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傍族"为何盛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56:20
  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一项调查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为什么那么多人希望傍?如何看待日益增多的“傍傍族”?“傍”的流行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后果? …[详细]
   傍款傍权 56.9%受访者确认身边遍存“傍傍族”2010.12.7  中国青年报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教授:世界上有许多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的国家,国民只要傍着国家就能够生活得很安逸。但是,为什么这些国家仍旧能够保持巨大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那是因为人们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体精神的支持。然而,我们当前虽然个人主义泛滥,但许多人却并没有树立起真正独立的精神。所以“傍傍族”日渐增多,其结果只会让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失去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

  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

  有人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傍傍族”的行为无可厚非;但有人担心,如果人人都要去傍,事事都要去傍,那么还有谁会去奋斗和创新呢?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展开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870人参与),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其中11.1%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另有11.3%的人选择“比较少”,仅1.6%的人身边没有“傍傍族”。受访者中,“80后”占48.6%,“70后”占32.4%。

  傍的背后是“边缘人”的弱势心理

  本次调查显示,43.3%的人希望通过“傍”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中10.8%的人表示“非常希望”,32.5%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希望”。不过,也有26.4%的人表示“不希望”,29.7%的人觉得“不好说”。

  “几年前,我还天真地认为,通过努力奋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社会现实告诉我,还是傍吧。”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夏伟(化名)坦言,现在就连安身立命用的房子,都需要通过傍别人才买得起——家境好的还可以傍父母,家境一般的就只能期望傍上一个条件好的另一半了。

  “再说了,别人都在傍,自己只靠奋斗而不傍的话,岂不是吃亏了。”夏伟说。

  为什么那么多人希望傍?调查中,受访者给出的原因有:“靠自己的能力难以实现梦想”(67.7%)、“投机心理盛行”(63.6%)、“‘大家傍我也傍’的从众心理”(46.3%)、“不自信的人太多”(35.1%)等。

  湖南女子学院副院级督导蒋瞡萍教授认为,强调社会关系的作用本来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用傍的方式,依靠社会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本身不足为奇。并且,随着当前社会结构的变迁,逐渐形成了掌握各种资源的精英阶层与普通人阶层之间的明显区分,部分既无权力又无资源的普通人,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实现自己的愿望,自然会选择去傍精英群体,借助后者的权力与资源。

  “‘傍’的背后,体现的是‘边缘人’的弱势心理。人都需要被认同和肯定,但许多弱势群体想成功却没有资本,想结群却没有归属。正是这种巨大的不安全感,才会让这些人一味地想去依靠他人。”

  70.9%的人担心“傍”的流行会刺激腐败现象越来越多

  公众如何看待日益增多的“傍傍族”?调查显示,39.3%的人认为其属于“投机心理作怪,应该谴责”,但是,27.3%的人觉得“大树底下好乘凉,傍属于正常行为,无可厚非”。

  在河南省郑州市的建筑工程师柳先生看来,对于“傍”的行为,我们应该区别看待。比如做生意,正常的生意来往中,一方傍另一方的资金或者技术的情况很常见,我们不能说这种正常生意上的相互依靠行为就存在什么问题。“但是,现在很多人把“傍”用烂了,而且还扭曲了它本来的含义。许多人事事都讲求去傍,而且一些人甚至会想到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傍权力,傍金钱。”

调查中,受访者评出的最普遍的“傍”行为有:“人际交往中傍人脉广、有资源的朋友”(79.1%),“傍有权力的人”(70.2%),“通过结婚傍大款”(67.5%),“个人理财傍有经验的投资者”(46.0%)等。

  对于“傍”的流行,70.9%的受访者担心“会刺激腐败现象越来越多”,65.2%的人认为“可能会使得社会人脉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40.4%的人认为这“会使社会失去创造力”。

  在蒋瞡萍看来,通过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只要方法正确,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傍的目标只瞄准为眼前的物质利益,并不惜为此输掉人格和高尚的生活方式,则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我们需要警惕和抵制的正是后一种情况。”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表示,傍的本质是一种依赖,比如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的依赖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傍”的行为在任何时代,一直都属于常态现象。

