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指挥才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35:45

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指挥才能

导读: 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和法正之下的。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缘故。

诸葛亮仅是一个军师将军,而魏延为镇军将军、汉中太守,因此在刘备眼里,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魏延高于诸葛亮、也高于张飞等其他大将。因为当时蜀国的危险只来自汉中方向。这一方向的统兵大将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

1、诸葛亮南征战役 基本平定南方,以后叛乱较少。

2、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28年初) 10w VS 6w ,形势很好,可惜功败垂成。

3、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公元228年末) 34W VS 千余 攻坚城失败。

4、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阴平——公元229年) 诱敌失败,占了两个荒城。

5、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公元230年) 蜀军的人数少于魏,下大雨,没打成。让诸葛亮成为军事家的机会浪费了,可惜..

6、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31年) 8W vs 6W ,歼敌3000,射死魏大将张郃。

7、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公元234年) 10W vs 7w 结论: 诸葛亮是一位军事理论家,从他北伐的时机和战斗过程中的一些花招就可以看出。但无法证明他是一位军事家,因为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或小胜或平。

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指挥才能 论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历来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公正、廉明的作风,受到历代的一致好评。在现代也非常需要向诸葛亮这样的治国人才。 其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的评价引起了后代的许多争论。陈寿在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为人、执政、治军的能力后,称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如此一来,诸葛亮是否还能称为军事家呢?本文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就此作一分析。

一、诸葛亮指挥的主要战役 诸葛亮一生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均发生在刘备去世后(公元223年),主要有: 1、 诸葛亮南征战役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 3、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 4、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阴平) 5、 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陇右) 6、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 7、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

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基本上负责一些外交游说、行政治理、参谋和战略方针方面的工作,从未指挥大兵团进行作战。而在刘备去世后,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由其亲自指挥的。 应该说刘备的识人能力在三国时代与曹操、孙权并列第一,马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终刘备一生,没有派诸葛亮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应该说,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和法正之下的。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缘故。在指挥作战水平的水平上,诸葛亮可能与魏延不相上下,这也是魏延一直感叹自己的才能无处发挥的缘故吧。 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尚书、尚书令等国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诸葛亮仅是一个军师将军,而魏延为镇军将军、汉中太守,因此在刘备眼里,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魏延高于诸葛亮、也高于张飞等其他大将。因为当时蜀国的危险只来自汉中方向。这一方向的统兵大将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

二、历次战役简评

1、诸葛亮南征战役(公元225年) 此次战役平定了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保证了今后北伐战争中后方的稳定。当时由于西南属于荒蛮地区,少数民族人数不多,军队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训练,加之采取了马谡军事为辅、政治为主的策略,并由包括李恢、马忠等将领共同分三路进兵,依次平定了高定、雍凯、朱褒和孟获的叛乱。此次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军事作战,而主要是克服山水险阻、气候、水土等困难,无法反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而所谓七擒孟获的事情,不见于《三国志》等重要史籍,因而其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或许擒获后又释放的事情是有的。 而且,也并不是终诸葛亮一生南方都很稳定,诸如马良、张翼均在诸葛亮在世时进行过平定南方再次叛乱(公元233年)的行动。 同样的工作,在吴国基本上是派一位得力将领就可完成。在魏国,突击乌桓部族以及袁氏集团残余的战役却是由曹操亲自指挥的,应当说是长途奔袭战的典范吧(一战就将蹋顿单于的数万骑兵全部歼灭)。

