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心理学博弈——像投资学大师一样思考,像心理学大师一样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0:51


  投资中的心理学博弈——像投资学大师一样思考,像心理学大师一样行动

  在投资领域,心理学是人们关注最少的层面,但它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一个投资行为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或者可以说,投资市场的波动是由投资者的心理来决定的。因此,成功的决策要求投资者深谙心理学的真谛。

  投资学背后的心理学

  2010年5月17日到5月23日,重庆市有6个项目推出新房源,共计1637套,约11.32万㎡。从成交价格来看,市场成交均价为4705.97元/㎡,比前一周减少了499.26元/㎡,降幅为9.59%,降幅明显。

  以南方玫瑰城为例,2010年4月17日,A1组团开了三幢高层,均价为5400元;5月22日开出A2组团的4、6、9三栋高层,共523套,均价在5300元/平方米左右。新开盘的房源与前次相比,每平方米有80~100元的让价空间。同时,开发商还拿出了50套特价房,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打九七折。

  房价差别不大,但购房者的反映却有明显变化。4月17日,南方玫瑰城500多套房源开盘首日,就卖出400余套,首日消化率接近8成,而5月22日新开盘的房源,首日卖出不到150套,消化率不到三成。

  购房者观望心理依然浓厚,尤其是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左右了大多数人的投资行为。

  买涨不买跌是投资市场上一种非常典型的现象。从投资者的心理角度分析来看:在房价看涨的时候,投资者心理都会有一个预期,那就是市场价格还会再涨,如果现在不买,涨价以后很有可能就买不起了,或者要付出比现在高昂许多的代价;而当市场价格看跌的时候,投资者也同样会有一个心理预期,那就是市场价格还会再跌,虽然谁也无法判断最低点在哪里,但毫无疑问的是,没有一个投资者愿意自己刚购买的房产,没过几天就大幅贬值。由于投资者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于是投资市场上买涨不买跌的情绪就变得十分普遍。

  除了这种买涨不买跌的现象,还有很多现象都与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比如说,从众心理。一般说来,人通常都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趋向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导致投资者在对市场没有一个基本了解的前提下,看到别人买,自己也买,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是,反正不只是自己买了,其他的人也买了,到最后,赔的也不只是我一个。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投资者在市场看涨时热情高涨,看跌时则人心惶惶,使市场投机氛围加重。从众心理对投资者的影响很大,它让投资者放弃了独立思考,必然导致无意识的投资行为者,这其中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当然,投资学与心理学联系极为紧密,并不仅仅是上述两种心理如此简单。可以说,每一种投资行为背后,都受到人们心理意识的调节控制,诸如,投资决策动机、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风险规避等问题,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投资中的具体表现。

  很多时候,投资市场并不能只靠理性去推测,人心狂热的时候,什么理智都会被抛到脑后。所以说,在投资市场中,投资者除了具备足够的投资知识、风险意识以外,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也是投资者成功的必备素质。

  投资箴言:

  任何投资行为都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在投资市场上掌握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是投资者必备的素质。

  投资与囚徒困境的心理博弈战

  甲、乙二人合伙作案,结果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被隔离审讯。在不能互通信息的情形下,也就是彼此不知道对方是坦白还是缄默的前提下,每个嫌疑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或者保持沉默,与他的同伙合作。这样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因证据不足而将两人各判刑一年;

  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二十年;

  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会因罪名成立各判五年。

  这两个嫌疑犯该怎么办,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他们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相互合作,保持沉默。这样,他们能够得到的结果是,被判刑一年。

  当然,他们也会有第二种选择。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他们追求的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于是问题开始了,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都只关心减少自己的刑期,并不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每个人都会这样推理:假如我招了,我立马可以获得自由,显然招比不招好,而不招却要坐牢一年;

  假如我不招,对方招了,那么我就要做二十年的牢,而我招了,就只做五年;

  显然还是招更好一些。可见无论对方招与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供。最终,两个人都会基于同样的想法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们个体理性的选择。但就整体而言他们得到的结果却是最差的,因为这样的选择表示他们获得的刑期都是五年。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对于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而言,他在这场博弈中所寻求的是最稳定策略。也就是说,无论对方怎样行动,我的策略是保证我不是“被害者”。对方背叛,我也背叛,求的是“不吃亏”,而对方的不坦白与抗拒,也会给我提供可乘之机——即背叛能得到更多。总而言之,我的背叛总是好的。所以,两人都选择了对自己而言最优的选择,但没想到却得到了最差的结果。这就是博弈论中最著名的“囚徒困境”。

