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致富赶不上灰色收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51:45
2010年09月02日 08:47:26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编者按:在最近《半月谈》和半月谈网共同组织开展的 “转型期社会道德观讨论”中,一些读者发出了“勤劳是否就能致富”的疑问,引人深思。最近,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研究得出的数据显示,中国灰色收入总额高达5.4万亿元,比2009年中央财政总收入还要多。这一数据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无论这一数据是否真实,不可否认的是,灰色收入已客观成为国民收入分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严重缺乏透明度,这作为一个亟待破解的严肃命题,需要直面。

何去何从?
时下“灰色收入”的讨论再次成为公共视野中最受关注的话题,半月谈网昨天发表的《直面灰色收入》一文便激起了很多线上与线下的热烈讨论。人们在热切关注灰色收入的同时,不禁将其与那些勤劳工作人群的低收入进行比较,进而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提出了相应的疑问。
近年来,对于勤劳致富的讨论也备受关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15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表示,身边有年轻人因为担心单靠踏实工作很难致富而拟做“炒钱族”。对这样的现象有76.8%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同,仅14.8%的人明确表示“不认同”。那么勤劳致富和灰色收入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灰色收入”有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趋势
我们回到引发这次“灰色收入”争论的起点,今年7月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主编的《比较》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2008年灰色收入规模达到5.4万亿元。报告发表之后,国家统计局在自己的网站上先后于24日、25日和30日刊发文章反驳王小鲁的报告数据,一度将“灰色收入”的争论引入到统计方法之上。然而这番让我们旁观者云里雾里的“统计理论争议”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多大意义令人存疑。
事实上这次的报告并非王小鲁对“灰色收入”的首次关注,2007年他和体改研究会的研究团队就曾拿出了一份报告,对2005年的“灰色收入”作出了详细研究——这是关于中国“灰色收入”状况的第一份公开报告。抛开对具体“灰色收入”数字的争议,我们可以从王小鲁博士的报告中读到一些引人深思的趋势。

最有钱的人拿走了最多的“灰色收入 ”(李伯根/制图)
通过这三年间“灰色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如下几个情况:
2005-2008年,隐性收入的增长比GDP增速更快。如果按9.26万亿元计算,2008年隐性收入比按同一方法计算的2005年的隐性收入增长了91%,而同期名义GDP只增长了71.4%。
隐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正常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各自包括了隐性收入后,2008年比2005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增长了69.3%,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接近于同步。而按官方统计数据计算(不包括隐性收入),这一数字只上升了57.4%,远远滞后于GDP的增长。
如果将各收入层家庭按10%分组,2008年城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是26倍,而按官方统计则只有9倍。按城乡居民家庭10%分组,最高10%与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而按官方统计只有23倍。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会显著高于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计算的0.47-0.50的水平。
调整后的居民收入比重虽然显著高于原来的统计,但高出的部分是非正常收入,尤其是最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进一步下降。

