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拉动农民住房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4:59
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促增长措施的全面实施,各地经济运行正在出现积极变化,初步呈现复苏迹象。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应该高度重视并顺应广大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借势拉动农民住房需求。这既是扩内需、促增长的重要抓手,又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合理引导农民住房需求恰逢其时  第一,这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城乡一体化的含义来看,就是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城市的主体推进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城乡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互补,实现城乡共同进步、共享文明。其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两个集中、两个扩散”,即从业人员从农业向非农产业集中,农民由农村向城镇集中;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由城市向农村扩散。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引导农民到集中居住点建房居住,或是到城市、城镇购房居住,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有效对接,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无疑正是“两个集中、两个扩散”的具体体现,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第二,这是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要。据宿迁市就农民住房需求问题所作的调查显示,全市40.4%的农户有购房或建房计划,其中,48%和28%的农户希望到市区(县城)和乡镇,24%的农户选择农村集中居住点。从一些先发展地区情况看,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阶段,也正是农民释放建房需求的一个高峰期,但大多是在原地翻建,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我们必须吸取这一教训,结合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统筹考虑区域城市化推进速度,引导农民把住房需求释放到正确的方向。
第三,这是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以宿迁市为例,全市农村户均居住占地面积约1.23亩,106万户农户就是130余万亩,占全市可利用耕地面积近1/5。如果有40余万农户愿望到集中居住点或城镇建房、购房居住,原先所占的居住用地全部置换,考虑重新安置所占用的土地之后,可腾出农村居住用地30万亩以上。这部分土地,既可复垦整理成耕地,也可部分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用地的需求。此外,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化、城市化所得的收益,可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资金缺口,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延伸;如此众多的农户,无论是到集中居住点建房,还是到城镇购房,都将对当前扩内需、促增长的大局产生极大的拉动作用。
拉动农民住房需求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一,是总体收入水平的制约。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扩大。从全国来看,2008年的收入比由上年的3.33 : 1扩大为3.36 : 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相对于城镇家庭,一般中等收入水平的农户在城市买房无疑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在信贷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制定出台政策,并对低收入农户给予特殊帮扶。
第二,是基础配套设施的制约。据初步测算,在宿迁市,一个200户规模的集中居住点,不包括供电,仅道路、供水、通信、有线电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文化娱乐、环境美化等设施完全配套到位,至少需要250万元左右,也就是户均大约1.2万元。如此大的投入,不要说大部分乡村无力承担,就是靠国家、省、市投入解决也很困难。
第三,是公共服务门槛的制约。尽管户籍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门槛已经基本破除,但在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公共服务方面也将面临较大压力。如何妥善加以解决,真正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市民的同等待遇,是目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坚持科学规划拉动农民的住房需求  第一,降低门槛,让农民轻松进城、舒适生活。首先是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不断健全农民进城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建设,强化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给予购房进城居住农民在就业再就业方面享受原城镇居民同等政策。其次是鼓励和支持在工业园区等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地区开发建设蓝领公寓,先由用工企业租赁,提供给务工人员居住,满一定年限后面向务工人员出售。再次是建立覆盖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推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对接。最后是增加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尤其是教育、卫生资源方面,在确保城乡均衡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实现进城农民子女在就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政策和待遇。
第二,城镇建设,关键要突出重点、打造特色。首先是不断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出台配套政策,对列入规划的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资源特色和主导产业较为突出的中心乡镇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尽快使中心镇从县域城镇体系中脱颖而出。其次是大力支持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引导企业向集中区聚集,构建城乡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加乡镇居民就业岗位。再次是围绕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电力、通信、信息和生态环境等建设,搭建良好的基础教育、医疗保障、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产品服务平台,让农民也能够享受到相对较好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使小城镇成为有较强服务力和辐射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第三,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努力降低农民入住成本。首先是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这既是还历史的欠账,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次是建立农村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从所得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投入到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民在集中居住点的建房购房压力。再次是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在鼓励金融机构下乡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民在集中居住点建房、购房给予信贷支持。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建设要区别于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其规划设计、污水处理、供电等各种配套设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与经营服务性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入住。
总之,拉动农民住房需求,关键是让广大农民在建房购房过程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从内心深处拥护和支持这项工作。但从长远看,还是要围绕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大力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建房、购房能力。