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世博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4:58
百年世博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
《IT时代周刊》记者/杜 舟 《IT商业新闻网》记者/张平原(发自上海)
http://www.ittime.com.cn  2010-5-25 10:44:20  7259人浏览!      世博会是一个展示科技新产品的大舞台,被誉为科学技术的奥林匹克。这一舞台上,曾经诞生无数彪炳史册的伟大发明,我们今天使用的很多物品,都与世博会有着不解之缘。
  世博会集中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美国历史学家里德尔曾说:“要想让大众了解你的新创意或新产品,世博会就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正是因为世博会,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才得以最大范围地影响和改变世界,人们才得以分享高科技带来的福祉。
  从1851年首届英国伦敦世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会已经淌过了159年的历史长河。在这一个半世纪里,人类近现代绝大多数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如蒸汽机、电报、电话、留声机、电影、胶卷、汽车、飞机、电视机、计算机、打字机、机器人……都曾在世博会上相继登场,大放异彩,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当本届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下,“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展出包括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最集中的半导体照明技术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一百多年历届世博会上反映的科学发明薪火相传的壮丽历史画卷,不要忘记无数为人类文明进步锲而不舍,奋斗不已的发明家、科学家,正是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历届世博会谱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鼓舞人心的篇章。
  藉此上海世博会举行,本刊评选出曾经在世博会上展示过的,对人类历史进程有着重要意义的十大科技发明,进而窥一斑见全豹,开启百年世博之旅。
    蒸汽机——永不疲倦的心脏

  工业革命是在蒸汽机的隆隆声中开启大幕的。从早期的瓦特蒸汽机,到伊万斯的高压蒸汽机,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吸引了各国工程师和参观者惊喜的目光。1851年的英国,雄踞世界强国之首,举办伦敦世博会,其目的就是展示工业化成就,推进工业化之路。

  伦敦世博会琳琅满目的10多万件展品中,有一台英国制造重达630吨的蒸汽机最为醒目。面对这台庞然大物,连英国女王都兴奋不已。而参加展出的纺织机、印刷机、车床等机器,都靠蒸汽机驱动。

  早在1712年,英国铁匠纽可门制造人类第一台实用蒸汽机,用于矿井抽水。但这种蒸汽机最大的缺点是——气缸每一冲程忽冷忽热,致使能源极大的浪费。

  改进者是瓦特。1769年,格拉斯哥大学的仪器修理工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设置了分离冷凝器,确保气缸在恒温下工作,此举使热效率提高6倍。此后10年间,瓦特锲而不舍,先后5次完善蒸汽机,新蒸汽机在1788年成型,并广泛地在纺织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中大建奇功。

  此后,新蒸汽机的体积逐渐变小,能量却越来越大。在蒸汽机的引领下,产生了机器制造业。蒸汽机的研究和改进,直接诞生了“热力学”。

  蒸汽机“主宰”了1876年费城世博会,美国工程师考里斯制造的蒸汽机,早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和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便声名鹊起,连获大奖。这次,他向费城世博会捐赠了世界最大的蒸汽机,1400马力,重56吨。1867年5月10日下午,美国总统格兰特和巴西国王彼得罗三世由考里斯陪同,共同握住考里斯蒸汽机的手柄,启动了这个庞然大物,宣告费城世博会正式开幕。霎时间,展馆的众多机器陡然苏醒。在世博会举行的6个月里,考里斯蒸汽机不停运行,直至闭幕的一刻才停息。

  考里斯蒸汽机是机械馆不倦的“心脏”,许多报纸称它为美国力量和技术的化身,音乐家专门谱写了《考里斯进行曲》,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也被考里斯吸引住了,坐在它前面端详良久,浮想联翩。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蒸汽机再次尽领风骚。法国施耐德钢铁公司制造了一台体积巨大的蒸汽锤,高20米,仅铁砧就重达320吨。1889年巴黎世博会,艾菲尔铁塔安装的5部液压升降机,全都由蒸汽机驱动。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是蒸汽机的鼎盛时期。4月30日开幕式上,罗斯福总统从华盛顿白宫发来电报信号,转化为蒸汽机的运行指令。

  蒸汽机成为人类社会真正的“大力神”。无数纺织厂、钢铁厂、木材厂、造纸厂、印刷厂,不再需要临河而建,以水流为动力。蒸汽机完成着人类以往难以完成的挖掘、起重、钻探等重大任务。


