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社历任社长总编副社长副总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5:53

报社历任领导

历任社长:萧英智、孙延祜、李东东、马役军

历任总编辑:萧英智、李东东、马役军

历任副社长、副总编辑:谭志君、陈廉、毕靖、李林河、王晓同、王清宪、王洪、傅桃生、张来民、王汉民、白俭成、高富元

报社现任领导班子成员:王汉民、高富元、傅桃生

中国改革报社十年大事记(1993-2003) 1993   1993 年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创办《中国改革报》的设想,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支持。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改革报》题写报名。
  1993 年 11 月 8 日 ,《中国改革报》试刊号出版。
  1993 年 12 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为试刊号《中国改革报》题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办好中国改革报 ;
  1993 年 12 月 20 日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的李铁映同志为本报题词:努力办好中国改革报,为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 1994   1994 年 1 月 12 日 ,创刊号出版,配有英语导读。一版发表了李铁映同志的文章:《祝贺和希望》。
   1994 年 1 月 18 日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为本报欣然命笔:努力办好中国改革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1994 年 3 月 1 日 ,《中国改革报》由每周三出版改为每周二、五出版。
   1994 年 4 月 18 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改革报》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报纸。中国改革报成为第 5 家具有此资格的报纸。
   1994 年 7 月,中国改革报驻浙江记者站成立。此后 10 年间,陕西、河北、四川、广西、安徽、福建、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新疆、广东、天津、江苏、山西、云南、贵州、上海、重庆、内蒙古、深圳、江西、甘肃、黑龙江、青海、大连、宁波等记者站相继成立。
   1994 年 8 月 2 日 ,一版刊出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的文章“要把贯彻《公司法》当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事来抓”。文章指出,企业管理人员要带头学好,转变观念;抓好转换经营机制、产权体制改革基础工作;抓紧制定配套法规,清理现有公司。 1995   1995 年 3 月 3 日 ,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王仕元、秘书长邵秉仁主持召开关于如何进一步办好《中国改革报》的座谈会,并传达了李铁映同志对报社的三点要求:办出点特色;发行量再增加一点;尽量不添麻烦。王仕元认为,报纸创刊一年来,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创出了牌子;站住了脚跟。 1996   1996 年 2 月 16 日 ,本报举办
   1996 年新春作者读者座谈会;新春佳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在本报一版发表《新春寄语》,向全国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的同志致以节日祝贺。
   1996 年 4 月 5 日 ,本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联合召开“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一些国家在经济转轨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研讨。
   1996 年 12 月 28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为本报改版题词:高扬改革的旗帜,办好中国改革报。 1997   1997 年 1 月 1 日 ,本报由每周出二期改为每周出五期,以增加信息量,提高时效性,进一步强化了对改革的报道。
   1997 年 3 月 24 日 ,本报头版刊发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在全国体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系列报道):《改革焕发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青春和活力》;《把握经济工作重点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做好
  1997 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要到位机构要加强》。
  1997 年 7 月 7 日 ,本报刊发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系列报道:之一《重庆:一手抓放权,一手抓放“小”;武汉:存量盘活,老基地重兴》;之二《兰州:商贸中心三年见端倪;漯河:企改不搞“一刀切”》;之三《天津:先行之后促稳定;荆州:推进农业产业化》;之四《常州:资本聚向优势企业》;之五《唐山:把企业家推向市场》;之六《哈尔滨:“放活”区县工业》;之七《绵阳:就业能进能出,失业集中托管》;之八《广州:钱从市场来,人向市场去》。本组报道对城市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1997 年 8 月 2 日 ,本报《壹周证券研究》创刊,每周六出版。此周刊最高发行量超过 10 万份。每期对开 16 版  24 版,全国 20 个城市同时印刷。
  1997 年 10 月 11 日 ,本报邀请在京部分专家、学者和新闻界同仁召开座谈会,商讨如何加强本报评论工作。
  1997 年 10 月 14 日 ,本报发表部分经济学家研讨十五大以后民营经济发展趋势的专题文章:《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新的春天来到了》。
  1997 年 10 月 22 日 ,本报组织召开“学习十五大精神 、 搞好改革宣传”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及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张皓若,王东进、邵秉仁、副秘书长彭森、李东东等领导参加了座谈会。
  1997 年 10 月 28 日 至 31 日,本报在北京举行了“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
  1997 年 11 月 4 日 ,本报一版开辟言论栏目《说方道圆》,意在给普通人一个“说句心里话”的地方,充分体现社会性和群众性的办报思想。
  1997 年 10 月 22 日 ,本报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做好经济体制改革宣传工作”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的李铁映同志(前排中)出席会议并作重要指示。会后,他又深入采编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
  1997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的张皓若同志在报社参加座谈会,对做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8   1998 年 1 月份本报进行了周刊化改造。
   1998 年 1 月 7 日 ,本报《理论周刊》刊发刘国光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经济。
   1998 年 3 月 24 日 ,针对亚洲当时出现的金融危机,本报在头条位置发表了专家文章:《防止金融危机的十二条对策》。文章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教训,提出了用市场调节资源、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增强企业资本的流动性以及采取灵活与稳定性相结合的汇率等对策。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
   1998 年 4 月本报一版开辟了“深化改革系列访谈”专栏,对我国改革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1998 年 5 月 22 日 ,本报开辟了“减负为何就这么难”系列述评。系列报道对企业负担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为纪念改革开放 20 周年,从
