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良贵说”(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0:38
孟子的“性善论”“良贵说”(三)
作者:刘玉娥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17 9:20:06

   

孟子的“性善论”“良贵说”(三)

──“人”的价值观

刘玉娥

三、“性善论”对“仁”学的理论贡献

     孔孟之学是以“仁”为核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学问。孟子继承孔子“仁”说思想,提出“性善论”,从深层次研究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价值,阐明了“人”的价值所在,回答了“人”之所以值得爱,鼓励人们向善,从理论上丰富完善了孔子创立的“仁”的学说,为“仁”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性善论”对“仁”学的理论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理论上完备了“仁”学体系

     孔子首创“仁”学,经孟子使之成为理论上完备“仁”学体系。

     最早对“仁”作出界说的是孔子,孟子继承于孔子,孔子、孟子对“仁”的界说有两个方面:第一,“仁者,人也。”孔子的这句话是说,要把人看成是“人”。不仅自己是“人”,父母、兄弟、朋友是“人”,而且一切人都是“人”,别人和自己一样是“人”。因此,要以“人”来对待一切的人。孟子对“仁”的界说,“仁也者,人也。”与孔子一致。第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这句话是将“仁”界说为“爱人”。但是孔子所说的“爱人”是指哪些人?孔子又补充说:“泛爱众”。孔子这句话是说,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还要“泛爱众”,也就是说,在爱父母、兄弟、朋友这外,还要爱更广泛的人。孟子在这方面也说:“爱人者,人恒有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时还明确指出只有“爱人”“敬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和敬,这讲的是人际关系中的准则,这就不仅继承了孔子,而且比孔子有了更深一层的发挥。

     在对“仁”的界说上,孔孟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说“仁者,人也,”必要一个前提:人就是“人”,因为凡人都是“人”,所以应以“人”来对待;“爱人”、“泛爱众”亦应有一个前提:人确实值得爱。所以在“仁”的学说中有两个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一是人为什么是“人”?为什么应以“人”来对待人?二是人为什么值得爱?人值得爱的地方在哪里?

     孔子对上述两个问题作了回答。他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肯定了人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他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肯定了人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价值,但是,孔子所说的仁,还主要是个道德的范畴,是人的行为规范,所以孔子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还不可能从他首创的“仁”的学说中作出系统的理论心回答    。这反映出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在理论的完备上尚存在着缺陷。

     “性善论”是中国最古老的关于人的内在价值观的学说。它在中国“仁”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从“仁”的学说体系的内部,从理论上回答了“仁”的学说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第一,性善论揭示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人之所以为仍的特性。做为人与禽兽(非人)的区别是什么呢?孟子认为:人,生而固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四端”,因此,人从出生开始他就异于禽兽,他(她)是人,所以要以人来对待。第二,人具有人的内在价值。人,生而固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四端”,这就是人的内在价值之所在。因此,从人出生开始,他(她)就是具有“人”的价值的。所以一切人都值得“爱”和“敬”。

     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在“仁”的思想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它从“仁”的思想体系的内部回答了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中尚未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使“仁”的学说理论上更臻完备,上升为“仁”学思想体系。孟子的“性善论”是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的发展,创新。孟子在理论上对儒学的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㈡提出了平等的朴素思想

     五四运动以来,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抹煞了个人的价值,不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意志,没有平等说,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人”的萌芽。只要对孟子的思想做过一些了解和研究之后,便不难发现在孟子的“性善论”中蕴含着古老的,朴素的平等思想。但这一思想往往为学者们所忽略。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象人之生而固有四肢一样,人亦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就是仁义礼智道德的“四端”。虽然,道德“四端”不是人性的完备,仅是性善的萌芽和开端,仅是从善的可能和趋向,但是无论是尧舜,或是盗跖,在人生之初都具有“四端”这种善的因素。这是一切人之所同。孟子说:“尧舜与人同耳。”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尧舜与人同”,“圣人,与我同类者,”所同者在何处?即生而具有的道德的“四端”。因为圣人和人一样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四端”善性,所以大家在人性上都是平等的,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这就是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还可以与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没有关系。毫无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人,也可以有主体性,完全可以“以德抚位”。任何人都不应该自卑,也不应该自傲。孟子曾引颜渊的话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与上段引文“圣人,与我同类者”文义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孟子的“性善论”中蕴含着如下思想:上自达官贵人,正人君子,下至贩夫走卒、斗筲小人都具有固有的内在“四端”,在人性上是相同的。尧舜、圣人和普通人在“类”的本质上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他们善于扩充善,使后天的行为远远高出了他们的同类而已。所以,从这一意义说,我们可以称孟子的“性善论”为朴素的平等思想。其所以称朴素,是因为“性善论”中所论及的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涉及政治、经济上的平等,这与近代的平等思想是有所区别的。

