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成的六首绝句看咏物诗的三种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02:54
楚成是古风诗友们所熟悉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怀古抒志,其雄浑豪放的风格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也有纤丽细腻的一面。最近他所发表的一组东湖诗词,便写得绮丽优美,使读者如入幽谷,时见美人,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下面从中选出他咏梅、荷、菊、竹、莲、兰的六首绝句试加以评论。

            (一)梅
    铁骨冰心有傲姿,不逢和靖恨生迟。
    孤山独处谁人识,怎似夭桃含笑时?

            (二)荷
    风摇竹影意难平,雨打枯荷入夜声。
    衰柳寒禽催鬓改,甘从寂寞度余生。

            (三)菊
    记得钢城十月时,菊花处处斗骄姿。
    而今往事难回首,独立寒秋待月迟。

            (四)竹
    湘竹斑斑泪点生,湖山胜迹夺天成。
    翻飞燕子翩翩舞,妙笔难图鸟语声。

            (五)莲
    一片红莲向日开,双双紫燕逆风回。
    生逢世上原无定,何必趋蝇逐利来?

            (六)兰
    水畔幽兰雾里开,月明为有夜莺来。
    虽然谷底无人识,但得清香入画台。


这六首都是咏物诗。通常认为,咏物诗有三种境界。楚成的几首诗恰好包含这三种境界的例子,我们就以点评楚成的诗入手,来说明每一种境界的特征。

第一种境界就是物还是物,着眼点在于细致地刻划所咏的物,使读者感到该物的外在和内在的美。但是,作者的用意只限于该物,而没有进一步的寄托。写诗咏物与百科全书中的介绍是不同的,百科全书是要详细介绍该物的各种特性,使读者对该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诗的特征是语言的凝练性,用几行字写出该物的主要特征和精神,对其它方面则予以忽略。

楚成的第四首《竹》就是这样的。这首诗一开头就描绘了竹的种类:湘竹,主要特点:斑斑泪点。泪点是用拟人化手法,使读者联想到了哭舜帝而泪落竹上的娥皇、女英。第二句写出竹的生长环境,是在湖山美景的地方。第三句由静入动,描写了竹旁翩翩飞舞的燕子,第四句则点出竹林的鸟语,动画中又加上了声音。这样,读者就感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优美诗境。对于竹子的细节,诗中并没有写,而是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来补充完成。这首诗没有寄托别的什么,而是就竹写竹,是属于第一种境界。这首诗的章法下面还要进一步阐述。

第二种境界就是物非原物,已被作者赋予了主观意识,加上了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在这里,物的本来面目已经被减弱,只是做了作者的话题和道具。楚成的第五首《莲》和第六首《兰》就是这样的例子。

在第五首中,莲只是一个引起话题的物,作者并没有进一步展开描述,便写另一种物燕。同样地,对燕也没有展开。莲和燕在这里只是起了一种“兴”的作用,即为下面的语句起铺垫烘托作用。 由前面的莲向日开和燕逆风回,作者联想到人生在世,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往往都是人自己控制不了的,于是引起第三、四句的感慨:既然人在世上顺利与否难以自己控制,何必要去趋蝇逐利呢?逐利未必得利,说不定还会碰得头破血流呢。当然,他的看法未必所有的读者都会同意,但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就是这样,并且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第六首的兰,描写得比上一首的莲要更细致,在第一联交代了兰的生长环境后,第三句立刻跳转,以兰为道具,表达了作者对那些生活在底层、默默无闻而又做出无私贡献的人们的称赞。“虽然谷底无人识,但得清香入画台”,既是在说兰,又是在说人。

第二种境界的咏物诗,往往采用双关、象征、比喻等手段,透过物本身的特点来展开联想和发挥,最终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写这种诗,一是要把握住度,发挥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二是不可过于理性化而缺乏感情,诗的灵魂是情,而写景、写理最终都是为写情服务的。写理一定要倾注作者自己的感情,爱、憎、嘲都是可以的,但不能没有感情。如果过于理性化而缺乏感情,那就变成了佛或道的偈语,已不再是诗了。

