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希望在田野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47:58
希望在田野上(党派之声)
本报记者 刘维涛 《 人民日报 》( 2008年8月6日   16 版)

7月16日,在山东博兴庞家镇王图村的西芹地里,大学生村官姜婧(右二)为留守儿童讲解芹菜的生长习性。
孙国栋摄
“广袤的田野需要新鲜血液!”
7月8日至10日,冰城哈尔滨,在民革中央举办的“新农村人才战略研讨会”上,农村人才问题成为与会近200名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
“人才问题,已经成为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从战略高度予以认识和重视。”深度观察“三农”问题多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如是说。
农村人才青黄不接
民革山东省委会秘书长王鲁一用“五差”,对农村人才现状作了一个描述:文化素质较差,缺乏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接纳、消化、吸收、应用能力;科技素质较差,怕担风险,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农业比较利益低不想用”的现象;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生产方式简单;一部分乡镇干部整体素质较差,无力适应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部分干部能力较差。
“基础本来就薄弱,还存在人才流顺差的现象。”民革宁夏区委副主委周生俊分析道:每年进入农村工作的人很少,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多年没有进人。而同时,农村每年有一些致富能人带着资金进入城市定居生活;有一批青年通过高考进入大中城市求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寥寥无几;有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打工,长年奔波于城乡之间。
“人才流失使农村的大失血,本来就已经很低的人口素质进一步下降,给农村留下‘386199部队’,有些甚至出现‘家家门前一条狗,院里住着老两口’的状况。”周生俊不无忧虑地说。
“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凡是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地方,都与那些地方各方面人才比较多、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有关;凡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的农村地区,人才缺乏都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长期坚持奔走于各地农村调研的周铁农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切的体认。
社会主义新农村,由谁来建,由谁来享,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对农村人才的现状表达了忧思,但同时又对广大农村发展的潜力充满了信心。
辽宁省沈阳市第176中学副校长关英,回顾民国时期便在中国农村实施的“新乡村运动”指出,实施“外部引进”,形成城乡人才良性互动机制,同时“立足本土,内部挖潜”,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就一定能够顺利实施。
“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关英豪情满怀地说。
“村官”带来可喜变化
“农闲时,在电脑前,两位大学生帮助菜农上网查有关蔬菜方面的信息,如有关蔬菜销售方面的、价格多少,四位一体沼气应用等技术……”这是黑龙江省穆棱市马桥河镇战胜村党支部书记董成吉,在发言中描述的场景。
选派大学生“村官”,作为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决策,自然引起与会人员的广泛热议。
河北省民革党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胜认为,大学生有知识、有思想、有理想、有朝气、接受能力快、掌握新东西多,由他们到农村任职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新血液,促进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在扩散应用,全面促进农村智力结构的改善,可谓人尽其用,正逢其时。
对于大学生“村官”带来的变化,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张坚勇用 “三多三少”来概括:对大学生“村官”而言,多了几分信心,少了几分胆怯;多了几分实在,少了几分浮躁 ;多了几分毅力,少了几分矫情。而对乡村干部而言:主动学习的人多了,不思进取的人少了;激情干事的人多了,无所事事的人少了;争先创优的人多了,得过且过的人少了。
然而,要把好事做好并非易事。民革党员、辽阳市太子河区祁家镇副镇长李卓提醒: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踢开“头三脚”,烧好“三把火”,迈好第一步,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大学生负责。
“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真正涉及‘三农’的并不多,如何当好‘村官’更是没有这个专业。大学生们要想当好‘村官’,应具备5种能力:把关定向的能力、知农务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宣传鼓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其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验,李卓寄语大学生:“农村就是一个大课堂,每个农民就是一本没有读过的书,要想办法读懂他们!”
民革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袁伟东则援引了2005年发生的一起大学生“村官”集体强制转教师事件,指出目前为止,我们仍未为人才设计一个长久的、完善的农村创业机制。
“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的今天,仅仅依靠政府的鼓励与引导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大学生作为正常人的心理需求,为其设计完善的、合理的工作与创业机制,使农村变成相对的高处,用机制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袁伟东说。
他建议,具体应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财政政策和金融制度等各方面加快推进改革,让在农村任职、创业的大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筑巢引凤的同时,更要保驾护航!”袁伟东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与会者的看法。
不拘一格造人才
大学生“村官”,事实证明是个很好的尝试,但“只秀不是春,独木难成林”,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类人才,更有赖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英据此提出,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同时也指出,农村职业教育仍存在重视不够、宣传不够、导向不好、管理不善、投入不足、骨干专业不突出、生源质量令人担忧等现实难题,需要在制度、资金等安排上予以解决。
“新农村建设人才战略的着眼点与着力点,一靠筑巢引凤,二靠引凤还巢。”民革安徽省委会参政议政部副部长汤明珠认为,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也是新农村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安徽无为县的做法为例,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如帮扶力度不大,缺乏政策的吸引力;缺少保护和金融支持;厚此薄彼,不能与外来投资者享受同等待遇等。
民革重庆市委副主委谢德体分析了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其学习的特殊性:思维方式较为传统,一般着重于直觉现象,理解能力稍差,其学习需要切身体验而不是听理论讲解;绝大多数农民从众心理强,只有亲自看到身边的致富典型才跟随效仿;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当今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的更新发展,无法分析合理运用繁多的农业信息。
谢德体得出一个结论:农民要基本上掌握一个项目,至少亲身经历一个生产循环的指导学习和操作实践。因此,他介绍了西南大学科教扶贫的“石柱模式”:即打破以往零星、短期、分散,以单一项目为支撑的扶贫,和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建立了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形成“一院一镇一部门”产学研对接。他认为,这种模式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拓展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养渠道;以引进龙头企业为支撑点,使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更具针对性。
农业部原教育司副司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翔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他认为,当代需培养、培训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乐于献身农业、农村的创业人才,并提出应大力推进的5项“创业人才工程”:村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大学生志愿回乡创业人才培养、大学生造就企业创业人才培养、新型农民创业人才培养和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培养。
“没有新农民,当然没有新农村;有了新农民,何愁新农村不汩汩滔滔不择地而出?”汤明珠发言的结束语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