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夏商周标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38:14
叶之青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仅追溯至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即前841年。从汉代刘歆以来,历代学者一直试图推定共和元年以前的年代,但未能取得共识。 1996年5月16日,李铁映和宋健在国务院主持会议,宣布启动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决定成立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七个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并聘请中国社科院李学勤研究员、仇士华研究员、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和中科院席泽宗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由有关学科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联合攻关。
七个支点框定西周王年
吴虎鼎与宣王十八年 吴虎鼎1992年出土,铭文有:“唯十有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宫夷宫,……申剌王命。……”“夷宫”为夷王庙,“剌王”即厉王,可知此器作于宣王(夷王为厉王父,宣王为厉王子)十八年(前810年)。该年十三月丁丑朔(即初一为丁丑),丙戌为初十。铭文中有月相“既生霸”,“霸”指月亮的光面,从新月到满月为“既生霸”,满月为“望”,满月后月的光面尚未显著亏损为“既望”,从月面亏损到月光消失为“既死霸”。丙戌为初十,与月相“既生霸”合。此器作为西周晚期年代的一个重要支点证明《史记》纪年可信。
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二年 晋侯苏编钟出土于位于山西曲沃的天马—曲村的晋侯墓地M8中,共16件,铭文共355字,记有7个历日和5个记时词语:
唯王卅又三年,……正月既生霸戊午;二月既望癸卯;二月既死霸壬寅;三月方生霸;六月初吉戊寅;丁亥;庚寅
西周晚期在位超过33年的,只有厉王和宣王。通过对M8墓中的木炭等样品进行碳14测年,其年代在前816—前800年;《史记·晋世家》载晋侯苏卒于周宣王十六年(前812年),所以晋侯苏钟的“三十三年”属厉王。《周本纪》载厉王三十七年出奔;厉王出奔后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共和”。以厉王出奔之年为“共和”元年即前841年,则厉王三十三年为前845年。该年依建丑(以夏历十二月即丑月为岁首):正月乙巳朔,“既生霸戊午”是十四日;二月甲戌朔,“既望癸卯(当是辛卯)”是十八日,“既死霸壬寅”是二十九日;六月壬申朔,“初吉戊寅”是初七(“初吉”出现在初一至初十),按干支推出的日期与月相能相合,可知厉王三十三年为前845年不误。因此可定厉王元年为前877年。
“天再旦”与懿王元年 西晋初出土的战国时代魏国史书古本《竹书纪年》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懿王,夷王父)“天再旦”即天亮两次,有学者认为是日出之际发生的一次日食。“郑”的地望在西周都城(今西安)附近的华县或凤翔。根据前1000—前840年的日食进行全面统计,得出前899年4月21日的日食可以在西周郑地造成“天再旦”现象。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了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食发生时,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际。经过实际观测,印证了“天再旦”:日出前发生日全食,天色转黑,几分钟后全食结束,天色再次放明。此外,定为懿王器的师虎簋,其铭有“唯元年六月既望甲戌”,以懿王元年为前899年,该年六月丙辰朔,甲戌是十九日,也与月相“既望”合。
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 1996年出土于陕西丹凤的虎簋盖铭文有:“唯卅年四月初吉甲戌,……密叔内(入)右虎,……”与懿王元年器师虎簋铭文比较,二器同为一人(即虎)所作,而虎簋盖在师虎簋之前。虎簋盖铭文的王年为三十年,西周中期穆、共、懿(穆王子为共王,共王子为懿王)诸王在位超过30年的只有穆王,因此虎簋盖为穆王器。根据共王三年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等排谱结果,共王元年应为前922年。《周本纪》载穆王在位55年,按共王当年改元计算,穆王元年为前976年;三十年为前947年,该年四月丙寅朔,甲戌是初九,与“初吉”合。
