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社会行为规范是用来端正身心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4:45

10、社会行为规范是用来端正身心的

【原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辩色,以聋辩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1。”此之谓也。

【译文】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用来端正身心的;所谓的老师,就是端正社会行为规范的。没有社会行为规范,用什么来端正身心?没有老师,我们怎么知道社会行为规范是些什么?社会行为规范是怎样我们便怎样,就是人之情理服从社会行为规范;老师怎样说便怎样去做,那就是理智上跟从老师了。情感服从于社会行为规范,理智上跟从老师,那就是圣人了。所以,非难社会行为规范,就等于是没有法度;非难老师,就等于是没有老师。不是老师所教授的法度,而喜欢自行其事,就好比是要瞎子去辨别颜色,要聋子去辨别声音一样,除了思想混乱外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所以,所谓的学,就是学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度,老师以自身为正确的表率,就是贵在自己服从于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上说:“不去识别不去知,顺从上天来效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亦是围绕着修身而言的。本节继第二节后又一次强调要遵守服从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并不是有了特立独行的行为就是修身了。所谓修身,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大众趋同,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而且荀子在本节中还强调了老师的作用,没有老师的教授,有谁能知道社会行为规范到底有哪些?游戏规则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什么?自己的行为方式与社会行为规范有没有冲突?有没有矛盾?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事,必然要有所行为,行为方式就是人在具体的生活中、工作中必需有所行为时所选择的不同方式问题。这就是人之常情!这个人之常情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并不是要抹杀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有各种各样,梗直、刚强、温柔、忠厚、热情、冷漠、喜沉默、好争辩等等,尽可以保持各人的个性,但不要非难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说,一个人再梗直,也要遵从社会行为规范;一个人再刚强,也是要遵从社会行为规范的。因此,老师教导给我们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后,我们才能辨别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就好比是要瞎子去辨别颜色,要聋子去辨别声音一样,除了思想混乱外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比如刚强的个性性格,寸步不让,寸言不让,寸土不让,符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呢?肯定不符合!所以,听从老师的教导,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也是修身。

——————————————————

【注释】1.则:《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小雅·鹿鸣》:“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皇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老子·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礼记·中庸》:“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史记·夏本纪》:“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这里用为仿效,效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