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行走 (评论: 德兰修女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27:32
人的一生当中,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钦佩/崇拜的人”,我们都能理解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对事物观点的缓慢变化,也往往忽略掉上一个钦慕对象是怎样从自己的生活里、脑海中渐渐淡去。
  
  许多时候我曾为之沉迷的事物 —— 童年时代对林志颖、少年时代对樱木花道、甫上大学因为《流星花园》而恍惚数周…… —— 现在想起来,我不会觉得当时的自己可笑,因为人生路上有这些事物的陪伴,我才得以成长为今天的我,这些事物从表面上看,都是美好的,而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从来都不该感到羞耻。但是,我也会常常问,为什么我逐渐的对它们都失去兴趣?是因为工作之后的机械思考令我的大脑钝化了吗,还是因为它们本身在如今社会变得看上去不那么“美好”了吗,或者是因为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在我的生活中出现了吗?咦,我总是想不到说服自己的答案。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在我的胡乱堆砌的书堆里放了大概有两年。期间它的原主人还问我要了好几次,我粗粗找了一阵没有找到,就和原主人说丢失了;直到我妈妈今年上来帮我整理房间,才又重现。我对传记的兴趣向来很小,只因一日下班回家,在没有安排活动的晚上无意拾起来,忍耐着看了十几页,竟然算吸引人的,一发不可收拾的直到看完。
  
  在我小时候,单位大院的医院开始对外开放,周围的老乡因为对“国家单位”的无条件信任,常常从很远的地方来我们的医院看病。老乡们多半是附近山里的农民,有一次我下学从旧楼的过道去找同学,看到一楼原本的一排办公室被开辟出来作了老乡们的病房,那里面的情景真是糟糕,脱掉的泥巴鞋子随意散在地上,淡黄灯光下是破烂的蚊帐,人们围拢着刨着搪瓷饭缸里的晚饭,整个楼道里都是浓郁的药味,和着病人们的长长短短的哀号 —— 当时我的感觉只有“恶心”,天哪真的应该把这些人都赶出去。我忍着极大的嫌恶从一楼上到二楼,看到一个高年级女同学的妈妈(她大概是这里的医生或是护士),正在给一个老乡打针,那个躺在床上的女人不停的抖动着打摆子,身旁站着一脸焦急的男人。女人打摆子实在太严重了,高年级女同学的妈妈扎了好几次,都因为过于颤抖没有成功,我以为她这个时候会不耐烦的,结果女同学的妈妈说:真的对不起对不起,实在扎不进去,我马上喊同事来帮忙。
  
  我站在门口,从门缝看到她走出来,问我是不是要找某某,某某在那边。我一边点头一边往边上走,其时脑海里都是对她的钦佩和喜爱 —— 这个阿姨真的好善良。
  
  我想我成长为今天的性格,和小时候这样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以致于一个在工作上我不喜欢的领导(当然了她也不喜欢我)常常在公开场合如此评价我:他啊,总是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没有一点强硬的态度,这样怎么能办大事?我想不出什么好反驳的点,只有默默承受。但是我愿意继续这样下去,因为解决问题才是我们面对的共同目标,强硬态度带来的碰撞并不能给糟糕的环境带来一丝好处。现在呢,同事们喜欢和我共事,我们的问题也都解决的很好,没有人喜欢和她在一起 —— 难道我应该说,这是“办大事”的人必须经历的痛苦吗?
  
  有一句话说,什么样的人看得到什么样的事 —— 延伸的版本大概有“邪恶的人眼里只有邪恶”、“善良的人眼里会看到善良”之类。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觉得童年时期是那样的美好,长大了就会有烦恼?大概“长大”这个词,我们都误解了罢 —— 人这一生,时时刻刻都在成长,每一刻都是学习的时机,无论你是在发呆冥想还是在酒桌觥筹交错,都会给你的思想带来更多的现实体验。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都没有办法在某个自己设定好的时间(比方说三十岁),猛的顿悟。
  
  所以,德兰姆姆在她的人生中,是不是也会对自己产生过怀疑,是不是也有迷茫、也有困惑,面对困境的时候她会依靠什么去解决 —— 爱的运气吗?读完这本书,我得到的答案是:是的,依靠爱。我们都是活在现实里的人,“爱”当然只是高屋建瓴的解决方案。可能人们无法接受“房屋被强拆”该如何“用爱去解决”,但只有心如止水,心中有爱,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敞。
  
  唉,写到这里,我已经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今天上午能有机会有时间暂时想了这么些,对于现阶段的我而言,实属不易。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自己的忙碌都有什么意义,活出社会存在感?养家的压力使然?不知道为什么,大学时期的那种“迷茫/郁闷”又重上心头 —— 我现在真的已经忙到没时间静下心来对“爱”有更多的思考吗;现阶段的我究竟在干什么?
  
  又想了九年前在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以及三年前在成都龙泉驿“黄再军医院”的经历,结合少年时代在医院的感触,也许这本书带给我的,比我自以为的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