鲜簋与穆王三十四年 鲜簋铭文有:“唯王卅又四祀,唯五月既望戊午,……禘于昭王。……”“禘”是祭名,“禘于昭王”则作器时必然晚于昭王(昭王,穆王父)。昭王后至夷王前在位33年以上的,只有穆王,因此鲜簋是穆王器。按虎簋盖,穆王元年为前976年,则穆王三十四年为前943年,该年五月壬寅朔,戊午为十七日,与月相“既望”合。
静方鼎与古本《竹书纪年》昭王之年 静方鼎铭文说:“唯十月甲子,……八月初吉庚申至,……月既望丁丑,……”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昭王十六年南伐楚荆,十九年乘船没于汉水。把与此事有关的青铜器铭文系联排比,可知静方鼎的“十月甲子”在昭王十八年,其后的“八月初吉庚申”与“月既望丁丑”在昭王十九年。从穆王元年即前976年往上推,昭王十九年为前977年,八月戊午朔,庚申是初三,与“初吉”合,丁丑是二十日,合于“既望”。再次印证了穆王元年为前976年。昭王在位19年,推定昭王元年为前995年。
《召诰》、《毕命》历日与成、康之年 《周本纪》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可知昭王的祖父成王、父亲康王在位总年数不少于40年。昭王元年为前995年,推定成王元年不晚于前1035年。康王器小盂鼎有“唯廿又五年”语,可知康王在位不少于25年。《尚书》中的《召诰》和《洛诰》同是成王七年所作,《召诰》中有“惟二月既望,……三月,惟丙午月出胐(fěi)。”(孔传:“胐,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成王七年的历日合于前1036年,该年二月乙亥朔,“既望”在庚寅十六日;三月甲辰朔,丙午是初三,合于“丙午胐”。成王七年为前1036年,则元年为前1042年。又,《尚书·毕命》说:“康王命作册毕,……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康王十二年的历日合于前1009年,该年六月丙寅朔,“庚午胐”是初五。康王十二年是前1009年,则元年为前1020年。
这样,剩下未定的只有厉王之前、懿王之后的孝王和夷王的元年。以这七个支点,再结合文献和青铜器铭文,推定孝王、夷王元年分别为前891年和前885年。
数管齐下锁定武王克商之年
推求武王克商年的主要途径,首行先限定克商年的年代范围,然后通过金文的排谱和天文学推算,选定合乎各种史料的最佳年代。
文献所见克商年代范围 《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鄩,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自武王至显王共30世,自周显王三十三年起,六国次第称王,《左传》所指当是此时。显王在位48年,卒于前321年,如果从此时往上溯700年,为前1020年。古本《竹书纪年》载:“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攻杀幽王;平王立,东迁洛邑,为前770年。自此往上溯257年,则武王灭殷在前1027年。
沣西H18确定克商年代范围 陕西长安沣西地区是周人之都丰京所在,武王克商之前,文王就迁都于此。1997年发掘的沣西H18,由4个小层构成,所出土有木炭、兽骨和炭化小米等可供测年的标本,属武王克商之前的先周晚期文化单位。叠压在H18之上的是灭商后西周初期文化典型单位的T1第四层。这两层为划分商周界限提供了确定克商年代的地层依据。用常规碳14和加速器质谱碳14测法对这组地层的含碳样品测定,得到克商年代范围分别为前1050—前1010年和前1060—前995年。
琉璃河H108确定克商年下限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早期都邑遗址,1996年秋在遗址灰坑H108发现一片刻有“成周”二字的甲骨。成周营建于成王初,表明H108的年代上限不会超过成王时期限,因此其上界可以作为克商年代范围的下限。该遗址第一期墓葬中最早的年代数据的中值为前1020年。由此得出克商的年代范围为前1050—前1020年。
甲骨文月食推定克商年代范围 甲骨文宾组卜辞公认为商后期武丁至祖庚时代的卜辞,其中有5次月食的记载,通过现代天文学计算,可以回推其发生时间,推得武丁在位年代;参照文献所见武丁及其后诸王年代的记载等,得出武王克商年代范围也在前1050—前1020年。
天文史料推算克商年 沣西等遗址的分期与碳14测年和由甲骨月食推断的克商范围都是独立进行的,但都集中在前1050—前1020年。在这个可能范围内,用现代天文学方法回推文献记载的三组克商天象,得到前1046年、前1044年和前1027年三个数据。