点评:


  蒸汽机出现之前,人类只能依靠自身或借助动物的微薄力量,从事生产活动,与大自然抗衡。蒸汽机的问世,瞬间改变了这一现状,劳动力的稀缺性大为缓解,人类征服自然的雄心和创造财富的激情,便与日俱增。因此,有人说,蒸汽机的发明,其重要意义不亚于火的使用——蒸汽机将“火”变成“力”,改变了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和地位。

  英国是蒸汽机的最大受益者,这个最早的工业大国,正是借助蒸汽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851年,英国使用蒸汽机的总功率已达120万马力,相当于拥有2000多万健壮男工人。依靠蒸汽机的力量,19世纪中期的英国,生产了世界上2/3的工业制成品。蒸汽驱动的火车和轮船,代替了畜力马车和风力帆船,开启了英国的现代化序幕。

  世博会上蒸汽机的轰呜,让西方国家陡然苏醒。蒸汽机作为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

电话——让时空消弭


  人们通常认为亚历山大·贝尔是电话的发明者。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贝尔首次展示电话,令世人大开眼界。到了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前,贝尔已经开通了洲际电话,人们兴致勃勃地赶到世博园,给家人或亲友打电话。

  贝尔的想法稀奇古怪:希望声音可以被看见——因为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患有耳聋。为了发明电话,这个苏格兰青年系统地学习了发声机理和声波振动原理,探索语音的组成,在精密仪器上分析声音的振动。振动膜的振动,被传送到用炭涂黑的玻璃片上,振动就这样被“看见”了。

  接下来,贝尔发明了一套能通过一根线路,同时传送几条信息的机器。他用电磁开关来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实验中,贝尔偶然发现沿线路传送电磁波,可以传输声音信号。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声音可以稳定地通过线路传输了,只是不够清晰。

  直到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正在进行模型的最后设计和改进,在这次实验中,他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声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突然,一滴硫酸溅到他腿上,疼得他撕心裂肺地大叫:“华生,快来帮我啊!”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了华生的耳朵里。原来,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产生了电流。

  1876年3月7日,贝尔电话通过了专利认证。这也重新燃起他研究和改进电话的热情。1876年3月10日,贝尔的电话宣告了人类历史新时代的到来。第二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一家报社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一年之内,贝尔安装了230部电话,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即ATT前身。

  关于电话的发明者业界存在争议,美国国会后来认为,安东尼奥·梅乌奇才是电话发明者。梅乌奇是美籍意大利人,痴迷于电生理学研究,据记载,他在1849年给一个生病的朋友治疗时,意外发现了振动变为电流可以传递声音的物理现象。1850年开始,他制作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声音传送仪器,被称之为“远距离传话筒”。1860年,他向公众展示了自己发明的远距离通话系统,当时有媒体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1874年,梅乌奇将自己的成果寄给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希望对方能买下它,但未得到答复。而在请求归还原件时,他被告知弄丢了!两年后,与梅乌奇共用一个实验室的贝尔,申请电话专利权,并与西联电报公司签订了巨额合同。梅乌奇随即提出诉讼,但终因贫病交加于1889年含恨而逝。今天,梅乌奇的家乡佛罗伦萨,立有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这里安息着电话的发明者——安东尼奥·梅乌奇”。

点评:

  电话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人类的通信方式。至今,很多人仍把电话的发明权归于贝尔。虽然美国国会2002年6月15日决议确认,安东尼奥·梅乌奇为电话的发明人。

  但无论如何,电话真正走进世人的视野并得以普及,还得感谢贝尔,他是注定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人。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贝尔第一次展示了电话,被参观者视为“奇迹”。1878年,贝尔开始在全球推广电话应用,并成功实验了长途电话装置,到了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前,贝尔已经开通了洲际电话。贝尔对电话的贡献,远超出同行其他发明家。今天,电话已经成了世人最主要最普及的通信工具,它实现了人类消弭距离的愿望,成了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灯——光明之神


  电灯问世以前,蜡烛、煤油灯和煤气灯是人类的照明工具,它们有浓烈、刺鼻的烟臭味,使用不便且不安全。多少年来,科学家们想发明电灯,为人类征服黑夜。最终实现人类梦想的是“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只念过3个月书。但他无比勤奋,喜欢做各种实验,尤其对电器感兴趣。他从小就决心发明电灯,为人类驱走黑暗。

