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8:23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一个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幅少女在树林里撑着伞的照片,画面、色彩和角度都不错,起名为《晨曦》。此稿投向多个杂志社,结果都被退稿,后来有一个专业人士见到了这幅照片,建议作者把题目改一改,换成了《有约》,结果不仅发表了,而且获得三等奖。只是改动了一下题目,就使这幅作品起死回生,这就说明了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浓缩文章的内蕴,新颖确切,常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读者萌生先睹为快的欲望。如果文章写得好,又配上一双明亮的“眼睛”,就是锦上添花,两全其美了。

鲁迅先生的杂文《文学和出汗》,从字面上看,“文学与出汗”实属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但仔细琢磨一下,出“汗”最多的是劳动者,那么“文学应表现劳动者生活”的命题则被幽微道出,令人拍案叫绝。美人当美目,妙文有妙题。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一般的散文不同,没有从正面刻画父亲的肖像、神情、音容、笑貌,而是以父亲的“背影”为题,新颖独特,含蓄隽永,点明了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描写重点,收到了眉目传情的艺术效果。

再来看看下面的一篇小小说: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地在路灯昏黄地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这篇小小说的题目是《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才会悟出:德军给被侵略的国家所带来的,不仅是废墟瓦砾,满目疮痍,更多的是人的堕落。这样,医治战争的创伤,不单单是指重建家园,还应该特别注意救治那些因被践踏而堕落的灵魂。这个标题做到了深刻。

那么,怎样才能拟好题目呢?下面介绍两法。

运用修辞方法拟题。如《阳关道与独木桥》、《项链与枷锁》这两个题目妙在比喻新奇;《要勤勿要懒》妙在对比鲜明。拟题还可以在对偶、反复、双关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别出心裁,或在陈述句、疑问句、省略句等不同句式上花样翻新。

联想借用拟题。就是以所给材料为媒体,联想辐射到最有时代特征的相似相关的新事物,并借用来做标题,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流行个歌曲,影视书刊,体育运功等内容,都可以借来做标题。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写见义勇为,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写理想,可用《少年壮志不言愁》等。

清人郑板桥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作诗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同学们,愿你笔下的“大美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怎样书写文章的标题

 

有些同学作文时,不注意标题的书写。有的从第一格写起,有的给标题加上书名号,有的在标题后面加上一个句号。出现这些毛病,主要是因为不懂得标题书写的要求。

书写标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题的位置。文章的标题应该写在一页作文纸或稿纸的第一行(或第二行)的中间位置,两边留的空格数大致相等,不能明显地偏向一边。标题和正文之间一般要空一行,这样就显得醒目。

二、字的距离。如果标题只有两三个字,字和字的中间可以空一格。因为字数少却挤在一起,两边空格很多,使人感到拘束呆板。但两个字分得太开,间隔太大,又不够紧凑,给人以松散之感。如果标题的字数稍多,就按方格一个字一个字接着写。

三、怎样分行。如果标题很长,就要分行写。分行的,既要保持词语的完整性,又要注意字数的匀称搭配。不能把一个词语拆开,上行写一半,下行写一半;也不能一行字太多,一行字太少。在书写标题时,要先算好字数,考虑好怎样分行才下笔。请看下面两个标题:

【例1】

              电影《少年雷锋》

              深深吸引着我们

记第十二届学校田径运动会让的一

个精彩场面     【例2】

 

 

这两个标题,【例1】排列得很好;【例2】两行字数相差太大,而且将一个词语拆开排,所以不合要求。

四、标题中的标点符号。标题中用不用标点符号,要看具体情况。用词、词组或短句作标题,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如《颐和园》、《新型玻璃》、《劳动最有滋味》等。用两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作标题时,中间可以加标点,也可以不加,但最后不能用句号。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这课书的标题中间用了逗号;《学会做人 打好基础 锻炼身体》,这篇文章的标题中间没有用标点。标题是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的,如果需要强调,可以用问号或感叹号,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也可以不用,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标题中有书名、篇名或引用的文字时,要加书名号或引号,如:《美国“中文电视”台播映<邓小平>》。总之,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标题中加不加标点符号。

五、副标题的书写。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说明或补充,应当紧挨正标题写在下一行,开头加破折号。例如:

              街道里飘起了小队旗

         ——记我校的“假日小队”活动

副标题如果太长,也要转行,转行的原则跟正标题相同。

 

什么是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的事物。它可以从这一事物想到那一事物。从当前的事物想到过去的事物。从此地的事物想到彼地的事物,还可以从事物的现在想到这一事物的过去,从事物的发展想到它的原因。总之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当时不在眼前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联想到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联想的作用是:

     一、开拓思路,丰富内容。

     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也是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既能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本身,又能积极开动脑筋,充分运用联想,将与某事物有关的事物,或这一事物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看,就会思路开阔,文思敏捷,那么对眼前事物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甚至还会产生新的认识,使你的思想闪出火花,从而丰富文章内容。

     如《桂林山水》的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水时,由桂林的山水便联想起大海、西湖。大海波澜壮阔,西湖水平如镜,前者壮观,后者秀丽,并用壮观的大海和秀丽的西湖来衬托漓江的水,从而突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同样在观察桂林的山时,他又联想起了泰山、香山。泰山峰峦雄伟,香山红叶似火,一个雄壮,一个色艳,但比不上桂林的山的奇、秀、险,这也是衬托。你看,通过联想,运用衬托的手法,就使人体会到,桂林的山水直是集天下山水之灵秀而甲天下,使人得到了绝佳的美的享受。

     二、联想是比喻、比拟、对比、衬托的基础。

我们写文章要做到生动形象,或者突出事物的特点,就要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衬托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的基础就是联想,就是说,如果没有联想,就不可能有比喻、比拟、对比、衬托等这些修辞手法。

如《林海》描写大兴安岭上的落叶松: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就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作者看到大片的落叶松,就想起海边上的浪花,这样就成了三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它的上边是青松,下面有白桦,山脚下是小野花,就想起了一个很会打扮的姑娘,她穿着绿色的上衣,白色的裙子,脚上还穿着绣花鞋。她打扮得多么素雅而又美丽呀,叫人看了真感到亲切和舒服。这是拟人的手法(只有人才会打扮自己),它的基础就是联想。

对比和衬托,有时是拿眼前的两个事物来对比或衬托,有时是拿眼前的事物和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来对比或衬托,这就要用到联想。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由落花生的朴实无华,把果实埋在地里,想起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去引诱人们对它们产生爱慕之心,于是用桃子等来衬托落花生的朴实而有用。

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都见过电灯,有电源,也有电灯(灯泡或灯管),还有电线(包括开头),有了电源和电灯,只要把电源接通(接上电线并打开开关),电灯亮了。如果说我们眼前的事物说是电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就是电源,那么联想便是电线,只要把开头打开,线路就通了,于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就会浮现在脑中,和眼前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使眼前的事物增辉添彩,并形成比喻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又有文采。

也许你要问,我们经历过的事物那么多,为什么看到桂林的山就想到泰山和香山,看到大片落叶松就想到浩瀚的海洋,而不想到别的事物呢?这就是因为我联想到的事物要与眼前的事物有联系,正好像电灯必须接在电源上,而不能接在水源或火源上一样,如果只有水和火,没有电,那还得先把水或火变成电(水力发电或火力发电)才行,

 

联想与想象

 

    有时我让同学们看画作文,画是幅摄影,摄的是两头犀牛在草地上奔跑,没标题。我要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可多数同学不懂什么是联想与想象,对着画发呆,不知如何下笔。

我问,看到这两头奔跑的犀牛,想到什么吗?想到了盗猎。想到了盗猎又想到了什么呢?想到保护野生动物,想到反盗猎。想到反盗猎又想到什么?想到武装警察……

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由一个人想到另一个人。就叫“联想”。

后来同学们会写了,有的写警察追捕盗猎分子,有的写自己当上警察追捕盗猎分子,有的写自己和班上同学一起追捕盗猎分子……

这种凭空、具体形象地编织人和事,便是“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一对翅膀,有了这对翅膀,便能使思绪自由翱翔。如看到一个孩子流落街头,就会想到孩子多可怜,想到自己多么幸福,还会想到有一天孩子重返校园,和自己一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联想与想象力丰富的同学肯定写得好,这便是有“翅膀”和没“翅膀”的区别。