  “但是,当前社会中的依傍,却变味了。在制造产业中,一些人不以创新为荣,傍他人技术发明的山寨产品层出不穷;在学术领域中,部分人不以剽窃为耻,出现了许多傍他人学术成果的作品;靠着傍而得到金钱和权力后,一些‘富二代’和‘官二代’越来越张扬跋扈。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都以有所依傍,特别是能傍到金钱和权力为荣。”肖鹰说。

  究其原因,肖鹰认为,我们今天对个人的评价,往往是“以成功论英雄,以财富论好汉”,只看其行为结果,而不在乎过程。久而久之,一些人逐渐忘记了“勤奋才能致富,奋斗才能成功”的道理,也很难意识到,金钱或者权力的背后,更重要的应该是个人独立自主的精神。其实,每个人应该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而非人人想去傍,事事都要傍。

  “世界上有许多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的国家,国民只要傍着国家就能够生活得很安逸。但是,为什么这些国家仍旧能够保持巨大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那是因为人们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体精神的支持。然而,我们当前虽然个人主义泛滥,但许多人却并没有树立起真正独立的精神。所以‘傍傍族’日渐增多,其结果只会让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失去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肖鹰说。

  “傍傍族”背后折射多重现象  “傍傍族”是典型的“弱势群体”2010.12.9  合肥晚报         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870人参与),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其中11.1%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另有11.3%的人选择“比较少”,仅1.6%的人身边没有“傍傍族”。(12月7日《中国青年报》)

        时下,不管是权力还是财富,都是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要想获得权力和财富的眷顾,能力已经起不到太大作用,要么就“拼爹”,要么就做“傍傍族”。很显然,一些出身草根的人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选择做一名“傍傍族”……

  其实,“傍傍族”也是很心酸的。因为,他们“傍”上的权势人物也有失势的一天,他们也总有被权势人物“抛弃”的一天,当一切不再存在时,他们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个可怜虫。成为“傍傍族”之前,他们是“弱势群体”,能力和努力得不到回报;成为“傍傍族”之后,他们还是“弱势群体”,一切任凭权势人物吩咐;脱掉“傍傍族”的外衣后,他们更是“弱势群体”,没有了尊严,也没有了资本。

  笔者认为,一味地指责“傍傍族”,显然是非理性的。相关部门得深思为什么会出现“傍傍族”,然后找准病因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傍傍族”的生存状态,进而减少“傍傍族”这种现象。(陶功财)

 “傍傍族”背后是成功路径的单一化 2010.12.10  华龙网         中国青年报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3.3%的人希望通过“傍”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中国青年报12月7日)

  傍款傍权的“傍傍族”,并不是不允许存在。在一个竞争充分、公正公平的社会里,每个人和地区都可以用各种方式去获得利益、改变和发展,前提是只要合法。“傍”是实现自我改变、实现梦想的一种渠道,只是,我国当下的问题是,“傍”成了一种潮流和主要渠道,而把真正的主流——努力奋斗、合法经营,抛在了一边。

  这背后是现实环境下,成功路径的单一化,社会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即使是以往最公平的通过读书而改变的渠道都在缩小。

  有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中约有一半家在乡镇农村,现在这个比例明显下降。中国农业大学1999年至2001年农村新生均在39%左右,2007年跌至31%。南开大学2006年该校农村新生比例约为30%,2008年为24%。而这只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已经被压缩了空间,接下来的求职中,据麦可思的调查显示,在“211”院校中,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有3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中国社科院的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倍多。

  天生就成长在有权有钱的家庭里,当然最好,事事有父辈操控,而没有这种背景的大多数人,就只有通过“傍”来实现。在内心深处,谁都知道这种行为的不妥当,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秩序的破坏。但在无力改变这种现实的时候,叫嚷着“不公平”的多数人,也并不是真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只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于是就挤着脑袋去考公务员,美女就挤着脑袋傍大款傍高官。

  这种不合理的心理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心理,即使最普通的你我,或许在有意无意中也有过。去医院看病,是不是首先想尽办法去找熟悉的医生?开车出了点事,是不是首先想到去找熟悉的交警摆平?去政府机关办事,是不是都想找关系走捷径把事给尽快办了,而不愿去排长队看脸色?

