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产者有恒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45:14
从“有恒产者有恒心”所想到……
>> 返回
《孟子》有这样的说法:“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意思是说:对于“人”的道理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稳固产业,他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稳固产业的人,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孟子内涵极为丰富的“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内含着一个命题,作为个人或组织在创造恒产和恒产形成的过程中,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所起的作用在哪?“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儒家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儒家特别重视人的自我身心内外协调。儒家认为生死富贵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学问以增进社会福祉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是探讨精神文化气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著作。其中讨论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和基督教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产生的勤奋忠诚敬业和以获取财富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他认为西方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以不断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为“手段”。如果在这里勉强套用韦伯处理“目的”与“手段”关系的模式。我们把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和个人思想境界的提高为“目标”,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形成恒产为“手段”,就比较接近儒家的理念。也许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问题的思路。
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以“仁政”的某些观念作为自己的精神资源,如使每个人“有恒产又有恒心”,也许可以创造出超越西方的理念,形成中西方精神文化相结合的新范例。
儒家思想,对世界上那些西方发达的国家的统治集团应该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儒家的“仁政”思想可能提供一种途径来化解诸如对权力与欲望的极度膨胀,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对自然资源的恶性掠夺,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社会冷漠,互不理解甚至仇视,以至于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困境,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思想资源平台。“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不能行“霸道”,行“仁政”将会使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相处,行“霸道”只会引起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以至于战争。
儒家经典中还有很多讨论精神文化气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论断,其中《周易.系辞下》中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意思是说人们取得有效用的利益而安身,以达到对道德的推崇。在人的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其自我的身心内外必定能和谐,有一个安身立命处,也就是宋儒们所寻求的“孔颜乐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增进人类社会福祉为目标,把用一切最理性的方法形成恒产为手段,对个人自身来说,就是一个寻得一个身心内外和谐的安身立命处。对社会来说,那我们就是在做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