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理国家的大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8:27

1、治理国家的大法

【原文】惟十有三祀1,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23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45攸叙6。”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78洪水,汩910其五行11。帝乃震怒,不畀12洪范九畴13,彝伦攸斁14。鲧则殛15死,禹乃嗣16兴,天乃锡17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18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19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20,次六曰乂21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22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23用五福,威24用六极。

【译文】周文王十三年,武王去拜访箕子。武王说:“呜呼!箕子,上天荫庇安定下民,使他们互相和谐居处,我不知道治国的法度道理和次序。”

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洪水,扰乱了五行陈列的次序。上帝震怒,不给予鲧九种同类大的法则,治国的法度道理因此败坏。后来鲧受惩罚而死,大禹继承兴起,上天就赐给大禹九种大的法则,治国的法度道理因此有了次序。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恭敬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施行八种政务,第四是协调使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立光明的标准,第六是治理使用三种德政,第七是显明地使用考核的办法解决疑难,第八是经常思虑各种征兆,第九是亲近人们使用五种福,震慑人们使用六种标准。”

【说明】洪范,就是大法,治理国家的大的法则。相传大禹得到《洛书》,历代十分重视,到了殷商,传给箕子。周灭殷后,周武王向箕子询问治国方略时,箕子依据《洛书》,详细阐述了九种大法。

——————————————————

【注释】1.祀:中国商代对年的一种称呼。《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

2.阴: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临部》:“阴,假借为荫。”这里用为荫覆、荫庇之意。

3.骘:(zhì志)《玉篇·马部》:“骘,定也。”这里用为安定之意。

4.彝:(yí遗)《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里用为经常、常道、法度之意。

5.伦:《书·吕刑》:“惟齐非齐,有伦有要。”《诗·小雅·正月》:“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庄子·齐物论》:“有伦有义。”这里用为道理之意。

6.叙:(xù序)《书·康诰》:“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周礼·宫伯》:“行其秩敘。”《周礼·天官》:“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荀子·富国》:“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淮南子·本经训》:“四时不失其叙。”《说文》:“敘,次弟也。”这里用为秩序,次序之意。

7.鲧:(gun滚)古人名,夏禹的父亲。《史记》:“禹之父曰鲧。”

8.陻:(yīn因)同“堙”。《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堙木刊。”《国语·周语》:“堕高堙庳。”《说文》:“垔,塞也。”这里用为堵塞之意。

9.汩:(gǔ古)《庄子·达生》:“与汩俱出。”这里用为弄乱、扰乱之意。

10.陈:《书·梓材》:“既勤敷菑,惟其陈修。”《论语·季氏》:“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周礼·肆师》:“展器陈告备。”《史记·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广雅》:“陈,列也。”《玉篇》:“陈,布也。”这里用为陈列之意。

11.五行:这里用指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12.畀:(bì毕)《书·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诗·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诗·小雅·大田》:“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这里用为给与之意。

13.畴:(chóu仇)古同“俦”。《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劝学》:“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韩非子·十过》:“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字汇·田部》:“畴,类也。”这里用为“同类”之意。

14.斁:(dù杜)《诗·大雅·云汉》:“耗斁下土,宁丁我躬。”郑玄笺:“斁,败也。”《诗·商颂·那》:“庸鼓有斁,万舞有奕。”刘基《卖柑者言》:“法斁而不知理。”这里用为败坏之意。

15.殛:《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书·康诰》:“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史记·夏本纪》:“乃殛鲧于羽山。”这里用为惩罚之意。

16.嗣:(sì四)《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诗·小雅·杕杜》:“王事靡盬,继嗣我日。”《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弟嗣书。”《尔雅》:“嗣,继也。”《说文》:“嗣,诸侯嗣国也。”本意为诸侯传位给嫡长子之意,后来逐渐发展为继承之意。

17.锡:通“赐”。《易·师·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孔传:“锡,与也。”《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诗·大雅·皇矣》:“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尔雅·释诂上》:“锡,赐也。”《玉篇·金部》:“锡,与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锡,假借为赐。”这里用为“赐与”之意。

18.初一:即第一。

19.农:(nóng浓)通“努”。《书·洪范》:“次三曰农用八政。”《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尚。”《管子·大匡》:“耕者用力不农,有罪无赦。”这里用为努力、勉力之意。

20.极:《书·君奭》:“乃悉命汝,作汝民极。”《诗·周颂·思文》:“莫匪尔极。”《管子·问》:“以顺完德,后乡四极。”《老子·六十八章》:“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荀子·解蔽》:“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立名者,行之极也。”这里用为最高准则、标准之意。

21.乂:(yi义)《书·尧典》:“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尔雅》:“乂,治也。”《汉书·武五子传》:“保国乂民。”这里用为治理安定之意。

22.稽:《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周礼·宫正》:“稽其功绪。”《荀子·儒效》:“是大儒之稽也。”《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韩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汉书·司马迁传》:“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这里用为考核、核查之意。

23.向:(xiàng像)《书·多士》:“向于时夏。”《易·随·象》:“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荀子·仲尼》:“嚮方略。”《史记·汲郑列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史记·班超传》:“何故欲向汉?”《集韵·漾韵》:“向,趣也。”这里用为“趋向、亲近”之意。

24.威:《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大勋未集。”《战国策》:“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史记·陈涉世家》:“教我先威众。”这里用为震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