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将有新办法 -光与影的世界-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5:39

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将有新办法

标签: 知识产权  上海  专利  建设部  建筑设计  分类: 建筑文摘 2006-09-08 09:47

中勘设协课题组来沪调研 知识产权保护将有新办法


  本报讯(记者 张高青)5月31日,受建设部委托,“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在上海进行调研,邀请沪上各大设计企业的专家进行座谈,了解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提供依据。 据悉,为了在我国勘察设计行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勘察设计行业专有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受建设部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的委托,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组织成立了“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同行的做法,进行对策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为制定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奠定基础。


  课题组组长、中国石化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汪星槎告诉记者,勘察设计行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盲区,没有具体的法令法规。2004年,在课题组调研的基础上,建设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曾联合出台了《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导则》,对行业内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规范。但《导则》正面引导居多,强制性的规定较少,行业内存在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依然无法较好解决。为此,此次建设部下决心力求改变这一现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


  汪星槎透露,上海是课题组调研的第一站,随后还将到西北、西南、东北、北京等地调研,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形成调研报告,报送建设部及国家知识产权局。 建筑时报6月5日

“设计产品自我保护很弱”——沪上勘察设计行业专家谈知识产权保护

  5月31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课题组在上海进行调研,邀请沪上勘察设计行业的专家座谈,就“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对策研究”进行探讨。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对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普遍表示了忧心。华东电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宋声璠的一句“设计产品自我保护能力很脆弱”的慨叹,更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目前勘察设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无奈和困惑。

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喜忧参半


  严勤(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我院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很重视,有专人管理,有法律顾问,成立了由院长为主任的保密委员会。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每年对申请专利及专利产业化有功之人实施奖励。同时,每年挑2-3个项目,每个项目投入100万元资金用作推进成果转化。目前,我院已申请专利117项,其中授权专利38项。


  杨祖华(上海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我们公司是2004年由3家企业新组建而成。公司对科技的投入很大,每年达800万元,成立了技术创新委员会,建立了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今年还确定了17个重大项目进行攻关。同时,对知识产权保护也日渐重视,建立了专利制度、技术秘密申报制度等。以前我们使用的CAD设计软件是盗版的,现在我们花了几百万元把盗版全部换成了正版软件。


  张本良(上海城建设计研究院):我们对知识产权保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计算机软件全部正版化,与员工签订了调入调出的保密协议,对于设计人员的成果,可以网上浏览,但不可以下载,等等。对申请专利的奖励标准是:发明专利5000元,实用专利3000元,外观专利2000元。


  宋声璠(华东电力设计院):我们对科技攻关很重视,每年都有重大技术攻关课题。但我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从2002年至今,总共只申请了8个专利,大多是为了保住“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而申请的。3年前,我们曾经向国家商标局提出注册院标的申请,但未能通过,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崔向丽(上海三益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是一家以民用建筑设计为主的民营设计企业。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很重视技术水平的提升,但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措施,也没有精力,没有实力去做知识产权保护。所以像员工跳槽带走技术资料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困难重重


  宋声璠:现在除了计算书不公开外,图纸等设计文件大多是公开的,有时候甚至连计算书也得拿给人家,这样的话,企业的技术已毫无秘密可言,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也成了一句空话。同时,我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也不够,设计产品的抄袭、借用等在行业内十分普遍,也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侵权。一句话,在勘察设计行业,设计产品的自我保护真的很脆弱。


  陈爱珍(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是一家以搞保护性建筑设计为主的民营企业。我们感觉投标中问题很多,一些业主通过招投标骗取设计方案的情况十分普遍,常常是用了我们的方案,却不是我们中标。所以,我们希望政府能加强招投标管理,对设计企业的设计方案予以保护。


  胡憩庭(上海浦东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我们是搞民用建筑设计的,相比于工业建筑设计,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更弱势,也更难。工业建筑一般都是大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而民用建筑大多是公开的,房型设计一般谈不上产权,相互抄袭的现象很多,像有一阵子大家都搞“欧陆风格”,你能说得清到底是谁抄袭谁?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在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新办法时,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上应区别对待。


  王平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知识产权如何保护真的很难。现在行业中搞很多诸如优秀设计方案的评选,参赛者往往把自己最好最创新的东西拿出来,把方案写得很具体,惟恐评审者看不明白。这样,其实就把技术公开化了、暴露了。一方面想要保护,一方面又要展示自己的创意,这是一对矛盾。如何把评优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看来难度还不小