  从本质上讲,投资市场也是一个博弈的场所。投资者要获得赢利就必须低买高卖,当某种投资产品的价格达到高位后,对每个投资者而言,不论其他投资者选择什么策略,自己的最佳策略就是卖出,于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每个投资者都争先恐后地卖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共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没有人能及时在高位时卖出的。按照“囚徒困境”原则,如果投资者能够通过共谋决定都不卖出,其结果显然更优,这正是一个“共赢”的结果。但这一策略因不符合个人理性而难以实施,这意味着,真正出现的结果几乎只能是“共输”,而难以出现“共赢”。

  事实上,如果投资者足够理性,他们事先就能预见到这种“共输”的结果,这样的话,他们甚至从一开始就不会买入这种价格的投资产品并推高产品价格,这就是说,在投资市场上“合谋”根本难以出现。

  那么,投资者怎样才能走出投资中“囚徒困境”呢?答案就是巴菲特最为推崇的价值投资法。

  价值投资要求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高于其市场价格,即投资于那些价值被市场低估的产品。在短期内,投资产品的价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价格未必等于内在价值,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价格必然向其内在价值复归,这就是说,内在价值作为市场价格的基础形成了对一定价格水平的支撑。因此,投资于价值型产品承担的风险比较低,而预期收益率则比较高。

  如果投资者采用价值投资方式,以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作为投资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改变投资的博弈性质,进而走出囚徒困境。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投资市场上囚徒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价格的形成不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而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从而导致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完全退化为一种博弈。当价格丧失内在价值支撑的时候,市场参与者必然蜂拥杀出,其结局只能是“共输”。如果投资者以内在价值作为投资的依据,他所投资的对象价格有内在价值作为支撑,此时就可以忽略其他投资者的决策与行为。也就是说,当投资者按照内在价值来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投资真正成了一种投资,而不再是市场上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投资箴言:

  投资市场就是一个博弈场所,在这场博弈中,如果投资者能坚持价值投资,就不用考虑其他投资者的决策和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出了囚徒困境。

  智猪博弈——在投资中不妨搭个便车

  “智猪博弈”理论说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另一头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猪圈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一点残羹。现在问:“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为了不饿肚子将会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在“智猪博弈”的情景中,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最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在投资市场中,这样的博弈是有参考价值的。例如,对股票的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信息处理,都需要金钱与时间成本的投入,如行业分析、企业调研、财务分析等。一旦已经付出,一些大投资者是不太甘心就此放弃的。而中小投资者,因为不太可能事先支付这些高额成本,更没有资金控盘操作,因此只能采取小猪的等待策略。等到一些大投资家动手为自己“觅食”而主动出击时,中小投资者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但遗憾的是,很多作为“小猪”的中小投资者并不知道要采取等待策略,更不知道让“大猪”们去表现。要知道,在“大猪”们拉动市场价格后,从中获取利润,才是“小猪”们的最佳选择。

  作为“小猪”,还要学会特立独行。行动前,不用也不需要从其他“小猪”那里得到肯定;行动时,认同且跟随你的“小猪”越多,你出错的可能也就越大。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从众,而是要时刻紧跟“大猪”。

  当然,在投资市场中,那些所谓的“大猪”可比模型中的大猪聪明多了,并且不守游戏规则,他们不会甘心为小猪们踩踏板。这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破坏这个博弈的规矩,甚至重新建立新规则。

  比如他们可以把踏板放在食槽旁边,或者可以遥控,这样小猪们就失去了搭便车的机会。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串通,散布虚假的利空消息,这就类似于踩踏板前骗小猪离开食槽,好让自己饱餐一顿。

  这种情况就是考验“小猪”们对投资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了。除了对市场的宏观把握,小猪们还要有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说,对企业财务的分析、营业状况的分析、对企业前景的分析,这些分析能够帮小猪们很快区分出消息的真伪,比如说,某家企业和大猪联手发布了利空消息,但实际上,这家公司的营运状况良好,财务方面也没有出现大问题。如果小猪具备这种分析能力,你就可以得出,这完全是大猪的一种策略,那么,你就可以安心地跟在大猪后面,等待大猪为你服务了。

