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国际法准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34:52
老鹤
孟子照例绕着弯子,引用历史上的例子讲他的道理:“臣听说七十里方圆的国家就能统一天下,从来没有听说纵横一千里的国家害怕别的国家的。《尚书》上说:‘汤一征,自葛始’(汤征服天下从葛那个国家开始)。天下的人都很信服他,以至于他向东边打,西边国家里的老百姓都抱怨;往南边进军,北边的人们发牢骚,纷纷议论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征服日程的后面?’其他国家的老百姓盼望汤的军队就像大旱之年盼望雨水。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征服过程好像一点也没有影响当地的生活秩序,做生意的照常来往,农民照样下田。征服者诛杀了暴君以抚慰百姓,民众欢欣鼓舞,真是久旱禾苗逢甘霖呢。这就应了《尚书》里的话:‘徯我后,后来其苏’(盼王如救星,王来我新生)。”
说到这里,孟子停顿一下,看了一眼国王,神色多少有些不安,因为他也听到过一些关于齐国军队在燕国不好的行为,想跟齐宣王想说点直言不讳的话。他和宣王碰了一杯酒,还是直截了当地说了:“如今燕国的国王残害百姓、鱼肉子民,你征伐他的国家,那里的民众把我们的军队看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救星。他们端着饭菜美酒迎接慰劳我军,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么。但是,我听到的有些消息却让我焦虑。齐国的军队在燕国杀戮不止,烧毁他们的宗庙祠堂,还把人家的一些国宝运回齐国,这如何得了?国际社会本来就对强大的齐国疑虑重重,吞并燕国后疆域又翻了一番,而且对百姓又如此残暴,岂不是引火烧身,引诱其他国家兴兵动武么?”
宣王脸色已经很难看了,只是因为孟子是自己请来的贵客,又是七十以上的老人,终不便发作。孟子何尝没有觉察出来宣王的心理,觉得也要给他出点正面的建议:
“你应该马上发布命令,遣回燕国的老少俘虏,停止搬运人家的宝器。关于当地的行政,应该跟燕国的人士开一个政治协商会议,选择一位本国人担任国王,把军队撤出。如此这般,其他国家也许就不会兴兵犯我了。”
根据历史的记载,宣王没有听从孟子的劝告,齐国的结局当然也是很不幸的。第二年就在燕国与诸侯军队的合力进攻之下打了大败仗。尽管如此,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所提出的一些国际法主张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总结一下,孟子的主张包括下列几点:
其一,人权高于“主权”,不承认现在流行的“不干涉内政”的原则。那些实施暴政、残害百姓的君主,本身就没有合法性。本国百姓呼号无助的时候,外国的征服就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百姓欢迎与否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应该被征服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个因素如何判断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此其二。
其三,对于被征服国家的暴君应该加以严厉的惩罚,甚至可以诛杀,这也是为了抚慰受到残害的百姓的心灵。但是,依照怎样的程序作出惩罚,是否要设置一个特别的法庭,孟子没有言及。不过,过去孟子曾在跟齐宣王对话时讲过杀人的道理:“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这样的说法曾在近代被沈家本比附做陪审团审判。这样的程序要求是否也适用于对待一个涉嫌暴政罪的异国君主呢?
其四,征服他国的过程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和对别国生活秩序的破坏。杀人父兄、掠人俘虏、毁人宗庙、迁人重器都是不允许的。
其五,一旦征服结束,暴君废黜,就应当与被征服国的人士协商,推举该国的新君主。一个不甚清楚的问题是,一个仁德之君,征服他国进而统一天下,在更广阔的地域上推行王道,不正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么?撤回军队,立本地人为王,似乎有些尊重领土完整的意思。这种建议是否因为在孟子的心目中,齐宣王还远远达不到周王那样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