作文不要受真人真事束缚,要跳出真人真事框框,真人真事总有局限和不完美的地方,若完全照真人真事写就难以生动。如《记××同学》这题目,若不要求纪实,就不要只着眼于某一个同学,而应联想到其他一个或几个同学,将其他同学特点集中一个人身上,写成一个人,这样作文内容便丰富了。

怎样才能提高联想与想象力?答案仍然是读书,多读课外书。

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总是想得挺多,别人喜他也喜,别人忧他也忧,美好的愿望也总是使自己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之中。

 

作文要学会衬托

衬托,即为了使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而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作文采用衬托手法,一般分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两种。例如:

清晨,乳白色的薄雾冉冉升起,似轻纱飘浮于峰峦,似玉带缠绕于山腰,更似一对恋人在默默倾诉衷肠。一对马帮从大山的褶皱处冒出来,马铃声声打破了寂静的山林。赶马青年口吹木叶,唤来百鸟争鸣。他们唱着歌,悠然自得地向山那边走去。

这里以优雅的环境正面衬托赶马人愉快的心情。又如:

正月初三下午,尽管南下的寒流把许多拜年的人们留在了家里,可位于闽南沿海的石狮市钟祥镇政府会议室里,却一派热烈气氛:部分干部和教师座谈会正在这里进行。

这是以寒冷的天气,从反面衬托会议的热烈气氛。

山珍海味、宝石玉器、凤毛麟角、刀山火海、花好月圆、郎才女貌、荣华富贵……高大矮小、寒冬酷暑、欢乐痛苦、亲近疏远、君子小人、早晨夜晚……

世间一切事物的同属性,都可在文章中构成正面衬托;世间一切事物的差异性,都可在文章中构成反面衬托。

正衬与反衬都能增强文章气势,更加突出文章主题,给文章增添色彩。无论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通常都用在文章的开头或首段。请看一位同学用反面衬托手法构思的开头:

清晨,我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远远地看到了有灰色围墙的高耸的教学楼。围墙正面,两扇大门好像张开着双臂在欢迎我:“你早!丽丽。”走进校园,只见花坛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瓣芳香扑鼻,令人陶醉。可是,我的心情却是沉甸甸的。因为昨天数学考试我在全班“邀了鸭子”(最末等)……

这位同学用校园的美丽反倒衬托自己那沉重的心情,更显示出她对学习的关心。

同学们不妨回忆一下,就是我们常唱得歌子里,用衬托手法写成的歌词就不少: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麦苗青菜花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值得注意的是,衬托必须情景交融,自然得体,切不可乱拼乱凑,让人有生硬、脱节感。

修改作文四字诀

 

只要写作文,就得修改。修改先要看出问题,至于如何修改,当然要看具体作文而言。一般来说,可根据“增、删、改、调”四个字进行修改。

“增”就是增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增加;二是词句的增加。在一篇作文中,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要尽可能写得丰满一些。如果你写的作文在紧要关头的几笔带过了,修改时就要充实内容。有些句子因少了几个词,读起来不通,修改时就要加上几个词。例如:“我走进校门,空荡荡、静悄悄的,”这个句子,如果加“校园”两字,变成“我走进校门,校园空荡荡、静悄悄的,”就具体明确了。

“删”就是删减。把多余的字、词、句删去,把罗嗦的语句改得简洁明白。如“一轮明月出现在头上的白云间”,“头上的”三个字是多余的。只有将我余的字、词、句去掉了,才能像花圃里拔掉杂草一样,使鲜花更加突出、醒目。

    “改”就是改掉。把不合理、不顺口的语句划掉,换上合理、顺口的语句。比如,“这个儿童乐园真有吸引力,我真想立即变小,常常来玩。”这个句子很别扭,如果把“我真想立即变小”改成“我多么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儿童”,就通顺明白了。

    “调”就是调动。文章的结构布局不合理,就要把段落调动一下。如果在一个句子里词的次序不对,也要调动。比如,“在树梢上小鸟在歌唱”,应该调整为“小鸟在树梢上歌唱”,就顺口了。

    “作文要提高,修改不可少。”愿同学们都能把修改作为作文的重要一环来抓!

要少用长句子

文章中的长句和短句,有着不同的作用。写文章时什么地方用长句,什么地方用短句,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但对初学习作的人来说,最好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有的同学作文时爱写很长的句子,甚至有意把句子拉长,这是不好的。

为什么要少写长句呢?