   1998 年 9 月开始本报推出了系列纪念专栏。 9 月 11 日 ,一版推出了“邓小平理论与实践成果回顾———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 周年”专栏; 10 月 1 日 ,在头版头条推出了“老照片说新话———纪念改革开放 20 周年专栏”,专栏依据时间顺序,撷取了 20 年间摄入镜头的带有标志性的事件。栏目推出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主管部门给予了好评。同时,本报理论周刊在五版也推出了“回首改革开放 20 周年”的专栏,首篇发表了于光远的署名文章:《还是小平同志站得高看得远》,文章产生了很大反响; 12 月 9 日 ,本报全文发表了李铁映的纪念文章《伟大的实践、成功的经验———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20 周年》。从 12 月 11 日 开始,一版推出了“二十年的跨越”系列报道; 12 月 15 日 ,本报全文发表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提供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事记》。 6 月 30 日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本报 7 月 1 日 头条发表了通知全文。
   1998 年 12 月 28 日 ,本报推出了年终专稿:“改革在九八”系列报道。
   1998 年,温家宝批转本报稿件。
   1998 年 10 月 1 日 ,本报理论周刊举办了“理论界庆祝建国 50 周年”征文活动,第一篇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伟的署名文章  《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突破性发展》,从理论的高度对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作了深度阐述。
   1998 年度,本报副总编缉王清宪在“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评比中,获得提名奖。 1999   1999 年 1 月 5 日 ,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 周年之际,本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全文发表万里同志的两篇文章,一篇是 1979 年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在省委常委会上主张推进包产到户实验的讲话  《应当让山南进行包产到户的试验》;另一篇是
   1992 年时任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谈话记录  《包产到户救了中国也救了社会主义》,主要讲了如何认识包产到户的意义。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1999 年初,江泽民在西安召开的西北五省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阐发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思路和战略,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   本报从
  1999 年初把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 2 月份理论周刊陆续发表了原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韩俊关于“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系列访谈,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剖析。   从
  1999 年 3 月 5 日 开始,本报推出了“从改革的视角看问题系列述评”。共发表了 10 篇文章。这组述评文章围绕当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改革的角度在分析其成因、症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措施和建议。   从
  1999 年 5 月 18 日 开始,本报在一版位置推出了“积极扩大内需,教育怎样有所作为”专栏,文章围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经济发展等内容展开了讨论。   为配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宣传,本报从
  1999 年 8 月 17 日起 ,开辟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实现三年脱困”的系列报道专栏。所发表的 25 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重点报道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思路。   为了充分展示建国 50 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本报从
  1999 年 8 月 18 日起 推出了“新中国 50 年成就”系列报道。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的舆论宣传,本报在
  1999 年 11 月 3 日 五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何炼成的署名文章  《西部大开发的八条建议》,这是中国新闻界较早报道有关西部大开发内容的文章。这篇文章从经济制度、资源开发、人才政策、及实施的重点工程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   为配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宣传,自
  1999 年 11 月 10 日起 ,本报推出了“我读四中全会决定”的系列文章。先后发表了学术界、企业界等讨论文章 18 篇。这组文章就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广泛而深刻地讨论。
  1999 年 12 月 20 日 ,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本报于当天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隆重地报道了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盛况。
  1999 年是改革热点频闪的一年。为了全面回顾一年来的改革热点,本报从 12 月 22 日起推出了“改革热点回眸”系列报道。本组报道从国企改革、市场消费、政府调控、农村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不同角度报道了
  1999 年度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政策和实践。 2000   2000 年本报与《中国改革》杂志社分离经营。   
   2000 年 4 月 18 日本报发表了原国务院体改办宏观经济司司长宋晓梧等撰写的文章:《加快医药体制改革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受到关注。 2001   2001 年 7 月 1 日 建党 80 周年前夕,本报组织全体党员和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到西柏坡接受党的优良传统教育。   
  2001 年 8 月 13 日 ,理论部开辟了“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专栏。首篇发表了卫兴华的文章:《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必须与时俱进》。 8 月 14 日 ,举行了社会主义和劳动价值理论研讨会。   
  2001 年 9 月 10 日 报纸试改版, 10 月 1 日 正式改版。改版后的报纸从形式上实现了彩色印刷,内容强化了即时社会新闻、突发事件报道,增强了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改革政策报道等。   
  2000 年至
  2001 年间,原国务院体改办主任刘仲黎、王歧山两任领导先后来报社视察。   
  2001 年 11 月 22 日 ,原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潘岳到报社检查指导工作。
  2001 年 1 月,时任国务院体改办党组书记、主任的王岐山同志到本报视察并指导工作。图为王岐山同志在报社职工大会上讲话。 2002   2002 年 4 月 12 日 ,报社主要领导交接。马役军同志接任本报社长兼总编辑;原社长兼总编辑李东东调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2002 年 6 月 26 日本报进行试改版, 7 月 15 正式改版,这次改版提出,以改革的思路、以创新的实践办好每一天的中国改革报。   
  2002 年 11 月 14 日 ,中共十六大代表、原国务院体改办党组书记、主任王歧山在本报头版头条发表署名文章:《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突破》。   