  1878年巴黎世博会,31岁的爱迪生带着自己刚发明的新式灯泡参展。这个电灯并没有实用价值,但却引起了投资家的关注。

  之后,爱迪生认真总结前人制造电灯失败的原因,分类实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并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具有高真空度。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盏具有实用价值的灯泡,灯丝是经过碳处理的棉线,能连续发光45小时。1908年,爱迪生电气公司职员威廉·克里奇发现钨丝更经久耐用,今天的灯泡就使用这一材质。

  爱迪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陆续发明了发电站、输电网等配套工程,使电灯得以普及。

  1889年,在巴黎世博会上,爱迪生用白炽灯点缀艾菲尔铁塔,在1893年美国哥伦布纪念博览会,爱迪生展出了经过改良的电灯和配套供电发电机。1915年10月21日,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设置了“爱迪生日”,为纪念其发明电灯36周年,将人类从黑夜沉沉中解放出来。1979年,美国举行长达一年之久的纪念活动,感谢爱迪生发明电灯一百周年。

点评:


  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而世博会则为他搭建了一展身手的舞台。当我们看到明亮的电灯时,首先就会想到,是他为人类驱走黑暗带来光明。人类历史上,彻底改变人类智慧与生存方式的事物莫过于火,火的利用意味着一个新的文明诞生。与火的出现意义一样重大,电灯的发明再次改变了人类社会及生活方式。

  爱迪生最初研究电灯屡屡碰壁时,曾遭到来自蜡烛、煤气灯、煤油灯公司的攻击,甚至有人认为,爱迪生的电灯即便研究出来,也没有人用得起。当时,爱迪生用自己坚定的信仰进行了回击:“当电灯普及之后,只有奢侈者才用得起蜡烛。”

  如今,事实早已印证了爱迪生的预言,蜡烛成了制造情调的奢侈品,煤油灯、煤气灯则被陈列在博物馆里。

汽车——现代文明的运载工具


  1851年,伦敦世博会尚未见到汽车的身影,在交通馆中,吸引观众驻足观看的,是各式各样的马车。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德国工程师奥拓的“内燃机”,被一位评委慧眼发掘,这台仅有0.5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具有惊人的热效率。发动机的出现,为汽车的问世作了铺垫。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年仅30岁的福特乘火车去芝加哥参观世博会。与其他展馆的热闹喧哗相比,汽车馆显然门庭冷落,仅有的展品摆放缩在毫不起眼的角落里。

  然而,这对福特(福特汽车的创始人)来说,却如获至宝,他记下戴姆勒汽车的细枝末节。血气方刚的福特,开始了制造汽车之旅。

  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观众看到了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本茨制造的汽车雏形,他们被公认为汽车业的鼻祖。戴姆勒的四轮汽车,基本上就是在马车上装载发动机,而本茨设计的三轮汽车,大体原理与戴姆勒设计的汽车相似。

  此后,汽车技术不断革新。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德国工程师狄赛尔展出了一台全新的内燃机,使用从花生中提炼的“柴油”,让混合油汽在高压下升温到着火点自行燃烧,在汽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0世纪初期,汽车技术迅速走向成熟。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当140辆汽车从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地风尘仆仆赶来参会,规模宏大的交通馆里开始有了“汽车家族”的一席之地。但那时的汽车造价昂贵,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都不大。

  1906年米兰世博会上,第一次设置了汽车专馆,汽车地位空前提升。1912年,通用公司的凯迪拉克汽车首先安装电动马达,告别了危险而费力的摇把,所有人都成为汽车的消费者。

  但要说让全世界汽车行业重新定位的,非福特的T型车莫属。从1909年投产到1927年下线,T型车共生产1500多万辆,曾经占全球汽车总量的56.6%,创造了单一车型产量的世界最高纪录。

  福特在设计汽车时,想到了关键的一点,“汽车不是纨绔子弟的玩物,要让普罗大众买得起!”“我要推出一款最普及的车型,对家庭不算小,对个人不算大,用最强固的材料,最简洁的设计,最优秀的工人来制造。让工薪阶层都买得起。”这就是T型车诞生的朴素理念。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展出了一条T型汽车的生产流水线,每10分钟就能现场组装一部整车,期间共下线4400辆。福特流水线对元件和程序的标准化,对技术分工的精确化,彻底改变了全社会的生产组织理念。