首先,句子太长,容易顾此失彼,造成语病。小学生写得不通的句子,有很多就是写得太长。例如:

(1)清明节那天,我们排着整齐地的队伍,每个同学胸前戴着一朵白花,这是我们亲手做的。

(2)我的同桌叫小红,她是一个梳着一对短辫,一对眼睛黑溜溜的,高鼻梁,小嘴巴,穿着一件米黄色的上衣,一条蓝裤子。

第(1)句话说“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做什么呢?没有了下文。这是因为句子长,这个意思还没说完,又去说另一个意思,于是出现了漏洞。平时我们说话很少把几个意思挤在一句话里去说,而是讲完一个意思再讲一个意思。拿这句话来说,作者要说的是三个意思:(1)清明节那天,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烈士陵园扫墓。(2)出发的时候,每个同学胸前都戴着一朵小白花。(3)这花是我们亲手做的。如果把这个长句子分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一个一个地说,每句话意思单一,字数不多,就不会出错了。

第(2)句话也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前面说“她是一个”,后面却没说是一个什么,而且整个句子意思夹杂不清,如果像下面这样,改成三个短句,一句接一句地说,就清楚多了:“我的同桌叫小红。她梳着短辫,小嘴巴,高鼻梁,一双眼睛黑溜溜的。她爱穿一件米黄色的上衣,一条蓝裤子。”

其次,句子太长,结构复杂,读起来很费力,有时读了一两遍还抓不住要领。例如有这样一句话:

今天我从电视里听了辽宁省营口市教育学院副院长曲啸同志作的感人肺腑的题为《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报告,我不禁被他那不幸的遭遇和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念的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这句话写得太长,把好几个意思挤在一句话里说,读起来很费力。如果把它分成几个短些的句子,说完一个意思再说一个意思,效果就不同了:

今天,电视里播放了辽宁营口市教育学院副院长曲啸同志的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心底无私心地宽》。他的不幸遭遇和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念的精神打动了我,使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经这样一改,意思表达得更有层次了,理解起来也不那么费力了。

运用短句,可以避免上述那些毛病,写的人容易掌握,读的人容易理解。一般说来,短句接近我们平时讲话的习惯。句子短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我国的古诗每句只有几个字,很少有长句子。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在描写春景时,用得多是短句。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塞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些句子,多么轻巧活泼,字里行间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饱含着作者欢快愉悦的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

小学生的作文,凡是写得生动活泼的,大多用的是短句。请看下面一段话: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讲“蜻蜓”一词,问我们:“蜻蜓是好的,还是坏的?”我脱口而出:“好的。”“为什么?”老师又问。我说:“我喜欢蜻蜓!它有灯泡似的大眼睛,绵绣般的翅膀,还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又问另一个同学:“你说呢?”他说:“蜻蜓不好!”我一愣。老师问:“为什么?”他接着回答:“因为古人就用‘蜻蜓点水’来讽刺肤浅,不深入!”我听了不服,想分辩,可又没词。

这段话没有长句子,又简洁,又明快。可见短句写得好,同样富有表现力,而且写起来不容易出错。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写那种冗长、拖沓的句子呢?

 

 

用句子过渡

一、用设问句过渡。这种句子一般放在一段的开头,如:

王大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

广州的冬天是这样,上海呢?……

上面的第一个设问句是由叙述王大妈的事过渡到叙述她这样做的原因,第二个设问句是由介绍广州冬天的特点过渡到介绍上海冬天的特点。

二、用叙述性的句子过渡。这种句子可以放在前一段的末尾,也可以放在后一段的开头。如《海滨小城》一课中有这样两段: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这两段话,第一段写小城的庭院美,第二段写小城的公园美,在第二段的开头用“小城的公园更美”一句来过渡,使两段意思贯通。

三、用排比的句子过渡。即用结构相似的一组句子分别放在几个段落的开头或末尾,使它们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如韶华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一文,中间四段的开头一句分别是: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故乡人民至今都把我们亲爱的妈妈杨开慧叫做“霞姑”……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鲜血,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洒满祖国的河山……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遍地开放,缅怀光荣的往昔,展望前程,一片辉煌灿烂……

这一组排比句,分别放在四个段落的开头,不但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而且反复强调“我们爱韶山的杜鹃”,突出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