又想了坏的一面,这就是颠倒,你的"心"就体现出来了。只想好的一面,那是一厢情愿,是不用心。同时又想坏的一面,这就是用心的表现,因为你颠倒了。

 

 

四、合适的管理才是最好的

 

 

  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团队管理理论没有对与错、好与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合适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美国人利用契约控制员工

 

  美国人重视契约、合同,一切以书面为凭据,通过契约把工作和个人的专业捆绑在一起。你有什么专业,我现在有什么工作,只要合适,就定一个契约,都按照这个契约去执行,这是很单纯、很简明的。其问题有两个:其一,有能力的人受到限制,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其二,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契约形式很难应用。

 

  战后的日本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就是因为,当环境迅速变化时,美国人感觉到很吃力,而日本的管理体制弹性较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人的管理体制也具有很大的弹性。中国人"唯恐天下不乱",因为中国人有能力拨乱反正。

 

  这不是在贬低中国人,不可否认,中国人有人性弱点,但是不要从负面去看待中国人,因为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中国人擅长浑水摸鱼,换个角度说,中国人很懂得随机应变。当环境快速变化的时候,中国人就表现突出,乱世出英雄;当环境稳定的时候,中国人就表现平平。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大乱之后是大治,大治之后是大乱。

 

  日本人使用组织控制员工

 

  日本人用组织确保员工的持久忠诚。一个人要忠诚不难,要长期地忠诚很难。因为时间长了,你的要求就提高了,外面的世界总是很精彩,吸引你离开这里。日本人充分发挥了我们古代的长工精神,他们会全身心投入,没有其他的想法,就像中国古人所说的,忠臣不事二主,一女不事二夫。中国人也提倡忠诚,但是只提倡到合理的地步,适可而止。很多中国的传统理念到了西方或日本,就变本加厉,变成绝对化,这都是错误的。

 

  中国人用"无"吸引员工

 

  中国人有一个字很重要--"无"。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最懂得"无",外国人只知道"有"才能生有,而无法"无"中生有。中国人最了不起,经常"无"中生有,能从"无"看出有来,叫做无心之感。

 

  无心投入收获大

 

  一个领导不可以跟干部讲这种话:"我对你这么好,你居然这样对我,你未免太没有良心了。"这种话讲了只会对自己不利,因为你对他好,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他要不要对你好,由他来决定,这才叫交互主义。身为领导者,要做到该付出的都已付出,却不计回报。否则就变成投资,我们不能在人的身上投资,这是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在外国人那里,人就是资源,当然可以投资。

 

  曾经有很多企业家说:"我妈妈是最懂得投资的人,她在我身上投资,现在获得了极大的回报。"这是对母亲的一大侮辱,每个母亲都悉心照顾子女,从没有投资回报的观念。父母对子女的呵护是无心的服务,无心的照顾。《易经》里讲感应的卦,不叫感卦,而叫咸卦,咸就是把心去掉。无心之感,才会有效。"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裁花花不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无心,就是做你该做的事,而不要计较成果,即不要有投资回报、投入产出的观念。

 

  没有人规定你要做到无心的服务、无心的关怀,完全看你自己做不做得到。中国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弹性非常大,持久忠诚可以,随时跳槽也可以,但中国人凡事都必须是自发的,如果有硬性规定,就行不通了。只要中国人愿意,我们是最不计较的、最好商量的。一旦和中国人谈条件,那我们的条件比谁都苛刻。

 

  中国人为什么没形成契约制?举个例子,两家公司合作,没有任何约束的时候,合作得很愉快,什么都不计较,凡事好商量。一旦有家公司说,必须要签合同,用法律来约束。那双方的关系就开始恶化了,它们都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后只能终止合作。

中国团队的特色是讲义气,这是我们要战胜西方的利器,如果完全学西方的经验,只能跟在西方人的后面走,无法超越。

 

  中国人讲义气,中国早期的商帮,晋商也好,徽商也好,浙商也好,都是重义气、重承诺的典范。彼此之间一诺千金,不需要契约这种形式。

 

  吃亏也是占便宜

 

  无心的投入,有不同的产出,这叫感应。中国人强调广结善缘,平常多做好事,不求回报,成败得失也不是用眼前利益来衡量的。中国人懂得用辩证的方法去思考,在我们看来,得与失是统一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人会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也只有中国人会把5块钱进的货以3块钱卖出去。外国人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他们认为,吃亏就是吃亏,不可能会占便宜。

 

  俗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但中国人就会做,不是中国人笨,而是因为中国人头脑灵活,赚钱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是利用时间差,5块钱进的货,我付支票,然后3块钱卖出去,收取现金。这样就有了时间差,利用时间差就可以多做一笔生意,多赚点利润。

 

  还有比较妙的方法,5块钱买进后,把货物拆成两部分,将其中的一部分以3块钱卖出去。一部分的货物根本没法使用,买方肯定还会买另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卖方可以定价为4块钱。这样,原本5块钱买进的货物最后可以卖到7块。这种方法后来被日本人学会了,日本人靠这种方法使日本汽车成功地打入中国市场。

 

  案例:  化整为零利润大

 

  很早以前,欧美车系就想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因其价格较高,而当时中国人的购买力有限,所以欧美车系很难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而日本人开发了一种车,以很低的价格出售,最终打入中国市场。这种车价格低,成本也低,其零配件比较容易坏。中国人买了这种车后,今天换这个零件,明天换那个零件,最后日本人通过卖零配件赚回了利润。

 

  用中国的方法管理最有效

 

  管理中国人的团队,用中国人的方法才有效,因为我们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

 

  我们不要什么都和外国人学,因为外国人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我们。比如说,外国人早上见面打招呼说"Good morning",我们翻译成"早上好",殊不知,外国人上午11点半还算早上,还可以说"Good morning"。中国人早上来得很早可以说"早上好",这是讲给老板听的,哪天有人上班迟到了,他还会说"早上好"吗?

 

  在西方,任何事都可以摆在桌面上谈;在中国,谁开口谁倒霉。如果你有事要拜托对方,开口有什么用?对方只会说"我会尽力",说了和没说一样。中国人很高明,根本就不开口请托,而是三天两头请你吃饭。中国人是用脑袋来吃饭的,对方一定明白你的用意,用不着你开口,自然会照顾你,你一说对方就会反感。

 

  中国人现在也学外国提倡竞争,但是争的人是最倒霉的,不争的人永远得到最多,这是我们的文化。

 

  西方人是以神为主的,是神在管理世人,所以有戒律;中国人以人为本,不重视戒律,而重视典范。我们会效法古人,却不会记住什么戒律。

 

  总而言之,我们的标准跟西方人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做人没有人情味,而在中国你可以享受到很浓厚的人情味。

第四章 领导是中国式团队的核心

 

一、好领导是团队的向心力

 

  前面讲了一些中国人的缺点,如果从正面的角度去了解中国人,就会得到正面的效果;如果从负面的角度去了解中国人,就会得到负面的效果。用何种角度,取决于领导者,所以中国人的团队如何,70%取决于领导者。

 

  等级分别是因,分级管理是果

 

  我们通常把一个组织分成三个阶层:基层、中层、高层。老板其实不是高层,我们在讲团队成员时,不应该把老板算在内。老板是帅不是将。会带兵的人叫做将,不会带兵的人反而成为帅,为什么?因为帅是带领将的。

 

  汉高祖刘邦曾问过韩信:"如果我亲自带兵的话,能带多少?"韩信说:"差不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汉高祖一听,脸色很不好看,反讽道:"为什么能带百万兵的将军却受擒于只能带十万人的我呢?"韩信说:"陛下虽不善统兵,却善御将。"一句话点明了将与帅的不同,所以老板是在高层之外的,不能算做高层主管。

 

  但是在本书中,为了表达清楚,只把团队分成三个层级:领导(老板或与老板地位相当的人)、干部(除老板和基层主管以外的各级主管)和员工(包括基层主管和普通员工)。

 

  员工的作业很单纯,他们注重的是技术,不牵扯太多的东西,他们只要把技术搞好就可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员工是生活在过去的,因为他们是根据过去的规范工作的。一旦新的规范产生,员工一时之间无法改变,往往要先经历一个重新规范的过程,才能适应新的要求。

 

  与员工相比,干部则总是立足于现在,他们注重的是制度。干部主要负责依制度实施具体的管理,而制度针对的则是员工,在员工身上生效。你会发现制度大都管不了领导,只能管员工,这也是我们跟西方不一样的地方。

 

  领导重视的是人性面。与西方以制度治企业的情况不同,在我国的企业中,除了制度之外,要想管理好一个企业,就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方面。

 

  团队精神是果,合理领导是因

 

  中国有句话,叫"心想事成"。如果心想还不能事成,只能怪自己。如果领导有管好团队的愿望,但是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一定是在领导自己身上。中国人重视心跟心的感应,那完全是电磁波跟电磁波的交流。中国人能不能团结,完全看领导者好不好。团结精神是果,合理领导才是因,不能够因果倒置。中国人有时能够众志成城,有时是一盘散沙,关键在于你怎么管理。中国历史上有"树倒猢狲散"的惨剧,也有"田横五百士"的壮举。到底如何,看领导。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很早就有大一统的意识。现在世界有统一的趋势,地球村慢慢形成,区域正在整合,甚至有人说,世界如果不能统一,人类即将毁灭。那谁来统一这个世界呢?有人认为,只有两种人可以统一全世界:一种是犹太人,一种是中国人。甚至有人问我,到底是中国人统一世界比较好,还是犹太人统一世界比较好?我的答案很明确,犹太人强调高度的一致性,必须做到天下一统,而中国人统一到差不多就行了。

 

  秦始皇把大一统的观念提出来以后,中国人一般认为统一才是正常的,分裂就是非常时期。《三国演义》讲,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我们看来,合是常态,分是非常态的。中国人很擅长把事情合在一起思考,从不割裂。

 

  无心付出是因,真心回报是果

 

  中国人非常擅长于掩饰自己,这是我们的长处。因为,一个人有野心,只要被别人看出,对方就会做好万全的准备。中国人说:"我什么都不要。"结果什么都得到了,这不是虚伪,不是奸诈,也不是一种掩饰,而是一个规律: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站在"没有"的立场来阐述"有",对大家无所求,自然有很多回报。

 

  跟员工相处,也是这个道理。尽力地投入,不计较产出,结果是,你将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你的回报。人生的苦恼就是从"一定"二字而来的,只要你脑海里面有"一定",你就会一辈子苦恼。如果你对员工说:"我好好栽培你,你一定要出人头地。"你的苦恼就来了,因为结果不会像你想的那样。

 

  一个团队是靠"不一定"来维持的。在西方,可以规定;我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做不到,我就罚你。中国人不可以这样,否则是没有好处的。

 

 

二、整合团队要从观念入手

 

  人是观念的动物,这个特征对于中国人而言尤为明显,中国人一旦形成了某种观念,自然而然会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因此,管理中国的团队需要从调整观念开始。

 

  观念合理,行为才合理

 

在管理中国的团队时,面对困境一味地急于求成是没有用的,因为对于团队中的中国人而言,如果只是通过外在的压力来进行宣导和沟通,通常是无济于事的。相反的,一旦使团队成员从内心深处认同你所倡导的行为,那么任何事情都会顺利发展。因为,凡是中国人心甘情愿做的事情,他们都不会计较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反而会视其为某种挑战,进而充满无穷的动力。

 

换言之,一个会领导的人,不会规定下属做什么、怎样做,而是促使其自发地表现自己。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国人在自动自发的时候,可以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而当我们被动的时候,又可能成为天底下最糟糕的人。团队的领导者要激发出团队成员合理的行为、打造出协同一致的团队,其首要的工作在于培养团队成员自主自发的观念。

 

  建立共识,行为才一致

 