     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了人人都固有仁义礼智─“四端”,这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价值。由于一切人在人性方面都同样具有“四端”,因此,在人性方面是平等的,每人在人生的起点上是相同的。人是人自己的主宰,人只要努力保持并扩充自己内心的善性,就可以成为圣人。因此,人应努力向内追求,而不必向外追求。这种人性平等、自尊、自强的精神后来为佛教禅宗和宋明理学所继承和发展。

     唐代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吸取了孟子的一切人在善性上平等的思想,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在佛性上人人平等。慧能法师改造了印度佛教,提出一旦“明心见性”,“阐提(恶人)可以成佛”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惠能创建了佛教的“顿悟派”,使佛教中国化,成为唐以来流行最广的佛教教派。

     宋明理学的各派都继承孟子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主张“性即理”,陆王主张“心即理”。“性”和“心”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宋明“理学”和“心学”都是孟学的继承和发展,在宋、明、清三代,“理学”和“心学”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两大学派。由此可见孟子“性善论”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四、“良贵”说

     孟子的“良贵”说基于他的“性善论”。上一节我们对性善论作了较详尽的分析,性善论立论于人之是固有的“四端”。这“四端”也就是人人都具备的本然的贵─“良贵”。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这也就是说“良知”“良能”不需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孟子性善论中所说的人生而固有的“四端”。对于“良贵”两字,朱熹的解释是:“本然之善也。”在中国思想史上,孟了第一次提出人生而具有“良知”、“良能”。这是孟子从人的自身价值对人的本质属性所作出的深层次的探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价值所在。“良贵说”以孟子的思想体系来看,应该是“性善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探讨的问题上说,两者又有区别。“性善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禽兽的区分问题,亦即人的本质属性问题。而“良贵说”是专门探讨人的“尊贵”之所在,即人的价值问题。

      ㈠“良贵”说的实质──价值观、平等观

     孟子的“良贵”说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本然的“贵”,这种贵是生而固有的。孟子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已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人人都追求“贵”,这是人心之所同。孟子认“贵”为两种:一种是世人所羡慕的权贵,有权力、有地位、有金钱、有名望、呼风唤雨、显赫一时。另一种是“良贵”,即内在于人心的仁义礼智。心存仁义,品德高尚,但往往穷困潦倒,默默无闻。因此世人一般受追求中世俗的显贵,而不注重内在于人心的“良贵”。孟子提出与世俗相反的看法,认为权贵是因权而贵,与乌纱帽是不可分的。乌纱帽是由别人给你戴上的,同样也可以由别人来摘掉。这种贵是外加的,并不可贵。可贵的是“良贵”。因为它是内在于人心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这种“良贵”,这种“良贵”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孟子的“良贵”说,肯定了作为人的个价值。“良贵”是人人具有的内心的价值。它不象权贵那样显赫。于是对于人自身固有的良贵,人们往往认识不到,不去思考,发现它。

     孟子的“良贵”与“良能”“良知”即“性善论”中孟子所说仁义礼智这“四端”。“四端”的主要特征上文已作论述,主要有两点:一是强调生而固有。孟子认为“人之有有做出理论性的回答。而孟子的“良贵”说从“仁”的学说内部予以回答,肯定了一切人都具有相同的内在价值,因此在道德上、人格上、价值上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从这一点说,孟子的“良贵”说和“性善论”一样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大大丰富了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这是孟子对“仁”学的又一重大理论贡献。

     在孟子的思想中,有“民为贵”的光辉命题,有“仁民爱物”的宏伟气质。他有“得丘民者得天下”以民心的得失作为政治成败的关键的深邃思想。以上这些思想体现出孟子对人民的尊重和厚爱,它是与孟子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良贵”说不可分割的,闪耀着战国时代伟大思想家的光辉。

     孟子的“良贵”说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孟子很赞成曾子说的:“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这段话后世简称为“以德抚位”。孟子鼓励知识分子不要为专制统治者的权势和金钱所屈服,要敢于坚持真理,不畏权贵,以德抚位,伸长正义,  义正言,刚正不阿,与丑恶的势力作不懈的斗争。正因为孟子认为“人人有贵于已者”,他才敢大义凛然、毫不示弱地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即使大国诸候,如齐宣王,如果不把臣当人看待,臣也就不把他当作人看待,甚至把他当寇仇。由此可见孟子是十分有骨气的。他敢于以德抚位,坚持真理,毫不妥协。孟子的“良贵”说和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