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3A族”还是“穷忙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0:52:03
潮语时代,上班族活色生香的职场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潮语“集中营”。 2010年,“3A族”一举甩掉“80后”的负面标签冲出江湖;“钟摆族”是每天通勤时间地铁里疲惫不堪的你我他;“橡皮人”成为倦怠白领的代名词;而“穷忙族”则是小人物们无奈的现实。 2010年,作为族群生活开创者的“80后”集体奔三,层出不穷的新族群,正是社会新阶层们在梦想与现实的矛盾震荡中走向成熟的身影。  

职场“80后”十大“族群”盘点——

你是“3A族”还是“穷忙族”?

记者 薛亚芳

    穷忙是一种无奈,考碗是一种妥协,御宅是一种逃避,号哭是一种抗议——那些不幸福的族群背后,是被工作异化的生活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各类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
    
    这是一个阶层板结、价值缺失、成功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80后”们即便没有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弱点,怕也同样会在居高不下的房价和CPI、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上陷入深刻的生存困惑与焦虑。
    这又是一个互联网、微博和理想多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社区、贴吧、BBS、微博、MSN和QQ等即时通信软件,为人们寻找自己的同类和族群提供了方便,更多人能够彼此交流信息,分享感兴趣的生活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自然当仁不让,成了“族群生活”的开创者。
    层出不穷的新族群是随着“80后”长大的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大风景。大约两三年前,就曾有人做过整理,将形形色色的族群归纳为56个,进入2010年,恐怕这个数字已经过于保守。仅仅在职场上,族群数量就不下数十个。
    名嘴白岩松在给清华学子们演讲时,认为“80后”身上背负着新的“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以“蜗居”为标志的住房和物质压力,现在的社会把年轻人的成功直接跟物质的成功画上了等号,房子、车子、折子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第二座大山是以“蚁族”为代表的现实和理想的冲撞,还要不要有理想,还要不要浪漫,还要不要趁着年轻时流浪一下,为自己的目标去奔波和闯荡,“蚁族”像是一个无形的绳索,套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第三座大山是以暗算为代表的来自职场的压力,职场上的争斗让年轻人压力更大。白岩松认为,三座大山让现在的年轻人不那么理想了,不那么浪漫了,必须现实和功利。
    我们看到族群中有一些挣扎在社会金字塔的底层,像是蚁族、穷忙族、橡皮人(族);或彷徨在梦想与现实的困惑中找不到出路,像是装忙族、跳早族、尼特族、号哭族;或在对现实的妥协中艰难地求存,例如毕婚族、隐婚族、考碗族、御宅族;当然,也有3A族、乐活族、慢活族、NONO族,代表着新一代年轻精英人士的生活趋向和价值观念。
    穷忙是一种无奈,考碗是一种妥协,御宅是一种逃避,号哭是一种抗议———那些不幸福的族群背后,是被工作异化的生活,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各类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族群有时代表了相似生存状态的一群人,有时则指向一个个个体;族群有着鲜明的特征,但同时却边界不清、形象模糊———他隐藏在上下班的人潮之中,或面无表情地塞在拥挤的电梯里,或不起眼地混入地铁站汹涌的人流中,或疲惫地沉睡在午夜依然满员的公交车座位上……即便是精英代言人的“3A族”,又有多少时不时会加入“装忙族”、“号哭族”的阵营呢?
    职场人很累,身累,心更累,“橡皮人”因此在2010年获得了职场白领们的广泛共鸣。而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显示,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日历年龄”10年左右。中年白领普遍遭遇“年龄+10”,年龄未老,却已经拥有了老人的身体和心灵。
    2010年走向尾声,在“80后”集体奔三的当口,来盘点一下职场“80后”们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族群,这里面,相信有着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影子。
    