  这种“傍”甚至由个体的心理,成长为一些欠发达地区谋求跨越式发展的策略。这些地区傍的主要是明星、名人和各类活动,用眼球效应来推广知名度。比如,山西贫困县定襄县政府四次邀请明星,花费1200多万元;贵州国家级贫困县荔波县举债2亿元申遗。都是想一步到位,一口吃成个胖子。

  作为一种传统心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症结都归罪于当前社会流动渠道的狭窄,但这样的现实无疑对这种心理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推波助澜之势,而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就是成功路径和评价方式的进一步窄化,是全民创造力的缺失和务实精神的虚化。而靠着急功近利地“傍傍族”,我们还怎么支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警惕“傍傍族”带来负发展态势         “傍”的行为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常态现象。但倘若“人人想去傍,事事都要傍”,这个社会恐怕就要堕落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应是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虽然个体难免会有依赖心理,但要走向成熟、取得成功,恐怕还得依靠自身独立自主的精神。对于“傍”的流行,70.9%的受访者担心“会刺激腐败现象越来越多”,65.2%的人认为“可能会使得社会人脉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40.4%的人认为这“会使社会失去创造力”……这些担心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是的,倘若成功、财富、权力等都可以通过他人达到目的,谁会愿意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地走独木桥?推而广之,大家都不努力不奋斗了,社会又怎么进步呢? …[详细]   “傍傍族”在流行,权力在堕落2010.12.6 钱江晚报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展开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款傍权的“傍傍族”。受访者中,“80后”占48.6%,“70后”占32.4%。(12月7日《中国青年报》)

  诚如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教授所言,傍的本质是一种依赖。从这个角度,“傍”的行为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常态现象。但倘若“人人想去傍,事事都要傍”,这个社会恐怕就要堕落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应是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虽然个体难免会有依赖心理,但要走向成熟、取得成功,恐怕还得依靠自身独立自主的精神。对于“傍”的流行,70.9%的受访者担心“会刺激腐败现象越来越多”,65.2%的人认为“可能会使得社会人脉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40.4%的人认为这“会使社会失去创造力”……这些担心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是的,倘若成功、财富、权力等都可以通过他人达到目的,谁会愿意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地走独木桥?推而广之,大家都不努力不奋斗了,社会又怎么进步呢?

  我们当然可以指责“傍傍族”,说他们不思进取,只想走捷径,可大多数情况下,“傍”其实是一种机会缺失下的无奈选择。今年9月1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文章感叹,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日趋严重,“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再不可漠视。“阶层固化”中的阶层是什么样的呢?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阶层划分应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述,而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权力;离权力越远的人,就像螺旋转动一样,被抛出局外。

  事实上,不只教育求职与权力息息相关,财富的分配也与权力密不可分——早有学者指出,离权力中心越近风险越低,获得的财富越多,而离权力越远风险越高,获得的财富越少。于是有人通过嫁给大款来获得金钱与安逸的生活,而大款呢,大款也得傍高官来获得种种行政资源以及随之带来的巨大财富……在我看来,“傍傍族”流行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同心圆在发挥作用:无权无势者通过依附他人,以避免被社会抛弃。从这个角度看,“傍傍族”的流行,与其说是民众的堕落,毋宁说是公共权力的异化。

  公共权力异化为私权后,就会寻觅它的交换者。有北京研究生说,“别人都在傍,自己只靠奋斗而不傍的话,岂不是吃亏了。”这话说得实在有些天真。“人人想去傍,事事都要傍”并不会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因为要“傍”,往往要有资本可以交换。倘若你一无所有,去哪儿找谁去傍呢?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傍”上看来还是一种幸福!

  权力的腐败堕落,导致了“傍傍族”的流行;而“傍傍族”的流行,则又会加剧权力的腐败堕落。基于此,我们与其去声讨“傍傍族”们的不求上进,不如好好反思其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当公共权力得到约束与规范,当向上的通道公平地向所有人打开,咱不拼爹就拼能力,还有那么多人会成“傍傍”一族吗?(刘义昆)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民只要傍着国家就能够生活得很安逸,因此他们仍旧能够保持巨大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因为人们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体精神的支持。但在我国,“傍傍族”日渐增多已使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失去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种“别人都能傍,我不傍就吃亏”等心态加入“傍傍族”的行列,必将会越来越使权力和金钱在社会上运作自由,必将会使权力寻租等不公正社会生态更严重,必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自我拼搏奋斗”的信念和动力,也必将会严重吞噬社会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的现代国际社会,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相关部门绝不能再对此漠然置之了。 …[详细]   公平竞争缺失令傍傍族泛滥?草根梦想何以寄托?2010.12.9 北京晨报       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43.3%的人希望通过“傍”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认为,“傍傍族”日渐增多,其结果只会让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失去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

