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平等与差别不是一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6:14

7、平等与差别不是一回事

【原文】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

水行者表1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万物为道一偏2,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3,无见于信4;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

【译文】百代君王不变的法则,足以作为道路的一贯原则。一个朝代衰废一个朝代兴起,都是对应着这个一贯的原则。整理这个一贯的原则就不会有混乱,不知道这个一贯的原则,就不知道应对变化。这个一贯的原则大体上没有消失,混乱就产生于它差的地方,治理就来源于它周详的地方。所以道路的好处就在于,中等的可以顺从,畸形的就不可作为,隐匿的就会使人迷惑。

走水路的人要有水深度的表记,标记不明确就会陷入水中;治理人民的人要有道路的表记,标记不明确那就会乱。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标记。不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就是昏暗的世道;昏暗的世道,就会大乱。所以道路没有不明确的,外事和内政有不同的标记,隐藏的和显著的有一定的常道,那么人民被陷的灾难就可以去掉。

万物是作为道路的一部分,一物是作为万物的一部分。愚蠢的人以为一物就是一部分,而且还自以为懂得了道,这就是无知。慎子只见到后面发生的,而没有见到前面发生的;老子只见到顺应自然委曲求全,没有见到顺应自然后还要舒展伸开;墨子只见到平等,没有见到差异;宋子只见到人的少欲,没有见到人的多欲。有后而没有先,那么群众就找不到方向;而委曲求全而没有舒展伸开,那么贵贱就不能分别;有平等而没有差异,那么政令就不能施行;有少欲而没有多欲,那么群众就不能受到教化。《书》上说:“不要私心偏好,要遵循王道;不要为非作歹,要遵循正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还是继续探讨天地的作用,天地有天地的道路,人类就有人类自己的道路,每天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等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道路。大自然由许多小自然构成,诸如人与动物,作物和树木,山与泽,水与火,风与雷,天与地等,凡此不同的存在物都有自己的道路,各自遵循自己的道路。普遍性的大道由众多的小道构成,一切小道都有其自然之道要遵循,从开始到成熟最后到终点。所以,国家的治理,乃至到一个家庭的管理,都有一定的道路。而这个统治与管理的道路,其核心就是爱民!荀子把爱民当作所有道路的一贯原则,不爱民的就衰废,能爱民的就兴起。

本篇紧接《强国》,是就强大国家而必须爱护人民而延伸下来的,之所以谈天,是因为人之富裕强大并不是天给予的,人们仅依赖天是不可以富裕强大的。天的运行是有常规的,天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运行的,它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存在,亦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消亡。所以人类社会的统治与管理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道路。而爱民作为这个道路的核心,并不是要乱爱、泛爱,而且爱民只是一部分,并不是这个道路的全部。所以既要看到后面的,而且还要看到前面的;因为只有学习了历史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所以既要顺应自然而无为,但也要在顺应自然中奋斗;因为大自然的力量不是现阶段的人们所能改变的,但也不能束手无策原地踏步,而要在顺应自然中尽到人的力量。所以既要平等,但也要有差别;因为差别是统治与管理体制中必然要有的,而平等则是指在法律面前,在社会行为规范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是身份地位的平等。所以既要鼓励人民少欲,但也要鼓励人民多欲。因为少欲是指人们的生活水平应该保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多欲则是要人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应该要努力奋斗争取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通观全篇,我们看到荀子对天人关系作了客观的论述与解释,是对“成事在天”、“听天由命”的天命观的批判。展示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科学的天命观和对统治与管理的道路的论述与解释。

——————————————————

【注释】1.表:《书·仲虺之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管子·君臣上》:“则百姓之与间,犹揭表而令之止也。”《墨子·备城门》:“城上千步一表。”《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吕氏春秋·慎小》:“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本意为作标记的木柱之意,这里延伸为表记之意。

2.偏:《管子·君臣下》:“虽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则上无危矣。”《左传·成公十五年》:“桓氏虽亡,必偏。”这里用为部分之意。

3.诎:通“屈”。《荀子·劝学》:“诎五指而顿之。”《荀子·富国》:“诎要桡腘。”《广雅·释诂一》:“诎,屈也。”这里用为弯曲、委曲之意。

4.信:(shen伸)古同“伸”。《书·盘庚上》:“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周礼·考工记》:“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管子·霸言》:“有所诎,有所信。”《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汉书·律历志》:“丈者,张也。引者,信也。”这里用为舒展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