  在对中国的团队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密切注意中国人"快速变化"的特性。中国人的一切经常变来变去,通常表现为"变动性"最强,同时"持续性"也最高,即"变动中有持续,持续中有变动",可以说这是中国人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

 

  中国人的这种特性使得团队成员很难掌控,因此,中国式团队的管理应该从根本处着手,否则通过组织形式的外在压力只能治标,其效果是不能持久的。

 

  也就是说,治本才是主要的,治标只能暂时有用。如何治本?建立共识。要带领团队,最要紧的就是建立共识。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盘算,怎么可能精诚团结?如果董事长的决定,总经理不完全接受;总经理的决定,各部门经理有不同的解读,整个组织就没有丝毫组织力。

 

  为什么中国人做事的方法跟外国人不一样?因为我们比较聪明:第一,我们不评点活人,人只要活着,就有变的可能,妄下判断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二,我们用第三者来建立共识,而第三者永远是死人。比如说,公司里领导有意见的时候,他会说:"如果胡雪岩(第三者)来处理这件事情,他会这么办。"干部说:"不,不,如果是胡雪岩,他会这样做。"每一个人都说胡雪岩,而自己没有意见,这是最佳的方式。

 

  中国人建立共识是要靠第三者,第三者不能是领导也不能是干部。是领导的话,则领导太霸道了;是干部的话,那领导会觉得很委屈。当领导太相信一个干部的时候,干部会被宠坏,最后会蒙蔽领导,抢夺领导的地位。领导也不可以不相信干部,否则你无人可用。

 

  建立共识,不是要全员统一思想,一个领导要使上上下下看法都一致,是不可能的。领导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要能够跟最高级别的干部多打交道,建立共识,就算是成功的。统一集团的老板高清愿自认为,他最大的成就是他的高级干部能与其达成共识。

 

  一个领导会不断地去考验他的干部,看看是不是已经建立共识,如果还存在分歧的话,就要想办法去整合。王永庆在这方面花了很多的时间,在他的团队里,从来不讲业绩这两个字。王永庆认为,业绩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自然产生的,团队管理得好,自然有业绩。王永庆不强调业绩,而重视三个方面:

 

  第一,他希望跟下属有相当程度的共识,这样步调才会一致,不会有分歧。

 

  第二,他要求下属不断地改善,坚持不懈,但不具体要求他们干什么。

 

  第三,他要求下属严格执行他的命令,不得有丝毫马虎。

 

  道理周全,无所谓对错

 

  一个团队要达成共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西方人提倡言论自由,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对"与"错"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反之亦然,所以他们的真理是越辩越明。而在中国,真理是越辩越糊涂,因为在中国没有绝对的对错。一件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立场不同,那么表达出来的言论也就会不一样,并且同样能够自圆其说。

 

  中国人的道理是很周全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同一时间把所有的道理讲完,你说到一些道理时,有人就会拿另一些道理来攻击你。实际上,在中国社会,某一个人赞成另一个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是对其观点的完全认同和肯定,而是因为前者能感觉到后者对他的友善而予以的支持,这是一种道义的表现。

 

三、认清人的本性才是关键

 

  无数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他自己,因为人常常否定自己。人应该不断地自我反省,但是不可以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自我反省意味着认识错误后主动调整,但自我否定则会使得一个人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

一个民族亦应如此。世界上有许多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这叫多元化,我们不要勉强一个民族去改变自己的特性。然而,现阶段很多中国人陷入用西方人的观点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自己的误区,总是执著于"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应该走西方国家的道路"的错误观念。实际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各民族间要彼此尊重,彼此包容,这个世界才会多姿多彩,生生不息。中国人应该走自己的路,具体到团队管理中,就是要充分了解中国人的特性,即中国人的本性。在认识中国人的本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管理中国人。

 

  中国人基本的本性特征

 

  中国人的本性是什么?我只用三句话概括,因为中国人喜欢简单明了,讲得太多了,中国人就会不耐烦。你对西方人可以多讲一些,他们有耐心听完,而中国人就没有耐心。你讲第一句时,我们会注意听;你讲第二句时,我们还认真听;你讲第三句时,我们就会觉得太多,因为中国人一点就通,不需要你讲得很透彻;如果你再讲第四句的话,那前面你讲的我们都会忘掉。所以汉高祖的约法三章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本性。

 

  中国人的本性简单来说有三点:第一怕吃亏,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亏上当;第二喜欢占小便宜,中国人一般不奢望去占大便宜,专占小便宜;第三,自私又爱面子。

 

  害怕吃亏是因为资源有限

 

  这当然不是贬低中国人,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不太了解中国人。中国人重视合理,合理地怕吃亏有什么不对?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断地吃亏,岂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特性,凡是宣称钱财乃身外之物的人,多半都很小气。因为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某个弱点的话,他就不会强调它。一个人缺乏信用,就会强调自己重信用,通过不断地强调,才能让别人上当。

 

  每个人都怕吃亏,但是过分地怕吃亏就变成精打细算,人算总是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中国人发展出一套"差不多主义",差不多就是刚刚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合理。

 

  爱占小便宜只为试探对方

 

  一个人爱占小便宜,就表示这个人不贪,贪心的人只想着占大便宜。中国人爱占小便宜,不贪心,很守本分,为了过日子,占一点小便宜,没什么可耻的。因为要跟一个人合作,就要了解这个人舍不舍得,中国人比较在乎舍不舍得,换句话说,中国人不会盲目地为一个人去拼命,我们会考虑值不值得。要判断值不值得,就要看对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认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认为不值得。这就是中国人占小便宜的本意。

 

  在中国人的团队中,员工首先要看领导的度量大不大,没有人愿意跟随一个度量小的领导。孔明(诸葛亮)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考察他的度量。如果刘备不肯纡尊降贵,孔明也不会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自私又爱面子所以好管理

 

  中国文化强调自爱,很少讲爱人,西方人一开口就是爱人,而不讲自爱,孰对孰错?我认为,自爱才是对的。一个人要先爱自己,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然后才能去爱别人。不自爱的人,心中没有爱,拿什么去爱别人?所以,西方人讲爱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中国人才是发自内心的。但中国人不会爱所有的人,我们首先要判断这个人值不值得爱,值得,才去爱。合理的自私就是自爱。

 

  老实讲,中国人比较重视面子。凡是说"面子不重要"的人,是因为他不了解人性。一个人活得连面子都没有,那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有面子,动物没面子。

 

其实没有一个民族不爱面子的,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有一次我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等公共汽车,看见三个白种人也在等公共汽车。在美国,一般都是有色人种乘坐公共汽车,白种人多开私家车,我觉得很好奇,就不自觉地看了那几个人一眼。那几个人都紧张起来,其中一个人马上说,他的车子送修了,不然才不会乘坐公共汽车呢。我只是看他一眼,他就受不了,这难道不是爱面子的表现吗?

 

日本人也爱面子,但是和中国人不一样。日本人爱面子爱到会死的程度,他们觉得没面子,就会切腹自杀;中国人高明一点,爱面子爱到刚刚好的程度,中国人一般不会为面子去自杀,真正做到"士可杀不可辱"的毕竟是少数,没面子以后再说吧,要忍辱负重,盼着将来东山再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嘛。

 

  爱面子并不是坏事,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我发现一个爱面子的人很好管理。一个人若不爱面子,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一个人连面子都不在乎,那他还会在乎什么?人可以"理",就是因为他爱面子。领导要利用中国人爱面子的特点来管理员工,适当地恭维一下员工,多听听员工的声音,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员工就会感到领导的重视,也就会以努力工作来回报。

 

  本性无好坏,合理就可

 

  中国人上述的本性特征或许会令人大失所望,然而有这样的感受完全是由于对中华文化缺乏了解造成的。中华文化讲求合理,对于中国人的本性也应该从合理的角度来予以审视,这样才能充分地把握中国人的本性,进而领导出精诚团结的中国式团队。

 

  合理地怕吃亏、合理地占小便宜、合理地自私、合理地爱面子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就是假道学。

 

  中国有很多优秀文化,流传了几千年,有其传承的道理,不合理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是有些事情长期以来我们做错了,使得一些文化扭曲了。

 

  比如说"孝",孝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然而从古至今,传统文化都只提出过"孝道"、"孝敬",却不知何时有了"孝顺"的说法。我认为,这个"顺"字完全颠覆了中华文化中有关"孝"的真正内涵,使得对长辈、领导的盲从愚忠有了文化层面的依据,造成许多"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惨剧。

 

四、领导者应有的管理艺术

 

  中国人是很难管理的,因为中国人不太理会制度。在很多企业里,只有那些没有办法的人才受管理制度的约束,只要稍微有一点办法、有一点背景的人,就会把制度抛在脑后,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企业制定的制度所制约的对象,要么是老实人,要么是无依无靠的人,要么是没有能力的人。稍微有一点办法的人就会动脑筋,找制度的漏洞,甚至找很多理由篡改制度。但这一切都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人不会轻易做违法乱纪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千万不要奢望单纯用法治来管理团队,必须以人为本,结合"人治"。而要治人,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管理他人要先从管理自己开始。我认为,领导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

 

  修己安人是根本的素养

 

  "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有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这种错误的方向,浪费了很多管理成本。领导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员工,员工就会保持高度警觉,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接受,阳奉阴违。领导不如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自己,更为快速有效。

 

  用高压的政策,要求员工改变,并不符合安人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性化管理,员工会以不合理为由,加以抗拒。

 

  领导先修己,感化员工也自动修己。双方都主动修身养性,自然更加合理。人人自求合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外国有很多科学的管理理论,但是没有一个理论提到修己安人,这是中国非常特殊的原则。因为领导自己不能修身养性,就领导不好任何人。中国人的眼睛喜欢往上看,上司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中国人的眼睛。如果你的所作所为没有人在意,就表示你的职位较低;当你的职位越来越高以后,你讲的话,会有人帮你散播出去,你做的动作,会有人添油加醋地模仿。

 

因此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不是要求你的技术领先,这是不可能的,也不是说样样做表率,那也是错误的。以身作则专指德行方面,比如,讲信用,处理事情谨慎,对人诚恳,等等。

 

领导要让干部觉得,面对你这样的领导,他们不忍心骗你,这样你就成功了。领导越不信任干部,干部就越有可能做对不起你的事,有句话叫做"管得越严出纰漏越大",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你既然怕我骗你,那我就骗你好了,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奇怪的心理。

 

  有个企业老板跟我说过,他经营了十几年,没有一个员工跳槽,因为他根本就没管过员工,而是做到让员工看到他就觉得不好意思欺骗他,所以他的员工都兢兢业业。这就是成功的领导。

 

  中国人都是很有良心的,如果领导的德行不够,员工就会认为:像你这样的领导,我对你讲良心干什么?下面这件事是我在一个企业亲眼所见的:有一个工人,看到自来水龙头没关严,他本来想过去把水龙头拧紧,但是转念一想,却把水龙头开得更大了。他说:"我本来想关上水龙头,但一想到我们老板的所作所为,我就改变主意了。"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修己安人的重要性。中国人只有"安"的时候,才会尽心尽力,各负其责,将自己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当中国人"不安"的时候,就开始动"歪"脑筋了,因为他要生存。中国人无定性,随时会变,可以做好人,也可以做坏人。而且中国人好起来比谁都好,坏起来比谁都坏,这个转变的关键点就在于"安或不安"。

 

  坚持原则才能配合默契

 

  "坚持原则"有三个含义:

 

  原则不可乱改

 

  随便改原则,那不叫变,而叫乱。建立企业肯定要制定几个基本的原则,领导要让干部理解这几个原则,这样他们才知道怎样与你配合。领导与管理的意义不同,领导就是配合,即不用三令五申,上下级就可以彼此配合默契,而配合默契就等于提高生产力。比如,在生产企业,工人之间配合默契,生产就很顺利;产销环节配合得好,流程就很畅通。企业中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配合。