2、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28年初) 此次战役的开始阶段形势很好,应该说是历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一次。但由于诸葛亮连续犯了若干的错误:用人不当、对战局判断不准、缺乏互相策应、部署失当等,导致此战最后成为历次北伐中失败最惨的一次。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共10多万人,其中东路由赵云、邓芝率领约一万人,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于关中地区;诸葛亮自率9万兵马出祁山,准备攻占陇右地区。诸葛亮此前没有采纳魏延的率精兵突击长安的建议,因为其一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先占领陇右在逐步进攻关中的战略。蜀军调集了当时能调集的所有主要将领(魏延、赵云、邓芝、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和绝大部分机动兵力,准备趁魏国忙于东线战事时,在西线一举成功。 魏军:前后共有6万人投入战斗。其中张郃率主力野战兵团五万人进攻陇右的蜀军,曹真率数千人防守秦岭各谷口,陇右各郡数千人马坚守各主要战略要点。战前,由于自刘备去世后5年来此战区一直没有大的战斗,而在魏、吴前线却战事连连,因此魏国在本地区仅有不到一万兵力收缩于主要战略要点进行戒备。战区司令为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驸马司马琳。直到蜀国即将进攻时才匆忙派大将军曹真替换了司马琳。而张郃实际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这可以从其一会在荆州、一会在雍州反复奔忙中得到证明(见《三国志——张郃传》。为反击蜀国的进攻魏主亲自派兵五万由张郃统帅自洛阳前往西线作战,魏主随后也亲临长安督战。 战役结果:由于诸葛亮分兵作战,并委派没有实战与独自领兵经验又自负的马谡为阻援部队司令,导致马谡很快被魏军击溃,而诸葛亮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也不够,在兵力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敌前撤退,从而使战局无法挽回,全线崩溃。 分析:虽然事后将主要失败责任推在马谡身上,但诸葛亮的错误还是很明显的。 其一,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判断不准,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导致战役预备队未能进行及时的增援。 分析当时蜀军分为三大部分:前军由先锋魏延等将领率领(约2.5~3万人)在攻击冀城、上邽等陇右战略据点;阻援军分由马谡、高详带领在街亭、列柳城阻击魏军增援部队(3万人);而诸葛亮率3~3.5万人(估计有部分负责押运粮草)作为战役预备队踞中策应(在西县,位于祁山东北)。 由于在进行形势判断时,认为阻援部队可以坚守很长的时间,而攻城部队能够很快攻克各城,又以为魏军兵力处于劣势,不敢发动猛烈的进攻。结果三个判断均出现失误。

其二,诸葛亮在魏军主力即将到达时,没有集中主力首先击败魏军野战兵团,而是一面阻援,一面对陇右各战略据点进行攻城作战,结果被魏军各个击破,犯了分兵作战的兵家大忌; 其实,这才是本次战役的失败关键。看看相同的情况下,曹操是如何指挥的:曹操在进攻袁绍的邺城时,袁尚领兵(也是野战兵团,原先在进攻袁谭)来增援,曹操立即留少量部队监视邺城守军,自率主力迎战袁尚兵团,经过激战一举击溃增援(野战)兵团,结果邺城守军军心大乱,加上曹军主力回师猛攻,随后很快就被攻占了。 因此,诸葛亮当时的唯一正确选择是:集中攻城的魏延、吴壹军团,加上马谡、高详的兵团以及自己的中军,首先迎战魏军张郃兵团,

..(为了访问速度,省略若干字)