自主创新:企业发展的灵魂——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原创与科技创新纪实

《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列为国家战略,并提出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筑设计企业是以人才为中心,以技术服务为支撑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历来都是发展的灵魂。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也不例外,一直将自主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承担了诸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有五十多年历史的上海院,累计完成了2万余项工程的设计和咨询,创作成果遍及全国26个省市及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在海南、厦门、深圳、西安、无锡、南昌、宁波均设有分公司,还曾远赴埃及、越南、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苏丹、俄罗斯等国承接工程,足迹遍及海内外。至今,上海院共有480多项工程设计、科研项目和标准设计获国家、建设部以及上海市优秀设计和科研进步奖。其中,上海体育场、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等七个项目先后获得全国最高工程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上海科技馆等六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科研奖,还有十二个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大奖。另有许多的创新技术填补了空白。
上海院院长张伟国曾说,建筑设计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建筑原创与科技创新两个方面,坚持建筑原创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是上海院在每个项目中都一贯坚持的方针。前者是指建筑设计方案创作方面的求新,后者是指在工程中技术包括设备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结果都直接与所承担的设计项目有关,多是结合生产而进行的。因此,上海院叫响“立足科技兴院、着力自主创新、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和谐”的口号,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将设计、生产、科研紧密结合,管理方面营造良好的创新机制,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企业文化氛围。鼓励设计人员在具体工程中创新,运用新材料、新方法去解决难题。

科技创新成绩骄人


  上海院在上海市是最具实力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重大工程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其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最为引人瞩目:


  上海科技馆冰蓄冷工程设计国内外首度创新。2001年,上海院承担了上海科技馆的部分方案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任务。在空调设计中创造性地应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冰蓄冷技术就是其一。设计人员在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馆的建筑特点,在设计中应用双集管(双环路)的系统方式获得成功。这样的系统在国内尚属第一次,在国际上也属首创。据用电办公室估计,仅此一项即可为国家减少电力建设投资1030万元。


  上海F1赛道被称为世界上弯最急、坡最陡、起伏落差最大的F1赛道,这条高标准、高难度的F1赛道是在上海这样的冲积平原软土地基上建造的,这在当今世界同类赛道中亦无先例。由于F1赛车比赛最高时速超过300多公里,它对主赛道及与其紧连的主要缓冲区的路面平整就提出了必须达到远远超过高速公路标准的1/2000要求,而赛道路面平整度又与赛道地基不均匀沉降有着密切关系。从设计标准角度看,对主赛道及缓冲区的地基沉降量应控制在10~15厘米的要求。设计师们在综合分析软土地基上各类工程建设经验基础上,经过多轮科研攻关,提出了控制赛道地基不均匀沉降必须对赛道结构和赛道地基二方面同时采取措施的设计原则,确定了“打桩预压、变软为硬,控制软土地基的沉降,增强赛道地基稳定性”的赛道基础加固方案,这一方案,便创造出了又一项世界建筑纪录。


  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因为其特殊的用途,对暖通设计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希望既达到组织空气流通的目的,又能有效地阻止病菌传播。负有盛名的副总工程师寿炜炜引领课题组,组织力量进行课题的技术攻关。一个多月后,课题组确定了采用各自不同的特殊暖通系统,在呼吸道传染病房、门诊及ICU污染区病房采用大面积负压空调的方案,这一方案非常好地解决了病毒的扩散,有效地防止了交叉感染的发生,被国内卫生界一致公认为符合国际传染病医院建设的发展方向,达到了国内外公共卫生中心设计最新规范的要求。

原创设计每鸣惊人


  由于是大院,有时候原创的机会倒显得颇为珍贵。每一位设计人员都不愿意错过那一个个可以充分发挥的原创项目,把它们当成施展的舞台尽情挥洒:


  上海光源工程(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刚刚跨进40岁门槛的钱平接受了沉甸甸的竞标任务。面对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和创作部的年轻建筑师们一道日以继夜地学习、思考、研究、模拟……。最后,浩淼的宇宙,电子,天体,太阳系的运转、演化;飞船,磁悬浮,加速,再加速;瞬间,一道光束又冲天而起,划破长空,切入同步辐射装置的椭圆主环——“大气、理性、创新而浪漫”的设计理念,在方案评审中,荣获第一。之后,独一无二的设计,独一无二的体系,独一无二的结构,钱平与建筑师们置身在了一个个挑战的“包围”之中:建筑如何满足科学的创新?建筑设计又如何与建筑的功能融合?消防、温控、微振动控制、地面不均匀沉降控制,等等,设计人员在一个又一个研科攻关中求得突破。最近,上海院又联合高校,成功地解决了光源工程的核心部分--储能环隧道对隧道内空气温度的极高的稳定度要求。


