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十大兵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59:50

改变世界的十大兵书

一、《孙子兵法》,时间:约公元前512年,作者:孙武(中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

   一部2500多年前的兵书,至今仍然在不停地被世人解读和学习,其影响力不局限于诞生地而是辐射至整个世界,其生命力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渗透至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这部兵书就是中国春秋时代军事思想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内容共13篇,包括计篇、作战、谋攻、形篇、势篇、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书中探讨了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种种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以朴素的哲学辩证思维研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逻辑缜密,常读常新。
  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吴国将军、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军大破楚国军队,占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
  
二、《战争论》,时间:1832~1837,作者:克劳塞维茨(德国)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全书60余万字,分3卷8篇,分别论述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进攻与防御和战争计划等。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三、《制空权》,时间:1921年,作者:杜黑(意大利)

   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杜黑
  1916年冬季的一天,在意大利军事监狱的一所牢房里,一位年近50岁的军人身披一件没有军衔的绿黄色军大衣,陷于深深的沉思。他百思不解:为了军队减少伤亡,取得胜利,向上司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什么过错,为什么要判我一年监禁?
  这个军人就是杜黑。此人思想敏锐,知识面广,对新事物十分感兴趣。还在飞机问世不久他就判定:“天空即将成为新的作战空间。现在人们都在强调制海权。但不久就会看到,制空权比制海权更重要。”此后 ,身为陆军军官的杜黑开始潜心研究空中力量的使用。1916年,他用自己的新军事思想,激烈批评陆军部战略指导错误和陆军司令无能,建议统帅部建立轰炸机部队,轰炸敌人的后方,摧毁敌对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建议却为他带来了牢狱之灾,陆军军事法庭判处他一年监禁并勒令退役。
  身陷囹图的杜黑并没有气馁,仍在思考空中作战的理论问题,他相信总有一天他的理论会被承认的。
  这一天终于来了。1917年,意军在卡波雷托战役中遭到惨败,全国震惊。政府下令对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当年杜黑对陆军部的建议和批评是正确的,于是决定恢复杜黑的名誉,并任命他为航空处主任。从此,杜黑如鱼得水,致力于空中作战理论的研究。
  1921年,杜黑出版了他“制空权理论四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制空权》。在这部著作中,他开宗明义:“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他认为,未来将有三个而不是两个战场,原来控制陆地和海上战场的军人,必须学会防御空中攻击,懂得掌握制空权。他第一次给制空权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制空权是指这样一个态势,即我们自己能在敌人面前飞行,而敌人则不能这样做。”他指出,获得制空权就意味着胜利,反之在空中被击败就是最终失败。
  
  如何夺取制空权呢?他认为,陆地和海洋上面的天空是一个不可侵害的整体,在这个整体空间活动的航空兵是不能从属于陆海军的,因此必须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看出能在新战场上作战的一个实体。独立空军建立后,必须通过空中进攻才能充分发挥飞机的独特性能,夺取制空权。
  
  制空权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杜黑制空权理论问世后很快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空军建设的圭臬。尽管由于杜黑缺乏实践,他的理论有很大的预测性、主观性和片面性,但它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人们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并誉苦黑为“战略空军之父”。
  
四、《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时间:1890年,作者:马汉(美国)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马汉
  马汉一生致力于海军战略理论研究和著述,共留下专著二十多部和论文130多篇。《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是1890年出版的,它是马汉海权论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是海权论三部曲之第一部,也是马汉海权论的奠基之作。
  书中,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他认为,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力量。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在美国再版32次,几乎被所有欧洲国家翻译出版。英国的评论家把这本书看作为他们的军官和政治活动家应遵循的原则的说明。德国皇帝命令将此书的译本放在他的新海军的每条舰船的舱室里供军官阅读。日本政府特别命令将本书的译本分发给陆、海军军官、政治领袖和学校。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称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美国的军事院校和军事理论研究机构均把本书列为必修的课程。 
  因此,海权论不仅成为美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对西方国家和前苏联的海军建设和海军战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装甲战》,时间:1932年,作者:富勒(英国)
  缺乏工业、制造能力和机动车辆的国家将无力抗击外国的入侵。——富勒
  英国人富勒于1932年发表。这本书是关于机械化战争理论的代表,被奉为“机械化战争的圣经”。
  富勒认为,未来战争主要是机械化战争;未来的军队不应由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而应由摩托化游击部队、第一线机械化部队和第二线非装甲部队组成;目标、进攻、集中、节约兵力、机动、突然性、安全和协同、简明仍是进行机械化战争的基本原则,但更要注意用瓦解敌人士气的方式来取代军事力量摧毁敌人的方式;进攻是机械化战争的主要样式等。
  最早对富勒的思想感兴趣的是德国人。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甚至能大段背诵《装甲战》中的内容。在富勒提出“瘫痪战”、“纵深战”、和“合成部队”理论的指导下,德国人开始了大规模使用装甲力量进行突击作战。在1939年至1941年的欧洲,涂着铁十字标记的坦克和装甲车集群在“容克死神”的配合下,像黑夜里的闪电一样流畅,突破―合围―再突破―再合围,一次次催垮对手的战斗意志。古德里安、隆美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辉煌的名字都与《装甲战》紧密联系在一起。
  直到今天,整个世界的陆军装备体制,仍在遵循富勒当年的规划。
  
