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修养内心没有比诚实更好的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34:13

9、修养内心没有比诚实更好的了

【原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 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君子至1德, 嘿然而喻2,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3以其类至,操4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5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译文】君子修养内心没有比诚实更好的了,达到最大的诚实就不会发生其它的事了。以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为守,以最佳行为方式为行为,诚实心理守住爱心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奇的本领则会使事物转化。诚心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就会有理,有理就会明白,明白事理就能使事物变化。变化与转化交替出现,就称之为天的规律。天虽然没有说话而人们推崇它是最高的,地虽然没有说话而人们推崇它是最厚的,春夏秋冬四季虽然没有说话而百姓都是能期待的。它们有这样的常规,就是它们是至诚的。君子以规律为准则,默然不语而能使人明白,还没有施行恩惠就能使人亲近,不发怒也很威严,这就是顺循命运慎重地专守的缘故。以善良为道路的人,不诚实就不能独守,不能独守就不能表现出来,表现不出来虽然发自内心,见于脸色,出于言论,人民也依然不会跟从的,虽然跟从也是疑惑的。天地的作为是很大的,不诚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的作为是很有智慧的,不诚挚就不能化育万民。父子间关系是很亲的,不诚挚就会疏远。君主作为上级是很尊贵的,不诚挚就会卑贱。所以诚实,是君子必须专守的,而且是国家政事的根本。唯有辨别各类事物的准则,掌握住才能得到,放弃就会失去。掌握住而得到的就会很轻松,很轻松就能专心一意地行为,专心一意地行为而不放弃,就会有成就。事业有成就就能使才能得到穷尽的发挥,经过长期变迁也不返回最初的性状,这就是变化了。

【说明】本节亦是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标准,本节的重点在于诚实。首先荀子讨论了君子的诚实,君子修养内心没有比诚实更好的了,达到最大的诚实就不会发生其它的事了。曾子在《大学》里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个意思是说,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不要自我欺骗。比如讨厌憎恶那污秽的东西,比如喜好美丽的女子;这就称为自我同时涉及,同时兼顾。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独处的时候。小人们在家闲散时,做一些不善良的事,无论什么都可以做。见到君子的时候就压制、抑制自己,掩盖、掩藏自己不善良的行为,而表现出很善良的样子。其实别人看你,好象就能看你的五脏六腑,你这样的做法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所谓诚信在心中,外表的形体动作就会表现出来。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必须要谨慎。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首先要反身而自求诚意,就是首先自己对自己要诚实。然而,所有做亏心事的人,所有做坏事的人,都存有侥幸心理。佛云:“相由心生”,心里有恶念,相貌就会变得凶恶。所以《易·系辞下传》上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这也是个心态、心理健康问题;巧言令色者,心理必然不健康,心态必然不平衡,他嘴上说的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套,他态度上好象很仁义,但是假的,是表面上的,所以他不可能和别人相亲相爱。君子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敬戒的,在不被听到的时候,也要恐惧害怕的。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沿着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的,不能因为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到就偏离自己人生的道路。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到,便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恣意纵欲;殊不知,你既然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你自己如果偏离了、走岔了、跌倒了、躺下了,这都是你自己个人的事,不关别人的事。如果有人看见或听到而拉你搀你扶你帮你,这是你的幸事;如果没有人看见或听到,就不会有人来拉你搀你扶你帮你了,你由此也就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而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你就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这就是诚实的根本原则。所以,荀子认为,要守住这个根本原则,才能化育万物、化育万民。子思在《中庸》里也讨论过“诚”的问题,他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说,所谓的诚信,是上天的道路;诚信的道路,就是人的道路;诚信的人,不必勉强而处中道,不必思索就能达到,走从容不迫的中庸之道,就是圣人。要做诚信的人,就要选择至善的道理而坚定不移实行。唯有天下那周密而周到的诚信,才能够尽到本性。天地能够尽到本性,人则能够尽到人的本性;人能够尽到人的本性,才能够尽到物的本性;物能够尽到物的本性,才可以佐助天地的变化和生育;可以佐助天地的变化和生育,才可以和天地相配合。

什么叫本性?就是本来如此,本来就是如此,还有什么诚信不诚信?本来如此的也就是诚信的。只有本来不如此的,才会有不诚信的。然而很多人为什么不能尽到本性呢?那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天地本来就是如此,天地化育万物,并没有想要占有万物,也没有要求万物回报。而他们无视天地的本性而想要占有万物,想要万物都给予回报,所以他们也就迷失了本性。如果能够认识到天地本来就是如此,我也如此,那么就能尽到人的本性。如果人能够尽到人的本性,才能够尽到物的本性;就象天地对待人类一样,人类也是厚待万物,化育万物,不占有万物,不要求万物回报,那么,万物也就能够尽到万物自己的本性。

如果万物能够尽到万物自己的本性,才可以佐助天地的变化和生育;这就是我们现代科学讲的生物圈、生物链之意。天和地不是也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既然有了天,有了地,万物和人类就自自然然出现了,而万物彼此和谐地共同存在这个天地之间,是有着彼此的需要,也有着彼此的利用,如果某一个物种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抑制它物的发展,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资源。如果失去了根本的资源,还能怎样发展呢?那就是自掘坟墓。所以,可以佐助天地的变化和生育,才可以和天地相配合。也就是说,要帮助万物都得到发展,人类自己才可以得到发展,如果万物都灭绝了,人类靠什么发展?就个人来说,要帮助身边的人都发展,自己也就不会贫困;如果自己身边的人都贫困了,你一个人想得到富裕和幸福?因此,保持着人类的中庸之道,保持着个人的中庸之道,乃是人类迫在眉睫的大事情。然而现在我们人与人之间已失去了诚信,剩下的只有科学家对研究事物的诚信,就连宗教徒也对上帝、菩萨、神仙失去了诚信。父母子女间、亲戚朋友间、上下级同事间根本就失去了诚信,只剩下利益与算计。有利则亲,无利则远,所以诚信也随着利益市场化了!有利益则讲一讲诚信,没有利益也就没有诚信了。

——————————————————

【注释】1.至:《孟子·离娄上》:“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荀子·正论》:“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制也。”《荀子·议兵》:“夫是之谓三至。”《逸周书》:“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2.喻:《礼记·文王世子》:“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后汉书·杜笃传》:“以喻客意。”这里用为知晓明白之意。

3.居:《易·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书·多士》:“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诗·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4.操:《管子·权修》:“操民之命,朝不可以无政。”《礼记·学记》:“不学操缦。”《礼记·曲礼》:“操右契。”《公羊传·庄公三十年》:“盖以操之为巳蹙矣。”《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说文》:“操,把持也。”这里用为掌握之意。

5.济:(jì技)《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管子·宙合》:“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也。”《老子·五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淮南子·览冥》:“杀黑龙以济冀州。”《后汉书·荀彧传》:“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资治通鉴》:“以济大事。”这里用为帮助、成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