真、司马懿联合进攻汉中的那一次。三峡天险2万人足以防御。 战略决定兵力的使用,正因为魏国的战略是东攻西守,所以西线当时不会有足够的兵力。 ------------------------------------------ 看来楼上的朋友是误会了军事进攻战略进攻军事防御战略防御的含义了,请容许在下解释一下: 军事进攻军事防御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军事上采取的进攻,不再赘述。 而战略进攻指的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主要达到的是进攻的目的,其中可采用多种手段,不论是军事进攻还是军事防御,都是为达到进攻的效果。 同样,战略防御主要是达到防御的目的,也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诸葛亮的以攻为守就是手段之一,他的军事进攻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防御。因为毕竟主动打入敌国境内要比敌人打到自己家门口要好展开防御得多。不知道这样解释朋友们理解没有…… 另外,武、阴二郡的问题在下好象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即对蜀国有益,魏国便没有随意放弃的理由。如果魏国随便对敌国有重要意义的二郡,这在客观上不是为蜀国制造了方便吗?以曹真的才智,似乎不会出此下策吧。 的确,从才智方面来说,诸葛亮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好骗的,似乎不应该轻易就被骗撤军。但是从性格方面来说呢?诸葛亮十分谨慎,力求安全、稳健,因此他对后方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由性格造成的,并不是由才智决定的。 ---------------------------------------- 朋友还是没有搞清楚武都、阴平的军事地理情况。首先,阴平的位置过于偏远,与蜀中、汉中或陇右都较远,与蜀中隔着700里荒无人烟、没有道路的山岭,与汉中隔着武都,距离天水也很远,只能北上威胁一下魏国更为偏远的陇西郡,所??国的重点,相信这一点看一下地图就非常清楚了。关于武都郡,确是蜀国进攻魏国或魏国反攻蜀国的必经之地,但是为什么说其不重要呢?主要是根据以下两点:1、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该地不利于双方的防守——距魏国的天水过远而距离蜀国的汉中也不近,而且该地虽是高原山地,但是地形比较平坦,没有什么天险可供防御时依托。2、蜀魏两国的基本防御线确定了该地属于一个中间地带,谁家也不会派兵占领和守卫——魏国的防线位于长安陈仓天水陇西郡一线,其中祁山是防线中段的突出要点,由祁山再向南可到武都;蜀国的防线位于乐城汉城阳平关剑阁一线,武都位于阳平关外西北方。这也就是双方多次经过武都进攻对方,但从没有在武都遭到对手抵抗的原因。 另外,虽然将战火烧到敌方是不错,可是:第一只是烧到一些边角对敌人损伤不大,第二,自己需要劳师动众的跨越数百里山路转运粮草,而敌人却守在自己选定好的防御阵地上,谁家的消耗更大是不言自明的。 ---------------------------------------------------------------------------- "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基本上负责一些外交游说、行政治理、参谋和战略方针方面的工作,从未指挥大兵团进行作战。而在刘备去世后,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由其亲自指挥的。 应该说刘备的识人能力在三国时代与曹操、孙权并列第一,马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终刘备一生,没有派诸葛亮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应该说,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和法正之下的。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缘故。在指挥作战水平的水平上,诸葛亮可能与魏延不相上下,这也是魏延一直感叹自己的才能无处发挥的缘故吧。 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尚书、尚书令等国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诸葛亮仅是一个军师将军,而魏延为镇军将军、汉中太守,因此在刘备眼里,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魏延高于诸葛亮、也高于张飞等其他大将。因为当时蜀国的危险只来自汉中方向。这一方向的统兵大将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依我所见,完全不同! lxl1105bcb兄所说的刘备识人能力确为第一,正因为如此刘备才没有让孔明领兵并且担任军政方面的大官我是这样看的要评价孔明的军事能力可以先确定孔明是否有资格担任军事的最高统帅将器有云:"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晓人和,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也!" 呵呵,孔明有这个资格然后在谈一下我对lxl1105bcb兄这段话的认识一:孔明投靠刘备之时,刘备手下有关,,赵等一批久精战阵的将领,加上刘备本身的军事实力及经验,应该说在军事上虽不能用强盛来形容,但也绝对是一个好的军事领导班子从当时刘的治理人才来看,只有孙,,二糜(这里把糜二也算为文官),三人所擅长的均为外交;军事,内政治理能力有限,而徐庶的加入使得这二方面都有所加强总体上说是武强文弱需要一个善于治理的人才才是当务之急所以孔明被安排在了内政这方面,而徐庶则与刘备一同领军加强军事这并不代表孔明在军事上不及徐庶,只能说明徐在内政方面不如孔明二:曹操南下联孙抗曹这等重要任务绝非孙,,二糜能做的.于是孔明展现了其外交才能三:随着庞统的加入,马良,廖立等人也出现在刘的阵营中.刘备经过仔细比较发现孔明一生抱负尽在荆州,而庞统则更倾向于入川,所以孔明留在了荆州.而庞和刘备入川.并非孔明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如庞统四:庞统阵亡,刘不取别人,只要孔明进川相助,也正说明了刘备并非认为自己和法正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孔明之上.换句话从孔明投靠刘备的时候起,孔明已经成了刘备的主心骨,所以在有徐庶,庞统这些在军事上有相当能力(比孔明差一点)人辅助时,孔明成了守卫刘备后方基业的重要人物五:蜀国建国无论在军事内政方面孔明均没有担任高官.这个完全是为了大局而做的选择刘经过了三年攻战夺取了四川,首先军队内降将众多,而法正则是数一数二的功臣.所以孔明在这里没有重要位置.而在治理人才上刘备则请出了许多早就不做官的久负盛名的人物,给其高官,搞好名声,也使许多人才投入麾下,所以孔明在这里也没有重要的位置这只是刘备的一时之选而已,以国为先,至于孔明,那是刘备最终托付一切的人!!在二人心理早已是心照不宣了 以上正是刘备不用孔明指挥军事的原因蜀国当时人才济济实在没必要过早确定孔明的位置,而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合理的运用人才资源才是当时刘备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