  汽车产业日新月异,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自动挡赢得了市场青睐,安全气囊和防抱死装置成为标准配置,智能化操作普遍应用,蓄电池充电动力成为趋势。而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则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最佳展示舞台,各大车商铆足了劲,期冀一展风采。

点评:


  如今,汽车成了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运载工具,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果没有汽车带来的交通便捷,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就会难以想象。

  纵观汽车产业百余年的发展史,人们会发现一个基本规律——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多届世博会的举办发生了交集,福特汽车的诞生,甚至就是受世博会的启发。

  世博会作为一个最好的产品展示舞台,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业的发展,汽车与世博会的交集,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福特T型车流行与德国大众甲壳虫汽车的后来居上;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汽车业陷入萧条;今天新能源汽车成为必争之地……都是趋势使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汽车变化日新月异,老牌巨头步履维艰,后起之秀来势凶猛。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层出不穷,汽车行业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从历史的后视镜中,回望汽车业百年岁月,下一个王者非新能源汽车莫属!

飞机——翱翔天空的使者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1896年5月6日,兰利将1马力蒸汽机,安装到2.13米翼展的模型飞机上,在泼托马克河成功飞行了1005米,这是人类首次用动力机械把“飞行器”送上天空。

  1903年10月7日,兰利新建造的飞机翼展16米,并安装了52马力的发动机,但这次飞机刚升空就栽进水中。兰利不服,于这年12月8日进行第二次试验,结果飞机折断翅膀。材料的脆弱和设计的缺陷,被认为是失败的主因。当时,《纽约时报》记者断言,飞机载人飞行是千年之后的事。

  《纽约时报》的断言仅出9天,莱特兄弟就打破了宿命。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机进行动力飞行,虽然只在3米多高的天空停留12秒,飞行36.5米。

  莱特兄弟的最大突破,是通过操纵杆拉动连线与滑轮,改变机翼末端的攻角和舵的方向,对飞机进行三个轴向的控制。风洞实验则使机翼和后置的双螺旋桨达到最高效率,量身定做的12马力4缸发动机,同样是成功的关键。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飞机作为科技新宠亮相。经过100多年的积淀,飞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过,关于飞机的发明人,业界争议不断,柯蒂斯(飞行家、飞机制造者)为了让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贬值,于1914年向史密森尼学会提出重新测试1903年兰利(史密森尼学会第三任会长)落水的飞机。

  1914年5月28日,史密森尼学会宣布,兰利的飞机是历史上第一架载人的动力飞机。但它们刻意隐瞒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便是用来测试的兰利飞机进行了改造和重建。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期间,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成立,贝尔领导的航空实验室,改进了莱特的“翘曲机翼”,发明了更加灵巧自如的“副翼”。“特技之父”比奇驾着双翼飞机,在旧金山世博会庞大的机械馆里盘旋和起降,创造了世界第一个室内飞行纪录。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首次设立了航空馆。意大利空军司令巴尔博亲率“蓝天舰队”,和100多名飞行员进行了4天特技飞行表演。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亲自接见巴尔博,并授予他杰出飞行十字勋章。

  由于飞机起飞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宣告了喷气式飞机时代的到来。比利时政府专门重建了扎芬拉姆机场,供喷气式飞机起降。之后的世博会,航空馆都是最重要的展馆。2004年11月,美国X-43飞机速度达到9.8马赫,比子弹还快。今天,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不断争夺全球“制空权”。

  飞机除了航运,也重新定义了战争的概念。而不断的战争,则成为飞机迅速发展的首要推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羽翼未丰的飞机,便把天空变成了战场,大约2万架飞机被击落。第二次世界大战,飞机已成为争夺胜券的决定性力量,飞机开道成了战斗打响的先锋,期间共投入飞机数十万架次。

点评:


  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是前人世世代代的梦想。飞机的发明,让人类圆了这个梦。

  飞机是人类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有人将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飞机才是第一个万维网,把不同的民族、语言、思想和价值联系在一起。”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飞机的意义。

  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用了3年时间才环绕地球一周。飞机发明后,有人在1949年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仅仅用了94个小时便绕地球一周,飞行37700公里。超音速飞机问世以后,1979年,英国人普斯贝特只用14小时零6分,便环绕地球一周。

  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飞机具有速度快、机动性高、安全舒适等特点,与铁路运输并列为最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运输的空前发展,大大减轻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如今,空中航线四通八达,把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不断地交流,传达信息,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留声机——会说话的机器