六、《战争艺术概论》,时间:1838年,作者:若米尼
  战争艺术是永远存在着,尤其是战略,不论在恺撒时代,还是在拿破仑时代,都是一样的。——若米尼
  若米尼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是瑞士人,一生却主要为两个敌对的大国——法国和俄国效劳;他虽然连初级步兵学校都未进过,但却成为西方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却得到了拿破仑的赏识并被俄军授予上将军衔;他撰写的军事巨著《战争艺术概论》被欧美各国普遍列为权威性军事教材,曾是美国内战南北两军军官们囊中的必备读物。
  《战争艺术概论》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根据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战争基本远离,提出了很多当时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原则、方法和形式。
  该书涉及的范围很广,关于战争问题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
  对战争史的研究是战争艺术原理的唯一理论基础;
  战争远非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出令人恐怖、充满激情的戏剧,是一种艺术;
  战争的确有几条为数不多的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
  全部战争的钥锁在于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军一翼或一点;
   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而大战术和战术则是进行交战和战斗的艺术;
  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
  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坚决把主动力投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翼侧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进行闪电突击;
  当不可能从敌翼侧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敌孤立分割成几部,然后予以各个击破;
  初战获胜后,应适时转入坚决连续的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人。
  《战争艺术概论》一书问世迄今,虽已过一个多世纪,但仍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而深过错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该书以战争实践为基础,在不少问题上强调理论重要,实践更重要;学问不在于博,而在于精;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兵力;正确认识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的关系;根据情况运用战争艺术原则;战争绝不是数学行动;反对绝对论,承认相对论;攻防可以互相转化;依据情况修正作战计划;精神力量能产生物质效应;对群众的意见既重视,又不依赖。凡此种种,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辩证法的思想。
  
七、《制胜的科学》,时间:1796年,作者:苏沃洛夫(俄国)
  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苏沃洛夫
  《制胜的科学》是俄国伟大军事统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1729—1800)积多年作战和训练的经验撰写的一部军事名著,集中反映了十八世纪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曾对欧洲和后来苏联的军事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整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是供长官用的,主要是阐述苏沃洛夫的训练方法。第二部分是向士兵口授必需的知识,其中包括军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在不同作战情况下如何进行战斗的指示。
  其主要思想观点是:
  1、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把人置于优先位置来考虑,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使每个士兵确信自己有力量,勇敢向前。士兵这一名称理当包含军队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级的将军,下至最低层的火枪兵、骑兵和步兵,这些人无例外地都要经受严格的训练。要使士兵成为本领高超的战士,成为自己祖国的可靠卫士,就应该懂得如何训练,如何作战。为此,应该让部队通过演练来熟悉战争中的各种现象,这些演练又必须非常接近于实战,这样,士兵就会把真正的战争看成不过是演习而已。“训练从难,征战易。训练从易,征战难”。而军人服从命令是保持秩序井然的基础,军队的坚强指挥是建立在服从命令的基础之上的,故服从应该是绝对的,任何下属对上级的命令不仅不得争辩,就连议论也不许可。
  2、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无论是对不设防的野外,还是设防的城堡,都要坚决进行进攻。“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只有的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
  3、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观察的实质是要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快速是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军队为及时赶赴前沿阵地或占领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必须善于以急行军的速度赶路。从这层意思上说,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猛攻的表现是在敌人聚集兵力和准备抵抗之前发动进攻,而猛烈攻击是战斗中的主要形式。在战争决定胜负的关头,用强有力的火力和刺刀突击,狠打猛追。
  4、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集中兵力兵器于决定性的方向上,分批消灭敌人,而不要把部队分散布成警戒线。
  5、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固定原则,一切都要根据敌方特点,以及难以预料和变化多端的条件而定。如:用线式纵队打击正规部队,用方阵对付异教徒,都是适例。在注重进攻的同时,在个别情况下也可采取防御,为保存兵力避难优势敌人的突击而实施必要的退却也是完全可行的。
  《制胜的科学》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制胜的科学》与其作者的名字一起,受到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的广泛注意。
  