那是汕头游泳跳水馆的竞标。标书按照国内外惯例,要求游泳跳水二馆合一。但建筑师别出心裁。在对国内外体育场全方位扫描、分析研究后,大胆地交上了一份与标书不符的创新方案。其风险显而易见。但他执意一试。那静卧于沙滩的贝壳,那张满风帆的航船,那欲扶摇直上的鲲鹏……赵晨,这个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的博士赢了,他赢的是“创新”。


  结构设计专家林颖儒有一个习惯,每做一个工程,便要求自己有一个创新点。这个习惯,积40余年而不变。去年,上海旗忠网球中心建设启动。在那圆钢环梁上,将有8片花瓣一面旋转一面开启,而组成屋盖的花瓣每一片都有2000平方米大,重达300吨!林颖儒没白天没黑夜地计算、设计、仿真,将一串串数字变成一个个判断、一个个受力点、一个个鲜花怒放的新颖结构……环梁、轨道、绕轴、旋转杆,大悬挑平面旋转开启屋盖终于成功了!

 


“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黎叔”这句名言对于设计企业来讲更是精准。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上海院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围绕留住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吸纳紧缺人才,储备后备人才,培养潜力人才,做了大量工作。在引进人才时,坚持选择名牌大学,吸纳高端人才。并根据企业发展计划,安排新进员工岗前培训、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培训,选送技术骨干参加MBA教育、IPMP培训。


上海院是一个“老”院,但是平均年龄却只有36岁,院里66%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了使企业的管理更适应青年人的特点,关注他们的成长,上海院开展了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推进活动,为每一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手册,为他们指定了带教导师。通过这个手册,了解每一位员工的特点和追求,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动态,由导师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改变了过去人才太过集中反而相互之间缺乏了解从而导致部分人才被忽视的情况。


通过参与实际工程中提升水平当然是培养人才最直接的方法,大胆把大项目“压”给有能力,有志于自主创新的青年人才是客观也是主观的需求。在院人才梯队规划中,院领导特意把一部分技术骨干放到重大工程中挑担子、压任务,一批年轻的设计骨干通过重大工程脱颖而出:


  第二综合设计所吴炜,30岁刚出头就承担了上海市一号工程——公共卫生中心项目的工程负责人,他在实际工作中全心投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不仅荣获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本人也荣获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的荣誉称号。


  副院长成红文,曾先后担任了上海科技城、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国际赛车场等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带头人,使他成为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那时,他才30多岁。院总建筑师陈国亮,35岁时任8万人体育场设总,2003年任上海公共卫生中心项目的项目经理,现在已是上海市学科带头人,享受着国家政府津贴;院副总工程师陈众励,42岁,曾是上海科技城项目电气设计的第一负责人,如今已是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并在行业内享有一定声誉……。


自主创新氛围的形成,敢于创新的人才辈出,继首个设计行业上海市质量金奖企业、首个设计单位上海市实事工程金杯公司后,日前,上海院又捧走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些都是名至实归。(本报记者)建筑时报6月5日

营造机制 激发创新
建筑设计不是专门的科研,客观上并不是每个项目都需要创新。设计人员有没有创新的原动力,企业制度、政策上的支持起着决定作用。为鼓励自主创新,上海院将建筑原创与科技创新列入设计所生产经营目标承包责任书中,制订“自主创新奖分”制度,在年终考核时,给自行原创方案签约合同额最高的设计所加分,给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外地相应级别)科技进步奖的设计所加分。不仅如此,还分层次制定创新激励和奖励办法,按设计所、项目组、专业团队、设计人员几个层次进行奖励;除物质奖励外,还根据所获成果大小在各级专业报刊、院刊“上榜”。这些制度措施的出台,大大激发了设计人员的自主创新欲求。
设计企业方案阶段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院里组织了多种鼓励建筑原创的活动,如青年建筑师方案创作竞赛、方案交流评审会、组织优秀青年建筑师积极参加各类作品竞赛和展览、邀请同行名流到院研讨、交流,并对获奖人员实行重奖,根据获奖名次分别安排到国(境)外学习交流考察等等措施,提高设计人员的创作能力。
  为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机制,构建科技创新的最高平台,上海院将原技术质量部、总师室、专家咨询部、空间结构设计事务所、智能化建筑设计事务所部分人员整合,在组织架构方面成立“专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以设计所和技术中心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大空间结构、建筑节能、压力管道、玻璃幕墙等专项设计领域展开科研研究,对设计项目中出现的新技术、新难题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和攻克,进一步凸显专项技术科研平台“集全院核心资源”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透过这一最高平台,不仅让一线设计人员掌握核心技术,还吸引他们通过自主创新向技术研发层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