  想“傍”的人越多,表明社会竞争原本的途径已经出了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傍”的更多的灰色手段。但这种手段的成功,一时成功的是个人,永久受害的是整个社会,还有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每一个人心中的公平正义……

  探究:功利者的信条

  世人之于权贵,心态可谓复杂。一方面,“仇富情结”天然作祟,往往下意识表露鄙夷、批判,俨然一副正义卫道士姿态;另一方面,“权力-金钱”崇拜根深蒂固。权钱至上,悄然成为最实际的普世价值。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各阶层无不为世俗目标奔走钻营。在此语境下,“傍”便很可以理解:后一种情绪,使得此类行为得以大范围出现;而前一种情绪,最终让“傍傍族”备受关注、背负更多负疚。在别地,“傍”只会被视作个体选择,而非社会公共问题。但在此时此地,“傍”却是刺痛人心的敏感话题。这,无异与国人文化性格特殊性勾连万端。

  始终以自我矛盾的视角看待权钱,注定无力形成抵制“傍文化”的舆论压力。由此,“超五成人称身边存傍款傍权者”,着实不足为奇。“傍傍族”似乎理由充分:“权贵者太强势,不傍难出人头地”。很是悲情,一副不得已而为之的可怜姿态。但需要厘清的是,任何道德进化皆非一个确定性过程,而取决于共同意志裁决、有赖社会成员推动。所以,强势者恒强、弱势者恒弱,未尝不是民众纵容的结果。当所思所盼,只是如何“借树乘凉”,“大树神力”注定愈发强化,以致更多人委身追随。如此循环,流俗以恶。

  的确,为“傍”找一个容忍借口太过容易。同样,“傍”何以成势,也不是难于解释的问题。关键是,怎样看待此一趋势,继而如何决定态度与对策。仅仅将乱象归因为形而上、抽象的社会不公,而全然无视个体平庸的推波助澜,想必难以体现这个时代的智识与担当。理性人的抉择,当是与权贵败德者保持距离。严守道德律,倒逼出一套文明社会规则。(然玉)

评判:公平竞争缺失令傍傍族泛滥

  虽然傍现象的泛滥成为民众共同的现实观感,但无论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傍与被傍都是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而不是一种人人唾手可得的资本。想要成为人们争相傍取对象的人必须要拥有被傍的实力,譬如权力,又如财富;而想要成为傍傍一族的人必须具备可与所傍对象相交易的资本,譬如亲情,又如姿色,再如金钱。

  在傍傍族看来,虽然每一个人都有傍的想法,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拥有傍上的实力。因此,傍傍族并非“只能如此”的弱势群体,而是一种在弱势群体里相较强势的群体,所以,“不懂傍傍族的心酸”的说辞只是一种矫情的辩解。

  不可否认,傍傍族并没有完全消解奋斗的意义,而只是将奋斗引往一条看似捷径却充满危险的歧途。他们客观上成为权贵文化横行的帮凶。傍傍族具有明显的负面示范效应,它向后来者宣扬的不是规则的胜利,也不是努力奋斗必然通向成功的可能,而是钻营取巧、出卖自己、抓住权钱的重要性。

  于是,公众的心理越来越犬儒,他们反对特权并不是为了废除特权,而是希望自己成为实际的特权掌有者;他们反对不公平并不是废除不同平,而是力图使自己站到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上;他们戏谑傍傍族并非看不起傍傍族,而是希望自己也能获取成为傍傍族的资本。

  从傍的心理到傍上的可能性,是从泛滥的傍文化到泛滥的权文化之间的转移。傍文化就像权文化的影子,只要有不受制衡的权力,就有随处可见的寻租空间,也就有投机取巧的傍傍一族;只要潜规则不能被规则所取代,只要阳光照不到权力的黑匣子,傍与被傍之间的利益同盟就不会告破。只有权力和金钱仍然是支配社会运转的实际力量,公平竞争的可能性还在襁褓之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傍傍族的队伍。(张凯阳)

