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才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2:56:21
 
孟子(约公元前370—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是孔子的孙子孔伋(jí)的弟子,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是孔子后的儒家集大成者,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据汉代刘向《列女传》记载,孟轲小时,孟母为教育他成才,曾因选择优良的环境三搬其家,终于把孟轲培养成一代大儒。《三字经》上说“昔孟母,择邻处”,就是说的这件事。
孟子学成之后,曾带领弟子周游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宣传并企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均未被采纳,后回到家乡聚徒讲学,并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齐整理自己的游历和辩难的内容,来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现存《孟子》七章,是研究孟子学说较可靠的资料。
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民本”思想,他说“保民而王”,“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并进一步指出,对“桀纣”一类的坏国君,是可以杀掉的。他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性和民主性的。因此治理国家,他主张法先王“施仁政”,对老百姓要“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他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衅(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都是一些至理名言。
在人才思想方面,孟子发展了儒家的观点,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一)孟子认为“尊贤”是治国之本,是“仁政”的标志。他指出国家“不用贤则亡”,“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养士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他把能否任用“贤才”摆到国家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任用“贤才”,天下之士都会高兴,还能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
(二)在教育方面,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即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内心都具有“仁、义、礼、智”四种良能。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wù)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熔铸)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他认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部加到我身上的,是我本身固有的,只要保住它,不让它丢失,就能成为圣贤。因此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就是把丢失的本心(仁义礼智)找回来;因此,他特别反对“自暴自弃”。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孟子提出的“人皆为尧舜”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是符合现代教育论的。尽管他是唯心主义的。我们现在的口号是:人人都可以成才,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不是和孟子的观点很相似吗?
(三)在培养人才与造就人才方面,他提出了比他的前人更为先进的观点:在实践、苦难中磨炼出人才。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①,所以动心忍性②,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大意是:上天要降大任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内心经受痛苦磨炼,让他的筋骨(身体)受到劳累,体肤受到饥饿,经受贫穷之苦,事业的进行中会出现许多干扰和阻碍,这样才能使他内心警觉,性格坚强起来,从而增长他的才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的道理。这段话至今也很有教育意义。孟子还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在实践中不断出现过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一个人成熟起来。他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告子》下)忧患能激励人的斗志,反而能“生”;安乐的生活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得“死”。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四)孟子肯定古代的禅让制,反对世袭制,明确提出“传贤不传子”的原则。在选拔人才方面,他主张把地位低而有才能的提拔上来,“使卑逾尊,疏逾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使疏远的越过亲近的。但是“进贤”要慎重,要经过国人评议,还要经过实地考察。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梁惠王》下)国王身边左右的大臣说“贤”,那是不可靠的,要“国人”都说“贤”,还要通过实践的考验,确实表现出才干,然后才能任用他。选拔人才,注重在实践中考察,这是比较先进的观点。
(五)在教育方法上,孟子注重素质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问答者,有私淑艾(yì治也)者③。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可用雨露滋润禾苗的方式感化他;品德差的,就要加强他的品德培养;才能差的,就要着重培养他的才能;知识差的,可用解疑答难的方法丰富他的知识;不能登门受业的,教师可用自己的人格品德去影响他。这些观点和方法,即使在教育发达的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六)在成才方法论上,孟子第一个提出“养气”说。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培养他,不要伤害它),则塞于天之间。”他又说这个“气”要“配义与道;无是,馁(něi)也。”(《公孙丑》上)这说明“气”要靠“道义”支撑。他还说:“夫志,气之帅;气,体之充也。”他这里说的“义”、“道”、“志”,就是指人的崇高理想,远大志向,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气”了。常言说“理直气壮”,理不直,何谈“气壮”?可见,孟子说的这个“气”,不是空的。
在学习方法,孟子也表达了很多有益的观点。他主张“专心致志”,不能分散精力;“不盈科(窠,kē)不行”④,学习时要踏踏实实,不能贪多求快;学习书本知识,不要盲目相信前人,要批判地吸收,他说:“尽言书,不如无书。”选择学习榜样,要承名师,高起点,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学习。这些观点对今人仍有指导意义。

注:①行拂乱其所为:做起事来总是跟他自己所打算的相反。拂乱:背离,不顺利。
②动心忍性:使他的心灵受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
③私淑艾(yì)者:对自己敬仰的人不能亲自受教,暗中向他学习,叫“私淑”。艾(yì),通刈,治也,治理自己。
④不盈科不行:盈,满。科通窠(kē),坑洼也。如流水,不填满坑洼不往前流。此处用来比喻学习,一个问题解决不透绝不进行第二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