八、《论持久战》,时间:1938年,作者:毛泽东(中国)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
  毛泽东认为,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其实,论持久战这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现在再重读会发现,《论持久战》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情况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九、《战略论:间接路线》,时间:1941年,作者:利德尔·哈特(英国)
  如果获胜的国家自己也遭到惨重的损失,战后弄得精疲力竭,那么,即使获得最具有决定性的胜利,实际上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利德尔·哈特
  利德尔·哈特(1895-1970),英国军事理论家。参加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上尉军衔。战后,因伤病从军中退役,从事军事写作。先后在报社任军事记者、军事专栏评论员。1937年出任英国陆军大臣军事顾问。
  他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曾与富勒等人一起提出了坦克、机械化步兵和飞机联合作战的现代战争原理。他一生著述颇丰,共写下了30多部军事著作和大量论文。其主要著作有《战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在《战略论》一书中,他总结了从古希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近30次战争,280多场战役,提出了“间接路线”战略理论。其要点是:
  一、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艺术,它所研究的不仅限于兵力的调动,而且要考虑调动的结果。
  二、战略的成功取决于对“目的”和“手段”的正确算计、结合和正确运用。战略的目的在于破坏敌人的稳定性,战斗只是达成战略目的的手段之一。最完美的战略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达到目的的战略”。
  三、破坏敌人的稳定性的方法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选择抵抗力量最小的路线对敌人实行迂回或前出到敌人后方要比对敌人实行正面进攻更利于破坏敌人的稳定性。真正的间接路线必须同时考虑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四、战略分为战略和大战略两个层次。大战略的目的在于调节或指导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所有资源以求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所以更应该重视整体力量,即财政、外交、商业和道义上的压力。战略则是大战略在较低阶段的运用,只限于研究与战争相关的各种问题。
  五、作战的最基本原则是分散敌人兵力和集中己方兵力,或者说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方法是己方分散,引起敌人分散,然后才是自己集中。
  六、战争有八条原则。一是“根据自己的手段来选择目标。”二是“时刻记住你的目标。”三是“选择一条敌人最想不到的行动路线。”四是“沿着抵抗力量最小的路线行动。”五是“选择一条可以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路线。”六是“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七是“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实力去实行进攻。”八是“当一次尝试失利后,不要沿同一路线和采取原来部署再次发动攻击”。
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开篇中还大段引述中国古代兵学家孙武的格言,可见他的“间接路线”战略深受孙武影响,反应了西方军事理论向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兵学的靠拢。
  
十、《绝对武器》,时间:1946年,作者:伯纳德·布罗迪(美)
  原子弹是一种“绝对武器”,它不仅具有史无前例的巨大摧毁力,而且对传统作战方式和国防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伯纳德·布罗迪
  《绝对武器》是美国早期核战略理论的代表作之一。由美国著名军事理论家伯纳德·布罗迪所编,内容包括编者最早发表于耶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1945年秋季出版的第18号不定期刊物上的《原子弹与美国的安全》一文,以及他在耶鲁大学的同事沃尔福斯、福克斯等人论述核武器政治含义的几篇文章。
  该书系统论述了核战争的战略理论,阐述了相互威慑理论的原则。后来,这一理论曾一度被作为美国的核战略原则。其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核武器的问世打破了人类武器的发展规律――从前,每种进攻性的武器出现不久,就会有相应的有效防御手段。而核武器则不同,迄今为止,人类还未找到有效的防御手段。
  其次,核武器建立了一个武器与战争关系的怪圈――人类研制武器本来就是为了战争时使用,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使得其所有者不敢轻易使用――所以,各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是为了战时,敌人顾忌到自己的核反击能力而不对自己使用核武器。
  第三,核武器改变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核武器诞生之前,人们都认可克劳塞维茨关于“军事是政治的延续”的说法,但核武器诞生之后,大规模和战争根本不能用于实现政治目标――双方甚至整个地球都毁灭了。
  尽管不至于像“制海权”与马汉,“制空权”与杜黑那样言必称之的程度,但是布罗迪在核武器控制与核战争理论方面的建树,是有目共睹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核战争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理论深度与广度上超过《绝对武器》者如凤毛麟角,少数与《绝对武器》齐名的著作,也无不以布罗迪的理论为基础。直到今天,从各国进行核军控谈判和已达成的协议来看,布罗迪的理论在其中的影响随处可见。