前1046年说 《汉书·律历志》引西汉孔壁古文《尚书·武成》82字(今本《武成》此段仅存22字),其中涉及武王克商前后的月份、干支、月相,与《尚书》中的《召诰》、《洛诰》、《顾命》、《毕命》中记载周公营洛、反政成王以及成王临终等大事的月日干支及月相等前后呼应,是公认的检验克商年的主要依据。从研究《武成》的历日入手,又对《国语·周语下》的伶州鸠语“岁在鹑火”、“日在析木”等语进行分析和排列。把一月朔放宽到建亥、建子、建丑中进行筛选,得到前1120—前1020年的100年间约150组克商可能日期;再按关于金文记时词语的理解筛选,得到10组密合日期;最后按“岁在鹑火”作为检验条件筛选,得到三组克商甲子日。其中只有前1046年1月20日内在前1050—前1020年的范围。
前1040年说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的利簋,铭文记载武王克商在甲子日,证明传世文献所记武王克商之日的干支是正确的。铭文中有“岁鼎”,有学者认为是岁星正当其位。又,《国语·周语下》伶州鸠说:“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用利簋和伶州鸠语的几个天象作为克商年应满足的条件逐项筛选,然后作天象综合检验,得到7组符合的日期。最后用《武成》历日检验,结果只得到2组符合日期。其中只有前1044年1月9日在前1050—前1020范围内。
前1027年说 古本《竹书纪年》载西周积年257,以平王东迁之年(前770年)往前推257年,得克商年为前1027年。此说与用甲骨文5次月食年代对武丁在位年代的推算配合最好。
三个克商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有无法满足文献所给出的全部条件。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金文历谱,成王元年在前1042年;文献记载武王史事无过4年的,东汉学者郑玄《诗谱·豳风谱》说武王克商后在位4年。据此,定前1046年为克商首选之年。
殷墟文化与甲骨金文确定商代后期年代
商代后期指盘庚迁殷至商朝灭亡,共8世12王。
周祭祀谱确定帝乙帝辛年代 商代晚期,商王用5种祭祀方法按固定顺序轮流祭祀先王及其配偶,一个祭祀周期称为一祀,长度约为一个太阳年,称为周祭,有记时作用。商末黄组卜辞和金文周祭材料中,二祀和六祀各有三组,据其所载年月干支和祭祀名,必分属三个系统,当与商末文丁、帝乙、帝辛(纣王)三王对应。在周祭系统中,帝辛元祀至十一祀祀谱有6件青铜器,联系清楚。根据由此排出的祀谱,再参照有关情况,得到帝辛元年的可能年代为前1085年、前1080年、前1075年、前1060年。武王克商定为前1046年;周祭中记有廿五祀的青铜器应入帝辛祀谱,所以帝辛元年选在前1075年。又将帝乙祀谱与帝辛祀谱连接,得到帝乙应为21年或26年。采用26年说,周祭与季节基本以应,所以估定帝乙元年为前1101年。
宾组卜辞5次月食推得武丁在位年代 甲骨文中的宾组卜辞属武丁至祖庚时期,其中有5次月食记录。在三千多年前,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有5 次月食记录,这是世界天文史上的奇迹。宾组卜辞中的5次月食,都有日名干支:壬申夕、癸未夕、甲午夕、乙酉夕、己未夕皿(向)庚申。天文计算表明,在前1500—前1000年间只有一组年代既符合卜辞干支,又符合月食顺序:癸未夕月食 前1201年;甲午夕月食 前1198年;己未夕向庚申月食 前1192年;壬申夕月食 前1189年;乙酉夕月食 前1181年。从甲骨文字体分析,5次月食在武丁晚期到祖庚之间;从甲骨分期看,后两组月食当在祖庚世。根据《尚书·无逸》,武丁在位59年。据此武丁在位年代约为前1250—前1192年。
文献推定盘庚迁殷年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七百七十三年”显然有误,大多数学者改作“二百七十三年”。另有不同版本作“二百七十五”、“二百五十三”。工程专家组取253年说,从武王克商(即商纣灭亡)的前1046年往上推253年,盘庚迁殷之年为前1298年。取253年说是因为,武丁元年定为前1250年,武丁之前是盘庚、小辛、小乙一代三王,盘庚迁殷之年(前1298年)与武丁元年(前1046年)间隔为48年,对于迁殷后这一代的总年数较合理。前1298年,取整数为前1300年。
商城遗址和文献确定商代前期年代
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以及小双桥遗址、洹北花园庄遗址等,属于商前期。郑州商城遗址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已发现总长近7公里的城墙和断续长5公里的外城墙,是迄今所知规模仅次于殷墟的商代遗址。已经发现有数十座大型夯土台基、铸铜作坊和青铜器窖藏等。偃师商城有大城、小城和宫墙,发现有宫殿基址、水池和铸铜作坊。两座商城是已知最早的商代都邑规模的遗址,其始建年代最接近于夏商更替之年。根据碳14测定,它们的始建年代在前1610—前1560年之间。