 

  坚持原则就是守住几个原则,永远不会改变,原则以外的东西要分析,该变的就变,不该变的就不要变,否则没法配合。有的企业,干部总是猜领导的意思,而且经常错得离谱;有的领导也很奇怪,骂照章办事的干部不创新,骂不照章办事的不守规矩,这都是没有默契的表现。而培养默契,就要明确地告诉干部,除了这些原则以外,其他的都可以见机行事。

 

  按原则去判断

 

  领导在交代干部任务之前,要先交代原则,让干部根据原则来判断是否胜任。领导最怕干部"好、好、好"地乱答应,到时候却不能完成任务。这时领导会很生气,不是气他们没有能力,而是气他们耽误了工作。如果干部碰到难题,就要明白地告诉领导,领导会想其他的办法解决:要么找其他的干部做,要么自己解决,实在不行就从外面聘请专家。在一开始,凡事都有转圜的余地,而干部明明完不成任务,还硬着头皮继续做,往往延误了时机。如果领导为此事生气,就要把原则对干部分析清楚,这样他们会知道下次该怎么做,否则他永远也搞不清楚错在哪里,却认为你喜欢骂人。

 

  碰到干部做错事的时候,一定要让干部自己反省,要让他自己想明白错在哪里,领导不能开门见山地批评干部,中国人惯会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你有来言,他有去语。这样一来一往,就变成内斗。

 

  对待干部,领导要智取,不可力敌。干部有错,让他自我检讨。你指出他的错误,他就会找一万个理由来推卸责任。久而久之,如果你把干部叫来,他自我检讨,你就成功了。如果他一脸轻松,毫不在意,你就失去领导的意义了。让干部体会到"伴君如伴虎",这才叫全面控制。

 

  把原则讲清楚

 

  我最佩服汉高祖的约法三章,约法三章非常有实效。领导与干部之间约法三章,会一劳永逸;否则的话,干部天天猜你的想法会很辛苦,而且经常出错。

 

  严管勤教是领导的责任

 

  《三字经》里有句话:"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用在企业里再合适不过。

 

  现在有些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疏于教育,直到孩子犯了无法弥补的过错,才悔之晚矣。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国古时候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家慈",是很有道理的。夫妻两个人,父亲要做"黑脸",对待孩子严一些;母亲要做"红脸",对待孩子慈爱一些。父亲严厉是帮助母亲管教孩子,母亲一旦管不了小孩的时候就拿父亲吓唬人:"你再不乖,你父亲回来你就知道后果了!"母亲可以随时出卖父亲,但父亲不能出卖母亲。如果父亲对孩子说:"你母亲告诉我,你今天做了哪些坏事……"这样就完了,孩子会认为别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在家里没有温暖。聪明的父亲会假借别人发生的事情来教育小孩,小孩一听,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庆幸父亲不知道,自己偷偷改掉,免得受惩罚。这样,一严一慈,孩子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

 

在企业里也应如此,基层干部要"柔"一些,高层干部要"凶"一些,因为基层干部与员工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太凶了,就会让员工反感。如果员工受了委屈,基层干部要会安慰员工,让员工感到自己和他们是同一条战线的。

 

  领导对员工严管,是一种责任。所有的员工、干部都是把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你,如果你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就是不负责任,误人子弟。

 

  中国人讲人性管理,讲中国式管理,绝不是说马马虎虎地管理,大家混日子,敷衍了事。这样做,害人害己,对待员工一定要严管。只有严管还不行,还要勤教,不教而管,就是虐待。

 

  领导千万不要随便惩罚员工,如果员工做错,就惩罚他,你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员工第一次做错,要慢慢说明他为什么错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该如何补救,怎么改,这就够了。如果员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就不要轻易放过他,但是也不能太严格,毕竟只是第二次犯错。这时,领导要告诉他,再一再二不再三,如果有第三次的话,后果自负,因为那时所有人都不会原谅他,而不是你不原谅他。这样做,就会渐渐形成一种风气,员工也知道了有错必改。

 

  惩罚应针对屡犯者,而不应针对初犯者。初犯就受到重罚,那就没有人敢做事了,因为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都无所事事,这个企业如何能发展?

 

  逐渐放手才能培养干部

 

  一个人到底是圣贤还是凡人,关键在一个字--"无","无"的程度高,他就是圣贤,"无"的程度低,他就是凡人。就像出门不带钱的人才是有钱人一样,一辈子老在"有"这个层次打转的,其实很可怜,就是我们所讲的"想不开"。非要抓住权力不放的领导,身心疲惫,你要权力干什么?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就没有;人家尊重你,你没有也等于"有",人家不尊重你,你"有"还是等于没有。其实"有"和"没有",是如影随形的,是永远并存的,不可能割裂的。

 

  一个领导在创业初期,确实应该亲力亲为,带领大家一起奋斗;但当企业走上正轨后,领导就要逐渐放手,将权力移交给干部。这就像教小孩走路一样,当一个小孩蹒跚学步时,你扶着他,他才敢走路,如果你一开始就撒手不管,小孩就会摔跤,以后他就不敢走。等他渐渐走得稳了,就要放开手,让他自己去尝试,如果此时你还不放心,还要扶着他,那他一辈子都不会走。

 

  管理员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开始,领导要带着干部,教会他们怎样做,否则是不负责任的,领导的责任是保证干部能够完成工作。干部成长到什么程度,你就放手到什么程度,这个"度"要自己去拿捏。

 

  "无"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到合理的地步。很多领导都是从"有"开始的,所以舍不得放权,或担心干部做不好,这样一生占有权力会很辛苦。刚开始,领导要样样做给干部看,因为你有经验,知道该如何做。等你把所会的知识都传授给干部后,就要逐渐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而你自己得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干部成长了,你也得成长。当你的干部不太相信你,或者他们给你提出很多意见,或者你交代的事他们推三阻四,甚至玩点花样,你就应该明白问题出在你身上,要从自身找原因。老是责怪别人的人,是不可能成长的,而随时检讨的人,才会不断提高。

 

  其实,人生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有",到死亡以后就变成"无"。领导者要体会到这一点,从"有"慢慢修炼到"无"。在"有"的时候,你会不断成长,越来越好;当你过了40岁之后,腿没有力气、眼睛模糊、牙齿松动、头发掉落,你就应该进入"无"的境界。如果这时候你还要继续奋斗的话,就会折损寿命。就像孔明一样,他是智慧的化身,且一生勤勉。当了蜀国丞相后还凡事亲力亲为,就连处罚士兵20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生怕别人处理得不公正,结果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给蜀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一个人有目的地去做,他是不积极的;当一个人没有目的,还继续做,才是积极的。所以说"无为"其实是最积极的。"无"不是没有,"无"不是任何东西,但是可以变成任何东西,这就是"无中生有"的真谛。

 

  职位越高的人,越应该做无形的工作;有形的、具体的工作,要交给基层员工去做。高层主管做的都是伤脑筋的工作,伤脑筋谁看得到?但是伤脑筋是有作用的,想想这个人为什么不高兴,怎么抚慰一下;想想那个人是不是太嚣张,怎么牵制一下。这些都是无形无迹的,写工作报告的话根本就写不出来。

 

  追求公正而不追求公平

 

  西方人讲求公平,中国人知道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平。管理是不可能公平的,为什么?因为机会是有限的。如果资源充足,机会无限大,人人都能得到满足,那绝对会很公平。但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比如,公司只能派两个人去日本观摩,每个人都想去,怎么办呢?领导就会提出很多条件,实际上,本来就应该某两个人去,领导提出的条件都是根据他们量身订制的。这样做,看似公平,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毫无公平可言。而且被选中的人丝毫不感激你,因为他们觉得是他们应得的,没去的人会怨恨你,你只会得到"一举两失"的后果。

 

  当领导的只能力求公正,而不是公平,并且要让员工明白这一点,这样,员工们会理解你的难处。如果你处处显示自己公平,员工就会在背后说你这也不公平,那也不公平,这岂不是自讨苦吃?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自欺,更不要欺骗他人。

 

  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做到公正,公正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很多中国人受到西方人思想的影响,把平等当做处事的价值观,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做到合理的平等,甚至合理的不平等。所以,领导千万记住,资源不足,机会有限,要告诉干部:"我保证我很公正,但是希望各位谅解,我是不可能公平的,总要有个先来后到,同样的条件,我们让他先去……"这样,去的人会感激你,因为他是被优先考虑的,而不是他应得的。没去的人也不会心生怨恨,因为你很公正。

 

  在无形中去培养接班人

 

  为什么加上"无形"二字?因为有太多的事实证明,只要领导有意栽培哪个人,那个人就会被"害死"。你可以试试,只要你公开宣布,现在要培养某人当接班人,那个人在三年之内未必当得了你的接班人。中国人会团结起来一起赶走领导的接班人,这样别人才有希望,不然别人永远没希望。在培养接班人方面,千万别迷信所谓的法定程序,那是行不通的。

 

  所有干部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培养人才。有一家企业的老板,曾经对我说,他有一个厂长非常好,勤勤恳恳地为他工作了17年,而他的企业才成立二十几年。但是,他又说,他有一个遗憾,这个厂长做了17年,却没有帮他培养任何人才,他怎么可以一个人干17年呢?这就是阴阳文化的体现,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都是可以的。这个老板的真正意思是,那个厂长干了17年,却没有给他培养人才,而且还赖着不走。

 

  老板最讨厌干部不培养人才,他会想,你嫉贤妒能,想霸占这个位子,想害公司不能发展……

 

  有的干部为了自身的利益,确实有意地回避这个问题,他怕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会抢走他的位子。其实不然。新人顶替了你的位子,你还可以高升,为什么要小看自己呢?培养接班人不但要暗地里培养,还不能只培养一个人。一个领导真的要培养干部,就要让他轮调,让他从事过所有的业务,才知道他合适不合适。凡是直线升上来的,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因为他的能力不够,眼界太窄,专业有限。只有那些调来调去、久经历练的人才适任。

 

但轮调是一个理想,实际却行不通。因为中国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说当一个人做不好才会被调走。这个观念必须改正过来,做对做错都要调,而且是不定时的调动。定时调动是最糟糕的,如果说两年一调动,那么被调动的人,第一年不错,第二年不做。也就是说,第一年他会推卸:"我是刚来的,要了解一下,我不敢乱动。"他说得很对,因为他还有一年就结束任期了,做到一半岂不是连累别人。第二年时他什么也不做,只是等待被调走。这样,调来调去,他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学会。

 

所以,领导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做对、做错、做好、做坏都和别人没关系,公司需要你,就调你,这是一种荣誉。此外,没有固定任期,因为公司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人,这样轮调才会有效。轮调之前要有一个预备期,就是让被调的人适应一段时间再把他调过去;还要有一个酝酿期,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有不同意见可以沟通,让大家心平气和,这时再调过去。

 

  有很多制度在美国行得通,但是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不要什么制度都引进。在美国,就算是CEO,只要你辞职得到公司批准后,从这一刻起就不准进公司一步,做得非常绝情。在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你要辞职,公司还要挽留,还要开欢送会,还有后会有期……

 

  考核干部并让其担责任

 

  考核不是只考核某几项,而是要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核。一个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但事实往往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要有一点小差错,就会造成大的纰漏。所以西方人那种只重视某几个项目的考核方式,往往造成很多虚假现象,也就是说,当你只考核某几项内容的时候,下属就专门应付这几项内容,其他的不管。

 

  案例:  让干部来负责

 

  某新任大学校长开会时宣布了一项制度,告诉其下属的所有干部,校长只是法定的代表,实际的负责人是总务处处长。以后,教务方面的事情唯校长是问,其他的如财务纠纷、法律问题等均由总务处处长负责,就算坐牢也是总务处处长去坐,和校长没关系。

 

