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蜗居”南阳的真实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3:59

诸葛亮“蜗居”南阳的真实原因

2010-12-17 11:40:52

归档在 吾观历史 | 浏览 9608 次 | 评论 4 条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影响最著的人物,尤其是诸葛亮的智慧绝对是历史上无人匹敌,因此人们把他与孔子并列,孔子为“至圣先师”,诸葛亮为“智圣”。能够称为“圣人”的,绝非一般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高不可攀。

浏览汉史,发现诸葛亮的发迹与南阳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表白自己的奋斗历史,给人们讲述了一个为什么长期“蜗居”南阳的故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从这段话中,后人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有人说诸葛亮当时很穷困,生活很苦,“蜗居”在南阳卧龙岗过着很苦的生活;诸葛亮用“卑鄙”一词形容自己,可见当时的确很落魄;有人说诸葛亮厌倦了当时诸侯纷争的世道,隐居在卧龙岗,过着清静的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不是刘备三次谦恭邀请他出山,是绝对不会出来辅助刘备的,辅助刘备出于感激。除了这些解读,引起世人关注的恐怕还是“南阳”、“襄阳”之争,就是诸葛亮当时“蜗居”的是南阳还是襄阳。“蜗居”和“隐居”是不同的概念,如果说诸葛亮“蜗居”南阳,很符合当时的情况,如果说诸葛亮“隐居”襄阳,则和诸葛亮的心愿有些不符。何哉?

细细品味诸葛亮的原话以及结合当时的情况,诸葛亮的许多说法和做法实在让人费解,真实的情况就是诸葛亮的这些说辞不过是一种谦词,他之所以“蜗居”南阳就是希望从纷乱的现实中找到欣赏自己的“伯乐”,并不是心甘情愿做一个“隐士”。

在两汉时期,南阳的地位非同一般。汉高祖刘邦从这里一路西上,避开秦军的主力,从伏牛山、商洛山区偷偷摸摸潜行到咸阳,给秦军一个出其不意,并占领咸阳,奠定了自己的老大的地位。东汉刘秀更是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东汉,在东汉一朝,这里是帝乡。尽管刘秀建都于洛阳,但南阳的地位如同今天的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东汉末年,尽管南阳受战乱破坏最重,依然是军阀割据看重的中心城市,谁占领南阳,不仅政治上得分,而且可以虎视荆襄。这样一个战略要地,那个有战争野心的人会轻易放弃,当然想从战争中获取资本的人也不会轻易放弃,虽然战乱可能影响身家性命,但想在战争中获利的人,远离战争的前沿,洞悉天下大势,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尽管南阳在东汉末硝烟不断,但有政治雄心的人还是不肯轻易离开,不敢在南阳城居住,在南阳周边“蜗居”就成为明智的选择。

古代的战争就是这样,混战的双方注重的是攻城,占据城市就保有一方领地,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占城比掠地更重要。史书上屠城的事很多,但屠乡村的的很少。住在城里不安全,但住在乡村肯定安全的很多,交战的双方谁在乎一般老百姓呢?

由此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诸葛亮会从隐居的襄阳来到南阳城外的卧龙岗,就是“蜗居”在离南阳不远的卧龙岗,洞悉天下局势的变化,时时掌握天下情势,便于自己日后的飞黄腾达。如果说诸葛亮想过“隐士”的生活,不会选择这里,哪里最安全、最幽静、远离尘世的纷扰,哪里才是最佳的选择。从隐居的角度看,南阳不适合,所以诸葛亮“蜗居”南阳而不是隐居南阳绝对有深意,“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则是假的,苟全性命就是为了闻达诸侯。要不然他怎么会和徐庶、庞统这些人友好,他的政治才能和智慧怎么会让这里人佩服?隐士过的是什么生活,琴棋书画、游山玩水而已,而“蜗居”则必然不是这些,就如同现在很多人“蜗居”北京一样,尽管生活很苦,也不愿离开北京,因为北京能为其提供发展的机遇。

诸葛亮“蜗居”南阳十年,最终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他的智慧得到了圈内人的认可,这才有了庞统向刘备推荐的资本,也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可能,更有了他帮助刘备打天下的机缘。

诸葛亮“蜗居”南阳,绝非是甘心做一个“隐士”,而是有着更深的政治意图,甘心受穷、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宁愿“卑鄙”,目的就是在南阳仰望星空,寻找机会,图谋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诸葛亮是“蜗居族”的祖师爷。

 

0上一篇 << 厚脸皮与孔子的营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