  1877年12月6日,世界铭记了这一天。“马丽有个小羊羔,身上绒毛白如雪”,爱迪生对着他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留声机,说了这句话。在回放时,耳聋的爱迪生从助手欢呼雀跃的表情里,得知实验取得了成功。

  1878年,年仅31岁的爱迪生,携带他1年前发明的那台留声机,参加了巴黎世博会。这台会说话的机器一露面,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荣获大奖。

  爱迪生发明的第一架留声机,主要部件是一个金属圆筒,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纹,把它按在一根长轴上,长轴一头装着曲柄,摇动曲柄,圆筒就会相应转动。声波使薄膜上的针头发生震动,就在布满槽纹、包着锡箔的旋转圆筒表面刻下了相应痕迹,成为声音的“烙印”。再用手柄转动圆筒,让唱针滑过锡箔的刻痕,声音便复制出来了。

  留声机诞生之后,很快走入人们的生活。1878年4月24日,爱迪生在纽约百老汇大街成立留声机公司,他将留声机和用锡箔制成的圆筒唱片配合起来,出租给街头艺人。

  此后,爱迪生带着留声机参加了多次世博会,包括1888年墨尔本世博会,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声机成了世博会的宠儿,人们情愿排着长队去倾听它流淌出来的美妙旋律。更让观众啧啧称奇的是,留声机不仅能播放歌曲,还能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巴黎世博会闭幕时,爱迪生公司把政要讲话录了下来,留为永久纪念。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留声机已经蔚为壮观,贝尔公司的“格拉夫风”留声机,对爱迪生留声机做了重要改进,将滚筒上的锡箔换成硬蜡,并将摇把换成踏板和弹簧发条。几百个留声机安放在展馆,投币即可欣赏世界名乐。电气工程师兰伯特观看展出后,发现蜡制的录音筒质地松脆,易于磨损,便着手研制了美观耐用的赛璐珞音筒。

  到了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留声机已不再是新奇的展品,而成了重要的场馆设施。巴拿马运河展厅旋转平台的1200个座位上,都安装了耳机。这是人类举办大型展览,首次实现自动语音讲解。

  1896年7月,伯林纳获得了唱片留声机的专利,这是一种全新的录音模式。随着录制技术改进,并使用虫胶代替硬橡胶,唱片越来越显示出巨大优势。唱片只用一个金属母盘,便能无尽地拷贝,使得生产成本大为降低。另外,唱片转速更加均匀,效果更好。虽然爱迪生想极力改进唱筒留声机,但无法阻挡唱片汹涌而来的攻势。1929年,爱迪生停止了唱筒留声机的生产。

点评:


  把美妙的音乐保存起来,随时随地供人欣赏,在留声机发明前是不敢想象的。在古代中国,人们只能从“余音绕梁”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意境中,咀嚼和回味音乐的魅力。如果没有爱迪生,今天我们依然只能从诗文中追寻逝去的声音,毫不讳言,是爱迪生将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留声机让现代人比古人享有耳福,我们能贮存声音,再随时随地欣赏。正是留声机,奠定了爱迪生“发明之王”的地位。留声机问世之后,电唱机、录音机、录像机、激光声像机相继问世,人类文化开始了更为绚烂的历程。

摄像——留住时光和美


  早在1878年,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发明了一种涂有干明胶的胶片,此前,摄影用的感光材料是湿片。湿片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摄影前临时在玻璃上涂抹感光层,并必须在它干之前拍摄和冲洗。摄影时必须带上帐篷和各种药水,才能在室外作业。后来问世的伊士曼“干片”,可以随时照相和冲洗,深受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柯达胶卷露面成了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你只要按下快门,剩下的由我们来做。”伊士曼亲手设计的广告语,通过世博会传遍了整个世界。

  伊士曼出身贫寒,被认为是一个缺乏天赋的人,但他在20岁时立下鸿鹄之志——让拍照变得简单。为此,他把厨房改造成暗房,并于24岁那年发明了“干片”。他一生醉心于发明和创新,为此还闹出笑话——因为做实验错过约会时间,被女友抛弃,后终生未娶。但正是他的发明留住了美。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时,柯达已成为了最大的胶卷生产商。