  总务处处长一听这话,脸都黑了。散会后他就问校长,是不是打算把他换掉。校长告诉他,这是对他的支持。如果校长承担所有的责任,总务处处长工作时就不会用心,他认为反正校长会用心审核的。而校长事无巨细都过问的话,就表示不信任总务处处长。这样,早晚会出纰漏。改由总务处处长负全责后,他就会很用心,这样校长就可以轻松了。所谓策略,就是加强大家的责任,而不是想整人。总经理应该奉行这样的策略:大事情,大过失,由高层主管承担;部门经理要负部门的责任;小事情由基层主管负责;总经理要对公司倒闭负责任,而公司没有倒闭时,其他主管就得负责任。

 

  千万不要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扛,你有责任,其他的人就没有责任。有很多领导,生平只做三件事:

 

  第一,千方百计要证明他的干部是白痴。

 

  第二,忍不住自己要表现,抢干部的功劳。

 

  第三,把所有的责任都扛在自己身上。

 

  这是大错特错的,他做了领导最不应该做的事,而领导应该做的是以下三件事:

 

  第一,保证做我的干部有饭吃。

 

  第二,不断地成长。

 

  第三,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做了这三件事,领导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考虑将来,这才是你的工作重点。

 

  所以说,当领导的要懂得考核的策略并将责、权移交给干部,而当干部的要懂得明哲保身,有了权力以后更要小心翼翼。如果领导买一部奔驰,你去买一部跟他一模一样的,就知道什么叫自掘坟墓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这些实际的东西,所有的纰漏都是由小问题导致的。我们不会拿着刀去杀人,也不会明着把公司的钱拿回家,凡是很明显的错误我们都不会犯,只会犯小错误,但是我认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更可怕。

 

  培养应变能力以策万全

 

  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随机应变,随机应变不是投机取巧,凡是投机取巧的人没有一个成功的,但是不会随机应变的人,没有一个有前途。

 

  凡事都在变,方法要变,态度要变,但原则不能变。《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坚持原则,瞧不起的人就是瞧不起,这很对。但是当孙权派人说"我的儿子要娶你女儿为妻"时,关羽可以拒绝,但是不能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此时的关羽相当于蜀国的外交大臣,说这种话简直对不起蜀国,完全违背了孔明给他定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

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才是高明的。领导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也要经常出各种难题来培养干部的应变能力,看他们的反应怎么样,不好就帮助他们改进。如果一切都等到问题真正出现时才想着如何随机应变,是非常冒险的。人们都是"事后诸葛亮",碰到问题马上能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很少,平时多锻炼干部,他们才会有把握,这是领导的责任。

 

  根据干部能力分配任务

 

  一个人在养花,另一个人走过来问:"你在做什么?"

 

  "我在养花。"

 

  "花是自己长大的还是你把它拉大的?"

 

  "花自己在生长,我不能拉它,否则它会死的。"

 

  "既然花自己生长,凭什么说是你在养花呢?"

 

  "……"花是自己生长的,那养花的人又在做什么呢?当然不能拔苗助长,但是可以做两件事:一是了解花的性格,喜阴还是喜阳,喜干还是喜湿;二是给花浇水、施肥,促进花生长。

 

  培养干部也是如此,首先要了解干部,知道他的能力如何、喜好如何;其次,把干部的工作潜力激发出来。除此之外,就没有领导的事了。

 

  了解干部的能力,就是衡量他能够挑起多重的担子。如果他只能挑50斤,你让他挑100斤,就是你的错。当然,任务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要有限度。你让他挑55斤,是在培养他;让他挑100斤,则是在虐待他。当你交代给干部的任务,他只能完成60%时,就说明你分配工作有误。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知人善任,合理分配工作,并担保干部能够完成任务。例如,公司要接待外国客户,主管偏偏派一个英语能力很差的人负责,结果事情没有成功。这个责任当然是主管来负。领导分配的工作,干部百分之百地完成,说明这个领导很会用人;领导分配的工作,干部只能完成一半,那责任应该由领导来负。不要老怪干部办事不力,他能力有限,你还让他做,分明是强人所难。到最后,受害的还是公司。

 

  不要让干部完全了解你

 

  当领导的一定要保持神秘性,不要完全透明化,一旦透明化,你的干部就会反过来掌握你,把你架空,然后蒙蔽你,使你无能为力。当你的干部完全了解你的时候,要想把你架空易如反掌。《水浒传》中的晁盖就是一个例子,他原本是山寨之主,等宋江上山后,晁盖的一举一动都在宋江的掌握之中,所以宋江轻而易举地就把晁盖架空了,逼得晁盖不得不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最后一命呜呼。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老板辛苦创立企业,但过于透明化,使得他没有办法掌控公司,最后甚至被干部逼走。

 

  有时候领导跟干部讲话要真真假假,比如,你在深圳,打电话到公司,说你已经到北京了,大概5分钟就可以到公司,然后看干部有怎样的反应;或者,你已经到北京了,然后打电话到公司,说你正在香港往回赶,结果5分钟就到了公司。这种故弄玄虚的做法,使得干部不清楚你的真正意图,所以他们也不敢欺骗你。

 

  身为领导,你永远也不知道你进入公司的前一分钟公司里的人都在干什么,也许前一分钟一个主管正揪着员工的领子要打他,结果看见你进来了,主管就改为替员工整理领带。你看到的只是和谐的状态,殊不知,暗潮汹涌。

 

  在社会中求生存,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装装样子,不要太真实。从员工的角度说,每个领导都要求员工说真话,其结果往往是,说真话死得很快,说假话死得很惨。所以只能走第三条路,说出来的话不真不假,让别人搞不清楚,达到这种程度才有可能当领导。

 

  总之,中国人能不能团结,看领导,不是看成员。中国人弹性最大,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领导者要了解人的本性,还要修身养性,这是管理团队的基础。 

第五章 干部是中国式团队的支柱

 

一、充实自己是成功之本

 

  这里所说的干部指的是各级主管,包括老板以下、基层主管和基层员工以上的所有主管。

 

  无论是哪一种干部,都有属于自己的直属团队,在其所带领的团队里,他们都是管理者。虽然他们的级别不同,但是在各自的团队中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人认为,身为干部,应该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其实不然,我认为,当好干部只要具备以下十一个基本条件就足够了。

 

  要有一些基本的理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理念,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团队的管理者之后,很容易就会迷失方向。你为什么要成为团队的管理者?是为了坚定的信念,你才会一直奋斗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薪水,那么你不当管理者反而更轻松。

 

  以下这三个基本理念,是中国数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至今都没有改变,可以说是中国人共同的基本理念,更是干部应该遵循的。

 

  德本才末

 

  中国人无论怎么改变,始终奉行"德本才末"的理念,这一点是弥足珍贵的。

 

  中国人评价一个人,往往不是看其出身,而是看他的选择。英雄不问出身,而是看他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正确的,才会进一步看他是否有才干。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汪精卫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书法方面的造诣非常高。但是没有一个人练字时说要练汪体。书法中的宋体,本来是由宋朝的奸臣秦桧所创,但是因恶其为人,所以命名为宋体而非秦体。古人亦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都说明,不管你有多大才干,不管你有多少功绩,只要品德不好,那你所有的功绩都会被一笔勾销。

 

  现在很多人想替曹操翻案,我觉得没有必要。不可否认,曹操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晚节不保,所以人们抹杀了他的功绩。品德是大家都重视的内容,很难改变。一个人,品德好,我们会考核其才干;品德不好,就算他才高八斗也枉然。所以作为一个团队管理者,不管是领导还是干部,都要重视德行,不能一味地以能力来取才。

 

  以人为本

 

  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西方人则是以神为本,所以西方的经营管理实际上是神本位的。所谓神本位有三个特点:

 

  第一,重视戒律。这是因为西方的神规定人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而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中国人从来不规定应该怎样做,只强调效仿。西方人重戒律,我们重参考权,即考察他有哪些值得我们效仿的。

 

  第二,西方人把人规格化,这点和我们也不同。西方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关注的是你学了什么课程,而不关心你什么时候毕业、哪里毕业的。中国企业在用人的时候,经常会问你哪年毕业的、哪个大学毕业的、导师是谁,等等。尽管我们一直在学美国,但是很多地方我们还是没有学到,就是因为基本出发点不一样。中国人除了重视能力,还重视人格,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不能用规格来界定。

 

  第三,中国人相信人会不断成长,西方人只关注你现在能不能为我所用。中国的企业主要看员工进来以后的表现,如果不能成长,就会让其离开,如果能成长,就不在乎其学历、出身。而西方企业着眼于现在,你胜任这份工作就来上班,胜任不了就另谋高就。中国企业把员工不能成长归咎于自己,而西方企业把员工不能成长归咎于员工个人。虽然中西方企业都重视培训,但培训的目的不同,西方企业是为自己训练人才,中国企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善始善终

 

  不管在哪里,中国人都是有始有终,好聚好散,因为中国人的目光长远。中国人相信,人与人之间不但有善缘,还有孽缘,不但"有缘千里来相会",还会"不是冤家不聚头"。因此,中国人重视广结善缘,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到时候自然能逢凶化吉,善始善终。

 

  加强历练才会有提高

 

  历练和经历不一样,历练是要吃一些苦的。一个人"不知民间疾苦",那他就很难体会成功的重要性。中国有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也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干部和员工的历练,它们开设了"魔鬼训练营",以锻炼干部和员工。"魔鬼训练营"最大的目的不是给你提供什么东西,而是让你知道世上有多少困难。

干部要多加历练才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应付各种各样的困难。

 

  提升沟通与协调能力

 

  作为一个干部,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沟通与协调能力。没有这两种能力,你就没有办法去管理团队,因为你一天到晚下命令,迟早会引起大家的反感,甚至有人会说你"拿着鸡毛当令箭"。沟通就是好好商量,我们常常觉得这个干部不好商量,那个干部好商量,其实只是好商量的干部沟通能力强。中国人不重视谁听谁的,而重视起码的尊重,就是说,我讲的话你不一定接受,但你一定要给我相当的尊重,你尊重我但不接受我的意见,我也会很高兴。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爸爸讲了半天,儿子只会说"好、好、好",结果是"阳奉阴违",爸爸也不会追究什么。如果爸爸说应该怎么办,儿子当面说不行,爸爸肯定会很生气。其实爸爸也清楚,他的儿子根本不会按他的要求做,但是他还要说,而且不容许儿子反驳。我觉得这是领导和干部都需要慢慢领会的东西,要慢慢培养下属尊重你,即使他反对,也不能当面指出。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你的沟通能力很强。

 

  协调能力是指你要整合团队成员,使大家相处融洽,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你帮助这边,另一边就会反感;帮助那边,这边就会记恨你。所以,你要同时摆平两边的人。但是真正能摆平的人不多,最后只好妥协,妥协并不是好办法。我的经验是,你要协调,自己就不要说话。当两个人起冲突时,就把这两个人叫过来,让他们当着你的面争论,但是你不能说话,如果你说话,他们就会怀疑你偏袒对方,其结果是他们都会怨恨你。但是如果你一直不说话,就会给他们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他们就会自动地各退一步,最后慢慢找到一条解决之道,皆大欢喜。

 

  要有值得信赖的长辈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候能有一两位值得信赖的长辈指点一二的话,你将受益无穷。有些事情,你去问别人,却无法判断他们的答案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时根本得不到答案:要么是对方不好意思说,要么是不方便说,要么是为了保密而不说……

 

  每个中国人都说要坦白一点,做人要正直,实际上到了紧要关头,谁也做不到。刘备就是因为坦白地说了一句"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爱而立少子也",险些酿下杀身之祸。有些人闲聊时会讲一大堆道理,当我们碰到紧急问题的时候,他就跟你打马虎眼,因为祸从口出,他们不得不谨慎。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在关键时刻给你指点迷津。中国人常常教育子女说,要去跟长辈多联系,其目的也在于此。平常多和长辈建立关系,多往来,让他们了解你,及时给你提供意见,你将受益无穷。

 

  中国社会跟日本社会不一样,中国社会讲渊源,日本社会则强调找到一两个能帮忙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贵人。日本人很希望有一两位可以指导他们的导师,导师可以是公司内部的,也可以是公司外部的。

 

  要有朋友可以吐苦水

 

  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在家里倾诉的。你稍微吐吐苦水,你爸爸就会骂你:"平常教你的都不听……"由于面子的关系,也不好意思对妻子倾诉。所以家里并不是解决工作难题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向朋友发泄一下,以缓解压力。你一定要交一些知心的朋友,让你可以发泄心中的郁闷。

 

  有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要有个地方可以让你放松身心,起码可以暂时让你逃避一下。这个地方,可以是棋牌室,可以是卡拉OK厅,可以是体育馆……只要你能放下心灵的包袱,这些地方就是你的避风港。当然,要确保你的避风港是正当的地方,否则,你会惹来更大的麻烦,无异于引火烧身。

 

  要掌握部分的裁决权

 

如果一个干部什么事都要听领导的命令,自己做不了主,那不如不当干部,反而无官一身轻。但很多干部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完全服从领导就是最好的表现。历史上,有很多人完全听命于领导,最后领导把他出卖了,他连一点自保的能力都没有,这是最冤枉的。很多干部在权力方面一味地退让,甚至说完全不要裁决权,最终导致领导越来越干预干部分内的事情。在领导看来,如果干部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反而会尊重他的意见;如果干部毫无主见,事事都要听命于领导,那很多事情领导就可以替他决定了,他完全是个奴才,领导又何必要他?