    
    【族群盘点】
    最具影响力10大职场族群
    职场族群何其多,哪些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网络时代,还是用网络来说话——
    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为排名工具,以下为搜索结果最多的10大职场族群。
    No.1 3A族
    百度搜索结果:14,800,000条
    据说“3A族”这个词诞生于3A环保漆品牌,只不过这里的3A分别代表了爱情、家庭、事业。“3A族”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出生在上世纪70—85年之间,目前仍在不断奋斗过程中,对未来充满着梦想和期望,同时又承担现实沉重的负担,比如房子、汽车、事业、后代的教育等。
    这个族群是现今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具有聪明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与月光族、蚁族不同的是,“3A族”大多数已小有成就,置了房、买了车、孕育着小宝宝,一个三口之家正在成长中,分享体验着生活中的苦与乐。
    “3A族”代表着当前社会中生活观念积极的主流青年群体和社会中坚力量,是有学历、有知识、坚持奋斗、在都市中建立家庭的年轻一族。
    族群特征:直面现实,积极奋斗。
    NO.2 蚁族
    百度搜索结果:8,380,000条
    “蚁族”代表了“80后”一个庞大的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他们和蚂蚁有着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有报告认为全国各大城市的“蚁族”规模已达上百万人。
    青年学者廉思的专项课题调查显示,该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80后”大学生为主。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甚至有的处于失业状态。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元,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了一个个聚居区域———“聚居村”。
    族群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No.3 啃老族
    搜索结果:2,670,000条
    啃老族又叫尼特族(NEET),最早是指那些找不到工作、无所事事的社区青年,如今定义有所变化,更多地指那些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就业机会,赋闲在家的“主动失业”青年,他们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往往花销不菲。“啃老族”年龄一般在23-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曾有一谜语刻画“啃老族”的生活状态:“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就是“啃老族”。
    有一则调查报告总结“啃老族”的6类常见人群: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第二类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第三类属于“创业幻想型”,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又不愿当个打工者;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第五类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最后一类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多,“啃老族”仍在扩大。
    族群特征:娇纵任性,吃父母的“米虫”。
    No.4 橡皮人
    百度搜索结果:1,240,000条
    “橡皮人”一词最早出现在王朔的一本小说里,2010年因《新周刊》的专题而声名大噪。《新周刊》对橡皮白领的注解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作为一种社会人格,橡皮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无梦、无趣亦无痛。职业倦怠是他们的通病———《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中国翰德就业报告》认为5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加重。现代社会的流水线模式提高了效率,却降低了人的成就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职业中寻找:医生、银行员、程序员、教师、记者、交警、公务员、演员、出租车司机等。他们要么已习惯无需分享的孤独工作,要么上升空间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在日复一日间消磨了斗志,换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
    族群特征:职业枯竭,无梦、无趣、无痛。
    No.5 穷忙族
    百度搜索结果:584,000条
    “穷忙族”来自英文单词“working poor”,原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动,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但是随着队伍不断壮大,定义逐渐发展为辛苦打拼仍改变不了根本命运的草根。
    社会学家认为,很多年轻人自愿归入“穷忙族”行列,根本原因还在于阶层板结。户籍、收入分配、教育等诸多领域体制性的落后甚至是不公正,逐渐导致精英“寡头化”和底层人“固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困难。穷人变富越来越难,草根成为精英近乎天方夜谭。因此,无论怎么“忙”,都还是改变不了“穷”的命运。
