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袋里藏着什么秘密?——国外研究人员对婴儿大脑研究取得新成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29:01
今年初夏的一天,维多利亚·贝特曼在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学院接受了探究婴儿如何思维的测试。她出生才6 个月,金发碧眼,像大多数同龄婴儿一样逗人喜爱。当她被安置在一张高背椅上以后,主持这项研究的哈特副教授便将摄像机瞄准了她和她的母亲谢丽尔,同时递给谢丽尔一本儿童图书。“请跟我谈谈这本书。”她叮嘱道,“但最重要的是,眼睛别瞧维多利亚。”于是,两名成年女子闲聊了起来。维多利亚则面无表情,环视着房间四周,显得有一点点无聊。
几分钟以后,哈特从实验室外抱来一个新生儿般大小的洋娃娃,把它塞到谢丽尔的怀里,要她继续在不理维多利亚的情况下做出同洋娃娃亲热的样子。富于戏剧性的一幕展开了:维多利亚不再感到无聊,开始作出一系列反应。她先是绽开前所未有的笑容,露出两只小小的乳牙,以讨好表情与娃娃争宠。当这一招没有奏效时,她开始蹬腿来引起注意。但妈妈依然对她不理不睬,她再也受不了,很快面红耳赤地哭闹起来。哈特赶紧宣布:“测试到此为止。”谢丽尔也走过去抚慰她的宝贝女儿。“我从未见她对什么不快产生过这样的反应。”她说。
在过去的 10 个月里,哈特将这个脚本重复了数百次之多。每次的测试结果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小家伙妒忌不已,体验着一种直到最近仍被认为远不是他们所能理解的情感。
在开口说话或试图坐起来以前,他们就体验到了复杂多变的情感。有关研究表明:婴孩最早表露的情感之一,竟是值得赞许的同情心。
1890 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曾对婴儿降生时的世界有过这样的描述:“一片极度模糊、嘁嘁喳喳的混沌。”这种观点被奉为经典已将近一个世纪,似乎这些“小不点儿”头脑简单,只会以模仿周围人的举止动态为能事。
其实,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所揭示的婴儿心灵图像表明:当那些看似孤弱、一窍不通的婴孩连枷似地摆动着四肢,淌着口水从带围栏的婴儿床上盯着你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发生的秘密远不是你所能想象的。例如,4 个月的婴儿已具备高级的推理智力,能破译复杂多变的图案。他们的视觉调色板层次之细腻,也是令人惊叹的,足以洞悉成人脸上差异微小的表情。而这一切,全发生在他们开口说话或试图坐起来之前。
有关研究表明:婴孩最早表露的情感之一,竟是值得赞许的同情心。事实上,关心别人的心理,可能同婴儿大脑有密切的关系。将一个新生儿放到另一个哭闹的婴儿身旁,很可能两人都嚎啕大哭起来。这是否意味着婴儿真正关心他的同伴,抑或仅仅是为喧嚷声所打搅?意大利最近开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为婴儿播放其他婴儿的啼哭录音,这足以像预料的那样诱发一阵痛哭流涕。但是,一旦播放自己哭泣的录音,这些婴儿却很少开始哭泣。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霍夫曼据此得出结论:“从分娩之时起,就存在着某种起码的移情心理。”这种情感的强度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6 个月以上的婴儿,对别人的困扰不再用哭泣来回应,而是以扮个怪相取而代之。到了第 13~15 个月,婴儿往往会自己着手处理事端,尝试安慰哭泣的伙伴。
这种同情心在某种程度上源自另一种现已被充分理解的婴儿早期技能,那就是分辨周围人的脸部表情的能力。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科书认定:6 个月以下的婴儿是不懂分辨情感的。为了检验这个结论,费城拉萨尔大学的黛安娜?蒙塔古招募了数十名 4 个月以下的婴儿,通过用脸一隐一现地逗儿童的“躲躲猫”游戏证明:那些婴儿在几次目睹她的笑脸以后,一旦看到伤感的脸部表情,“不仅眼光移开了,即使你重新露出笑容也不会回头,仿佛内心已筑起一道戒备森严的防线。”
借助高科技和破除陈腐之见,创造条件促使大脑发育完善。研究人员相信,如果婴儿出现了孤僻症等情感障碍的早期症状,则是完全有可能藉此得到纠正的。
随着第一个生日的降临,婴儿已俨然成为思维愈益精细的“见习社交家”。他们会开始跟踪周围人的视线,推测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通过理解别人的凝视,婴儿开始理解别人的心思。”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鲁·梅尔佐夫说。他和不少同事发现,这种技能最早出现在第 10~11 个月,它不仅是婴儿情感和社交能力趋于成熟的标志,还能用来预测他们的语言能力在日后的发展趋势。有关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过第一个生日时尚不能熟练地跟踪和凝固视线的婴儿,在进入 2 岁以后,对高级语言能力的掌握往往也会显得力不从心。梅尔佐夫说,这个事实有助于解释盲童或那些母亲因患抑郁症而很少与人交流的婴儿为何学习语言迟缓的原因。