 

而干部也许这样认为,自己应该配合领导,反正最后由领导决定,自己何必提出反对意见?其实并非如此。干部一定要掌握部分的裁决权,才可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权力是你自己奋斗得来的,而不是争来的。干部绝对不要争权,你抗议领导干预你的工作,就是争权,争权是没有好下场的。你要通过优异的表现,让领导放心,让他自然而然地尊重你,你就可以争取到相应的裁决权。

 

  要有多数下属的支持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下属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多半是支持的,因为中国人"不怕官、只怕管",若跟顶头上司处不好,即使本事再大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在这种优势之下,干部还得不到下属的支持,一定要自我反省。如果干部让下属们感觉到你只是单纯地利用他们,而一点都不关心他们,更有甚者,让他们认为,你牺牲他们来成就你,不但加重他们的工作,还要把功劳抢走,那么,下属们是绝对不会支持你的,而且会处处与你作对。

 

  当干部感到下属不配合的时候,就要找"地下组织"的带头人。我认为,不要完全禁止"地下组织",而且你也禁止不了。只要有人,就一定有派系。干部应该对部门中的派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到心中有派系,嘴上没有派系。嘴上说出来,就等于将派系划分出来,那派系间的隔阂会越来越大。三个人分成两派是正常的,团队领导者的职责之一就是整合派系。

 

  要有坚决求去的本钱

 

  如果干部连这点本钱都没有的话,就会被"欺负"。要积累坚决求去的本钱,应具备一个条件:把家安顿好,没有后顾之忧,家和万事兴,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案例:  无可奈何的助理

 

  有一个人,是老板的助理。老板非常繁忙,经常下班以后,还在外面应酬回不来。身为老板的左右手,这个人不好意思先回家,总是在办公室等老板。有时候,等到八九点钟,老板从外面打来电话,说:"我就知道你不会那么早走,我很快回来,你再等一下,我有要紧事跟你谈。"他就更不能先走了,而老板嘴上说很快回来,却常常让他等到十一二点。

 

  这个人很生气,也很无奈。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如果他每次都等老板回来,老板并不会认为他敬业,而是认为他家庭不幸福,不想回家。第一次等老板没有错,因为要体谅老板的难处,他一次也不配合的话,就会给老板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他每次都等老板的话,老板就会慢慢看不起他,并且怀疑他有什么企图,认为他是利用公司的资源而不是为了等老板。第二次的时候,他应该留下一张纸条,说:"我一直在等你,但是因为家里有急事,我必须回去,你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我再回来。"如果有第三次,既然老板没吩咐等着,他直接回去就行了。老板也不能太过分。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但是没有顶撞对方的必要。人不能大声地斥责对方,但要用行动来保护自己。当下属的应该很客气地向上级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要用我可以,但不能太过分,否则我就辞职不干了。上下级之间经常会产生很多摩擦,如果下级经过长期的忍耐最后爆发了,后果很严重。

 

  同事关系是很短暂的,留下下次见面的情分才是永久的,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当一个人得罪你的时候,他心里会有些愧疚,但是你也对他翻脸的时候,他就不再觉得有愧了。我始终不赞成理直气壮,宁可自己理直气和,这样,吃亏也是在占便宜。

 

  要有推心置腹的助手

 

  现代管理已经造成一些"过劳死"的悲剧。为了追求利润、效率,竟然过度劳累,以致死亡。这样以身相殉的惨剧,当然不为从事经营管理者所乐见。

 

  想尽办法,把自己累死,大家肯定不愿意。可是很多人不知不觉地掉入这种管理陷阱,被害死了还不明白真正的原因。

 

  就算躲过这种生理上的迫害,心态上的失调,也必须善为调整。一个干部在领导面前拼命表现,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表现,那就等于蜡烛两头烧,很快就会心力交瘁。一个好的干部,要做到自己在领导面前全力表现,回到部门后,下属全力为你服务。这表示,你能够跟下属打成一片,下属知道你到领导那里不是去拍马屁,而是去表现。干部受到赏识,说明干部所率领的团队整体表现良好。如果你在领导面前努力表现,回来后凡事亲力亲为,久而久之,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认真是一回事,身体更重要,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你能认真多久?领导给你的压力越大,你就越需要下属的支持,就越需要有一两位得力的助手。对待他们要推心置腹,凡事都和他们商量,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和你是平等的,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对待你。

 

  有他人所不及的长处

 

  每个当干部的都要有点他人所不及的长处,这样就算领导要换掉你,也会投鼠忌器,怕找不到更适合的。

 

  上述这十一个条件在专业的管理书上很少谈到,但是我觉得这是当干部的必需条件。具备这些条件就可以去当干部,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当了干部,还不如当一个基层员工开心。

 

二、相敬如宾是相处之道

 

  领导与干部的关系,就像棒球运动中投手跟捕手的关系一样。投球的时候,表面上看,是投手在做主,他想投哪里就投哪里,其实做主的是捕手。每次投手投球前,捕手都会用手势告诉投手投哪里,否则捕手怎么能接得到。投手和捕手之间有高度的默契,领导和干部之间也应如此。

 

  领导对干部要合理控制

 

  领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刘备型,一种是曹操型。刘备把孔明捧到最高的地位,不仅要求所有下属都听从孔明的安排,自己也对孔明言听计从,这是对干部的绝对信任。而曹操呢,唯我独尊,干部可以提建议,但决定权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两种类型的领导都不错。最糟糕的就是袁绍型的,本来袁绍的声望、势力都超过曹操,结果还是被曹操打败了。曹操以7万军队打败了袁绍的73万大军,凭什么?虽然袁绍也有很多谋士,但是众谋士各说各的,意见不统一,袁绍本人又优柔寡断,不知听谁的好,唯一一个有才能且对他忠心的谋士田丰却遭他忌恨。而曹操虽然也让谋士们畅所欲言,但最终都是由自己作决定。刘备则不同,他觉得既然辛辛苦苦把孔明请出来,不用白不用,所以大事小情都听他的。

 

  领导平时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平常的时候,表面看领导在做主,实际上是干部做主。在紧急的时候领导应该自己做主。遇到小事情,领导不出面,先让员工去处理,处理不了,让干部去处理,自己永远躲在后面。但是遇到危急的、重大的事情时,领导就要挺身而出。

 

  平常的时候领导也不是无所事事的,他有两个任务:

 

  领导的第一个任务是,始终掌握最终决策权。这里的决策有三层意义:

 

  第一,决策必须是正确的。大家都知道,腐败是很可怕的,殊不知,决策失误比腐败更可怕。错误的决策会贻害无穷,想挽救都挽救不回来。

 

  第二,决策不是决定。决策跟决定不同,决策针对的是重大的事件,影响长远,否则只能叫决定,没有资格叫决策。

 

  第三,决策要能带动整个团队共同前进。有的领导说:"赚再多的钱我不在乎,损失再多的钱我也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让我的团队知道该做的就要去做,而不计较成败得失。"这就是领导的理念问题,决策是重大的,同时要为团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掌握最终决策权就是,领导要让干部知道,除非你点头,否则谁都不能擅自行动,因为你要负责任。你很尊重干部,但是干部不等你同意就擅自行动,出了事情,却要你负责,试想,有哪个领导愿意承担这种不明不白的责任?从另一个角度说,干部连领导的意见都不征求一下,就等于没把领导放在眼里,这样的干部谁还敢用?

 

  第二个任务,考察你用的人对不对。只要用错一个人,就等于引进害群之马。孔明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用错了马谡,导致第一次出师失败。

 

  其实,马谡的死,孔明也有责任,刘备就很不欣赏马谡,临终的时候特意交代:"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但是孔明每次都说"知我者幼常也",最后只能"挥泪斩马谡"。

 

  做不该做的事不如无所事事

 

领导在平时只做好以上两件事就可以了,其他的事要交给干部去做,也就是说,只要干部能做的领导就不要做。如果领导把干部的工作抢来做,就会妨碍他成长,这样的领导就不是会带人的人。凡是跟着太强悍、太能干的领导的人,就学不到任何东西,还会变得越来越无能。

 

很多领导没有体会到做基层员工的压力,年轻人总是要学习、要长进、要历练的,如果领导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他们做什么呢?尊重下属,照顾他们,给他们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历练、长进,这才是正确的。

 

  不但如此,干部不能做的领导也不可以做。领导可以教他怎样做,但不能替他做,替他做就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这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干部一次学不会,就教他两次,既然领导不能一辈子给他"鱼",就要确保他学会"渔"。领导可以在旁边看他怎么做,随时给他提示,随时给他援助,保证他能成功,这是领导的责任。

 

  如果领导对干部说,"你不行,还是我来做吧",就大错特错了。孔明刚出山时,所有的人都在看他如何行动,尤其是关羽、张飞两人对他很不服气,"却说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所以,孔明一出山就遭受了很大的考验,当时曹操带十万大军要攻打他们,所有的人都等着看他如何退敌: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云长曰:"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

 

  ……

 

  (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如果孔明也带领一两千人出去打仗,那肯定会输了,要知道,大将不动才叫大将,小兵勤劳才叫小兵。没到紧要关头,大将就不会出面。领导也是如此,一般的事情轮不到你,你绝对不能出面,否则前功尽弃。

 

  如果领导不分情况,凡事都想出面干涉,干部就没必要跟你配合,只要听话就行了,至于后果如何,干部丝毫也不关心。这样的话,领导就等于孤军作战,干部也会逐渐退化成做事的工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领导要把自己的管理手段让干部知道,让他们明白你的原则和方法,他们才好配合。领导要随时辅导干部而不是教导他们,要引导他们进入你的游戏规则,这样就才产生良性互动。

 

  案例:  巧妙解除干部的权力

 

  某公司的业务部有一个干部,又能干、又热心,就是不通财务,整个账目乱七八糟。一般来讲,这种人是不能让他管钱的。如果开除他,公司就会损失一员干将,直接将他调往他职,也会影响他的工作热情。

 