影响世界格局的军事名著
在世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战争难以计数,留下的军事著作也难以计数,但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有数的。下面所介绍的十本军事著作,是由国家评论杂志主办的2000年来世界十大军事名著活动中的上榜作品。这十本军事著作,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兵学圣典”

  ——孙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兵学圣典”。作者孙武,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大约与孔于(前551年—— 前479年)同时而略晚。孙武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亲历数次战争,戎马生涯长达30年,并撰写了适应当时历史要求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有13篇,共6100余字,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兵书。它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深刻的谋略思想,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其基本观点如下:“兵者,国之大事也”的战争观;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论;“知彼知己”基础上的料敌定谋方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 论;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指导原则。《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从此诞生,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初步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冲破长期鬼神论、天命论的束缚,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分析了战争的奇正、攻守、强弱、虚实、远近等对立的现象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揭示的某些战争规律和指导原则,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它的理论意义,不仅跨出了奴隶制和封建时代,至今还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和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公认的居于鼻祖地位的优秀军事理论遗产。

 

       2、西文军事经典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战争论》是一部运用辩证方法全面论述战争基本原理的资产阶级军事经典著作。作者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一1831)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小税吏家庭,是德国近代的一位“造诣极高的军事问题著作家”(列宁语)。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克劳塞维茨站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借助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积极成果,对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和欧洲各国民族解放战争的丰富历史经验,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他认为必须从一切战争现象的朴素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去考察战争,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的继续”的著名论断;认为军事行动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武装力量,军事艺术最一般的原则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和隐蔽、迅速地来达成突然性;重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等。

  《战争论》首次把西方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现象的复杂本质、特殊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又为战略决策,即国家政府部门及军事统帅如何对未来战争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制定战争计划,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一套近乎科学的方法。从而,大大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3、 “改变世界的书”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关于夺取制海权的著作,它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六本书”。作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iJred hayer Mahan,1840—1914),出生于美国一个丹麦移民的家庭。他毕生从事于海军事业和致力于海军理论著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初步形成了他的海军理论体系,全书分为十四章,共十八万五千字。他认为,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必须夺取并保持制海权,控制海洋。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他从战略角度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

  马汉的海权论,是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英、德、日等国的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产生过重大影响。

  4、当代东方军事理论巨著

  ——毛泽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共产党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5、间接路线战略之源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

  《战略论》,原名为《战略:间接路线》,是一部阐述“间接路线战略”的军事理论专著,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作者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Sir BasiL Henry Liddell—Hart,1895—1970),是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

  《战略论》一书,洋洋三十五万余言,时间跨度两干五百余载。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傅引,论证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他认为,“严格讲起来,战略的历史地位就是间接路线的使用和演变的纪录。” 因此,作者把其军事战略理论称为“间接路线”理论。这种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使战斗行动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原则,是避免从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作者认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因此,在战争和战役中,应避免同敌人作直接的硬拼,而要首先使用各种手段,力求出其不意地震撼敌人,使其受到奇袭,在物质上遭受损失,在精神上丧失平衡,然后再视情况实施进攻。《战略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出版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为翻译出版,一直受到西方军界重视。

        6、西方军官必修教材

   ——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

   作者若米尼(又译约米尼)(Antoni Henri Jomini,1779—1869),全名为安东尼·亨利·若米尼,生于瑞士帕耶纳市市长之家。《战争艺术概论》共分七章四十七节,另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幅附图。