咏物诗的第三种境界就是物我合一,我的身世、感慨、寄托完全通过物来表达。明明是写自己,却处处以物的面目、物的口气出现。物看起来还是物,却已注入了我的灵魂。这里的“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者自己,但也可以象写第一人称的小说一样,用物来隐喻另外一个“我”。楚成的第一、二、三首诗就是这样的例子。

第一首咏梅,第一句写梅的高洁品质,第二句写梅生不逢时,第三句写梅无人赏识,第四句写梅不象盛开的桃花那样得宠而含笑。这里句句都在说梅,也句句都在说我。

第二首咏荷,这里的荷不是“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的荷,而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时的枯荷。第一句写枯荷看到竹影随风摇曳的舞姿,而自己却有心无力而感到悲愤不平,第二句写枯荷又受到夜雨的摧打,第三句说原来的伙伴们也都衰落了,第四句则说甘心情愿在寂寞中度过余生。也是句句在说荷,又句句在说我。

第三首咏菊,和前两首又不同,第一联先说了菊在兴旺时期的骄态,第二联则回到眼前,面对着已是“明日黄花”的自己,对比过去的辉煌和眼前的冷落,实在不堪回首,只有在萧瑟的秋天冷清地等待着迟迟还不升上来的月亮。这里也是菊我合一,明说菊而实说我。诗的第一句提到了钢城,很可能这里的“我”不是个体的我,而是暗示钢铁公司的“大我”。无论实指什么,都不影响读者对诗境、诗意的理解。读者如果有类似的经历,完全可以把自己变成这里的“我”,也就是诗中的菊,来体会诗所反映的苍凉感觉。

这就是六首诗所体现的三种境界。下面我们再看看这几首诗的章法,也就是诗的布局结构。

绝句诗大部分是起承转合(或称起承转结)结构,少部分是蒙太奇结构。刚好,这里的六首诗中,有一首属于蒙太奇结构,即第四首《竹》,而其余五首则属于起承转合结构。

所谓蒙太奇结构,就是象电影中的镜头连接一样,展现一个一个镜头,没有大的情节跳跃和转折,它们的连接组合给读者形成一个统一的、美丽的诗境。杜甫的那首“两个黄鹂鸣翠绿”的有名绝句就属于这种类型。楚成的《竹》里,镜头中先出现竹,并且变焦放大,显出了竹上的斑斑泪点,再摇到周围的湖山美景,再摇到空中翻飞的燕子,同时听到动听的鸟声(音乐与画面组合也属于蒙太奇的内容)。想象一下,这是多美的诗境啊!

在起承转合结构中,绝句诗每句承担一个职责,即这四句分别是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楚成的第一、二、三、五、六首诗中,起句都是平静而起,而承句则顺当承接,然后第三句跳转,与前两句拉开距离,引起波澜,再最后用合句巧妙收合,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形象。

关于这六首诗的格律,按平水韵都很严谨,没有出律之处。使用新韵、而不懂平水韵的诗友应注意,第一、第六首第三句结尾的“识”字,在普通话中为阳平,按新韵出律,但在平水韵中,“识”读入声,为仄韵,合律。在第五首中,按新韵,“回”字和“开”、“来”不押韵,出律;但在平水韵中,这三个字同属于十灰韵,押韵,合律。我的看法是,现在写诗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用平水韵的人,最好检查看符不符合新韵,尽量换成也同时符合新韵的字,免得不懂平水韵的人读你的诗时,念得让人身上起鸡皮疙瘩。例如,你的诗如果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中,读时就是按普通话读的。用新韵的人尽量不要用原来是入声而现在是平声的字当韵脚,因为全国现在还有约一半人口中有入声,他们要是念起你的诗来,可就不好听了。

最后,指出一下这几首诗中写得较差的是第五首《莲》,从莲向日开和燕逆风回而联想到第三句的世事无定是很勉强的,且第三、四句是作者直接说出而没有通过莲的行为来暗指,太过直白,咏物寄托还是应该含蓄的。这一首虽然和第六首都属于第二境界,但写法上与第六首差距较大。

以上就是对楚成六首绝句的点评,欢迎诗友们提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