     担忧:别让更多人失去拼搏动力

  “傍现象”背后有着“肥沃的”土壤,有着浓厚的社会环境。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由于贫富差距的加剧,生活困难群体的人格尊严越来越难以维护,即使是最公平的“上升通道”的求学改变命运之路也越来越窄。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民只要傍着国家就能够生活得很安逸,因此他们仍旧能够保持巨大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因为人们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体精神的支持。但在我国,“傍傍族”日渐增多已使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失去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种“别人都能傍,我不傍就吃亏”等心态加入“傍傍族”的行列,必将会越来越使权力和金钱在社会上运作自由,必将会使权力寻租等不公正社会生态更严重,必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自我拼搏奋斗”的信念和动力,也必将会严重吞噬社会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的现代国际社会,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相关部门绝不能再对此漠然置之了。而这些,显然需要从校正“无所不能”的权力及“人治”现象等尽快做起。(张东阳)

  反思:草根梦想何以寄托

  可以说,公众对“傍傍族”的心理是纠结的,但又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傍”的主体,因为离开了这一选择,个体无法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正如专家所说:“傍”的背后,体现的是边缘人的弱势心理。巨大的不安全感,才会让这些人一味地想去依靠他人。

  事实上,个体对“傍”的选择并非是天生的,有些甚至是非主动性的,而是现实压力使然。当“靠自己的能力难以实现梦想”和整个社会中投机心理盛行时,为了生存,为了未来,除了“傍”,谁能给他们第二种选择呢?在社会上升空间日益狭窄,上升渠道越来越逼仄、改变命运的几率越来越小的当下,个体不成为“傍傍族”,又能成为什么呢?

  家庭社会资本的不均等是“傍傍族”出现的重要原因。家庭社会资本是家庭所能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的总和。以家族制和差序格局为特点的社会结构使我国成为一个人情社会,这必然使那些社会资本匮乏的家庭与阶层处于劣势地位,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与通道。更要命的是,出现了特殊利益集团对其他阶层权利严重挤压相伴随的事实。
 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中,优胜劣汰是常态,这不仅能够使下层阶级的优秀分子实现阶层流动,上层阶级更新血液,也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在我国社会中,已经出现了权力阶层对于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的垄断与世袭,贫困阶层子弟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工作,甚至无法寻觅正常的工作机会,并且,随着垄断与不公平竞争的加剧,逆淘汰机制进一步强化,贫困阶层子弟想通过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更加渺茫,最终导致了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都向优势群体集聚的怪象,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而这恰恰是“傍傍族”出现的社会原因。

  因此,在看到“傍傍族”有“可能使得社会人脉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和“使社会失去创造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反思,给更多的个体以不进行“傍”的理由。否则,在社会上升空间日益狭窄的当下,我们只能坐等“傍傍族”的大量涌现乃至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傍傍族是对阶层固化无奈抗争的信号。因此,指责“傍傍族”不如反思草根梦想何以寄托,不如给他们的理想以安身之地。(朱四倍)

  ■警醒:别追捧“傍的成功”

  “傍傍族”的产生是一则生动而现实的寓言,“傍”这个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够讽刺性,可在逼仄的现实下,在艳羡着别人的成功时,我们都有想“傍”的阴暗心理。只是谁都避而不谈,妄图保持“独立之精神”,其实内心对“傍”既爱且恨,彼此心照不宣。你不“傍”,别人就捷足先登,结果只会让更多人上了“傍”的贼船,这次调查是43.3%的人想“傍”,下次会有多少呢?