  2002 年 4 月 1 日 至 10 日,报社派出数名记者深入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份 10 余个乡镇进行了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采访。从 4 月 16 日 至 5 月 17 日 开设专栏,发表“农民、农业、农村———来自冀鲁皖 10 乡镇的调查报告”。相关主管部门在
  2002 年 6 月 12 日 《新闻阅评》中给予了点评。评论认为,中国改革报的“三农”问题调查报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出路。“三农”问题始终是媒体应该给予特别关注的大问题,中国改革报抓住“三农”问题不放,派出记者大范围进行采访调查,作出系列报道,反映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2002 年 4 月开始,本报理论版推出了系列文章。开辟《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专栏,对劳动价值论课题进行了探讨,该系列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   
  2002 年 4 月 8 日 ,本报发表《对药品招标采购改革的新闻调查》,对药品招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报道。   
  2002 年 5 月 13 日 ,针对我国两次空难而引发的航空保险理赔问题,开辟《空难理赔与商业保险》专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2002 年 8 月 8 日 开辟《高收入群体偷税漏税现象解剖》栏目,对管理机制的漏洞、监管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002 年 11 月,本报编辑部迁址三元桥霞光里5号,同时对采编系统进行平面网络化改造。   
  2002 年 12 月 2 日 ,在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周年之际,本报开辟了《加入世贸组织周年回眸》专栏,回顾了一年来各地各行业积极应对加入世贸后的挑战的体会和做法。   
  2002 年 12 月 25 日 ,原体改办机关党委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本报选出的 8 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他们是马役军、王淼、叶青、任春、杜连义、李长修、张文良、葛洪才(以姓氏笔画为序)。 ———在
  2002 年第四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评选中,本报记者高弘杰以五幅新闻摄影佳作和两篇摄影论文获得该项银奖。 2003   2003 年 1 月 1 日 ,社长兼总编辑马役军发表了《中国改革报会与你同行》的新年致读者的文章。文章对中国改革报的办报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简单的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做法,把相对的新闻时效性与必要的改革新闻对读者的实用性、和对改革发展事业的服务性结合起来,通过实现改革新闻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更好地体现报纸的可读性。逐步把中国改革报办成能够被领导、研究、关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人士认可的、有用的、好看的报纸。”
  2003 年 1 月 20 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就劳动价值论在本报理论周刊上发表看法: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李铁映根据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我国和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历次有关劳动价值论讨论以及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2003 年 2 月 24 日 , 5 版头条报道了原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课题组的文章:《改革产权制度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文章提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若干突出问题都在直接或间接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有关。
  2003 年 2 月 17 日 至 4 月 21 日 ,理论周刊开辟了“十六大的改革新突破发展新思路”专栏。本组报道受到好评。
  2003 年 3 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中国改革报社随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并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
  2003 年 4 月 29 日 ,时代周刊头条发表了《江苏邳州建湖镇创建私企创建新模式》的文章。文章介绍了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经验体会。
  2003 年 6 月 6 日 ,为了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一手抗非典、一手抓经济”的“两手抓”指示精神,本报在一版及时推出了“同心协力抗非典、坚定不移抓经济”的系列报道。有效地配合了“非典”时期的舆论宣传。   
  2003 年 6 月 19 日 ,本报一版发表了本报专稿《抗击非典的三大制度优势》。文章认为,抗击非典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政府不仅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力,而且具有很高的行政效率。文章发表当天即被国内重要媒体转载,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   
  2003 年 9 月 22 日 ,本报实行编辑部改革,版面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报纸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2003 年 9 月,本报投资对排版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排版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为配合我国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宣传,本报于
  2003 年 9 月 22 日 推出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言献策》系列报道,对这一战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2003 年 11 月 10 日 ,本报理论周刊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 25 周年》专栏,系统回顾了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受到各界的关注。   
  2003 年,国家发改委授予本报“非典时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03 年,中国改革报社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到报社听取社委会的工作汇报,并对报社工作提出了要求。
中国改革报社历任社长总编副社长副总编 山西日报社历任社长、总编辑简历(图)史纪言 误传“金庸去世”《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辞职 误传“金庸去世” 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下课(图)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orz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北京日报社社长: 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经济观察网》前副总编谈共同发表敦促加快户籍改革社论风波始末 - 过眼烟云 - 半岛博客 副总编为啥丢了饭碗 四川一报社前总编被挑断脚筋 后台主使落网(图) 叫你报!河北报社女总编遭报复殴打受重伤 中共历任领导人及中国历任国家主席 中国历任国家主席 中国国务院历任副总理 中华网论坛十周年--动机?!评十三家报社联手逼宫户籍制度改革--网友影响中国--全国最大社... 新华社副总编披露温家宝致信更正发言错误细节 民国时 中央日报副总编跟宋美龄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