  于是,老板把这个干部叫到办公室,很和蔼地对他说:"每一次看到你,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干部受宠若惊:"我怎能跟您比?"老板说:"你一旦可以跟我比,就会样样比我强。"这种"高帽子"政策非常有用,干部完全放松下来。老板接着说:"我们两个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是,都很认真,都很负责,生怕事情做不好。"干部说:"对,对,对……"老板又说:"我们还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我们都很讨厌管钱。"干部听到这也不敢反驳。

 

  老板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不让他负责资金往来,但老板没有明说,而是用其他的话来包装这句话,"……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就跟上司讲,事情让我做,钱不要让我管。现在,我看出你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事情还是拜托你做,钱就不让你管了。咱们都不管,我让其他人管,让他去伤脑筋。"

 

  就这样,老板一步一步地把那位干部诱导进他的游戏规则中。这样做,既不会失去一个得力干将,又不必天天担心。一个领导一定要做到无人不可用,老是换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待干部,要让他发挥优点,同时又要克制他的缺点。

案例

 

  企业对采购人员的衡量和选择

 

  某企业的采购部门有一个采购主管,在工作中眼光锐利、思维清晰、凡事主动并且判断力很强,购入的原材料也都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但美中不足的是,该采购主管喜欢在采购环节牟取私利,抽取一定的佣金。采购部门还有一个副主管,在平时工作中清正廉洁,凡事一丝不苟,但就是购入的原材料往往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那么,对于这样的两个采购人员应该如何衡量和选择呢?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采购价格市场最低,确保企业在采购环节的成本最低;

 

  购入的原材料符合用料单位的实际需要;

 

  购入的原材料能够如期交货,不会对企业自身的生产工序以及进度安排造成负面影响。

 

  只要满足这三点,就是好的采购人员。如果在保证这三点的基础上,采购人员还有本事拿回扣的话,就算对他的奖励好了。带一个团队,要有本事对每一个人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要求,其余的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常常唱反调只为合理地控制

 

  为了更好地控制干部,领导还要常常跟干部唱反调,如果干部说什么,你都接受,他们就会认为你根本没有主见,没有主见的领导就不具有权威。但是,唱反调并不代表你反对干部,否则就没有人敢说话了。有人会问,领导跟干部说不同的话,又不代表他反对,那他为什么唱反调?

 

  这是奥妙所在。举个例子:你从外面进来,对别人说:"外面有一条蛇,有两米长。"他会有什么反应?外国人只会说他相信或不相信,而中国人很聪明,他不知道你告诉他的是不是事实,无法轻易地下结论,这时就会用唱反调的方式吓唬你:"怎么可能?!哪有蛇这么长?"他这样做就是看你会不会坚持,如果你坚持的话,就证明你的话是真的。

 

  领导遇到无法判断又必须要作决定的时候,经常使用这种招数。但是大部分的干部都不了解,他们认为领导这样做是不相信他们。其实,干部应该合理地坚持,才能树立你的信用。干部的信用就是合理坚持的结果。

 

  对不同的干部,领导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老实的干部,领导凡事要交代清楚一些,因为他听不懂深奥的话;对聪明人点到即止,说得太清楚他会觉得没面子;对动作慢的干部,领导要督促他快一点;动作太快的,你要让他慢一点。

 

  干部对领导要敬而远之

 

  《三国演义》中有几个人物,可以给干部一点启示:一个是马谡,一个是魏延,一个是杨修。前面说过,刘备一直很讨厌马谡,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由于孔明在攻打孟获之时,马谡曾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与孔明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一直被孔明另眼相待。而魏延与马谡正好相反,是孔明非常讨厌的人之一。在长沙之时,魏延与黄忠同时投降刘备,而境遇却大不相同。玄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而杨修与马谡、魏延不同,本来没人想杀他,他却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到死路上去,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如果一个干部,总经理很欣赏你,但是董事长很讨厌你,你就是马谡;如果董事长很欣赏你,总经理讨厌你,你就是魏延。最后两个人死得都很惨,一个是被孔明挥泪斩之,一个是被孔明死后杀之。死了都不放过,可见,孔明对魏延的厌恶有多深。而杨修是自己不安分,屡犯领导的大忌,结果被领导找个理由杀了。

 

中国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如何,也要讲个"缘"字,马谡与孔明就很投缘,所以受到他的重视,而魏延就和孔明不投缘,所以孔明第一次见他就要杀他,死后也不放过他。

 

  魏延和孔明就像一对冤家对头,先不说孔明对魏延的看法公不公正,魏延这个做下属的,先要检讨一下自己与上级的关系。虽然魏延有"不肯下人"、"又性矜高"的缺点,但不失为一位人才,在"六出祁山"之时,魏延就曾对孔明制定的北伐路线提出过异议,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结果被斥为"轻躁冒进"。既然知道孔明看自己不顺眼,还敢犯颜直谏,能有好结果吗?其实,无论他的建议如何,孔明都不会听他的。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走迂回路线,自己的建议上级不采纳,就找个上级信得过的人提出,如果魏延当时让姜维提这个建议,恐怕"北伐"就可能成功了。

 

  干部要对领导意图心知肚明

 

  干部要了解领导的看法,这是最重要的。中国人是心口不一的,当中国人讲"无"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有";讲"有"的时候,想的是"无";讲"不要"的时候,就含有"要"的意思;讲"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不要"的。当中国人说"没意见"的时候,就是说,我有意见,只不过我尊重你,不方便公开指出,你真的要听,我们可以私底下交流。

 

  比如说,当领导在会上表示"没有意见"的时候,干部千万别当真。如果不问清领导的意见,出了问题,就会唯你是问。当然,你也绝不能逼着领导公开说出意见,你让领导坦白交代,你的下场就是死得很快。因为领导有自己的立场,不公开反驳干部,是为了给干部留一点面子,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干部的信任,而不是他真的没意见。聪明的干部要对领导的意图心知肚明,等到散会以后再去问领导,具体应该怎么做。如果你真的以为领导没意见,领导就会想:"我怎么可能没意见,难道我一直在尸位素餐吗?"

 

  有的干部不太了解领导的心理,如果领导提出一个问题,为了表现自己博学多才,给领导解答得很详细,最后他肯定是会让领导讨厌的。当领导问你问题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不懂,想问你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低;另一种是他很了解这个问题,只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结果你把答案都说了,抢了领导的风头,那你不成了他的眼中钉才怪呢。

 

  心知肚明的意思是说,干部的心里要想着领会领导的意思,但千万不要显示出你完全了解领导,即使了解也要装成不了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你的领导说:"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你千万不能说:"这个笑话你讲过了。"领导心里想:"我就会这么一个笑话,你都不让我讲,那你来讲好了。"聪明的干部,就算听了一百遍,照样会大笑,就算他心里是笑话领导只会讲一个笑话,也要表现出听得很开心的样子。这是顾及领导的情面,不是欺骗,而是装,装成很好笑的样子。

 

干部若处处表示"我知道领导在做什么",那他的处境可想而知,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后来曹操兵败斜谷,以"鸡肋"为口令,"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结果,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杀了他。《三国演义》中说杨修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其实就是说他犯了曹操的忌讳。

 

  所以说,凡是聪明的人,看到自己穿的西装和老板的一样,赶快就换掉。如果跑过去说:"老板,我穿的跟你一样,你花多少钱买的?"就等于自杀,老板早晚会把这种人开除。

 

  干部对领导要保持适当距离

 

  干部要对领导敬而远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才能产生美。首先,领导的家务事不要介入。

 

  《三国演义》里面只有一个人十全十美,就是赵云,但刘备并不喜欢他,升官时没有他,只有碰到麻烦事才找他,就是因为他介入刘备的家务事太深。干部如果介入领导的家务事,就会惹领导不高兴,其他的人也会愤愤不平。赵云先是长坂坡救阿斗,后是截江夺阿斗,多次保护刘备家小,身为刘备结拜兄弟的关羽、张飞会怎么想?

 

  其次,领导的喜好一定要尊重。比如说领导喜欢的颜色、口味等,这些东西完全是主观的,千万不要乱加评价,甚至反驳。

 

  案例:  聪明的秘书

 

  某老板非常喜欢蓝色,他要求办公室里的沙发套、窗帘等一律用蓝色的。但是老板娘特别喜欢红色,用其他的颜色她会很不高兴。怎么办?秘书可为难了,他总不能把老板和老板娘叫过来,说:"你们俩商量好了再告诉我结果。"秘书冥思苦想一阵,终于计上心来--做两套不就解决问题了。

 

  老板娘平时很少来老板的办公室,她不来的时候就用蓝色的;知道老板娘要来,就赶紧换红色的。

 

  一开始,老板很奇怪,问为什么要换。秘书说:"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只不过老板娘喜欢红色的,看到蓝色的会生气,你何必让她生气呢。"

 

  老板觉得秘书的做法反正无伤大雅,而且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老板娘终于知道了秘书的所作所为,也知道秘书夹在中间很难做,并没有怪他。人不能欺骗别人,但是可以造假,造假跟欺骗完全不同。很多事情都是事缓则圆,缓就是要顾及大家的情面,体谅每个人的立场,所以适当地走一些弯路,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中国人不太愿意解决问题。你不解决问题,永远只有一个问题;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中国人通常会化解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干戈为玉帛","化害为利"。

 

  遭遇问题,马上动脑筋,要想办法加以解决。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显得十分积极。然而,深一层思考,便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了,常常引发更多的问题,弄得大家越来越忙碌,并不合乎管理所要求的"省力化"。后遗症的严重性,想起来相当可怕。

 

  发现问题时,不妨先想想"不解决行吗"。如果不解决比较好,让大家的心思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面,比较容易对付,那就"明明能够解决,也要装迷糊,尽量拖延"。中国人常常提醒自己慎防"无以为继",极力控制自己不要开先例,其实最大的用意在防止后遗症的产生。

 

  领导为了集中下属的心思,使大家暂时凝聚在某些焦点上面,往往能解决却有意搁置。其实他心里有数,等待时机成熟时,才果断地快刀斩乱麻,显得更有智慧、更有魄力。这种方式,可以产生"增强员工信心"的效果。

 

  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也不要赶紧想办法解决。这时候先把问题抓出来,丢给干部去伤脑筋;同时让干部再丢给基层员工去想办法。问题由上面提出来,大家才会重视。交由下面去动脑筋,他们才不至过分理想化,不会因对问题的答案寄以太高的期望而导致失望。

 

领导当然有解决的方法,但是一说出来,就会引发大家的不满。因为讨价还价,已经成为成交前的必要动作。大家盼望经由不满意的表达来争取更为优厚的方式,使领导放出更大的利益,方便大家的操作。

 

有答案却不说出来,只是把问题丢给干部去研究,一方面表示领导重视干部,相信干部有能力;另一方面则考验下属如何应对,会不会站在领导立场,也替领导想一想。这种化解的方式,必须做到"合理"的地步,才能持续有效。否则干部会认为领导运用"借刀杀人"的计策,明明有腹案,故意不说出来,只想借他的口和笔,按照领导的意思表现在白纸黑字上面,让大家骂他、怪他,甚至把他看成马屁精,专门逢迎领导的旨意。

 

  领导把问题抛出来,让干部去设法解决。干部必须广征基层员工的意见,以免闭门造车,惹领导不高兴,基层员工也不谅解。所以领导不能够马上提问题,立即要答案,迫使干部敷衍了事,事后才后悔不止。领导提出问题,应该问一问干部,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够提供答案。干部自己会盘算,大概要费多少时间,以便充分沟通。给干部合理的操作时间,正是领导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最佳佐证,最能够让干部信服。

 

  职位越高越容易受领导猜疑

 

  距离领导太近,很容易遭到领导的猜疑。从领导的角度说,有这种心态十分正常。人心隔肚皮,谁敢保证自己亲信的人不会心怀不轨。而被领导的人看过很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当然也是心生恐惧,不敢不随时防备。

 