    调查显示,60.9%的人认为“穷忙族”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竞争激烈;48.9%的人认为是“穷忙族”缺少合理的人生和职业规划;39.5%的人认为是由于起点太低机会太少;26%的人认为是太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受挫;24.5%的人认为是盲从、随大流造成的;18.8%的人认为是由于耐心不够。
    族群特征:辛苦忙碌,无力改变草根命运。
    No.6 考碗族
    搜索结果:310,000条
    公务员考试连年高烧不退晋升为“华夏第一考”,考碗族百万大军阵势强大。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创纪录地超过了146万人。
    “考碗族”有的已经工作多年,有的尚在校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四处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拿到他们眼里的“金饭碗”,就不会停下追逐的脚步。公务员工作轻松有保证、工资稳定福利多,让择业时“一心求稳”的人不惜辗转各大考点,不吝人力物力财力,只为考取那个“碗”。根据“族内”说法,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是拿到了“金碗”,省级公务员是“银碗”,地市级是“铜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
    社会学家认为,由于中国社会政府机构占有相当大的资源,公务员被认为是“性价比”较高的职业,一旦考碗成功,就可以从中得到福利保障、住房等有形收获和社会地位、声誉等无形收获。正是这样的高预期,才使众多毕业生为了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甘愿挤独木桥。
    族群特征:迷恋公务员,“考碗”是人生头等大事。
    No.7 赖班族
    百度搜索结果:273,000条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许多写字楼里到了晚上还是灯火通明,加班的“劳模”中有无奈“被加班”的,有为了避开通勤高峰交通拥挤而“赖班”的,另外也有一群因寂寞不愿回家的“赖班族”。
    “赖班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下班后没有回家欲望,只想赖在办公室消磨时间。“回到家里都是空荡荡的一个人,不如留在办公室里加班,因为工作是按工作量来算业绩的,所以加班多做一点工资也多一点,一来缓解自己的寂寞,二来也多赚点钱,算是两全其美。”此为“赖班族”的代表言论。
    “赖班族”主要人群有:职场单身男女、与爱人分居两地的职场人、家庭不幸福的已婚人士。心理专家认为,大都市的年轻人虽然衣着光鲜,拿着不低的工资,但是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和城市人情的淡漠,很容易让他们陷入一种寂寞的情绪中,都市“剩男剩女”们为躲避寂寞宁愿加班。
    族群特征:孤独寂寞,把办公室当家。
    No.8 钟摆族
    百度搜索结果:133,000条
    随着高铁、轨道交通的空前发达,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突破城区界限。工作生活双城化、房子两地买、婚姻周末化,社交网络多城交叉,原有的单一城市生活工作模式被打破。他们被称为“钟摆族”,并成为都市白领中的庞大族群。
    尤其是在长三角地区,随着沪宁高铁、沪杭高铁以及京沪高铁等铁路网的建成运行,整个长三角进入“一小时都市圈”,改变了人们对城市间的时空距离的认识,3—5分钟就有一趟车发出,使得“工作在此城,居住在别处”成为现实。当然,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房价和生活成本过高,也是“钟摆族”人群不断扩大的主因。
    “钟摆族”大部分是迫于就业或住房的压力,在快乐与忧愁中日复一日地上演“双城记”。这一群体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都市白领的生活变迁,城市外延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族群规模还将不断扩大。
    族群特征:工作生活双城化,通勤时间长。
    NO.9 装忙族
    搜索结果:57,400条
    生活在大都市里朝九晚五的的白领们,每天的生活主旋律就是忙碌,似乎不忙就是异类。忙是对自己的一项标榜和包装。“装忙族”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忙、实际上却能把偷懒进行得神不知鬼不觉的人。70%以上的人有过装忙经历,或因要保饭碗,或因面子问题,或因躲避某些人。因现实原因,装忙已形成了社会大气候。尤其是到了年底,为了年终红包或加薪升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装忙”。
    许多白领热衷于在网上相互交流偷懒的绝招之际,各类办公室偷懒招数在网上各大论坛被广泛关注,经典招数如同时开着QQ跟写字板,灵活切换窗口,假装写文案其实是聊天;借上厕所、倒开水等机会离开办公区域忙里偷闲等。心理专家认为,装忙的人实际上很有可能出于对自身的不自信,“装忙”唬别人,也是唬自己,寻求一种心理安慰。
    族群特征:自我包装,自我麻醉。
    No.10 跳蚤(早)族
    搜索结果:43,600条
    “永远都在寻找更好的机会”,换工作像换牛仔裤,履历表密密麻麻到三张纸也写不完。许多跳蚤族的学历、经历令人叹为观止,卖相很好,然而,真正的工作能力没有经过考验———因为它无法在一个企业久待到让人家知道他真正的实力。运气好的一路往上混,一不小心换错企业,就兵败如山倒。他们的口头禅是:“下一家公司一定会好的”。
    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曾发布《2010年就业蓝皮书》,蓝皮书上说,有38%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9成毕业生是主动离职,“跳蚤族”因此又被称作“跳早族”。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超过600万,按照38%的离职率计算,全国至少有228万毕业生成为“跳早族”。
    族群特征:频繁跳槽,永远看好下一份工作。
    