  《战争艺术概论》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概括了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战争基本原理,提出了许多当时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原则、方法和形式。其主要观点为:对战争史的研究是战争艺术原理的惟一理论基础;战争远非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出令人恐怖、充满激情的戏剧,是一种艺术;战争的确有几条为数不多的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全部战争的锁钥在于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军一冀或一点;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而大战术和战术则是进行交战和战斗的艺术;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克敌制胜的惟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坚决把主力投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翼侧采取迂回包围,同时从正面进行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翼侧采取迂回包围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敌孤立分割成几部,然后予以各个击被;初战获胜后,应适时转入坚决连续的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人。《战争艺术概论》一书的军事学术价值,堪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成为西文军官必修之教材。

   7、一部震惊世界的书

   ——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出版了《军事战略》一书。这本书问世,就如同爆炸了一枚核弹一样,立即震惊了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成为各国军界和政界的注意焦点和热门话题。作者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1897—1968)中的索科洛夫斯基这个姓是“雄鹰”之意。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反映了苏联的军事理论正经历从传统的军事战略向火箭核战略的巨大转变,使沉闷的苏联军事学术空气空前活跃了起来。

索科洛夫斯基

   这部书之所以为世人瞩目,原因有三:一是其内容,它讲的是怎样使用核武器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这是关系全人类命运的大事,自然引起了普遍关注;二是苏联是个保密很严的国家,军界要员突然公开谈论苏军将如何打核战争的观点,当然引起各国的兴趣;三是这部书的作者不是科幻小说家,而是十五位苏军将领,主编则是颇具盛名的苏联元帅索科洛夫斯基,可见它反映的是官方观点。因此,它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8、开创空军新时代的论著

   ——杜黑《制空权》

   作者朱利奥·杜黑(Giulio Douhet,1869—1930)将军是本世纪初意大利军事理论家。他曾断言:“以能够夺取制空权并利用它来击破敌人物质上和精神上抵抗的空军,可以不依赖于地面上所发生的一切而保证取得胜利。”他根据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主张建立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建立民用航空作为空军的后备;认为空军的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主要力量是轰炸机部队;认为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作用,而陆、海军将退居次要地位;空军夺取制空权后,随之对敌国行政、经济中心以及其他城市等重要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胜利。

   空军制胜论后来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它对各国空军的建设,尤其是轰炸机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杜黑的《制空权》一书以及一系列相关论著的问世,标志着空军新时代的到来,对当时及而后空中力量作战理论、发展建设乃至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9、西方大战略理论代表作

   ——柯林斯《大战略》

  《大战略》一书全名为《大战略:原则与实践》,是美国1973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美国战略问题的著作。作者约翰·柯林斯(John Co11ins)是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

   该书对大战略的论述较全面系统,涉及大战略的方方面面:既勾画了大战略的结构、又明确了国家战略、大战略和军事战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既归纳了各种基本的战略类型,又分析了影响战略的地理、民族、经济与科技等因素;既剖析了美国主要的军事战略概念,又概述了美国在全球各地区的战略;既介绍了各种战略思想的主要学派,又联系实际分析了取得战略研究成功的途径;既分析了全面战争、有限战争、革命战争和冷战的性质,又研究了对付各类战争的战略选择;既总结了越南战争中美国战略运用的经验教训,又提出了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战略思想水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柯林斯的大战略理论对美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是西方战略理论的代表作。

   10、战术训练与战斗原则指南

   ——苏沃洛夫《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是俄国伟大军事统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1729—1800)积多年作战和训练的经验撰写的一部军事名著,集中反映了十八世纪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曾对欧洲和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制胜的科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是供长官用的,主要是阐述苏沃洛夫的训练方法。第二部分是向士兵口授必需的知识,其中包括军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在不同作战情况下如何进行战斗的指示。其核心是:尊重士兵的人格和积极性,提倡自觉纪律,反对棍棒纪律;以实战的需要训练部队.反对形式主义;用最能反映俄国士兵精神优势的作战方式方法同敌人作战。《制胜的科学》作为科学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性,其关于尊重士兵的人格和自觉性,训练和作战的关系,精神因素的作用及士兵应具备的素质的论述,还有他在作战、训练中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制胜的科学》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丰义精神使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更可供为正义而战的人民军队来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