  总之,智猪博弈向投资者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在投资市场中,小猪们并不是总没有优势的,关键是小猪们能否耐得住等待,发现这种机会的存在,并冲进去,这样,你就能成为一只聪明的“小猪”。

  投资箴言:

  在投资过程中,适当搭个便车会比自己费力要好很多,关键是你要耐得住等待,发现那个能让你搭便车的机会。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在水深火热的全球金融变局中,大多数投资者忧心忡忡,因为他们不知道明天资产会损失多少,一夜之间也许损失10%,也许50%,也许一无所有。但正当别人都在恐惧中度日如年的时候,股神巴菲特却在一如既往地续写神话。

  2003年4月,正值中国股市低迷时期,巴菲特以每股约1.65港元左右的价格大举买入中石油H股23.4亿股。华尔街、伦敦、中国香港的分析师纷纷发表看法,所罗门美邦等投行当时正建议沽出中石油,他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是中石化。香港知名专栏作者曹仁超则直截了当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巴菲特投资中石油是“犯傻了”。

  四年之后,股神接连7次以13.47港元的均价抛空所持有的中石油股票,净赚了277亿港元。四年来,巴菲特在中石油的账面赢利就超过7倍,这还不包括每年的分红派息。人们还没来得及为股神欢呼,受到国际油价屡创新高、油气储备新发现以及回归A股等因素的推动,中石油的股价一路飙升,最高涨至20.25港元。自巴菲特第一次抛出开始,同期恒生指数最高上涨了近万点,如果巴菲特所持的中石油股份未售出,其市值将比出售套现获得的315亿港元多出约160亿港元。于是,人们开始怀疑股神真的老了吗?

  当中石油A股以48.62元开盘时,市场一片哗然,看来股神真的错了。于是,质疑与猜测之声铺天盖地,甚至一些媒体开始宣称巴菲特并不了解中国,他根本没有看到中石油被低估的价值,也没有预测到中石油未来的业绩的走势,从而犯了“低级的错误”。

  但当中石油A股跌至17元多,H股9港元多时,人们才不得不承认股神的远见。

  巴菲特曾经说过:“投资界偶尔会爆发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灾难。这些流行病的发生时间难以预料,而且由于它们引起的市场错乱,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传染程度都难以预测。因此,我们永远预料不到灾难的降临或离去。所以,我的投资目标很简单: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如今,这种贪婪和恐惧的说法在投资者中广为流传,甚至被有些投资者奉为投资“圣典”。

  贪婪和恐惧的观点告诉我们,在投资市场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看法往往是错误的,因为当一种观点被多数市场参与者接受后,它常会走向极端,以多数人进行操作,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因此增加。所以,当市场上群体的观点、认识、方法、思维趋向一致的时候,应采取反向操作。因为当所有人想的一样时,可能每个人都错了。这也是贪婪和恐惧这种观点向投资者传达出来的一种思维——逆向思维。

  1.物极必反。

  天地万物循环的道理发展到了极限,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当99%的人看多时,市场就可能见顶,而当绝大多数人看空时,市场就会发生改变。

  2.少数变多数。

  在熊市中,当市场价格跌到谷底区域的时候,多数人已经退场,主力资金也已经撤离,多数人认为市场还将继续下跌,但结果往往是,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慢慢变好。

  3.多数变少数。

  在牛市中,当市场价格攀爬到顶峰的时候,可以说,有99%以上的人看多,他们都认为价格还会上涨,但事实上,当他们都买了自己想要买的投资产品时,他们才发现,自己要将这些东西卖给谁呢?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当时无数投资者一夜破产,包括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也惨遭滑铁卢,但有一位叫巴鲁克的人却占尽先机,在崩盘前的一刻全部抛售离场。据说促使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崩盘前的一天他在路边让人擦鞋,那位擦鞋小孩对着他吹嘘自己投资股票买卖赚了不少钱,还愿意向巴鲁克无偿分享自己的投资经验。等鞋子擦完,巴鲁克回到办公室就把股票全线抛出,躲过一劫。巴鲁克当时考虑的是,连擦鞋小孩的钱都进入股市了,这时难道还能找到新的股民和新的进场资金吗?