  没钱没权者什么都要傍着,而有钱没权者要傍权,有权没钱者要傍钱。怎么说,反正“傍”就是一种交换,缺少了透明的监督,没了良性制度的保障,资源与机会转入地下,所谓的“傍”代替了竞争,成为了机会的分配方式。石家庄的造假书记王亚丽,傍大官直至副处级,终于落马,而江西玉山县委书记王学山,傍大款成为了阶下囚,这些傍的例证,无不警示“傍”是一种灰色的手段,这种成功只不过是制度的毒瘤,众人不该追捧。(熊伟强)

  制度不兜底,我们都是“傍傍族”   有社会,就有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自然少不了各方力量的博弈,权力和资本也是其中一种。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权力和资本并不是唯一的支配力量,但一旦“权力通吃”和“权钱交易”成为普遍的规则,必然侵蚀乃至剥夺其他群体的利益分配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傍款傍权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傍不行”,可怕的是其他的成功途径被阻塞,这才是这项调查最值得警醒的地方。 …[详细]

 


“傍傍族”中令人瞠目的权贵通吃
    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展开的一项调查(2870人参与)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其中11.1%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另有11.3%的人选择“比较少”,仅1.6%的人认为身边没有“傍傍族”。受访者中,“80后”占48.6%,“70后”占32.4%。(《中国青年报》12月7日)
         无职无权无钱的平头百姓,显然不太可能招致“傍傍族”的青睐。现实是,一旦傍上权贵,小到入学、入托、看病等问题迎刃而解,大到购房、就业、公职招录、职务晋升乃至重大项目获批等几率陡增,权贵屡屡表现出超过常人、常识乃至政策逻辑的惊人能量。当权贵通吃成为社会潜规则时,尤其是那些无职无权无钱的“三无”群体,对权贵的拒绝或不屑,非但无以捍卫社会正气,反倒意味着在向社会上层奋力攀爬的征途中,将自己“逼进”更为狭窄和艰难的不利境地。

        有镜可鉴,勤劳致富曾是无数国人顶礼膜拜的社会信仰,现今却愈行愈远。当有人慨叹世风日下,老实人越来越少时,可曾见,“老实”二字已经褪去了往日光泽,由褒义词变成贬义词。如今一提起某某人“老实”,立马就会有人不以为然,由钦敬变嘲笑,由佩服变蔑视,由学习看齐变敬而远之。(《人民日报》4月15日)

    老实,意味着遵纪守法,规规矩矩、勤勤恳恳,这理应是法治社会的矢志追求,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源泉。当老实人吃亏日益成为社会的普遍现实时,颠覆的不只是一种信仰,也暗中鼓励社会大众对法律规章这些显规则的排斥直至摒弃,激励或迫使更多人努力向权贵聚拢,而这势必进一步助长潜规则的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聚拢现象的最大受益者不会是那些“傍傍族”,而是那些手攥更多社会资源分配权的权贵阶层。前不久,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2008年中国的灰色收入达到5.4万亿元。灰色收入主要来自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腐败、寻租行为、公共资金流失和垄断性收入的不合理分配。(《广州日报》8月26日)

        现实是,靠庞大灰色收入“食物链”养得膘肥体壮的权贵阶层,非但不反哺社会,反倒推动奢侈品消费一路飙涨。而当位居“食物链”顶端的权力坐拥豪宅、豪车,奢华消费,乃至花费巨额资金送子女出国留学脸不红心不跳,监管机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暖昧以待时,当“官二代”、“富二代”坐拥优厚社会资源,一次次本来令人极度厌恶的飞扬跋扈,居然被淡化处理时,势必进一步增强“权贵”二字的社会“公信力”。

        “傍傍族”的出现,本质是对资源的垂青,资源愈稀缺,聚拢效应便愈明显,如屡禁不止的“驻京办”。如果社会资源以全程可见的透明方式,尽可能实现均衡布置,不傍权贵照样可以幸福地生活,“傍傍族”即便不会根绝,也不可能上升为一种众人趋之的社会现象。
       “傍傍族”的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公共产品的匮乏。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现在,我国可以说正处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阶段,人们由对满足温饱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

  与这种需求相比,一方面,当前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保障,均不同程度地呈现滞后,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难以让人乐观;另一方面,除了公共产品投入匮乏外,社会底层的上升渠道也严重不畅,阶层流动愈发困难。如此情况下,靠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成本越来越高,代价越来越大,希望却越来越小,很多人将人生寄望于“傍傍”也就不足为奇了。

  制度不兜底,我们都是“傍傍族”。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需对症下药。这就需要促进共享,增加公共福利,促进社会公平,让所有人尤其是底层民众能够活得自由而有希望。有了希望,有了公共福利,有了阶层的流动,靠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谁还不惜放弃尊严与人格去做“傍傍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