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开始形成观察能力,这是被无数的实验观察所印证的不争事实。但是,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查尔斯?内尔森(现调往哈佛)希望他的研究能更深入一步,以确认早期婴儿是如何辨认面部表情的微妙差异,亦即社交技能发育中一块关键性的基石。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给每个接受调查的婴儿佩戴一顶舒适的帽子,上面布设有 64 个海绵传感器。然后,让他们观看 60 幅喜怒哀乐各不相同的表情图片,通过测量脑电波来了解婴儿大脑的内部结构变化。
“成人见到哪怕是不易觉察的笑容,大脑也会将它归入欢乐的范畴。”内尔森的一名助手解释说,“我们希望了解婴儿的大脑扫描是否跟成人一样。”目前,内尔森向他所在地区的每个新生婴儿的家长发出了邀请信,希望他们踊跃参与这项测试。结果如何目前尚难以预料,但内尔森相信,如果婴儿出现了孤僻症等情感障碍的早期症状,则是完全有可能藉此得到纠正的。
“眼不见,心不想”是婴儿发育研究中又一个陈腐过时的观念,美国各地有半数研究人员正在力图破除它的束缚。人们长期以来相信,9 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可能掌握“目标表演”的观念:妈妈离开房间是不会一去不回的。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王素华(音译)通过最新的研究证明:婴儿在出生后第 10 个星期就理解这个概念了。她为出生 2~3 个月的婴儿作了一次木偶表演。每个婴儿都看到舞台上有一只小鸭。王素华用一块布遮住小鸭,将它从舞台的一端挪移到另一端,然后揭掉遮盖的布。有时候,小鸭仍留在舞台上,有时候则消失了。这些小观众在看到鸭子消失不见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盯住空荡荡的舞台,竭力搜索着它的踪影。“由此可见,他们长到 2个半月时就已知道目标依然存在了。”这位女心理学家总结说。
当婴儿尝试学习说话时,一种与外界——特别是与父母亲沟通的能力的发育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婴儿牙牙学语远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戈尔茨坦物色了两组 8 个月的婴儿,给他们穿上带有无线扩音器和传播器的紧身制服裤。其中的一组母亲被告知:只要婴儿发出咕咕声或牙牙学语就立刻做出回应,用满面笑容和爱抚轻拍给予鼓励。另一组家长也需要对他们的孩子微笑,却是胡乱随意的,与婴儿发出的声响毫无关系。结果,那些即时得到反馈的婴儿不仅说话频繁,而且进步的速度也超过后者。
及时接受情感智力的测评,以免错失扭转偏差的良机。因为研究表明:情感上的幸福将会对儿童未来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无疑给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带来了惊喜:“瞧!咱们的小家伙真是个天才!”然而,其意义远不止于学术研究上的突破。有了这些新的发现,儿科医生们正在改变诊治他们最年幼的病人的方式,除了体格健康以外,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他们的情感发育状况。因为研究表明:情感上的幸福将会对儿童未来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有关调查还显示:15% ~20%的儿童生性害羞和焦虑不安。但令医生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人轻而易举地挣脱了这个怪圈,有些人的症状却每况愈下呢?马里兰州立大学的内森·福克斯对数十名出生 9 个月的婴儿进行了脑电波检测。扫描的结果发现:那些见到陌生人主动上前招呼的儿童,大脑中控制快乐之类情感的部分显得特别活跃。
与此同时,福克斯又确信: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一种人,家长的作风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家长呵护过分或者不督促孩子尽早克服这一心理偏颇,那么,他的孩子在成人后仍会显得腼腆有余,沉稳不足。相反,富于自信和理智的家长通过善意地鼓励孩子甘冒风险,耐心地引导他们走出这一怪圈,则常能摆脱早年的心理障碍所带来的尴尬。这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发现,因为心灵上备受压抑的儿童,在其他问题上同样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和儿科临床学教授斯坦利?格林思潘博士,最近拟订了一套里程碑式的评判标准,可用来测验婴儿在出生后的各个时段所具备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育状况。他在谈到自己开发这一诊断工具的意图时表示:“我希望医生按照这些里程碑对婴儿进行一番评估,如果没有达标,也应如实地告诉他们的父母,以免错失扭转偏差的关键性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