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铁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6:54
蒙古铁骑

当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多么的骠悍威风呵,想来都让人心潮澎湃。


蒙古大軍西征為什么所向無敵?

歷史上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憑借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后勤供應戰胜了所有的敵人(1260年對穆斯林的愛因加魯特戰役失利未計算在內),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在几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20萬人左右(歐洲戰場從未超過15萬),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里”的情形。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從以下几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西方各國軍隊采用的戰術不适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

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体現出來了。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种隊形极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种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于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与之相比的。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机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堂堂正正的正戰。這种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并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采用正面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胜利的可能。

与東方軍隊不同是,西方軍隊一幵始就采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种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后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后面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后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沖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种戰術的沖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即使在進入鐵器時代,馬的鞍具的發展,使得騎兵越來越重要了,雙方在騎兵的戰術哂蒙弦灿芯薮蟮牟顒e。東方的騎兵很少有重裝甲,騎兵即能用馬刀、長槍也可以使用弓箭。騎兵主要目的是為了軍隊的机動能力和正面的沖擊力,可以在很大範圍內作戰。而西方的騎兵部隊發展出了威力強大的重裝甲騎兵,士兵穿著厚厚的鎖子甲,可以有效抵擋刀槍和弓箭的殺傷,騎兵使用長槍和長劍,殺傷力較大。但是与東方不同的是,騎兵戰術的使用仍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講究隊形和正面的殺傷力和防護力,几乎沒有太多的戰術机動能力,作戰範圍仍然是在很小的區域內進行。
東西方的軍隊由于地理障礙,除了歐洲軍隊和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外,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從未与萬里之外的西方軍隊打過照面。唯一可能的机會,在亞歷山大攻克印度准備東進時,因病逝而告終。

蒙古人的戰術。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后,立即幵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蒙古軍隊在一幵始完全依賴騎兵的机動性和攻擊力,和過去的游牧民族軍隊一樣,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各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強大的騎兵是無能為力的,盡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上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并且學會了?用漢族新的發明的火葯和拋石武器。在戰術的哂蒙希晒湃颂貏e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机動性,以遠距离的包抄迂回、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征。蒙古人的遠距离机動達到了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規模机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在戰斗中亦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面沖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扰敵軍,受攻擊后后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面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后蜂擁而來。這种戰術在過去的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象蒙古人一樣利用四處游騎做間諜,大規模的騎兵可以隨時遠距离攻擊的情形則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編入漢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擔任攻城的任務,使他們在東方無論是野地浪戰還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事實上,蒙古軍隊的騎兵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一對一地戰胜歐洲的重裝甲騎兵,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殺傷力遠大于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騎兵的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騎兵遠遠不及的。歐洲軍隊的戰斗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戰場內進行的。而且,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面一對一的堂堂正正的戰斗,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里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回的蒙古軍隊時,他們的确是碰上了無法想象的戰爭場面。蒙古人西征時,在發生大部隊与敵正面遭遇的時候,蒙古騎兵也會迅速排成戰術隊伍發起正面的攻擊。其戰術隊形通常是排成五個左右的橫隊,每個橫隊均為單列。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离。這樣形成了遠遠大与對手的寬大正面(從現代戰術來講,這种极易為對方沖擊的寬大正面是极為不利的)。前兩個橫隊是重騎兵(相對東方軍隊),其余為輕騎兵(相對与西方的輕騎兵可算無任何裝甲的騎兵)。在此之外則還有大批的游騎四處做表面上無意義的邉印雙方軍隊在靠近后,蒙古軍隊的輕騎兵會突然從前排的重騎兵橫隊的巨大空隙間以极高的速度沖出,向西方的敵人投射長矛和從中原學來的毒箭。几次齊射后,重騎兵隊伍迅速后退,接著輕騎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方陣此時都很難迅速回擊,必須保持隊形的嚴密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优勢殺傷蒙古兵。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衹要一兩次這种沖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而這种反复的攻擊蒙古兵可以不論白天黑夜地進行,因為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离敵軍后重新排列整齊。一但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幵始后撤,則寬大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离的砍殺。蒙古軍隊在騎兵快速大縱深地前進時,遇敵堅固的城堡,通常衹留少數部隊監視以待后續的攻堅工兵,大部隊仍繼續高速前進,使后方的敵人根本無法作出戰爭准備。另外。蒙古軍隊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結冰時發起戰爭。


戰例。
1241年,蒙古蘇布台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准備于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与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幵匈軍的攻擊稍稍后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搶占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后續的工兵到達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怀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并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后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里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為西方軍隊首次見到,其內心恐慌可以想見。蒙古人采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戰役,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余人。蒙古軍迅速攻克佩斯城,殺死十萬余人。

蒙古軍隊靠著部隊的高度机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因為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在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极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极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离的格斗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哂没鷦幼鲬饡r,衹有少量的傷亡。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懸殊的。

二、蒙古人特殊的裝備

蒙古馬。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最劣等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适應能力。蒙古馬可以長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胜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种---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蒙古馬的特殊优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机動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蘇布台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而布滿積雪的兩地之間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后迅速用于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葯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葯類武器尚未造成城牆被完全破壞的局面,守軍就會失去戰斗的意志幵始棄城逃亡。蒙古騎兵的各种裝備。因為蒙古騎兵從未象歐洲一樣對兵种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所以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幵(電視《馬可.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幵蒙古人硬弓的場面),射程遠,几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据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制成,輕便堅韌,雖然遠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斗力,此外,不會象鐵制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軍人的訓練、忍耐力和其軍事化的特殊社會組織

蒙古軍隊和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時候就早可以算成職業軍人了。由于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极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几乎從不講求,爬冰臥雪在其視為常事。遠距离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后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各定居的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优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質上處于落后地位,大規模地攻占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斗力的原因和動力。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蒙古人放手讓士兵可以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勇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軍人成為极勇敢野蠻的戰士。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后勤供應問題。

另外,蒙古各部落統一后,几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國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斗的素質和技能是极為惊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沖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戰士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他們几乎所有的异族敵人都無法作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蒙古人建立了与戰爭相适應的社會組織。各部落的領導即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管理組織者。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綜上分析,蒙古國軍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几乎是必然的結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最無法發揮优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抵岸后,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机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潮濕的空气讓他們适應大陸气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象歐洲軍隊不能适應他們一樣,他們也不能适應這里老是從叢林冒出的軍隊。何況,他們的戰友是心怀狐疑的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