《左传·宣公三年》:“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鬻子·汤政天下至纣》:“汤之治天下也,……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史记·殷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即古本《竹书纪年》):“汤灭夏以至于受(纣)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自商汤至文丁是29王,没有帝乙、帝辛(纣)。根据商代后期祀谱的排比,帝辛在位30年,帝乙在位26年,共56年。以496年之说,加上56年,商代总积年为552年,《鬻子》的576年之说与之相近;《左传》的“载祀六百”可能是约数。由前1046年往上推552年,为前1598年。参考碳14测年数据,取整数估定商始年为前1600年。
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与龙山文化
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是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
古本《竹书纪年》称:“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另据《逸周书·度邑》、《国语·周语上》和《战国策·魏策一》,太康、羿、桀诸王之都斟鄩应在洛水附近。二里头遗址面积达9平方公里,发现有宫殿、大墓、铸铜作坊遗址与精美的玉器、青铜器和陶器,因此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中期,而早期文化要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寻找。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可分为三段。经对遗址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AMS碳14年代测定,其第二段年代约在前2132—前2030年。
《太平御览》卷七引《孝经钩命诀》:“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有学者计算出在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会。经对夏代立国前后的五星聚合重新推算,也证实这次五星聚会是五千年中最难得的一次。前1953年2月中旬至3月初,在黎明时分的东方地平线上,土、木、水、火、金五星排成一列;在2月26日,五星之间的角距离小于4度。又,《左传·昭公十七年》:“《夏书》曰:‘辰不集于房,……’”这里“辰”指太阳,说的是夏代的一次日食。梁代有学者认为这是发生于夏代帝仲康(帝太康之弟、帝启之子)时代。这条记载长期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夏本纪》说:“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尚书·胤征》也记此事,又说:“乃季秋月朔。”将“季秋”设定在10月1日至12月18日之间,对洛阳地区前2250年—前1850年共400年间的可见日食进行普查性计算,得出符合季秋的大食分日食有11次,其中有发生在前2043年10月3日、前2019年12月6日等几次。
《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竹书纪年》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有学者认为“无王”指羿和寒浞代夏的阶段。从夏商分界的前1600年往前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前2071年,基本落在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即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工程专家组定2070年为夏的始年。
(11月21日5版)
Copyright(C) 2001-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科利华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2001-2002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learningchina@clev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