    【专家视点】
    关注成功,更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
    嘉宾:就业力专家、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导师 闫岭
    各类族群的诞生、壮大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缺少幸福感的根源,是人们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Q: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族群和代名词层出不穷,原因何在?
    闫岭:各类族群的诞生、壮大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简单来看,主要原因来自三方面:
    首先,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大发展和经济形势、职场的变革,使得很多经济发展快速的一线大城市成为了各族群聚集和生长的土壤;
    其次,基于大环境的变化,职场也在巨变,人们的工作属性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网络的普及和传播速度,虚拟环境越来越充分。也正因为网络的发达,才使得这些新名词不断地产生和出现,并被人们广泛流传开来。
    最后,个人成长方面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当下职场,大部分是80、90后群体,过去我们说“工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而80、90后们对工作的看法截然不同。他们在“享受生活每一天”的思想理念和成长环境下长大,对待工作的态度较为随意。另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工作的不稳定感很强,形形色色的族群出现,代表着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
    Q:经济高速发展,然而许多白领即便奋斗到了中产阶层,仍感觉不幸福。众多的族群中,有许多的生存状况是不太理想的,为什么?
    闫岭:工作不幸福确实是现代职场的一大通病。从大环境来看,由于整体职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浮躁。各类信息和媒介的爆炸式传播,导致人们的各种诱惑极速增加,各种欲望也在无限放大。这是当前社会发展变革中,不可忽视的事实。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模式是“先苦后甜”,父母教育我们总是“先吃苦工作,将来再享受生活。”很多人下意识地将“工作”与“快乐工作”做了排序,先做好工作,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是排斥着的,也要忍受着做下去,所谓的“快乐工作”是其次。要在工作中获得足够的快乐和幸福感,目前还达不到这个境界,是被分离甚至是对立的两种状态。
    缺少幸福感的根源,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不知道该去追求什么,得到了之后却发现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没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就容易迷茫;追求得越多,付出得越多,幸福度越低。盲目地追求外界看似光鲜的东西,即便得到了,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最终还是导致迷惘。向外不断的获取,却无法获得内心的安静和信仰,更容易感到不幸福。
    Q:请给那些不幸福的族群们一些建议。
    闫岭:首先,工作忙碌,但请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包括找到自己的价值观,最看重什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寻找自己赖以生存和最享受的事业,定出具体的职业规划目标。结合未来3-5年甚至是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将其细化成年、季、月、周、天的可实现的小目标,或是学习充电,或是请专家咨询辅导,总之要具有可实施可操作性,而不是一纸空谈的规划、计划。
    其次,当你有目标后,要有勇气和欲望去追求,而不是空有想法,要立刻行动起来,坚持不懈去实现。方法可能是各式各样,但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最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当下整个社会的沟通模式,大多处于虚拟化,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变得很少,“交心”的机会大不如前,特别是很多“族群”都是异乡来大城市打拼的人,没有亲人朋友,更容易感觉孤单无助,最好是能够合理安排好工作时间后,尽可能多地走出去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既可以扩大人脉资源,同时也可以收集各种新的就业资讯,为自己的发展保持足够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