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物价差异检讨制度差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2:55

从中美物价差异检讨制度差别

美国是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最发达国家,而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按理说,美国的物价应该远高于中国,因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人均消费能力也不一样。但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实际上,中国的物价并没有低美国太多,甚至不少商品的价格早已超过了美国。比如,中国制造的相同质量的登山鞋美国卖2.99美元,国内要1000多人民币;levis牛仔裤在美国从35美元到80美元不等,中国要上千元人民币一条;一套七件套的锅打完折不到500元人民币,但在国内其中的一件就得数百元。即使是构成普通百姓最大消费支出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水果蔬菜、肉蛋家禽海鲜等,美国的一些价格也相对比中国实惠。拿着世界上低水平的收入之一,承受着世界上最高昂的物价之一,中国到底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因此,拿美国做一面镜子,看中国物价中诸多不合理现象,很多问题就非常值得思考!在我们看来,物价差别的背后反映了制度差别。很多原因在于制度,既有体制原因,又有市场制度因素,还有机制安排的问题。如果中国想建设消费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需要仔细检讨。除了美国全球第一的位置、美元全球流通这些不可控因素之外,中国在其他很多方面有极大的改进空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首先,中国权力寻租盛行,制度成本太高。在国内做生意,打点官员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经济活动中许多环节如进口配额、生产许可证、物价管制、股票发行、土地批租等权力都掌握在政府手里,很多企业为了获得经营的顺利或者取得额外收益,都不得不向政府官员行贿或与官员勾结。更不用说其他日常经营活动上,大到时不时的要有官员下来借考察之机吃喝摊派要,小到某些地方执法部门为了索贿三天两头去企业检查卫生状况、安全生产。这些成本都会毫无疑问的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其次,中国的交通运输不畅,物流成本太高。中国近年修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不少,但物理上的通畅却遭遇了收费制度的阻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内商品物流成本占到了物价的20%-40%,而人力成本高昂的美国,在2002年甚至只有8.7%。目前,不但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如集装箱运输中转站等建设仍然薄弱,整个内陆的公路、火车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也完全跟不上物流发展形势,比如今年的“京藏高速大拥堵”就非常典型。更不要说密密麻麻、遍布国内的收费站,以及各个环节的“卡拿要”了,物流成本下不来,物价成本又如何能下得来?

第三,中国的税收优惠过于对外倾斜。如中国长期以来的出口退税等政策,虽然这种政策鼓励向外出口,带动企业出口创汇,但这实际上是拿财政资源补贴全球市场,从整体上造成国内商品的不足,从而影响和抬高物价。我国在2007年取消了小麦、稻谷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正是为了扭转这种不正常的补贴。不过,至今仍有很多商品还在出口退税政策下大量出口,对国外消费者的补贴仍在持续。因此,我国今后应该向内倾斜,以补贴国内市场。这不但有利于降低物价,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第四,国内市场仍然存在严重的垄断格局。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控制着我国绝大部分重要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政策的保护下,垄断企业可以任意掌控商品的供应和价格。除非国家明令禁止,否则在利益的驱使下,垄断企业会不断有限产抬价的冲动。上个月造成较大影响的“柴油荒”,所导致的物价成本上升,说到底就是石油巨头的垄断所致。因此,不打破垄断以增加供应,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这种人为垄断抬高物价的现象仍然会持续出现。

第五、国内税负偏高,削弱了国民的消费能力。如果把宏观税负定义为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按照国际标准口径的税负水平观察,有研究显示,从1994-2009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从16%提高至30%,已接近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我国税收收入连年超GDP的增长就足以显示出这一趋势。但是,在这样高的宏观税负下,中国居民却并未享受到同等水平的社会福利。而就个税来说,中国个税最高边际税率为45%,在世界也属高税率。如此高税负在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自然相当于变相抬高了物价。

这只是抬高国内物价的一些代表性因素,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也在影响国内的消费环境,比如针对中国市场质量与安全问题太多的因素,要建立并完善严格的消费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完善保护消费市场的法规,一个不断出现三聚氰胺毒牛奶的市场,肯定不是一个安全的消费市场。归根到底,中国要建立起面向消费社会的一个制度体系。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美物价的“不合理”差异其实反映了中美市场制度上的差异,我国物价“赶英超美”的背后是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的缺失。因此,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就要从改变制度着手,建立起能适应消费社会特征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