  上对下,要慎防"祸在所爱",以免被亲信害死。下对上,要慎防"触犯逆鳞",以免被上司整死。这样相互提防确实很累,但每个人都不得已而为之。

 

  这样的矛盾冲突在领导与高层主管之间更激烈。因为两者的关系最近,能力也相差无几,稍有不慎,高层主管就可能推翻领导的地位,取而代之。因此,领导在挑选高层主管的时候最谨慎。一般来说,领导希望找什么样的高层主管呢?我们今天受西方的影响,认为能力最重要,其实,在企业里没有能力却身居高位是很正常的现象。能力只是一个方面,领导的标准是,比自己强的不行,比自己弱的也不行。最好是,在领导面前高层主管很弱,领导不在时高层主管很强,这样的高层主管才是最厉害的。

 

  很多人好不容易升到高层主管,结果最后被领导赶走了,就是因为他们常常抢领导的风头。

 

  所以,身为高层主管,在领导面前,应该谨言慎行。中国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他们的处境,一不小心就会说错话,一说错话就损失惨重,而职位越高越输不起。所以,多听少说就是他们基本的保身之道。曹操在长江边横槊赋诗,他的下属刘馥指出诗中有不吉之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结果被曹操一槊刺死,这就是多嘴多舌的下场。

 

  职位越高的人,处境越危险。当公司发不出薪水来,基层的员工发全薪,高层主管只能发1/3。因为拖欠员工工资,员工马上就会离开,而高层主管不敢轻举妄动。员工随时可以找到相当的职位,但高层主管辞职后只有回家,很难找到同样的职位。

 

  会当高层主管的人,一看到公司发不出薪水来,就应主动要求减薪。这才是比较圆融的做法。因为你越是要求减薪,领导越不忍心不发给你。

 

  身为高层主管,还要取得领导的信任,这样领导才放心把权力交给你。

 

  如果领导信任你,就算有人说你存心不良,他也会不以为然。《三国演义》中有个小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

 

刘备兵败逃亡之时,他的儿子阿斗被困在乱军之中,赵云折回去救阿斗后,很多人就对刘备说,赵云见大势已去,投奔曹营了。刘备断然否定。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事实证明,赵云真的是忠贞不贰,没有辜负领导对他的信任。而一个干部能获得领导如此的信任,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夫唱妇随是配合之法

 

 

  中国式团队管理的关键在于把中国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引进到管理里面,必要时要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在这方面,领导与干部的配合非常重要。配合得好,无往不利;配合得不好,则两败俱伤。

 

  领导接受方法,干部拒绝理由

 

  我们的客户、供应商、员工等,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管理中国人,一定要把这个"理由"屏蔽掉,因为中国人是"理由专家",任何事都能找到理由,中国的史料非常丰富,随便一想就能想出很多先例可循。在这方面,领导者要以身作则,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将精力和时间花在"寻找方法把工作做好"上,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找理由推卸责任。

 

  不仅如此,在公司里面,还要树立一个很好的原则,就是不接受任何理由。如果领导者不听任何理由,那员工慢慢地知道找理由是无法逃避责任的,只好去找方法。当大家都去动脑筋、找方法时,这个团队就会无往而不利。

 

  但是不要由领导来拒绝员工的理由,任何事情由领导说出来其实是没什么效用的,而由干部说出来比较有效。所以中国的领导多半不直截了当地宣布什么,而通过干部的口来传达。当员工找理由的时候,领导不要表态,要由干部说:"我们是不听理由的,你不要用理由来烦领导。"然后领导说:"没关系,让他讲。"

 

  领导争当好人,干部甘当坏人

 

  在公司里,领导与干部要配合,由领导做好人,干部做坏人,这样团队才有朝气,凡事都让领导做坏人公司就完了。

 

  这个原则运用得好,会为公司带来很大利益。比如,当你的公司与客户讨价还价的时候,你不要出面,而是让干部说"丑话":"报告领导,我知道你跟他有很深的渊源,你们的交情很好,你一定会给他最低的价钱。但是,我们昨天晚上研究到凌晨5点,这个报价我们真的无法接受。"领导有难的时候,干部要挺身而出。然后领导再出面:"没有关系,我们是好兄弟,就算亏本我也要卖给他。"这时,对方一定会圆场:"不行啊,我怎么能让你亏本呢。"因为人与人都是互动的,你让他一尺,他让你一丈。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假定一个团队没有几个敢承担责任、敢做坏人的干部,这出戏是唱不起来的。

 

  案例:  年终奖的发放技巧

 

  一般公司到了年底都要发奖金。年终奖金的标准是谁来制定的?如果是老板来定标准,这个团队情况就很不妙,因为所有人都会骂老板:"你为什么不多发一点?这么小气!"发了奖金还挨骂,老板简直得不偿失。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到年底,老板应把所有的干部都召集起来,说:"我们还有一个月就要发年终奖金了,各位好好研究一下,我们要从优发放,不能亏待我们的员工。"具体的标准让他们去制定。等他们把研究结果报给老板的时候,老板说:"不行,太少了,要多发一点。"员工知道后,就会了解奖金的发放是经过干部慎重研究过的,而且老板尽量想多发一些,不管实际上发到手的有多少,他们都容易接受。一般情况下,领导不要出面,要通过干部去行使职权。如果干部惹起民愤,领导才需要出面安抚。但是要记住,好人难做,坏人则比较容易做,因为领导这个"好人"要保护一大群"坏人"。否则,干部"坏"一次,就被免职,久而久之,还有哪个干部愿意为领导出力?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就用过这个方法: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见《三国演义》第十七回)王垕可谓死得冤枉,谁让他遇人不淑。不过,在现实社会中,领导如此对待干部,迟早会自食其果。

 

  《三国演义》中还有个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去攻打张绣的时候,正逢麦熟之时,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老百姓听了,无不欢喜称颂。事有凑巧,曹操骑马过麦田的时候,马受惊疾驰,踏坏了一大片麦田。怎么办?曹操拿起刀来,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意思是说,我自己定的法律,没想到我自己却犯法,如果不按法令执行,如何服众?他手下的将领当然不会让他自裁,纷纷劝阻,曹操也只好"顺其民意",割发代首。

 

  曹操深知当老板的艺术,现代企业的老板应该适当学学曹操,遇到事情要先想着当好人而不是当坏人,这样会给干部留点空间。有的干部对我说:"我们老板为什么动作那么快呢?我们还来不及出来挡,他就冲在前面了,我们有什么办法啊?"而当老板的也会抱怨:"我的干部永远比我慢半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是老板自己造成的。


 

四、半推半就是受权之术

 

  领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授权

 

  关于领导的定义,中国人的与西方人的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定义是,无所不知、什么都不管的人就叫领导,即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才是好领导。什么都不管,最后什么都不知道,这种人完全被架空了,有名无实;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管,这种人只会将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凡事都要了解的人就不可能授权,因为一旦他没有全盘了解,就无法作决策。美国人权责合一,什么事都有直接负责的人。中国人负责又怎样?当一个公司所有的干部都勇于负责的时候,说明这家公司已经遭遇危机,甚至面临倒闭。这才是中国人看得长远的地方,公司不能垮,谁都不必负责任。

 

  中国人害怕授权,因为容易导致消息闭塞,影响决策的质量。领导无所不知,就不会出什么差错,但你绝对不能什么事都管,否则你的干部就无法行使职权。因为他们的想法不可能跟你完全一样,如果你插手他们的事务,他们为了符合你的要求,维护你的权威,会拼命揣度你的意思,最后他们没有办法做事情。所以,你的职责就是把公司里大大小小的问题汇总,转给应该处理的部门,然后再搜集反馈意见。这样公司才能有条不紊地发展。

 

  授权有很多不良后果:

 

  首先,干部太厉害,就会蒙蔽领导。

 

  中国人要想蒙蔽领导实在太简单了,把你的耳朵蒙起来,把你的眼睛遮起来,让你没有一个耳目。然后你重用谁,大家都打小报告,非把他干掉不可,这就很严重了。为什么领导到最后都很凄惨?他们大都是被信任的干部干掉的,要不然怎么叫"干部"呢。

 

  如果当领导当到什么都不知道的份儿上,你已经完全被架空了,人家就可以对你为所欲为。在刚开始时干部可能并不是为了蒙蔽你,也并不是为了中饱私囊,所以做得也很坦然,但是谋私利的现象很快就会出现。如此一来你还敢说随便授权吗?虽然讲起来很好听,但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其次,领导被架空,还得负责任。

 

  授权的另一个坏处是,干部把你的权力分割掉,你有名无实,出了事情还要负最后的责任。

 

  领导是法定代理人。大家出了什么过错要由领导负全责。法院只追究领导,而不会追究别人。

 

  再次,领导有责无权,非常不放心。

 

  领导在把权力分配出去以后,一旦发生什么事故,虽然完全与自己无关,还要承担最后的责任。这样一来,对于领导而言,授权后就会由有权无责变成有责无权。

 

  总裁的"裁"是什么意思?"裁"就是裁决的意思,就是他可以下决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叫做拍板定案。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人拍板定案,其他人不可以,如果是大家说了算,那天下就要大乱了。

 

  当然,某些事情也可以先斩后奏,但一定要奏,就是要让领导感觉到权力的存在。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将军天天要派人向朝廷报告打仗的状况,绝不能说今天我领兵出去,从此皇帝你就不要管我了。这样的将军迟早会因被怀疑谋反而被杀头的。

 

授权的坏处就在于受权的人刚开始还规规矩矩,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经不起诱惑与威胁,最后就会滥用职权。

 

  当然,授权也有如下好处:

 

  首先,凡事请示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员工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我们做工作是责任,不是权力。凡事都请示,只能说明这个人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员工完全听从于领导的指示来被动工作,只会使自己养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因此,在选人时一定要抓住重点。我们要的是负责任的人,而不是只会享受权利的人。

 

  其次,授权后各人尽责,既提高工作效率又降低成本。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他所著的《国富论》中对分工给工作效率带来的提高作了精妙的描述。一根针如果由一个手工匠制作,可能需要数月,但是如果由一批相互分工的手工匠合作生产,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分工、授权、各尽其职。

 

  再次,权责合一、责任分明。

 

  在分配责任之后再进行授权,可以实现权责合一。每个人都安心于本职工作,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能恪守职责。这样人人都会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干部受权时也要表现出不得已

 

  领导在授权之前,一定要选用合适的人选。一个人的忠诚度不仅看不见,而且还会改变。一个人本来很忠诚,但突然间会变得不忠诚了。其实所有的奸臣都是从忠臣变过来的,如果一个人额头上刻着"奸臣"两个字,他就没有变成奸臣的机会。事情往往是他一开始很忠诚,后来由于皇帝对他过于信任,最后他就慢慢变成了奸臣。

 

  一个人值不值得你信赖,既不需要看相,也不需要算生辰八字,那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信任来自考验。

 

  在进行授权时一定要提防,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叫警觉性。

 

  领导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授权的,因为他有很多顾虑,怕干部弄权、怕干部能力不够、怕干部……所以领导在授权时,心里通常是七上八下的。而干部在受权的时候也一定要有艺术,绝不能喜形于色,也不能表现出非我莫属的样子。

 

  让领导放心

 

  中国人的职位越高,越是会避免把话讲得很清楚,否则就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中国古代的皇帝往往说自己"君无戏言",也就是平日尽量少开口,要么就说得让大臣糊里糊涂,而一旦说要杀人,那就真杀人了。

 

  中国人的授权往往属于那种不明言的授权,干部一般不敢问领导:这件事情你到底授权到什么地步?那就是明摆着要夺领导的权。

 

  尽管我们总是各说各话,但是心里却都很清楚彼此的真实意思。领导说这件事授权给你,此时你应该说"我会随时向您汇报的",这样他就会很放心;假如领导说"我今天授权给你",你说"我知道的,我会在权限范围里面去运作",他就开始对你不放心了。

