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头炮,2010年总结——抉择和奋斗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5:28:32
      虽然2009年4月才参加工作,就算到现在也还是个职场新人,谈不上多么丰富的职业阅历,但是2010年3月的一个决定,促使我不得不迅速地成长起来,让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对整个人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2010年3月15日,我从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国业部跳到了一家名曰外企实为私企的小公司。单看到这里,估计十个人有十一个认为我疯了。但是,这个决定是经过了3个月深思熟虑的结果,虽然没得到任何一个父母长辈的支持,但是却得到了几乎所有的同龄人同学朋友的认可。
     事情追溯到09年10月底,我作为那时所在银行的代表参加了一次杭州市人事局组织的归国人员座谈会。在会上认识了一个加拿大回国创业的博士H,40多岁,还充满激情地介绍他们的公司(称为A公司吧,首字母也正好是A)、团队和项目。A公司是给疫苗和蛋白质研发生产企业做上游的,设备提供商项目。不过说实话,印象并不很深刻,会后也就没了交集。可是无巧不成书,那时我正好在下面支行轮岗,他们那个小公司开户行就是那个支行,有了业务上的往来。这么一来,第二次的交集,让我产生了兴趣。一来二去,和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X总和H博士(他是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有点熟悉。那时候,刚好A公司拿到了杭州市的产业扶持基金(入股方式,相当于小风投,但是在原股东的要求下随时可以退出,只要支付当期利率的利息即可),我行有个政策,可以根据产业扶持基金1:1的配套可以跟进贷款。这笔贷款的业务,我全程跟进做成了这笔业务。通过这次业务,让我和X总互相产生了比较好的印象。之后大概在12月份,X总找我,想叫我去他们那给他当助理。
     来龙去脉说清楚了。总之,经过3个月的考虑,我跳到了A公司,当了董事长&总经理助理。刚入职就赶上了公司最困难的时候。X总是投资人,从07年开始投这个项目,累计已经下去了大概几千万的资金,到09年底的时候,公司基本上资金链已经很紧张了(另外还有两个特殊股东,基本没有多少现金投资。H博士是技术和专利入股,占了一块)。当时我公司刚好是基本上完成了研发和样机验证,刚刚开始转向正式生产,市场铺垫了大概半年,产生了几个合作,但是基本没有产生多少销售收入。于是从那时开始,公司一直计划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了进一步完善产品,迅速铺开市场。我入职的时候,已经谈了几家PE了,但是一直没有比较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PE方都提出了比较苛刻的对赌的条件。虽然A公司的项目是很有前景的,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赌的条件,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如果对赌失败的结果——回购或者进一步稀释股份都是原股东所不能承受的。
     从入职第二天开始,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产业发展角度完善商业计划书,进一步提炼项目的卖点。但是,这得基于对项目、公司和产业整体的较好认识,恰恰我很欠缺这一点。于是,整个入职后的头一个月,没有休息天,每天工作13小时左右,做深入调研,包括项目、公司、客户和预期的客户(已经产生少量的销售了)都走了个遍。4月下旬,新商业计划书出炉。也许是我的命好或者是适逢其会,4月末,我们顺利找到了一家不需要签对赌条款的投资者J。而且,对方对此也非常感兴趣,X总和我跟着J公司的产业投资基金的经理G从北京到厦门到武汉,反正G到哪里开会或者谈项目,我们就瞅着空谈。G认可以后向J公司的董事长M作了汇报。J公司效率非常高,一周内敲定,和我们合作。然后5月10日,正式签约,当天资金就到位了。5月11日,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后的首次股东会召开,会上新一届董事会成立。
