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修身还须有毅力和恒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0:12

8、修身还须有毅力和恒心

【原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1、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23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4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5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6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7,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译文】良马日行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可以到千里之外。难道良马会要想穷尽那无穷的道路,追逐无极的目标吗?即使其骨折筋断,终身也是达不到的,而且总会要停止的。那千里之外的目标虽然遥远,但或者缓慢地到达,或者快速地到达,或者先到、或者后到,怎么能说是不能到达呢?不懂得怎样行走的人,难道会要想穷尽那无穷的道路,追逐无极的目标吗?他的意图难道不会停止吗?那“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类的论点,并非不是人们不了解,然而君子不去辩解,就是想停止这类争辩。依赖着领头人而前进,并非道路不艰难,然而君子不走这样的道路,就是想停止这种依赖性。所以学习如果迟缓,别人停下来等我,我就努力赶上去,那也就是或迟、或快、或先、或后的问题,怎么能说不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呢?所以,半步半步地走而不休息,跛足的鳖也可以行千里,不停地积累土堆,山丘总会形成。压制水的源头,挖开放水的渠道,江河可以干枯;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六匹马拉的车也到不了目的地。人们的才能与本性很悬殊,难道会有跛足的鳖与六匹马那样大吗?然而跛足的鳖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马拉的车到不了,没有别的缘故,或者去做或者不去做罢了。道路虽然很近,不行走就到不了;事情虽然很小,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做人整天都有闲暇,其进出都不会太远的。

【说明】本节亦是紧接上节,亦是围绕着修身而言的。除了在修身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外,修身还有毅力和恒心这一条。荀子用跛足的鳖和六匹马拉的车作为对比,半步半步地走而不休息,跛足的鳖也可以行千里,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六匹马拉的车也到不了目的地。人们的才能与本性再悬殊,也不会有跛足的鳖与六匹马之间的悬殊那样大!然而跛足的鳖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马拉的车到不了,没有别的缘故,或者去做或者不去做罢了。因此,荀子指出,道路虽然很近,不行走就到不了;事情虽然很小,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做人整天都有闲暇,其进出都不会太远的。这个所谓的“进出”,是荀子那个时代的用语,古代交通不发达,进出百里均要一整天的时间,整天都有闲暇,那进出当然超不出十里之外。而用现代的话来说,做人整天都有闲暇,其知识水平就不会很高的。

那“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类的论点,并非不是人们不了解,然而君子不去辩解,就是想停止这类争辩。“坚白”讨论的是什么呢?以石为例,它有坚硬和白色两种特性,通过人的不同感官,分别产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公孙龙等人强调感觉的分离,认为石的坚和白是互相分离的,称之为离坚白。后期墨家不同意这种看法,而认为石的坚性和白性是“相盈”的。《墨经·经上》说:“坚白,不相外也。”《经说下》说:“无坚得白,必相盈也”,“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可。”他们认为,“坚”与“白”是坚白之石的两种属性。人们用眼看时,不可得“坚”,用手接触时不可得“白”。一种感官只能感觉一种属性,而坚白之石的几种属性是互相包含的,“坚”与“白”是“石”的统一属性,这些属性不因感官的局限性而彼此分开。也就是说,“坚白”的命题接触到了感觉和思维在认识中的功能问题。坚白统一于石的本质,是通过思维而不是通过直感所认识的。这一命题还包含了本质与现象及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荀子认为,讨论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想参与这些辩论。

但是,作为一个人,单凭自己的思想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而依赖着领头人而前进,并非道路不艰难,有领头人率领着走的道路,同样也是艰难的,然而君子不走这样的道路,就是想停止这种依赖性。因为,过分依赖了,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既要跟随着领头人走,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所以,学习如果迟缓,如果有别人停下来等我,我就努力赶上去,那也就是或迟、或快、或先、或后的问题,怎么能说不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呢?人生的目标既然是解除饥饿和获得爱欲,成就于快乐,那就有成千上万的道路,谨慎地修养自身也就是了。

——————————————————

【注释】1.坚白: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孙龙在哲学上提出了著名的“离坚白”思想。他认为石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因此,坚和白是不能同时属于石头的。他进而指出,坚在未与石物结合时,必定独立地是“坚”并自藏着的;白在未与石物结合时,也必定独立地是“白”并自藏着的。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这样的“坚”和“白”实际上只是和石这个物相分离而独立自藏着的精神实体。

2.倚:《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里用为依靠、依赖之意。

3.魁:《书·胤征》:“歼厥渠魁。”《汉书·游侠传》:“诸公之间陈遵为雄,闾里之侠原涉为魁。”这里用为首领或领头人之意。

4.跬:(kui傀)古时称人行走, 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叫“跬”。《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用为半步走路之意。

5.厌:(yā压)《诗·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老子·七十二章》:“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论语·雍也》:“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礼记·大学》:“见君子而后厌然。”《荀子·彊国》:“如墙厌之。”《汉书·翼奉传》:“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这里用为压制,抑制之意。

6.县:《庄子·大宗师》:“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荀子·强国》:“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汉书·高帝纪》:“县隔千里。”这里用为很远或悬殊之意。

7.迩:(er耳)《书·舜典》:“柔远能迩。”《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