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学生于“背生物”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36:56
救学生于“背生物”之中
文登市三里河中学 王培阳
经常听学生说:“老师,我真使劲背,怎么背不下来呢?”,学生家长则说“我看着孩子背了好几遍生物,考试还是不会。”这些话表明学生学习生物还用“死记硬背”这种费力费时、效率低下的方法,不能主动地学习,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把学生从“背生物”中解救出来,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挖掘各种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
1.1 利用各种教具,增强教学直观性
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直观教学既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又是生物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生物学的直观教具很多,如标本、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录像、幻灯和照片等。这些直观教具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教学手段的利用,将直观教具的形态、结构等特点放大,在屏幕上清晰、生动地显示出来,更能吸引学生细致地观察生物现象、认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
如讲述蚯蚓时,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蚯蚓在马粪纸面上的爬行和在玻璃面上爬行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蚯蚓在马粪纸面上能爬行而在玻璃面上不能爬行呢?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明白蚯蚓的运动是依靠什么来完成,刚毛的作用是什么。再如,讲述关节的结构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给每位学生一个关节,部分学生便看不清关节的结构,只听教师讲述,增大了理解知识的难度。这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实物关节和关节模型投到屏幕上,结合多媒体放映关节结构课件,动态闪烁着指明各部分结构。学生就容易看清关节各部分的结构,学生发挥主动性,掌握这部分内容就轻而易举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加强实验教学,增强教学趣味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
如制作临时装片等实验,当学生成功地制作成一片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且独立操作显微镜在视野里清晰地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或结构特点时,其喜悦之情是难以自禁的。在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后,学生情绪高涨,教师稍加引导让学生制作、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就比较顺利。实验完成后,学生很容易说出观察的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黄瓜表层果肉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这时候教师只需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学生就能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良好的兴趣会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总结出结论。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个实验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具,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得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
1.3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实用性
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意义,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内容时,通过投影、录像、微机的演示和语言的渲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当学生认识了遗传病及危害,了解了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明白了“法律上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我们应当怎样保护环境”,能运用生物知识,解释和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动脉血管出血如何止血、煤气中毒及救治、如何保证每天合理膳食”等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记忆知识的质量。
当学生了解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就会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就会激发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生就会积极投身到保护地球等实践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指导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等于有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2.1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养成良好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心记不如墨记”。我在每学年的第一节课首先向学生介绍做生物笔记的方法、要求:对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点,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做出“标记”和“注明”;对于课本上需要补充说明的知识点,让学生记在纸上通过粘贴“增加”在教材相应的页面上。
标记:用直线或曲线符号把重要的内容标出来,用双直线或双曲线符号把比较重要的内容标出来,用圆括号把特别重要的内容括起来,关键性的字、词下面用三角符号标出来,重要的段落用大括号和星符号在段落旁标出。
注明: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移”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学生学习中随时查阅。如初一上册《观察植物细胞》中“细胞各结构的功能”这方面知识,在本节教材没有讲,但在《细胞的生活》一节讲到,学生可把它批注在旁。再如初一下册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没有讲光合作用的另一个产物:有机物(淀粉),但在第四章《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已经讲过,让学生在第五章第一个演示实验旁做出注明,便于对光合作用的公式和实质进行理解记忆。
增加:对于书上的某些知识点通过增加极其简要的文字和事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物特征》一节中的具体事例存在一定局限性,学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家里发面用的酵母菌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能使馒头暄,它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夏日家里的食品容易腐败是由于部分细菌分裂生殖造成的;向日葵的向阳性等等;学生在学习时,可把这些材料增加在课本的相应页面上。
刚一开始学生对“做课堂笔记”可能不习惯,我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观察并提醒学生对要记的内容做好标记和笔记,每节课后坚持指导和督促检查,让学生整理补充笔记,促使学生形成做标记和笔记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些方法,能够提高读书的有效性,增强学习能力,课后能够主动预习新知。特别是到了复习巩固的时候,学生更能感受到“笔记”的作用,对前后的知识能够连贯一致,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效率也成倍提高。
2.2 对照插图学习新知,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这些图像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
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照插图、图解,与课文对应学习。如《细胞分裂和分化》中有关染色体的叙述,学生对此是很抽象的,我利用“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插图以及“动物细胞分裂”图进行解释,让学生与正文内容对应学习,了解“细胞不分裂时遗传物质以染色质的形态出现,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以染色体的形态出现”,明白“细胞分裂时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经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既有了统一的认识,又加深了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新教材中设置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在“图文结合”这方面尤其突出,如初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学习中,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对“人眼球的结构和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进行观察,明白了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理解了晶状体能折射光线、瞳孔能控制光线的进入、视网膜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像;学生在记忆课文中“视觉的形成过程”时,就感觉到形象、生动,言之有物。
生物试题中的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其中不少是来源于“探究实验”。我在课堂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利用“探究实验”产生的绘图等课堂再生资源,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在“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探究实验中,我除了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曲线,还让学生根据曲线分析: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有大也有小的说明什么?比较这两条曲线又能说明什么?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学习时对图读文,看图释文,教师讲解时,以图引文,以图释文,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有关的图像就会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遇到填图题就更容易填注。
2.3 运用类比法,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比较的方法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的,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学习“排泄与排遗、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社会行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等等这些既有相似点又有差别的生物知识时,进行归类对比和练习,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有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
例如,在讲解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概念时,我列举婴儿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动,请学生对比辨别,找出两者的本质区别:神经中枢是否包括大脑,这样巩固知识的效果非常好。
在初一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条件、场所、原料、产物、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区别,再让学生书写二者的公式,来认识两者的联系: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又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又被呼吸作用释放。学生应用这种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2.4 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新生物学教材图文并茂,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好材料,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课前预习中,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找出难点,记下疑点;学生在上课听讲和做笔记时就有目的性,就能注意老师的解释分析,进一步引发思考。如在预习“排泄”一章时,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大多难以理解,学生在书上作一标记,提出问题,上课时注意老师的演示、解释和分析,能深刻地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新教材中设置的“资料分析”栏目,十分有利于学生课堂阅读,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中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认识,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参照插图阅读,并增加自己的见解及一些生活中熟悉的例子,经过讨论,就能归纳出知识的要点,加深对“适者生存”的理解。
学生课后阅读的时候,我要求将概念和要点勾划出来,把主要内容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来,写在空白处。教学中我对新教材中设置的课外阅读等栏目也同等重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对上一节的课外阅读进行心得交流。
实践证明,上述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生物课堂教学由低质转向高质、由低效转向高效。只要这样坚持下去,我相信会把学生从“背生物”中解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