     嗯,可能是命好,进新公司主要参与的第一件也是头等大事就顺利完成,一下子奠定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按说,故事到这个时候就该结束了,后面就是平稳发展了。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大家或许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全新的设备是没有那么容易一下子做到很稳定的。而且,新市场、新市场团队,导致市场局面也无法迅速展开。短短几个月,售后部门和研发部门的工程师就好像成了消防队员,到处救火。万幸X总在09年开始铺垫市场的时候就高瞻远瞩,确定了技术服务的方式进行试销售。因为我公司的设备是突破传统疫苗生产工艺用的,因此从设备的技术要求、参数控制以及对于不同疫苗的工艺都是需要摸索的。而我们的客户疫苗企业是不愿意做这个摸索的。因此在市场开拓的前期,只能我们把设备先放过去,同时我们派工艺技术人员去做,相当于既买设备,又免费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因此,林林总总的设备小毛病,都被我们自己的技术人员掩盖住了。而设备的售后工程师经常是半夜里偷偷地溜进客户企业把小问题作应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不至于倒了公司的口碑。我只记得一个数据,短短三个月,共有60多个质量反馈。而销售把完不成任务的责任推给了技术服务部和质量部,质量部把责任推给生产和研发,研发把责任推给外协,外协把责任推给公司,说公司进度赶得急,又把价格压得太低。一度,公司的气氛相当得让人着急上火。
     公司出于人员和成本控制,我这个按说应该是有名无实的总经理助理,竟然天天负责跨部门的协调。而公司成立说短也不短了,那些个部门经理大部分是07年公司成立进公司的最元老的元老,我和他们比起来,不仅是在公司的资历还是在社会上的阅历都差远了,他们那一个个扯皮起来可是相当在行。但是,怎么办?面对天天着急上火的局面,到了这个时候,不上也得上了,以至于我这个好睡贪眠的人都在今年夏天经常失眠。不过,总算是X总和H博士毫不怀疑得支持我,外加和我老爸学习和分析局面(我俩的手机经常打得发烫),利用了一些诸如杀鸡儆猴、恩威并施的手段,通过深入沟通,打击了一部分人,又拉拢了一部分人,算是维持住了平稳(当然关键时刻还是X总坐镇指挥,我只是执行贯彻他的意图)。
     总算,大家的火气随着夏天的过去,也慢慢消散开去。而公司的销售业绩也在逐步好转,一白遮百丑嘛。但是,问题总在人们的意料之外显现。
     因为即使销售从8月份开始有所好转,要实现今年的全年目标也是很困难了,毕竟耽误了半年的时间。而这个时候,不知道H博士是出于什么目的,开始与X总渐行渐远,产生了理念上的分歧,甚至在10月份总结第三季度工作的董事会上,公开炮轰X总的市场目标和管理风格。一度让董事会开得相当微妙。而我,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漩涡。
     会后,新投资者派出的董事,也就是我们最开始谈合作的时候的基金经理G找到了我,说是和我聊聊。没有给我考虑的时间,我面临了站队的问题。虽然从历史沿革上,我先认识的H后认识的X,而从我自己的分析也认为H提出的X的两个问题的确客观存在。但是我又非常理解X的无奈之处,尤其是第一个问题,如果当时不把今年的市场目标订得高一些,打动了风投,引进了新的资金,估计现在公司已经难以为继了。而且,我作为X的助理,已经深深地被打上了X的印记,H的目的不就是想让X不要兼任总经理,想自己上位嘛。如果真的变成现实,哪有我的好果子吃。可能最后最好的结局就是,X肯定还是任董事长(第一大股东),而我从了务虚的董事会秘书。所以,我只能竭尽全力绞尽脑汁地将公司面临的实际困难摆出来,将市场目标制定的依据和不能完成目标的理由有倾向性地说清楚。而且有技巧性地向投资者表明,现在的团队都是X总一手带上来的,如果真的有什么变动,可能会引起公司整个管理团队的不稳定。而新投资者不就是为了来赚钱的,让他们相信一动不如一静的道理。
     最后,总算取得较好的结果。上周,公司开完了明年预算和今年决算审定的董事会。在我的材料和X总的有煽动力的游说之下,取得了除H以外所有其他董事的认可(H看大势已去,会上也表面上认可了),公司管理团队平稳度过今年未能完成既定目标这个坎。现在,真不知道H和X以后会走向哪一步。
     其实,到这个公司,就是看中了这个公司良好的成长性。符合国家政策产业导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抵制进口垄断,推动民族产业,对国家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拥有广阔的市场容量,而且J投资公司的官方背景等等,一系列的优势都说明,只要能够达到创业板的及格线,A公司简直就是为资本市场量身打造的。但是谁又知道,发生了这样的波折。希望H和X都能认清现实,把握大的目标吧。毕竟他们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真的走到那天的话,而我只是想喝口汤。
     回头想想这一年多经历的,可能是我平平淡淡在商业银行呆一辈子也经历不到的。至少,有点奔头,又还年轻,就算是最后失败,或许还能安慰自己——咱还拼了一把。
     希望在我晚年的时候可以骄傲地说:2010,是我的莱克星顿,不是我的滑铁卢。
     哈哈,趁着中午休息,洋洋洒洒一下子写了这么多,不过看起来缺乏条理和观赏性。大家凑合看吧。就当故事看看,没有太多的感悟和教条。这就是我——一个希望成为富二代他爸的人奋斗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