2005年-2008年三年中非劳动收入增加情况(李伯根/制图)
“灰色收入”不同于正常的资本回报,对鼓励竞争、改善效率不会有任何积极作用。相反,其相当部分可能来自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的漏失,或者是对正常的居民收入及财产的侵蚀和掠夺。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公平,同时也损害了经济效率,并成为导致社会冲突、加剧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灰色收入”增长连年跑赢GDP增长、而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连年被GDP跑赢、这些情况指向的现实是:“灰色收入”正在越来越多地流向高收入群体,或者说他们因“灰色收入”而更加富裕了。
这些趋势所挑战的,就是普通劳动者们通过踏实劳动勤劳致富的简单愿望。“阳光下的”劳动者挥汗如雨,守住的只是赶不上GDP的收入,“灰色收入”则在让“灰色的富翁们”更加富裕。这是贫富差距加大的最可悲形式之一,它挑战的是劳动者最朴素的理想。
“灰色收入”让富人更富?
“灰色收入”像一道混合色光,在通过理性的三棱镜之后便会折射出不同的几道颜色。它们性质不同,我们要理性看待各类“灰色收入”,认真处理灰色收入问题。参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教授的划分,我们可以大概将灰色收入划分为:
“浅灰色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本应划分为“白色收入”范围之内,但由于当前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虽然这部分收入渠道正当,但却缺乏税务监管,例如自由撰稿人从事文字创作得来的稿酬;在职员工进行工作以外的兼职报酬,如顾问费、讲课费等等都可以划分为“浅灰色收入”。
“正灰色收入”与“发黑”的收入:这两类属于本质上相近,程度和指向性目的略有不同的灰色收入,前者的危害更多是利用潜规则造成不良的行业风气与社会风气,而后者则可能是严重伤害社会公平的腐败、贿赂以及商业违规操作带来的收入。例如教育人员接受学生家长的礼物和金钱、医务人员接受患者家属的钱物;公务员接受商业机构或者个人的“馈赠”、商业机构通过偷漏税等行为获得的各种收益。
对于“浅灰色收入”,我们要做的更多应该是对其进行规范和理顺。也许有很多“浅灰色收入”者担心国家的规范过程会带来自己收入的减少,实际情况却并不尽然。一方面作为公民,在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之后缴纳合法税负是公民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同时有了法律法规的保护,这类“浅灰色收入”也会多一份保障。
半月谈网记者采访的一位自由撰稿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作为一个年轻编剧曾参与过一些电视剧和电影剧本的编写工作,因为自由撰稿人这个群体在影视圈内主要通过熟人关系介绍而获得工作机会,因为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常常是制作方拿走了剧本长时间拖欠报酬,或者是将商议的报酬分几次偿付。据这位编剧表示,“白干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刚入行的年轻编剧,常常‘交学费’或者作为‘处关系’而干一些人情活。”
对这样的“浅灰色收入”进行规范,是对这些劳动者本身的保护,是让他们从“灰色地带”走进“阳光之下”踏实劳动的有益举措、是保护这些劳动者应有利益的可行手段。
而对于“正灰色”和“发黑”收入,我们要做的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坚决打击。这些见不得光的收入形式往往体现为以职权谋私利、以公权力寻租获利益。这类“灰色收入”的产生,经常是在“生产活动”之前,掌握资源的公权力以“灰色收入”为代价将资源转交出去,收买者或者自己利用或者再次售卖。整个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隐藏在阴暗处的利益节点,而整条“灰色链条”带动着巨大利益运作其中。
无论是精心设计的“天价招标”还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采购”,无论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变相贿赂还是商业机构彼此的“行方便”,这背后都涌动着“灰色的金元”,这道暗流在我们国家经济肌体之下潜滋暗长,成为各个部门各个“器官”上畸形肿大的毒瘤,在癌变之日还未来到前,不下决心花力气将之切除,“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这些字眼便不是耸人听闻了。
“灰色收入”扩大化将带来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也对当前面临收入分配问题的我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怎样在分配领域实现社会公平?改变以往资本集团和劳动者财富分配不公的现状?那些本来属于劳动者却揣进资本方钱袋的本身就是一种“灰色收入”,他们利用体制漏洞将属于劳动者的财富据为私有,这是未来减少“灰色收入”的一个重要领域。
此外,医务人员的红包问题在今年因为深圳凤凰医院“产妇肛门被缝”事件而再次饱受质疑,这笔“灰色收入”早就成为了医患关系紧张的核心问题。与此类似,教师该不该收家长的礼物?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有4083人参加的调查显示(其中68.3%的受访者是学生家长),61.7%的人支持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规定,要求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或家长礼物。对此,受访学生家长的支持率是63.5%。这不过是教师群体“灰色收入”争议的小小缩影。 “阳光劳动者”VS“灰色富翁”
“灰色收入”在社会上的存在之广令人脊背发凉,我们无需可以思考都可以从身边举出几个令自己深恶痛绝的“灰色收入”例子。也正因为侵入社会系统之深,“灰色收入”本身对于人们的道德考验也渐渐成为一个显眼的话题。
近年来持续升温、屡创纪录的公务员招考热潮便可以作为一例佐证。除去公务员稳定的待遇之外,一些关键部门“肥缺”可能带来的“灰色收入”也渐渐成为吸引年轻人的“邪恶诱惑”。父母们甚至在教育子女时,也会将公务员、医生、教师等等职业的“实惠之处”灌输给孩子们,这不能不说是饱受“灰色收入”之苦的普通民众对于不合理现象的“尴尬妥协”。
踏实工作能不能勤劳致富?这个早年毋庸置疑的问题却在今天被满脸坏笑的“灰色富翁”们问得我们哑口无言。这道横亘在通往社会公平道路上的大山怎样翻过?已经到了必须回答的时刻。而另外一个充满诱惑的问题摆在面前时,我们将怎样作答?
你愿意做“阳光劳动者”还是“灰色富翁”?
如果我们毫不作为地将这个问题抛给普通民众,这将是对人性的一种胁迫。我们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时刻,没有资格要求人们选择经济生活的“畏途”而舍弃“灰色收入”这样一条“致富捷径”。我们要做的是把这条“铺满鲜花”的道路之下潜藏的“社会失序”陷阱揭发出来,我们要做的是将这条铤而走险的“灰色道路”尽力堵死,让人们可以在踏实工作、勤劳致富的道路上感到心灵的充实。
勤劳致富,是一个劳动者最为朴素的未来预期,然而就是这样的单纯寄望在今天的中国受到来自诸多现象的挑战,灰色收入便是最嚣张的挑战者之一。这场战斗同样是对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公平的捍卫,是需要守住的道德战线上的一块高地。
勤劳致富和“灰色收入”的战斗将会如何发展?在目前看来如果没有法律武器的帮助,勤劳致富可能胜算堪虞。这场争斗在世界各国都在上演着,虽然战况各异,却同样是每一个文明国家的焦点之战。我们不能因为战斗的艰难而怯懦退缩,这场战斗的意义已经毋需赘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面对、理性决策,沉着应战。(半月谈网 梁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