  与胶卷相伴随的是照相机技术的改进,1851年伦敦世博会时,照相技术渐入佳境。当时,法国光学仪器商杜博斯克展出的立体摄影,让维多利亚女王看后芳颜大悦。这种照相机由布鲁斯特设计,两个并列的镜头和双眼距离同宽,曝光后得到与左右眼视差一致的两张照片,再通过分视镜观看就能产生逼真的三维效果。

  1879年,班纳特发明了干版照相法,用含有卤化银感光材料的固态凝胶代替液态火棉胶。1886年,伊士曼研制出新式照相机,只要按下快门,便可轻松拍照,从此,摄影不再是难事。1888年,伊斯曼设计了最早的手持式柯达照相机,次年将纸质“胶卷”换成了赛璐珞,可拍100张照片。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柯达公司首次开设了照相机出租业务,并搭建暗室,随时为顾客冲洗照片。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蔡司镜头、爱克发胶卷、35毫米莱卡相机的成功,推动着全球照相技术走向成熟。最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影像,是柯达展出的世界第一张人体全身X光照片,摄影技术被应用于医学和微生物学研究。1935年,柯达推出革命性的彩色胶卷。1939年纽约世博会开幕时,柯达已成为最有实力的工业巨头之一。

  然而,就在胶卷行业内斗不息时,数码技术斜刺里杀出。2008年,宝丽来走到了尽头。2009年6月22日,柯达“壮士断腕”,宣布停止生产拥有74年辉煌历史的克罗姆彩色胶卷。

点评:


  2009年,柯达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卷,黯然挥别了历史舞台。数码摄像时代的来临,宣告了胶卷时代的终结。今天,我们可以用数码相机,随心所欲地拍摄相片,然后上传到电脑。在传统的照相领域,胶卷作别了之前的辉煌。

  历史是无情的,当我们摆着POSE,满脸笑容喊着“茄子”时,就会感受到声像技术恍若隔世的变迁。感慨万千地翻出压在箱底的相册,还有那泛黄的底片,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

  相机和胶卷的意义或许在于,让照相从摄影师神秘的“化工车间”里解放出来,从此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色彩纷呈记忆的生动见证。

电报——人类进入通信时代


  人类在寻找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方法时,曾苦苦寻觅而不可得。19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气候和时间限制,却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

  1837年,英国人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线电报,运用于铁路通信中。与此同时,美国人莫尔斯对电报着了迷,他拜师电磁学家学习电磁学知识,把画室改为实验室,不断进行实验,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莫尔斯并未灰心丧气,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1836年,他终于找到了新方法:“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打出火花。有火花出现可看成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用他改进后的电报机,在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用颤抖的双手,发送了世界上第一封长途电报,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1846年,德国人维尔纳·西门子(西门子公司创始人)对当时的电报机萌生了改进的想法。通过机械师朋友约翰·哈尔斯克的帮忙,制造电报装置,并于次年10月创办电报机制造公司,这就是西门子的前身。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电报机首次作为展品出现。西门子改良后的电报机,得到了社会的认同,随后在欧洲大规模应用。西门子成为电报机的最大受益者,借此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电报机制造厂商。

  另一位和电报相关的人物是发明大王爱迪生。1870年代,爱迪生开始研究新的电报发报机,对电报机做了多项改进。1873年,爱迪生发明的新型电报机在纽约、华盛顿之间,达到每分钟1000字的收发速度,而在纽约和费城之间,这一速度则为3000字。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他发明的四通路电报机,打破了其他电报机一次只能传送一个信息、不能同时交换信号的瓶颈,实现了电报传送自动化。

  提起四通路电报机的发明,还有一段趣事。1871年12月25日,是爱迪生与妻子新婚的日子。婚礼仪式刚结束,他脑中突然涌现出改良电报机的灵感,于是向新娘请假,一头栽进实验室。可一拿起工具,他就忘了新娘,他的朋友在夜里12点才在实验室找到了他。

点评:


  电报是通信史上最早最便捷的通信方式。据《电报史话》记载,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在1837年发明的电报,当时这台传送“点”、“画”符号的机器,通报距离只有13米远。尽管如此,它仍是人类通信史上前所未有的通信工具,在此之前,通信靠飞鸽传书等方式来完成。

