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课题取得认知研究新进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2:37
基金课题取得认知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双虎   发表时间:2009-08-31   摘自:科学时报


 

  随着言语产生研究的兴起,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paradigm)下的各种语义效应,以及对这些语义效应的探讨和解释,成为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清芳在这一领域获得新的进展。实验表明,汉语词汇产生的后期可能存在正字法信息和语音信息之间的双向联结。相关研究发表在《语言和言语》(Language and Speech)上。

  为什么读不出认识的字

  “我们平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到一个本来认识的字,也知道它的字义,却一时想不起它的读音。”张清芳说,“掌握言语产生的过程,也可以让人们了解失语症患者是在言语产生的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然后对病施治。尽管国外的相关研究不少,但目前这一领域对汉语的研究较少,也处在非常基础的阶段。”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言语产生包括三种类型的心理过程:一是概念化,即讲话者明确要用言语表达什么概念;二是形式化,讲话者为所表达的概念选择适当词汇,建立词汇的语法结构和发音结构;三是发声,讲话者将选择的词汇通过一定肌肉运动程序用外显的声音表达出来。

  通过分析图片命名的反应时间,研究者可以推断言语产生过程,进而提出言语产生的各种模型。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运用较多的实验范式就是图—词干扰范式。”张清芳说,“我们的实验研究是到大学随机招募志愿者,通常为20多人一组进行实验。实验时给被试者展示图片和干扰词,干扰词镶嵌在图片之上,并要求被试者忽视干扰词,尽量快而准地说出图片名称(一般称为目标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记录下被试者的相关反应时间和准确性,以此来研究干扰词对被试命名反应时的影响,探讨语义、词形、语音效应及其机制,进而考察言语产生过程。”

  干扰还是促进

  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中,当干扰字与图画名称之间存在语音或正字法(文字的形体标准和书写规则)上的联系时,与无关联系条件下相比,语音或正字法上的联系条件显著地缩短了图画命名的时间,这一现象被称为语音促进效应。

  “在字母语言中,正字法和语音是不可避免地混淆在一起的,因此对语音促进效应的研究一直是与正字法促进效应混淆在一起的。相比而言,在汉语中能够将正字法相似性和语音相似性独立分离,相对独立地探索正字法和语音激活模式以及它们对口语词汇产生的贡献。”张清芳说

  该实验范式中通常包含两个自变量:一是图画呈现和干扰单字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SOA)。另一个自变量是图画和干扰单字之间的关系,比如干扰单词与图画名称之间的第一音节相同。图画与干扰单字之间的四种相关关系构成了上述两个被试内因素:正字法相关(例如图画为床,干扰字为庆,表示为“床—庆”),语音相关(床—创),正字法和语音都相关(床—疮),以及正字法和语音都无关(床—麦)。实验范式是在呈现目标图画之前,同时或之后不同的时间内呈现一个与图片名称相关的词语。被试命名图片的时间可能受到干扰词语的影响,根据不同时间下不同的影响结果,可以推断词汇产生的时间进程,并检验交互激活模型和独立两阶段模型对词汇产生中语义和语音激活时间进程的预测。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正字法促进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表现出不同的模式,表明两者可能是独立分离的。第二,当干扰提前或同时出现时,正字法因素与语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表明正字法促进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是独立的,两类效应可能出现在图画命名过程中的不同加工阶段。第三,与此同时,当干扰单字滞后出现时,正字法因素与语音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一结果表明两类因素所产生的效应在SOA水平上是非叠加的,汉语词汇产生的后期可能存在正字法信息和语音信息之间的双向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