  在投资市场中,当少数人看多的时候,市场还不会发生质变,当发展到多数人都看多的时候,市场就发生质变了。反之亦然,当市场走势不断变坏,悲观气氛弥漫于整个市场,而对于部分具备逆向思维的人来说,却正是投资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投资者要学会把握时机,当人们蜂拥而至时,你要小心提防;当人们害怕时,你要设法对它感兴趣。

  无论是所谓的投资还是投机,获取高额的最终利润才是人们投资的真正动因。因此,投资者要想在贪婪与恐惧的博弈中胜出,就意味着你要找到“恐惧”和“贪婪”的节奏。把握这种节奏很难,因为人都有极强的从众心理,很难摆脱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的上升阶段,指数几乎每天都在上扬,你不会允许自己卖掉你所拥有的投资产品,你担心自己会落后于他人。同样,在市场的下跌阶段,几乎没人有胆量再买入股票,因为担心自己一旦入市即被套牢。这其实就是巴菲特所说的缺乏“制度性强制力”。

  要做到“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投资者首先就要抛开贪婪,抛开恐惧,面对企业,挖掘价值。只有把握了企业真正的内在价值,才能找到贪婪和恐惧的真正节奏,你才能在投资中胜出。

  投资箴言:

  贪婪和恐惧的博弈主要体现出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在投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找到贪婪和恐惧的节奏,你才能在投资中胜出。

  投资中的博傻理论——别做最大的笨蛋

  有一天,一个人去文物市场,有商人向他推销一个钱币,金黄色的,商人说这是金币,要卖100元。这个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黄铜,最多只值1元。于是这个人对商人说:1元的东西,100元我肯定不会买,但是我愿意以5元买下来。商人看他是识货的,不敢再捉弄人,最后以5元成交。

  这个人的朋友知道了,对他说:“你真傻,明知道是1块钱的东西,你花5块钱买下来,这不是傻瓜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很傻,但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傻,我花5块钱买来的东西很快就有更傻的人以10块钱买走。”

  几天后,就有一个人听了别人的小道消息,认为此人手里持有的是黄金,以50元的价格买走了。这个傻瓜认为这块市场价值为100元的黄金自己花50元就买了,还算便宜呢!

  初次买这块钱币的人的理论是:自己买贵了无所谓,只要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傻的人,那么自己就不会吃亏。这便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笨蛋理论”,也有人将其称为“博傻理论”。

  什么是“博傻理论”呢?凯恩斯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从100张照片中选出你认为最漂亮的脸,选中的有奖,但确定哪一张是最漂亮的脸需要大家投票来决定。

  试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呢?此时,因为有大家的参与,所以正确的策略并不是选你认为最漂亮的那张脸,而是猜大多数人会选择谁,哪怕那个人丑得不堪入目。这时候,你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的基础上而并非是你的真实想法。

  凯恩斯说,一些专业的投资就可以比作是这种比赛。这些比赛由读者从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面孔,谁的答案最接近全体读者作为一个整体得出的平均答案,谁就能获奖。因此,为了获胜,每个参加者所挑选的就不一定是他自己认为的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而同时,其他的参与者也以同样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这时候,我们要选的就不是根据个人最佳判断确定的真正最漂亮的脸,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判断,而是运用我们的智慧预测一般人的意见,认为一般人的意见是什么……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会跟随别人的选择,猜测别人的选择,进而根据这些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性推断。这就是博傻理论产生的根源。敢于博傻的人,都是在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找到更大的笨蛋,那么你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在投资市场上,人们也遵循这个策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投资产品的价格明明已经高于它本身的价值,但还是有人愿意买。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这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将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或者你知道这只股票的真正价值不值20元,但你还是愿意花20元去买一股。为什么呢?因为你预期当你抛出这支股票的时候,就会有人花更高的价格来买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你能否准确地判断出究竟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只要你能断定出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你要考虑的就仅仅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了。但如果在这次投资中,你所预期的那个笨蛋没有出现,那么,很显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博傻策略是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其游戏规则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后一棒就会有利可图,做多者有利润可赚,做空者减少损失,只有接到最后一棒的人才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博傻理论”所揭示的是投资行为背后的动机,其动机就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就一定是赢家。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投资者信奉的无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论。

  投资箴言:

  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