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傳播與法顯西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40:16

佛法傳播與法顯西行


2010-06-09 14:31:57         華夏經緯網
    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創于西元前6世紀。西元前後,伴隨著使節商旅,佛教從西域陸路和南海海路傳入中國。

    海上絲路既是通商之路,也是佛法傳播之路。當時在中國廣州或建業(即建康,今江蘇南京)譯經的外國沙門多由海道至中國。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蘇省連雲港市孔望山發現了一處佛教摩崖造像。造像依山勢雕刻而成,可辨認圖像105個,其中有佛涅盤圖、菩薩捨身飼虎圖、象和象奴圖,以及各種佛像、力士像等,造像手法與風格和克孜爾、敦煌、龍門以及印度、中亞等地石窟現存佛像有許多相似之處,大致可以推斷為西元2世紀下半期(也有認為東漢末)的作品。29 可見,當佛教在河南、陜西等北方地區流傳的同時,也在中國東部沿海發展起來。

    交廣地區是天竺、康居等外國商旅和僧侶常到之地,佛教首先傳入這裡。越南學者把早期交州佛學稱為“壘樓佛教”,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體現了紅河平原農業居民的世界觀和心理。佛被視為具有高深法術的神, 隨時隨地能幫助好人、懲戒壞人。紅河平原出現了桑寺(法雲寺)、豆寺( 成道寺) 、方光寺、飛相寺、重嚴寺等寺院。據藝術史學者研究,與中國西北所推崇的印度西北部犍陀羅建築風格相比較,交州地區的建築從此時起更像爪哇婆羅浮屠的風格,融入了範圍廣泛的佛教傳播網之中,而這一網路與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海上貿易航路一致。

    有些外國高僧由海道前來中國,到達嶺南後再進入內地。很多前來中國的印度高僧,不僅帶來許多梵文經典,並把它們譯成中文,有些人還能用中文著書,推動了中國佛教的興起。西元3-6世紀,從海路來到廣州的著名外國僧人有求那羅跋陀、求那跋摩(譯名功德鎧)、求那跋陀羅(譯名功德賢)、僧伽跋陀羅(譯名眾賢)等,其中南天竺婆羅門達摩菩提在526年來廣州,創西來庵。不久來到金陵,轉嵩山少林寺,傳衣缽于弟子慧可,並傳《楞嚴經》四卷,成為中國禪宗的主要經典。

    西印度優禪尼國高僧波羅末陀(譯名真諦)于546年從扶南浮海至南海,548年北上建康,當時江東混亂,經豫章(今江西南昌)、始興(今廣東始興)等地返回廣州,翻譯大乘佛教入門概論《大乘起信論》,在廣州制旨寺(今光孝寺)譯講《攝大乘論》、《俱舍論》等,弘揚大乘學說,受業者多達百人。他在廣州居留了12年,譯經49部,開創了攝論學派,對佛教義學貢獻很大。564年,真諦在廣州逝世。

 

廣州光孝寺

    這一時期,不少中國僧人前往西天禮佛求法。他們越過戈壁沙漠,穿越中亞細亞的平原和高山,翻過喜馬拉雅山,進入天竺佛國。這是一條漫長、艱苦、充滿危險的旅程,有些人半途而返;有些人死在途
中;有些人幸而到達目的地後,並沒有回去,而是選定新的國家安居下來;有些則不畏千辛萬苦,從陸路或海路返回祖國,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法顯(約337-約422),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當時佛教律藏傳譯不全,僧眾無所遵循,遂立志前往天竺,尋求經律。399年,法顯從長安出發,沿河西走廊西行求法。

    當時河西一帶民族雜居,政權林立,沿途自然環境惡劣,行程頗受影響。法顯等出陽關後,進入著名的白龍堆大沙漠(今新疆羅布泊地區),整整走了17個晝夜,才到達鄯善國(今新疆若羌)。該地屬小乘教派,法顯等受到冷遇。401年,法顯到達于闐國(今新疆和田),次年越過蔥嶺,進入北印度和中印度,遍訪佛教勝跡名山。他在阿育王的故都、摩竭提國巴連弗舍住了3年,學習印度語言,蒐求到經律論六部。408年,法顯來到東印度多摩梨帝國(今加爾各答)。409年冬,在多摩梨海口搭乘商船前往獅子國(即錫蘭,今斯里蘭卡)。

    獅子國是印度洋交通貿易中心,有“東方十字路口”之稱,相傳佛祖曾來過這裡。法顯居住在阿努達拉普拉古城的阿跋亞耆厘寺院,繼續蒐求經律,抄得中國所沒有的四部經律。

    1981年,斯里蘭卡政府為紀念這位1500多年前的高僧,決定把卡盧特勒山區的一個山村命名為“法顯石——斯中友誼村”。距離村莊不遠的山上有一個山洞,名“法顯洞”,傳說法顯曾經在這裡居住過。洞高20米,東、南、西三面崖壁,北向開闊。洞內冬暖夏涼,是修煉佛法的好地方。洞內大廳有一臥佛,長10余米,附近居民經常到此禮拜。30

    法顯在獅子國居留了兩年。後來有一天,法顯偶然看到一把中國產的白絹扇,激起了無盡的思鄉情懷。411年秋,法顯搭乘一艘載有200多人的商船開始歸程。船行不久,就遇到風暴,船隻漂流了100多天,到達南海的耶提婆(今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並在那裏逗留5個月。商船繼續航行,預計50天到達廣州,不料航行一個多月後再次遇到暴風雨,船上的婆羅門認為是因為船上載有沙門所致,打算將法顯棄留在附近海島,幸得法顯從前的一位施主反對,法顯得以繼續隨船。又過了兩個多月,商船最終抵達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今山東青島嶗山),受到長廣郡太守李嶷的熱情款待。

    413年,法顯前往京口(今江蘇鎮江),隨後抵達建康(今江蘇南京),與北天竺高僧佛馱跋陀羅等一起翻譯從天竺帶回的梵文經典,共譯出6部63卷,100多萬字。法顯又把西行求法的經歷記錄下來,416年完成,名為《歷遊天竺記傳》,也就是流傳至今的《佛國記》。此書記載了許多原始的佛教資料,介紹印度、斯里蘭卡和南海地區的地理、社會、歷史情況,不僅對後來僧侶西行求法有指導意義,而且也保留了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史料,受到東西方學者的廣泛重視。(看中國)

《佛國記》中關於法顯回到中國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