 

  干部也不愿意让领导看出他很想抓权。一个喜欢抓权的人迟早是要倒霉的。

 

  领导喜欢做事情的人,不喜欢抓权的人,只要你让领导知道你很想得到授权,基本上他不会授权给你。

 

  西方人讲企图心,就是只要我有这个企图,上面就会给我。但我们中国人却是,谁要我偏不会给谁,我专门给那些不要的人。

 

  中国人往往不会自告奋勇、一马当先,不会将很强的企图心露骨地表现出来。企图心隐含在人心里面,不应轻易暴露出来。这是一种文化,它既不是对错问题,也与奸诈没有关系。

 

  在中国要想得到权力就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原则一,你不要表示出来,而是要学会推。一推你就有权;一旦你表示出来,你就不可能获得授权。

 

  原则二,你不要与领导去抢夺权力。你是没有跟领导抢权的资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权力统统让给他,这样他就会分一点权给你。你越不要权,他越会放心授权;你表现得越好,他对你就越信任。

 

  原则三,这一点是最要紧的,即你要随时向他汇报。这样他就会很放心地授权给你。

 

学会做功臣

 

  干部受权后,要多向领导汇报,少向领导请示。干部要是凡事都向领导请示,他就会很紧张,因为他觉得你这是想要把责任退还给他。领导认为,你向他请示是不怀好意的--我向你请示什么,你决定了,你负责,我就没事了。所以不要认为,有事请示领导,他就高兴了。

 

  干部请示领导,实际上就是互相扯皮的过程。干部请示后,领导会含含糊糊地下个指示,然后两个人互相推诿:你请示领导,把责任推过去,他含糊其辞,又把责任推回来。其实两个人就是在推责任。

 

  实际上,领导多用势,而很少用权,因为用权就要决定,决定就要负责。而且领导也很少想到用权,因为权是有限的,一用就完,而拿在手里不用他就可以永远有权。

 

  中国的领导很会造势,你非听他的不可,但是最后事情却还是要由你来负责。真正有权的人并不会去用权,而是会把这个势造出来。

 

  干部受权后,不但要汇报,而且要及时汇报。"及时"这两个字很重要,但很多人却经常忽视这一问题。领导到你这儿来视察工作,你完全不当一回事,他心里会想:我到你这儿来是关心你,就是要你跟我汇报的,你却不把我当人看,那我还授权给你干吗?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上司交代下属一件新的工作,下属毫不推辞,马上接受。上司就会觉得这位下属的工作负荷太轻,下次再把新的工作交付给他。如果下属还不推脱,上司会继续给他增加新的工作,造成"软土深掘"的症状,对下属十分不利。万一工作做得不好,还会遭人议论:"什么事情都敢承担,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少能耐?"在同事眼中,这样的下属不是马屁精,存心讨好上司,便是爱出风头,为了表现不顾一切,反正都不受欢迎。

 

  稍微推辞一下,一方面表示自己并不是闲得没事做,专门等新差事;另一方面让上司明白自己不争功劳,以免增加上司的麻烦。然后利用这推辞的短暂时间,仔细想一想,这件新工作由自己来承担合适吗?会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会不会处理得不妥当?会不会让上司觉得原来自己一直在等待这样的工作,有什么不良的居心?若是认为有比自己更为合适的同事,便应该把新工作推给他;如果自己确实比较合适,便可以"当仁不让",承接下来。不"当仁",要礼让,免得做不好害了大家;苟当仁,便不让,再推下去就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大家。

 

  对于那些大家不想承担的工作,只要稍微推辞一下,便可以接受,否则有"存心让上司难堪"的嫌疑,或者变成"抬高自己的身份",那就更加不好。大家都希望承担的工作,应该多推辞几次,抱着"有人要做,我绝不争取;实在要我做,我才承接下来"的心态,以示君子坦荡荡,并无不良企图。

 

 

五、皆大欢喜是沟通之妙

 

  中国人的沟通特点

 

  在沟通方面,我们最重视圆满,也就是设法让每一个人都有面子。因为只要在沟通的时候,有人觉得没有面子,就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弹,制造很多问题,不但增加沟通的困难,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案例:  替对方着想的教务主任

 

  有一个学生带着家长来到学校,他们找到教务主任,投诉学校里某位老师不公平,给的分数不正确,要求改分数。教务主任听了以后,说:"当然可以改,谁有错都要改,不管他是不是老师,但是我劝你不要改。"家长问:"为什么?"教务主任说:"你坚持要改,那位老师心里肯定不高兴,以后他会专门找你儿子的麻烦,那时我又帮不上忙,受苦的还是你儿子。"那个家长说:"那我们不改好了。"教务主任说:"你们既然来了,就改吧。"结果家长溜之大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你一定要充分站在对方的立场讲话,才能有效果,这是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一种小技巧。

 

让一个人下不了台对你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挫折,这是我始终坚持的理念。中华文化的精神就是两个字,"和"与"合"。一个人能达到"和合"的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和合"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得过且过,但是为了负责,制造很多问题、增加很多困难的话,也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人就像莽张飞,有勇无谋的人不适合当领导,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必说。沟通要求圆满,首先要考虑其妥当性,再考虑其真实性。真实固然重要,若不妥当,再真实也可能使人受到伤害。妥当与否,实在很难说,所以不明言常常是沟通的基础,只有站在不明言的立场来把话说清楚,才不至于一开口就伤人。

 

对不同阶层的人,采取不一样的申诉方式,是伦理的因素,而不是势利的表现。圆满很不容易达成,却值得大家用心追求!

 

  中国人的沟通原则

 

  自从我们学了沟通以后,就变得无法沟通。西方人沟通时彼此都是很诚恳的,凡事都打开天窗说亮话,中国人却不会这样做。中国人的沟通可以用三句话概括,而这三句是外国人相当困惑的:

 

  第一句,"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外国人会觉得,你告诉我之后,我要不要告诉别人是我的事,你没理由管我。

 

  第二句,"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

 

  外国人认为,是你说的就是你说的,为什么怕人家知道呢?

 

  第三句,"如果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说'"。

 

  这是全世界都听不懂的话,外国人可能会被我们气死,但是我们就是这样做了几千年。

 

  我们何必去学外国人的沟通术,外国人永远也不明白中国人的沟通哲学,又怎能指导中国人怎样沟通呢?

 

  第一句话的含义是,我说的话,你相不相信,相信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转述,转述到什么地步,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不要赖在我的身上。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约束力,只是好意提醒你,你自己做主。

 

  第二句话的含义是,你如果决定要告诉别人,表示你已经充分明了、相信我所说的话,并且经过考虑,要告诉别人,这时候你所说的话,已经是你自己研判之后的资讯;而你所要告诉的对象,也是你自己所审慎选择、决定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所以不必再把我拉扯进去,说什么是我说的。

 

  第三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你一定要告诉某人,却又指名是我说的,鉴于这个对象根本不是我选定的,要说哪些话,说到什么程度,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因此我只有表态:我并没有说这些话,至少我不是这样说的,语气、用词都不相同。

 

  沟通,必须自己负起责任,才能赢得大家的信赖。老是引述他人的话,自己不负责任,并不是良好的态度。中国人所坚持的这三个沟通原则,不要从负面去扭曲它的本意,而应该从正面去理解它的真正用意。不引述自己不清楚的事情,说出来的话,自己负完全责任,不是很好吗?

 

  中国人的沟通艺术

 

  中国人的组织形式跟西方人的不一样,中国人的沟通方式跟西方人的也不一样,尤其是中国人的激励方式跟西方人的更不一样。你给美国人两千元钱奖金,他会很高兴,而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问别人有没有。外国人从来不管别人有没有,自己有就行了。中国人却不这样,别人也有的话,他会很生气。所以中国人的民族性必须纳入团队管理,才能管好中国人,否则的话你会焦头烂额。公司的奖励做不好,只有一个后果,拿到奖励的人不感谢你,没有拿到的人怨恨你,奖励一人就得罪很多人。西方人所谓的公平就是你有、我有、他也有;中国人认为,只要大家都有就是不公平。

 

  西方人非常单纯,对就对,错就错;中国人却讲"对有什么用"。在领导面前,你越"对",他越生气,因为他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干部可以在别人面前"对",但不能在领导面前"对",否则领导会感到没有面子。所以当领导的,对也骂,错也骂。

 

  案例:  不会挨打的儿子

 

  爸爸对儿子说:"这个礼拜六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儿子问:"看什么片?"爸爸有些不高兴:"看什么片,还要挑吗?要去就去,不去拉倒。"

 

  聪明的儿子应该这样回答爸爸:"好,我们一起看。"然后去问妈妈"看什么片",妈妈说:"看《小鬼当家》。"如果儿子看过了,也不要笨到直接说出来,而是应该说:"好,我们一起去看,不过我功课很多,看完后,你们先睡觉,我还要做作业。"妈妈问:"你那么多作业,干吗去看电影?""爸爸说去,我们就要去。"

 

  妈妈肯定会说:"你这孩子,我跟爸爸讲叫你不要去。"

 

  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挨打呢?凡是经常挨骂的干部,其实要自己检讨一下。领导的话永远是对的,你反对就是顶撞,盲从就是奴才。那应该怎么办?凡是领导说的,你就点头。过一段时间再来找领导说:"现在有问题,怎么办?"一个聪明的干部从来不去改变你的领导,而是让领导自己改。他自己改了,会感谢你;你强迫他改,他会干掉你。

 

  案例:  不同的沟通方式

 

  方式一:

 

  爸爸对儿子说:"今天下午我们去散散步吧。"

 

  儿子:"不行,我没有空。"

 

  爸爸很生气:"你没有空,那我就有空了?!我陪你散步,你竟然还说没有空……"方式二:

 

  爸爸对儿子说:"今天下午我们去散散步吧。"

 

  儿子:"好啊,等我把手头上的事忙完就陪你去。"

 

  爸爸:"那你还要忙多久?"

 

  儿子:"很快,还要四个小时就完了。"

 

  爸爸:"你那么忙,为什么还要陪我去?"

 

  儿子:"再忙也要陪爸爸。"

 

  爸爸:"傻孩子,工作要紧,散步随时可以去。"这就是会沟通的人,很多事情都要懂得如何应对,在企业中也常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当你的上司让你做一件你不情愿做的事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在案例中,两个儿子同样是忙,同样是不想散步,但是两种做法的结果却大不相同:第一种做法,爸爸肯定是生气地离开,心里责怪儿子不听话;第二种做法,爸爸虽然没达到目的,可是心里依旧很高兴,因为儿子很孝顺。道理是相通的,既推掉上司不合理的要求,又让上司感到你是个好员工,其实并不难。在沟通方面,领导要注意:

 

  第一,当干部的意见与你的意见相反时,他要是坚持,这个人就是死不认错,他要是见风转舵,这个人就非常可怕。当领导与干部发生矛盾时,要通过第三者解决,以避免双方发生争执。

 

  第二,领导只能骂干部,不能骂员工。员工做错事,领导不要直接去批评员工,而是让干部出面,然后领导再去抚慰员工。这样做,好像在出卖干部,其实不是,因为这是三个人的分工。领导直接骂员工对你是很不利的。因为中国人很会忍,但是忍无可忍的时候,很可能做出很不理智的事。西方人会当面反驳你,中国人不会,但是会背后修理你。

 

  在沟通方面,干部要注意:

 

  第一,领导最不喜欢随便开口要承担责任的干部,他们比较喜欢发生事情能够真正承担责任的人,而不是用嘴说的人。干部如果讲这种话,常常使得领导又好气又好笑,感到很为难。干部不要总说类似的话,真正碰到事情去直接负责就好了。

 

第二,领导很讨厌干部越权。职位越低的人,越不在乎越权,因为他没有权。可是领导是很怕越权的,他宁可干部失职,也不愿他们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