  电报大大加快了信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通信越来越迅捷的今天,电报也走到了尽头。2006年1月,美国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随即,该公司网站以简单的消息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停止所有的电报业务。互联网发展是导致电报完结历史使命的原因之一,而西联却选择互联网作为发布消息的平台。但电报对人类的影响,已无需赘言,在信息沟通不畅的年代,它曾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电视机——图像的颠覆者


  从19世纪末,科学家们便开始研究影像的传播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10分钟。

  1924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把一朵“十字花”,发射到3米远的屏幕上,虽然图像不稳定,但它却是世界上第一套电视发射机和接收器。

  1925年10月2日,贝尔德的实验有了突破,他将木偶比尔的图像发射到了屏幕上,图像清晰逼真。这是第一架有实用意义的电视机,这一天成为电视机的诞生日。

  电视机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是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上。在这届世博会上,电视机首次亮相,并且完成了世博历史上第一次电视转播,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的开幕致辞,通过信号传输到会场之外。此后,电视机得以迅速普及。当时在伦敦,每个月能售出500台电视机。

  二战的爆发,世博会停办长达20年。幸运的是,电视机的发展并未因为战争而停滞。二战结束后,世博会将全新的理念,一届又一届地传递给每一个主办国。1954年,美国推出了彩色电视,这在电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58年,中国正式跨入了电视机时代,生产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1978年,我国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到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今年的上海世博会,我们不光能在家里收看有关世博节目,3G手机、电视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移动电视,人们看电视更为方便。而国内外电视机参展商,纷纷拿出自己最新技术和产品前来参展。

点评:


  电视机是现代科技最激动人心的产物之一,也是传播最为迅速、普及程度最高的电子产品。通过电视直播技术,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都可以在瞬间传递。同时,它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文化,今天,国家实力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军事等这些传统的“硬”实力,文化等“软实力”同样也被考虑,而电视被认为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有力工具。电影的发明使得人类可以真实再现生活场景,但电影有其空间局限性,且价格昂贵,内容有限,还有时间的滞后性。电视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些局限性,人们至此可以安坐家里,随心所欲地按着遥控器欣赏自已喜好的节目。

10  从解析机到计算机


  1862年的伦敦世博会上,展出了名为“解析机”的计算工具,它由黄铜配件组成,用蒸汽驱动,有人称之为“世上第一台计算机”。一个名叫巴贝奇的英国人(剑桥大学数学家),是这台机器的发明人。解析机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思想,其包含的存储和碾磨,与今天电脑中的内存和处理器极为相似。

  解析机的出现,在当时并未带来石破天惊的震撼,也没有被广泛接受。现代计算机的诞生,才终于发现了“解析机”的伟大。

  1812年,巴贝奇初次想到用机械来计算数学表,此后他用20年的心血,制造了一台小型计算机,能进行8位数的数学运算。1823年,他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设计一台容量为20位数的差分机,此计划于1842年夭折。他也因此被同行们讥笑为“笨蛋”——他几乎把所有家产都用于研究差分机,而英国政府却停止了对他的资助。

  但“倔强”的巴贝奇并未就此放弃,在此后的10年中,他呕心沥血,为差分机编制计算程序,包括计算三角函数的程序、级数相乘程序、伯努利函数程序等等。尽管到他1871年去世前,依然没有发明出计算机,但他留给了后人丰富的财富,包括30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近20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

  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它体积庞大,占地170多平方米,重约30吨,不仅成本高,使用也不便。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仍有几个柜子般大小。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内LED灯具的使用总量在6万到8万套之间,为全球最大的LED集中示范点。而采用电脑控制LED灯具,为这次世博会至少节能50%以上,电脑的运用功不可没。

点评:


  无数改变人类进程的发明创造,在传遍世界的过程中,都借助了世博会这一重要舞台,计算机亦如此。人类接触电脑是20世纪中后期,但电脑的雏形,最早在1862年的伦敦世博会就出现了。在今天看来,巴贝奇和他的解析机,绝对是一大奇迹。他的想法,比后来者足足早了近一个世纪。今天,电脑趋于微型化和专业化,运算速度不断飞跃,操作简易,并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工智能。在电脑广泛应用的今天,其带来的好处已无需言说。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本文,如果要了解更多的内容和相关报道(包括权威数据和图表),请阅读《IT时代周刊》。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本刊:

1、直接向本刊发行部购买;
     电话:(020)87761483
     传真:(020)87629513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92号院华燕宾馆12号楼7层
2、可以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6-250;
3、可以在当地报亭、书店、酒店、机场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