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师认识上存在不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1:12
有些教师认识上存在不足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优质课层层出现。但也不乏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是教师认识上的不足。


    一、让学生探究的意识不强


    有的人做某事久了,往往有自己固定的方式方法,即使这种方法过时了也不易改变。就我们课堂教学来说吧,有的教师用惯了满堂灌式的教学,要他改变一下,就会觉得不得劲,意识上好像接受,行动上却做不到。


    有位教二年级的数学老师曾说:“复习还不如不复习,越复习越不会。考了几个填空题,只有几个对的。比如:一块橡皮4厘米,学生却添4 ;一座大楼17,却添成17厘米。真是没法教。”


    老师,试想一下,我们的教法有没有问题呢?是否需要认真反省一下自己教的问题呢?这问题实际是很容易解决的。如果教这部分知识时,你不是直接灌输,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一番,可能结果就不是这样的了。比如说:你可以把“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同时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组或自己去度量各种长短高低不同的物体,学生在反复测量、交流的过程中,升华认识,逐渐形成理性认识,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情况了。


    这个过程用15分钟足矣。15分钟,对于一节课40分钟不算短,可是对于以后,就不仅仅是省40分钟的事情了。首先,这比抽象空洞的做100道题效果都好,因为干做题是生硬的学习,产生的结果是没有任何凭借的记忆,是短时间的记忆,就像单个的珠子被一个一个地摆在那一样,和别的事物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总复习时,这些“珠子”早因为失去联系而“脱落”,乱添一通就成为必然了。可是,如果你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像用线把珠子一个一个地穿起来,牵一个而带整体,就不会出现那位老师所说的那种情况了。在总复习时, 会很顺利的,心情很是舒畅。其次,学生在亲身操作的过程中,手、眼、嘴、脑并用,同时得到锻炼。再次,学生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可能是学习态度,也可能是意志力,也可能是将来的奋斗目标。


    可惜的是我们的教师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感受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


    二、教师不相信学生


    这几年的课改中,我们学校经常组织深入课堂听课,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课堂上,不少的教师以讲解为主,一旦提出问题,不等学生思考,就提问,答不对,教师就很自然地、甚至情不自禁地代答,更不善于让学生即时展开讨论,自主寻求答案。课堂上有时也出现讨论等学习形式,可往往是学生刚开了个头,将要产生极大兴趣,进入高潮,老师却下达命令“停”。真是扫兴,有扼其生机之感觉。我也个别地问老师,为何那么处理呢?回答说:“这些学生,你别指望能弄出什么结果了,讨论也是白浪费时间。”

 

不给人家机会怎么就断定不行呢?万事都有个开头,第一次不行,第二次不行,一个月也不行吗?一个学期、一年也会不见起色吗?请问培养是什么意思呢?咱们教师对学生不培养,怎么能期望学生一步登天呢?


    我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一踏上教育这个岗位时,新课改的理念没有被明确提出来,我的课堂教学就是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付出了很多。比如写作前,我亲自带领学生爬山,让他们观察:在山脚下,老师是怎样交待注意事项、怎样做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体验爬山过程中的筋疲力尽、同学之间的互助及每个细小的情节;在山顶,指挥他们俯瞰山下的村庄等各种景观,向远处眺望铁路、远山、蓝天白云等。把更多的素材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取舍。数学课上,让学生在教室前把100平方米的实际大小画出来,让学生观察度量,努力使他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等等。
不过那时的教学行为没有理论指导,只是觉得教学生需要那样做。可惜,尽管我付出了努力,可是一帮学生我只教一年,没有什么突出的效果。终于有一帮学生我连续教了三年,就是现在的九年级,可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五年级升六年级时,优秀率达57%。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原来的基础好呢?”我可以真诚地告诉你“不是” 。三年级时我接的他们,二年级的数学成绩,平均60多分,居全镇倒数第一。可五年级居全镇正数第一。


    有的学生升了初中以后,还期望我能教他们,甚至,他们的家长亲自到我家和我商量,要求我到初中去教他们。我知道,并不是因为我对学生如何好,我不敢说课后一次没辅导学生,敢说我很不习惯课间把学生叫到跟前,教啊教,上课不是上课,下课不是下课。就是因为我教的课他们学会很易,更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能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我认为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目的全部。应该包括学生会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学习不同的知识会灵活选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知识迁移、知识分块、精细加工、联想、知识碰撞等能情不自禁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来运用。要实现这一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付出细心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