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要写在田野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5:24
《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19日   05 版)

  面对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民,国外的一些玉米种子、蔬菜种子,价格那么高,为什么能得到认可呢?得反思一下,咱们的成果是不是都适用、对路?

 

  甘肃旱区,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仅靠一项小的技术改革,玉米坐地增产30%,达到500公斤,引起全国北方旱作农区的高度关注。

  这项技术叫“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前是单行覆膜,现在起两行垄,一起蒙上薄膜,垄沟种玉米,保温、保墒、集雨、压草。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神!据测算,推广这项技术,“十二五”期间,甘肃5年增粮50亿斤没问题。

  这是谁琢磨出来的?当地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

  贵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发育区。可是,近处的山坡,已被郁郁葱葱的花椒树覆盖。

  这里以前就出顶坛花椒,椒香浓烈。不过,种子发芽率低,没人主动栽培,因此没形成大的产业。

  怎就不发芽?县林业局技术员马子六反复琢磨。他整天和农民打交道,一次偶尔听到一句评价:顶坛花椒含油量可真大!含油大?症结在这儿吗?

  直到有一天,发现花椒上边有个小孔。原来,花椒油正是从这里溢出,影响了发芽。发现了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了。从此,银洞湾村农民种花椒脱了贫。

  那名技术员如果不是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成天在基层跑,也许到现在还没发现那个花椒上的小孔,也不会有成片成片的“摇钱树”。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许多农业实用技术,不是从实验室想出来的,而是田埂里长出来的。

  再比如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最初也是农民鼓捣的,很简陋。后来技术人员又总结出透明度、倾斜度、通风、控温等参数,越整越科学。

  因此,农业科研要瞄着田野,盯着生产;专家教授、科研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到农民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吸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农民天天就是搞实践的嘛!袁隆平如果不是长年泡在稻田里,如果没有农民出主意、提供线索,也不会有这么大成就。

  现在,总是呼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这的确有推广机制不合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现在农业技术市场是很开放的。面对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民,国外的一些玉米种子、蔬菜种子,价格那么高,为什么能得到认可呢?这就得反思一下,咱们的成果是不是都适用、对路?有时候因为细节考虑不够,也会导致一些很好的成果推而不广,搁浅了。比如,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山区,就有一位耕水田的农民说,大家都想机械化,可是眼下的农机对山区作业考虑不够,很容易坏。于是,大伙又开始买耕牛了。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理念也需要创新、突破。尤其是农业应用技术科研,除了体制机制改革,一定要更多从市场需求、生产需要的角度做规划、找题目。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不仅需要战略型、领军式农业科学家,还需要直接服务生产的实用型专家;不仅要加强基础科研,还呼唤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