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珍视那颗与生俱来的童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4:23

请珍视那颗与生俱来的童心


日期:2010-12-08 作者:朝永振一郎 来源:《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朝永振一郎
    
    我以前是学校老师,经常有想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找我写推荐信,要写明此学生有哪方面的能力,性格如何等。有的推荐信要以文章的形式写成,有的就像成绩单一样,分为从1到5几个等级。例如创造性是1还是5,韧性是3还是5,判断力是几等等,项目繁多。其中,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是“Mental Curiosity”这个项目,意思是“精神上的好奇心”,要判断从1到5属于哪个级别。大家都知道,用1、2、3、4、5来评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精神上的好奇心”,要把非常抽象化的事物数量化,确实不容易。
    
    然而,这个项目是用来判断是不是适合做一名研究者的一个标准。我认为这个非常有趣。想要理性地或精神地探求事物的心情、把它精密地、精细地研究到底的强烈欲望,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一个标准。在这个意义上,这颗“好奇心”,至少对于在人类精神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动力,而且这种精神或思想上的好奇心,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我以上所说主要想说明一个观点:我认为从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从婴儿时代起,他们就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在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里,也确实存在科学的萌芽。
    
    就拿我家的孩子来说吧,他刚学会爬的时候,看到他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看到厨房里放了一双拖鞋,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把拖鞋抓在手里,当然他不知道该怎么穿,就在厨房里乱爬,爬到厨房比地面高出一截的横档处,把拖鞋往下一扔,乐此不疲。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只要一进厨房就要把拖鞋往下扔。这个行动表明,他对于松开手物体会下落这个现象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一般来讲,孩子们玩游戏时,他们的好奇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刚才我提到的对于物体下落产生兴趣,这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也许孩子们只是觉得好玩才随便这么做,但是仔细想想看,自然科学家对各种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不断观察,力求从中找出自然规律,这与看到拖鞋从高处下落,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是相通的。
    
    英国学者布莱克特曾经就“何谓科学”这个题目,用一句很经典的话概括道:“所谓科学,就是拿国家的钱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我觉得他精辟地点明了科学家的八成本质。发现自然规律,或者“从自然现象中找出其中隐藏的联系”的好奇心,这是植根于人的本能中的。我认为这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行为。
    
    努力把孩子们的好奇心,把那些无聊的好奇心,逐渐诱导到具有意义的高层次的好奇心上,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刚学会爬行的孩子开始只是对拖鞋下落产生兴趣,等到他稍微长大一点,对于具有一定深度的自然现象,就不只是停留在感兴趣的阶段上,而会以他们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判断。
    
    举个例子来讲,台风到来时风力强大,我家前面的树剧烈地摇摆起来。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突然说:“如果把全日本的树都砍掉,不就没有风了吗?”我不知道孩子为何会说出这种话,但是以大人的思维推测,我觉得孩子是不是在想:因为树动,所以才有风,若真如此,那么“砍掉了树就没有了风”,这个结论会非常合理地得出。
    
    孩子在台风到来前炎热的某一天,出了许多汗,不知谁拿着扇子给他扇风,于是他自己也拿着扇子扇了扇,觉得非常舒服。也许因为有这个记忆,摇扇吹风这种过去的经验和风吹树动这种经验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探求事物之间联系的好奇,我孩子大概想:和摇扇吹风一样,树动才会吹风。我想他是不是做了这样的联系判断呢?
    
    同样的,找出两种不同经验之间的相似点,用前者经验解释后者经验,是自然科学家经常做的事情。在座的各位可能经常接触到小孩子吧,大家有时候是不是会注意到孩子们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情中,就如我刚才提到的那样,包含着科学理性思考的萌芽呢?
    
    好奇心,不仅仅指对事物本身产生的兴趣,还包括从不同现象,或者不同经验中找出共同点感到兴奋的心情。到了这种程度,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思考的方式。孩子们的思维中存在着这种萌芽。我刚才举的台风的例子可能太过恰当了。“砍掉树后就没有风了”这句话隐含了“一旦做了这个,就会发生那个”的思维方式,表明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这种思维活动。这点非常重要。如果把这一点看作是我所说的好奇心,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好奇心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
    
    (本文摘自《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